烏溪江是錢塘江上游一級支流,是錢江源之一支。 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脈水系,兩岸青山,一江“墨水”, 山空鳥語致虛極,水淵魚隱守靜篤。那與“桃花源”一脈相承的兩岸村落里, 山民困來就睡、餓來就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閑生活,講述著“夫唯不爭,故無尤”[1]的自然水性,傳承著“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2]的天地之道。所以,烏溪江能在開發(fā)和開放的大浪淘沙、驚濤拍岸的環(huán)境中,濤聲依舊、綠色依舊、青山依舊,而且能在綠水青山中遙望原生態(tài)的詩和遠方……
△烏溪江
烏溪江 以江水墨綠得名
烏溪江地名由來已久,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里就有記載?!盀跸?,傳說古時,天空出現(xiàn)烏云即雨,故名。”[3]編寫《烏溪江水映山紅——衢縣烏溪江庫區(qū)志》[4]時,曾對這個說法深入考證,意欲尋求更加貼切的典故出處,或演繹一個玄妙美妙的地名故事,為烏溪江的詩和遠方導讀導航,結(jié)果未能如愿,深感遺憾。
2001年深秋,沐浴在“九寨溝”的詩情畫意中,遍體陽和,身心開明,意識突然走了神,興味忽然變了樣,意念凝聚在胞衣地上,兩眼內(nèi)觀烏溪江,那深潭的水是墨綠色的,淺灘上的水是銀白色的;“白水”入潭成“墨池”,“池水”出灘成“銀河”,“墨池”與“銀河”連成江,一江春水墨綠樣,江名故稱“烏溪江”。從江水顏色“本然”出發(fā)定義“烏溪江”,自覺原創(chuàng),也是釋懷。然而,“烏溪江,以江水墨綠得名”,三十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文字記載了。如此孤陋寡聞,實乃慚愧。
2021年,表弟曹存賢贈我1988年出版的《遂昌縣地名志》,翻閱中發(fā)現(xiàn)遂昌縣境內(nèi)最大的河流竟然也叫烏溪江。此烏溪江“為衢江之支流,屬錢塘江二級支流,以江水墨綠得名?!?span id="3rdrfgd"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9648516" qid="6595659866604311812" mention-index="0">縣志》卷二稱柘上源”[5]?!啊犊h志》卷二”,是清代胡壽海等修、褚成允等纂的浙江《遂昌縣志》,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刊印。在近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柘上源何時改稱烏溪江,沒有找到文字記載。不過,此烏溪江(以下加引號特指),一江碧水向北流途中,被“琴溪”[6]攔腰一刀分兩段,留下了與烏溪江同源同名不同江的遺憾。
烏溪江從明萬歷年間到清末,基本上都屬于西安縣靖安鄉(xiāng)管轄。從地域范圍來看,清代光緒元年靖安鄉(xiāng)所轄其中的九都、十都的22莊至27莊的地域范圍,與現(xiàn)代烏溪江地域范圍相當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烏溪江實行軍事管制;1950年隸嶺頭區(qū)管轄;1958年隸烏溪江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隸烏溪江區(qū)管轄……由此可見,1958年10月,成立烏溪江人民公社(當時稱大公社),是政府機關首次以“烏溪江”地名冠名。
△兩岸良好的生態(tài)
