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3年,金王朝將都城從上京南遷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北京的建都史以此為開端,至今已870周年。在北京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金中都地位的確立,使北京完成了由“城”到“都”的身份轉換,在華夏都城營建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元明清定都北京打下了堅實基礎。
建號中都——金代北京的身份轉換
北京最初見于記載的名稱,叫做薊。薊城的興起,離不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北京背倚群山,面向平原。西部山地稱西山,屬太行山支脈,北部山地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正南一面開向平坦遼闊的華北大平原。在早期歷史時期,沿太行山東麓南下是從北京小平原南通華北大平原最主要通道,薊城正是這一通道門戶。薊城背后三面環(huán)抱的重山之中,一些天然峽谷成為南北往來通衢,如西北方向經居庸關、八達嶺可北上蒙古高原,東北方向經古北口可達東北松遼平原,于是薊城成為聯(lián)系華北、東北和蒙古高原的樞紐以及北方軍事重鎮(zhèn)。
《史記》稱:“南通齊趙,東北邊胡……北鄰烏桓、夫馀,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金人在分析遼王朝雄峙百年原因時認為:“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qū)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氨镜厮?,人馬勇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幽燕之地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風習熏染,形成善于騎射、剽悍尚武的社會氛圍:“幽州在渤碣之間……其民執(zhí)干戈,奮武衛(wèi),風氣剛勁,自古為用武之地”。
從秦漢到唐末,薊城的邊陲位置與鮮明軍事色彩深入人心:“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薊城這種邊關門戶作用有時甚至直接被稱為“薊門”:“一身救邊速,烽火連薊門”“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遼金開始,伴隨著東北游牧民族的興起,北京城市地位不斷上升。遼會同元年(938年),遼王朝在得到幽云十六州后,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遼南京,有時也稱燕京,成為遼國五京之一,揭開了北京都城史的序幕。遼代提升為陪都,除了軍事作用依然存在,又成為遼朝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在近百年的時間里,遼在南京地區(qū)進行了統(tǒng)治與管理,為北京正式成為全國性都城開辟了道路。不過遼南京畢竟只是陪都,城市格局仍保持唐幽州城的坊里舊制,連風俗習慣也沒有太大變化。
金朝剛剛興起之時,將以會寧府為中心的發(fā)祥地稱為“內地”,并在此建立都城,稱為上京。及滅遼、滅宋后占據了江淮以北的遼闊疆域,金上京在整個疆域中“僻在一隅”“官艱于轉漕,民難于赴愬”,作為統(tǒng)治中心的作用就很難發(fā)揮出來。為了適應政治局勢的發(fā)展,必須要選擇新的統(tǒng)治中心。
而隨著金朝疆域的向南擴展,原本位置偏南的遼南京(今北京)此時恰好位于金朝疆域中間位置,能夠保證政令的迅速上傳下達,交通上的便利條件是其他幾座曾經作為都城(包括陪都)的城市無法比擬的。隋代開鑿的永濟渠經疏浚后可以滿足漕運需求,在經濟供應方面有著巨大優(yōu)勢。
同時,在軍事戰(zhàn)略上更有著特殊地位,燕京在遼代即是與宋朝對抗的軍事重鎮(zhèn),而到了金代初年又成為南下的軍事大本營。這里“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握中原之夷”“帝王都會,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燕薊若也?!庇绕渖酱ǜ窬稚希白枞嬉砸幻嬷铺煜?,前之進無窮,后之退有限”。此外,在與東北女真故地聯(lián)系方面,燕京也在發(fā)揮著極為重要作用。于是遷都于燕成了歷史的必然選擇。
天德五年三月辛亥日(公元1153年4月17日),海陵王到達燕京。乙卯日(公元1153年4月21日),下詔正式遷都自上京到燕京,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為了顯示遷都決心,下詔遷都的海陵王派人將金上京的宮殿、宗廟、王府等建筑全部平毀,表明要徹底斬斷故土之念,并“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堅定以中都為都城的立場。同時,改元“貞元”,以遷都當年作為貞元元年。易云:“元亨利貞”。貞元,意味著一個新周期和時代的開啟。
金中都
制度如汴——金中都建設與文化認同
