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么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于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jīng)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zhí)行殺人的任務(wù),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注釋]
1、為奇:奇,奇詭、詭異。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
2、執(zhí):拘押。
3、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
4、代司殺者:代替專管殺人的人。
5、斫:砍、削。
[解讀]
這一章的金句是第一句,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全文的核心思想也在此句,即用反問的方式提出問題,告誡人們苛政之害。老子大概從春秋時期各國的治國理政實踐中意識到,一味地嚴刑峻法,不僅不能有效地管理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這也是一句反問,意思是如果老百姓都怕死,那么犯錯或不聽話的人,簡單地以殺頭相威脅,那老百姓就不敢違背統(tǒng)治階層的意志了,治理國家就非常簡單了。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蔽曳磸?fù)讀了這句,也許是時代變遷,語言習(xí)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里面的邏輯不易理清。老子大概是想說,有司是負責(zé)刑罰的,也是專業(yè)的,但如果其它非專業(yè)的人代替有司來掌管生殺大權(quán),就像一般人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一樣,沒有不反受其害的。老子是以這種方式在告誡當(dāng)政者,治理國家不能動則以死相威脅,不能搞嚴刑峻法,否則,不僅國家得不到善治,還會適得其反。
我們知道,老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是倡導(dǎo)清靜無為的,即最小干預(yù)原則,這一章是對其治國理政思想的進一步闡述,專門指出苛政的負面作用,恰如孔子所云,“苛政猛于虎也?!?/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