烏溪江 幾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盵7]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是最接近于“道”的。烏溪江,千百年來,江水在山脈水系中生態(tài)依舊,在坑源溪流中居下守雌依舊,在順其自然的生存發(fā)展中本性依舊,在與兩岸村民的互動交流中,濤聲大小傳遞汛情的“語言慣例”依舊。因為“依舊”,所以“自然”;因為“自然”,所以,此江“幾于道”。不僅如此,“烏溪江空氣真好”的口碑也是烏溪江“幾于道”的又一客觀現(xiàn)象。因為“空氣”凝聚了“道”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8]的全部特征,可以說沒有污染的“空氣”就是“道”。
傳統(tǒng)陰陽五行思想里面,水是黑色的,黑色是最高貴的顏色,黑色的東西才有神秘感。烏溪江的深水是“墨綠”的,接近于“黑”。烏溪江流域的衢江區(qū)和遂昌縣的村民,把“黑”等同為“烏”,讀“烏”為“wo”。他們習慣于稱家門口的坑源溪流為“溪”,水流量大的叫“大溪”,水流量小的叫“小溪”。無論大溪還是小溪,匯入烏溪江就“烏”了,其實“烏”比“黑”更玄妙,“玄之又玄”是為“道”。所以,烏溪江,起名于“色”,讀音為“烏”,本體是“溪”,內(nèi)涵于“道”。
“ 道”,“先天地生?!盵9]烏溪江流淌的是“道”的血液,傳承的是“道”的基因,其深邃的自然和文化內(nèi)涵鑄就了自己獨特的水柔山靜之秉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本然,本來的狀態(tài),是指事物的本真、本性、本質(zhì)。大自然只要沒有被破壞,那當然就是一種本然之狀態(tài)。烏溪江水墨綠樣就是如此?;蛟S是“道法自然”智慧的啟迪,讓我們的祖先鄉(xiāng)賢,為母親河取了個內(nèi)涵于“道”的美妙玄妙之名——烏溪江。
烏溪江,歷史記載、媒體傳播,以及民間口口相傳的,均指如今黃壇口和湖南鎮(zhèn)兩個階梯水庫庫區(qū)的衢州市衢江區(qū)所轄的湖南鎮(zhèn) 、舉村鄉(xiāng)、嶺洋鄉(xiāng)、黃壇口鄉(xiāng)4個鄉(xiāng)鎮(zhèn)的行政區(qū)劃范圍。烏溪江水是華東地區(qū)最好的一級地表水,是衢城40多萬人民的生命之源。烏溪江水養(yǎng)育了固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衢州人;烏溪江水流淌在衢州人心中,衢州人愛山水,更愛烏溪江,貴江若身。
烏溪江 百谷王[10]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11]。洋溪源和琴溪,以及烏溪江,兩岸坑源支流密布,百余條山坑溪源全部流入烏溪江,故烏溪江是謂“百谷王”。
洋溪源和琴溪在原衢縣洋口鄉(xiāng)洋口村的上埠合流后變溪為江,向北流入洋口、舉村、嶺頭、湖南、白塢口、坑口、石室、花園、下張等九鄉(xiāng)鎮(zhèn),在雞鳴渡附近注入衢江。當年人們慣稱烏溪江上游的洋口鄉(xiāng)、舉村鄉(xiāng)、嶺頭鄉(xiāng)為洋溪源、舉村源和嶺頭源,如今仍有長者保持這樣的習慣稱呼。
洋溪源,西畈鄉(xiāng)境內(nèi)主流全長25公里,匯集了黃連坑、巖坑、獨坑、蒼坑、上西坑、下西坑、官坑、前壹坑、渡坑、舉淤坑等山澗坑水。洋口鄉(xiāng)境內(nèi)主流全長16公里, 匯集了白巖坑、九結(jié)坑、洋定坑、百短坑、黃塔坑、大石坑、周坑、赤湖坑、下坑、倉坑(柿木源)等溪流,至洋口村的上埠村[12]注入烏溪江。
舉村源,發(fā)源于上槽、毛坑,也稱翁源溪,境內(nèi)流長約17.5公里。舉村源南北兩翼高,中間低洼,群峰夾峙,壁立千仞,故山坑澗流多。入流舉村源的有洋坑、毛坑、魚從坑、西門坑、西坑、榧子坑、下東坑、百祥坑、龍坑、直坑、石橋坑、里扇坑、大坑、王蓮坑、鮑坑口、金竹坑、龍頭坑等二十余處山坑。
嶺頭源,境內(nèi)山多險峻,南部層巒疊嶂,峰起谷陷,屬仙霞嶺山脈。從賴家→柳家→柴家→抱珠壟→嶺腳底→烏溪江,主流全長約10公里?!读霞易V》記載:柳家,舊稱梅溪源,故有文人墨客稱嶺頭源為梅溪源。匯入嶺頭源的有外柘坑、田坑、上塢坑、玉中坑、坑源、方坑口、靈泉坑、小源坑、背頭坑、西安坑、大坑頭等十多條山坑支流。
琴溪,烏溪江有些人稱其為“遂昌源”,其上游多條支流于周公口村匯聚合流,每條支流又匯聚了許多山坑澗水,其中最大的支流“烏溪江”,主要有黃塔坑、容龍源、獨源、關用、蔡溪等支流。其次是聞名遐邇的周公源,主要有烏崗坑、昌裘坑、左別源、潘接坑、流亞坑、陳坑、山石坑、金溪、鎖匙坑、黃枝坑、河邊坑、羅漢坑、浦抗、黃脫坑、小羊坑、楊茂源、風洞源、小路坑、大路坑、礱下坑、大善坑、嚴腰坑、金竹坑等支流。
源是一個集合概念,是某一流域的總稱,譬如洋溪源,當年洋口鄉(xiāng)的9個村莊分布其兩岸,只有一個嚴博村在遂昌的琴溪下游與龍鼻頭村接壤;坑是單一概念,是某一流域的名稱,譬如舉村鄉(xiāng)的洋坑村、龍頭坑村、西坑、大坑等村都是一坑一村,因坑得名??託w往源,形成源;源歸往江,形成江,這就是烏溪江原生態(tài)之狀、天長地久之源。
烏溪江之源,在福建浦城縣仙霞嶺山脈的大福羅峰,經(jīng)龍泉縣,入境遂昌縣西南龍洋鄉(xiāng)的長年坑,再經(jīng)王村口、蔡源、焦灘、琴淤四鄉(xiāng),在琴淤鄉(xiāng)的周公口村與周公源、湖山源等河流合流注入琴溪后,流入衢縣洋口鄉(xiāng)洋口村的“上埠”與洋溪源合流注入烏溪江。主流長161.5公里,其中,衢州境內(nèi)流程63公里。
△烏溪江
烏溪江 兄弟源
琴溪和洋溪源是烏溪江上游的“兄弟源”,琴溪水流量比洋溪源大得多,相對于洋溪源是“兄長”?!盀跸?,若是沒有“琴溪”隔斷其中,或者不是行政區(qū)劃的原因,也許與衢縣的烏溪江就是同源同名同一江了,那樣,烏溪江的上游就由衢縣洋口鄉(xiāng)洋口村的上埠往南推進近70公里到遂昌縣西南的龍洋鄉(xiāng)長年坑。1972年版的苧口(烏溪江與湖山源交匯口)至洋口(琴溪源與洋溪源交匯口)區(qū)域地形圖,清楚地展示出“兄弟源”的玄妙風采。
(一)洋溪源
洋溪源,因溪水貫穿洋溪鄉(xiāng)得名, 洋溪鄉(xiāng)1956年更名為西畈鄉(xiāng),又稱西畈源。它發(fā)源于西畈鄉(xiāng)黃連尾西南山麓,自西南向東北在舉淤口流入衢縣白巖村。兩岸懸崖峭壁,林木茂盛,“山間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風景此處獨好。溪流曲折回環(huán),河床較為平緩,是山民們放木排、運木頭到衢州交易的唯一通道。直到20世紀80年代,西畈鄉(xiāng)和洋口鄉(xiāng)開通鄉(xiāng)村公路后,洋溪源兩岸的村民才告別放排運木頭的歷史。
洋溪源在白巖村南0.5公里的金雞巖底入境衢縣,流經(jīng)白巖村、崗頭村、大日坂村、柘木村、岙底村、茶衙村、洋口村入境烏溪江。從白巖村到洋口村,要過23道溪水:洋口→上埠→經(jīng)塘→湖坵→麥埂→鵝形→茶衙→岙底→竹潭會→盤龍形→苦竹腰→柴家畈→柘木(灘頭石塔)→高上→大日坂→中心壩→黃塔畈→百短坑口→洋定坑口→馬家腰→營頭→上窯畈→白巖嶺腳→白巖坑?!斑^河涉水當洗腳,爬山過嶺當棉襖,松明竹片當燈照,辣椒當油炒,番薯干當蜜棗”的民謠就是當年山水文化和山民生活的寫照。
(二)琴溪
琴溪(遂昌源),其名出自關于琴山的記載,當?shù)卮藚^(qū)域名為琴淤,置琴淤鄉(xiāng)[13]。琴溪,其上游的“烏溪江”,與烏溪江一樣發(fā)源于福建省浦城縣仙霞嶺山脈的大福羅峰,遂昌境內(nèi)長約59公里,河床寬平均94.2米, 昔時水運頻繁,風帆云集, 江水奔流于萬山叢中,行舟放排其上,雅有“朝辭白帝,暮宿江陵”之勢??h內(nèi)主要木材產(chǎn)區(qū)黃沙腰、王村口、安口等區(qū)鄉(xiāng)的木材,都經(jīng)此北運衢州、杭州一帶。[14] 周公源,發(fā)源于福建省浦城縣營盤尖南麓苦馬潭,遂昌境內(nèi)長約52.5公里,雖然是遂昌縣境內(nèi)第二大河流,知名度卻比烏溪江(柘上源)大,古詩云:“周公源里接閩關, 一水迢迢百二灣”。[15]
(三) 關于琴溪、柘上源、周公源,《遂昌縣志》(清光緒二十二年)記載:
①琴山詞條中,“柘溪”應為現(xiàn)湖山源的上游段;“王溪”應為烏溪江王村口段,“琴溪”應為周公口至龍鼻頭段。②柘上源:推測為現(xiàn)烏溪江源頭福建浦城罟綱源至遂昌蔡口段,此詞條中之“洋溪”,推測為今之烏溪江蔡溪口至周公口段。柘上源這名字來源或與柘嶺山脈有關。③周公源:與現(xiàn)稱謂一致,其源頭為福建庫馬潭上游柘嶺。
烏溪江 姐妹湖
相傳遠古時,天上有位仙女憐憫烏溪江兒女的苦難,夜間偷偷下凡擔石,欲投江中截住江流,不料她剛歇下?lián)泳碗u叫天曉,只得抱憾離去。烏溪江 ,從激流澎湃,一瀉千里,春夏秋冬,濤聲依舊的“江”,轉(zhuǎn)變?yōu)楸滩ㄊ幯?,波光粼粼,笑迎游客,暗送秋波的“湖”,歲月蹉跎,世事滄桑。自1912年3月1日西安縣易名衢縣后,衢縣政府就曾多次動議并規(guī)劃利用烏溪江水力資源優(yōu)勢建造水電站。然而,由于兵災時疫,人禍天災不斷,一直未能如愿。烏溪江,造福于民的愿景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真正實現(xiàn)的,尤其是1983年湖南鎮(zhèn)電站水庫建成發(fā)電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姐妹湖,水波蕩漾、水秀山青、花香鳥語、如詩如畫、貴為人間仙境。
(一)九龍湖
黃壇口水庫大壩西岸,海拔332米的九龍山頂,相傳古時曾有九龍飛出,山裂形成一小盆地,后周年間(954-960)建有九龍寺,寺前有古井、池塘、林木蔥蘢,四周山嵐起伏,山下有響谷巖,對岸有抱兒峰,所以黃壇口水庫被稱為九龍湖。
黃壇口電站水庫,1951年10月開工建設,1958年5月建成發(fā)電,正常蓄水位106.00m,上游距湖南鎮(zhèn)電站約二十九公里,下游距衢州市約十六公里,是“浙江有史以來第一座中型水力發(fā)電站”,也是“新中國水電建設的搖籃”。這時的烏溪江被界定為北起黃壇口水庫大壩、南至洋口鄉(xiāng)洋口村與遂昌縣交界的行政區(qū)劃范圍之內(nèi),大壩下游的出水仍然流經(jīng)石室、花園、下張三鄉(xiāng)鎮(zhèn),在雞鳴渡附近注入衢江。
九龍湖是烏溪江的人造龍宮,“九龍”與湖水鬧騰著偷歡,迷倒了相思村的俊男靚女;九龍湖紫氣東來仙霞萬丈,龍騰魚躍笑迎八方游客。
(二)仙霞湖
湖南鎮(zhèn)電站水庫,位于閩浙交界的仙霞嶺余脈,故名仙霞湖。該水庫地處湖南鎮(zhèn)項家的山前巒,北距衢州城區(qū)40公里。1958年動工,1962年停建,1970年復工,1979年初開始蓄水,1983年12月通過驗收。大壩全長440米,高129米,壩頂寬7米,大壩為混凝土梯形壩,被列為世界最高的大壩之一。
仙霞湖,霞光與湖光沐浴著天仙,醉倒了兩岸青山;兩岸小橋流水的溪旁村落,與林蔭蔽道、峰回路轉(zhuǎn)的深山村莊,沐浴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獨特氣候,生活在這里的山民,猶如置身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間仙境中,陶冶水柔山靜之性情,淳樸謙下之情操。這里古村、古道、古樹,古韻依舊;節(jié)日、歲時、生產(chǎn)、習俗,樸野敦厚;社戲、社廟、祠堂,源遠流長;民間傳說故事不勝枚舉。
那讓《云霧茶香飄紫禁城》的洋溪源人朱可錫,因救助過微服私訪賭場的乾隆皇帝而大喜大悲;那龍鼻頭的《鯰魚精酒醉洋口街》,再現(xiàn)了烏溪江上游第一村——洋口村的商貿(mào)古城風采;那婺劇經(jīng)典劇目《僧尼會》展現(xiàn)了嶺頭鄉(xiāng)梧桐口村的一男一女,因命犯“桃花”而被為僧為尼,又因?qū)γ篮蒙畹你裤蕉即合律降膼矍楣适隆迕鞫脸?span id="ngsbyzz"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55474" qid="6542329012121818375" mention-index="0">艾粿、中秋重陽吃麻糍、端午吃粽子、立夏吃飯粿、七夕吃發(fā)糕……以及彰顯山民生活、信仰的民間故事,茶燈戲,舞龍燈、坐唱班等民間文化活動,把烏溪江人生活的原始記憶復制在當代人的生活中,刷新了世外桃源的蘊涵。
仙霞湖上游,遂昌縣湖山鄉(xiāng)的獨山寨,明代戲劇家《牡丹亭》作者湯顯祖在任遂昌縣令時曾數(shù)度游覽,寫下了《棲靈巖》等詩文名篇;粟裕、劉英指揮的姚嶺戰(zhàn)斗取得神奇戰(zhàn)果,彰顯了軍民智慧。黃村口鄉(xiāng)不僅有月光山的蔡相廟、天后宮、宏濟橋等名勝古跡,而且黃村口村是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挺進師師部駐地,劉英、粟裕等在此領導浙西南游擊戰(zhàn)爭。衢江區(qū)嶺洋鄉(xiāng)洋溪源的大日坂村,紅軍墓,傳播著鐵骨錚錚兩紅軍的精神信仰;天腳寺剿匪記,傳頌著解放軍血染林海的英雄故事。
△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
烏溪江 行“大道”
“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大?!盵16]“道”就是“大”,“大”就是“道”,兩者結(jié)合即“大道”。烏溪江,內(nèi)涵于“道”,運籌未來的“大道”是構建“大烏溪江”格局,界定“大烏溪江”范疇,放眼“浙江省境內(nèi)衢州匯合口以上的烏溪江干流、支流”,[17]展望順應自然的“大烏溪江”愿景和遠景。
烏溪江,1958年3月黃壇口電站水庫建成發(fā)電之后,坑口鄉(xiāng)、白塢口鄉(xiāng)和湖南鎮(zhèn)成為庫區(qū)鄉(xiāng)鎮(zhèn)。 1983年3月湖南鎮(zhèn)電站水庫建成發(fā)電后,上游的嶺頭鄉(xiāng)、舉村鄉(xiāng)和洋口鄉(xiāng)也成為庫區(qū),其中洋口鄉(xiāng)的洋口、茶衙、岙底、柘木、大日坂五個村被庫水淹沒,洋溪源于大日坂村的中心壩(與崗頭村的黃塔畈接壤)入庫。尤其是遂昌縣境內(nèi)的琴溪全部被淹沒,其上游原來在琴淤鄉(xiāng)周公口村匯集的烏溪江(柘上源)干流于焦灘鄉(xiāng)獨山村入庫;周公源于湖山鄉(xiāng)福羅淤村石角入庫;湖山源于湖山鄉(xiāng)三歸村入庫;長樹源于湖山鄉(xiāng)坪峰村坪頭崗入庫,擴大了的庫區(qū)水域面積達到二十多平方公里,占湖南鎮(zhèn)水庫(仙霞湖)水域面積的半壁江山。
烏溪江,“江”名存實亡,“湖”名副其實,如今就是一對高峽“姐妹湖”。其中的仙霞湖,一半在衢江,一半在遂昌。昔日“同名同源同一江”的烏溪江夢,今天在仙霞湖自然而“圓”了。2015年,國家林業(yè)局批準成立浙江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烏溪江因此由原始的水運灌溉華麗轉(zhuǎn)身為旅游觀光的文化產(chǎn)業(yè),在大自然功能體系中的地位提高了;“烏溪江是錢塘江上游的一級支流,是錢江源之一支”[18],這與之前“烏溪江,衢江一級支流”[19]的提法相比,烏溪江在省內(nèi)江河水系中的地位具有歷史性的轉(zhuǎn)變和升級。
“北起黃壇口水庫大壩、南至湖南鎮(zhèn)水庫衢江區(qū)與遂昌縣交界處”的浙江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前景無量。順應自然,踐行“大道”,深化理解烏溪江地域?qū)傩缘谋举|(zhì)和本源,發(fā)掘烏溪江的文化蘊含和浙江元素,尤其是圍繞坑源文化的特質(zhì),開發(fā)烏溪江山水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樸野生態(tài),編織鏈接衢州市衢江區(qū)、麗水市遂昌縣和龍泉市的烏溪江旅游文化帶,打造坑源文化玄妙神話般的原生態(tài)旅游圈,其經(jīng)濟意義深遠,文化功德無量。站位“浙江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的維度去運籌未來,這是順應烏溪江地域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設想,不妨也是構建“大烏溪江”的一種思路,更是對“烏溪江,內(nèi)涵于道”的實踐解讀。
參考文獻:
1 《道德經(jīng)》第8章,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所以沒有過錯。
2 《道德經(jīng)》第7章,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心嗎?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私衷。
3 《衢州市地名志》,浙江省衢州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1988年12月出版,第762頁。
4 《烏溪江水映山紅——衢縣烏溪江庫區(qū)志》,周耕土等主編,1994.2,新華出版社。
5 《遂昌縣地名志》,遂昌縣地名志辦公室編,1988年5月印刷,第20頁。《縣志》卷二,是清·胡壽海等修、褚成允等纂的浙江《遂昌縣志》,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刊印。
6琴溪,是指湖南鎮(zhèn)水庫建成之前,遂昌縣琴淤鄉(xiāng)周公口→梓林塢→孟坑口→馬焦灣→小逆口→龍鼻頭近十公里河流;自龍鼻頭入境衢縣洋口鄉(xiāng)嚴博村,再四公里后流入洋口村的上埠與洋溪源合流注入烏溪江。
7《道德經(jīng)》第8章,這句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總是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8《道德經(jīng)》第14章,這句話的意思是:“道”,看它是看不見的,聽它是聽不到的,抓它是抓不住的。
9 《道德經(jīng)》第25章。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是個混沌一體的東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萬物之母。
10這里指的是未建設黃壇口和湖南鎮(zhèn)兩電站水庫之前的衢縣境內(nèi)的烏溪江。
11 《道德經(jīng)》第66章。這句話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使眾多河流匯集歸往,是因為它總是處于眾多河流下游的地位,所以能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往之處。
12上埠村,是洋口村的自然村,位于烏溪江岸邊,鄉(xiāng)(公社)政府駐地。與行政村隔江相望,木船擺渡往來。洋口村有兩個過渡烏溪江的埠頭,下游去往舉村鄉(xiāng)舉口村的叫下埠,上游去往洋溪源、遂昌源的叫上埠。湖南鎮(zhèn)電站水庫蓄水發(fā)電后被淹沒,村民遷居龍游縣插隊安置,少數(shù)就地后靠安置。
13 琴溪,區(qū)域名琴淤,曾設“奕琴鄉(xiāng)”,后置琴淤鄉(xiāng),所以,琴溪可以推斷為周公口至龍鼻頭河段。
14 《遂昌縣地名志》,遂昌縣地名志辦公室編,1988年5月印刷,第146頁第246頁
15 《遂昌縣地名志》,遂昌縣地名志辦公室編,1988年5月印刷,第146頁第246頁
16 《道德經(jīng)》第25章。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知它的名字,勉強叫它“道”,再勉強取名“大”。
17 《浙江省烏溪江環(huán)境保護若干規(guī)定》,2001年12月28日浙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第二條“本規(guī)定所稱烏溪江是指浙江省境內(nèi)衢州匯合口以上的烏溪江干流、支流?!?/p>
18 上海專員辦完成浙江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專項監(jiān)督檢查,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政府網(wǎng)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10-09來源:上海專員辦。
19 1988版《衢州市地名志》第762頁。(文/周耕妥 攝/周初釗 《綠色中國》2022.6A)
本文來自【綠色中國】,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