當金中都成為金朝的首都之后,原有的城市空間顯然難以滿足國家都城的需要,必須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在金中都的建設過程中,不斷強調“居天子之正”“可以為正統(tǒng)”的華夏正統(tǒng)思想,是中華文化堅韌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充分體現。
為了擴建中都城,金朝大臣們事先繪制了藍圖,所參考的實物就是宋朝東京開封府:“筑燕京,制度如汴”。時人稱:“(海陵王)亮欲都燕,先遣畫工寫京師宮室制度,至于闊狹修短,曲畫其數,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以修之。”仿照中原王朝備齊各種國都“標配”,包括與宮殿配套的皇家園林、舉行各種重要禮儀活動的壇廟場所、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僚衙署以及在城郊建皇家陵寢等。
在海陵王計劃遷都燕京的詔書中,“因宮廟而創(chuàng)官府之署,廣阡陌以展西南之城,勿憚暫時之艱,以就得中之制”。金中都擴建過程中,根據遼燕京城內原有宮殿與廟宇的分布情況,規(guī)劃布局王朝官府衙署;將西面和南面的城墻大大向外展拓,使得原來僻居一隅遼南京宮城能夠符合“得中之制”。宮城外有方形的皇城與大城環(huán)繞。從城市的宏觀布局來看,在全城中部略微偏西,從南到北,形成了一條以大城城門、交通干道、皇城宮殿構成的中軸線。
金中都中軸線的南端,起自大城南墻正中的豐宜門。由此向北,沿著居于城市正中的交通干道,先過龍津橋,再經永樂坊、廣陽坊,通過環(huán)繞皇城西、南兩面的金水河,到達皇城正南門——宣陽門。由宣陽門進入皇城,穿過千步廊,到達宮城正南門——應天門。進入宮城后繼續(xù)向北,由大安門進入大安殿,再從宣明門出大安殿;隨之又經仁政門、仁政殿、昭明宮、昭明門,至皇城北門——拱辰門。由此走出皇城后,穿過天王寺、弘法寺之間的南北向交通干道,抵達基本位于大城北墻正中的通玄門。這樣,以豐宜門與通玄門為南北端點,金中都的中軸線清晰地顯現出來,突出了帝王所居之地在全城的中心地位。
在園囿的營建上,“因天材,就地利”。原燕京城外西側有一片水域(蓮花池),海陵王在擴建中都城時將其包入城內,以此為基礎,營建皇家園林。既節(jié)省了營造皇家園林的人力、物力,不必另外開鑿水池以引水,又保留了城市水域面積。因為地處皇宮西面,被稱為西苑。此后,金世宗營建北苑萬寧宮、金章宗營建南苑建春宮,也都采取了因水建園的方法。
總之,金中都的城市建設,一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的國都規(guī)劃理念,吸收了中原王朝都城建造禮制思想,三重四圍,布局方正;前朝后市,中軸對稱;坊巷劃分,狀如棋盤。另一方面,他們依水勢建宮苑,逐水草筑園林,把不規(guī)則的水面納入方正的皇城宮墻中,又反映了游牧民族的風格特點,顯示出很強的文化包容性和融合度。為此后元大都選址與規(guī)劃建設提供了思路,在華夏都城營建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天下之中——金代建都的歷史影響
金代遷都中都與金中都營建的深遠影響之一,在于確立了北京“天下之中”的地位,既包括思想觀念方面,也包括現實中的經濟文化方面。
《周禮》開宗明義,“惟王建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辨方正位”,通過確立空間位置關系來建立秩序。歷代帝王以天子自居,所謂“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惟受命之王,乃可立國城于天地之中”?!疤熳又卸帯背闪硕Y的重要規(guī)范。國都理應占據“天下之中”的位置,以此來強化政治統(tǒng)治上的正當性。海陵王遷都中都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京臨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應天地之中”。《遷都燕京改元詔》提到,“眷惟舊京,逖在東土。四方之政,不能周知……顧此析津之分,實惟輿地之中。參稽師言,肇建都邑”,因此將其稱為中都,寓意其居五京之中、天地之中。
從金王朝疆域來看,中都城確實大致位于南北地理中心。隨時間推移,盡管元明清大一統(tǒng)王朝的疆域有了大大擴展,但北京作為“天地之中”的觀念卻愈發(fā)鞏固。元代在確定都城所在時,霸突魯曾分析:“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明人陳敬宗《北京賦》同樣強調北京天下之中的地位:“圣皇之建北京也……均萬國兮會同,而適居天下之中央也?!苯鹩鬃巍痘识即笠唤y(tǒng)賦》稱北京:“實當天下之中……為萬國之都會”。清沿明制,仍以北京為國家都城,盡管疆域有了大范圍的擴展,但以北京為天下之中的觀念沒有改變?!肚逋ㄖ尽贩Q:“我圣朝德化遠被,六合一家。北逾瀚海,南極越裳,東抵朝鮮,西窮蔥嶺……而今之京師實又居天下之中”。
從現實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看,金朝遷都中都以后,區(qū)域人口很快“殆逾于百萬”,成為北半個中國的最大城市。中都及其周邊地區(qū)出現了“國家承平日久,戶口增息”“人稠地窄,寸土悉耕”的景象。漕運也得到了發(fā)展,促進了南北經濟往來,帶動了本地區(qū)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加之與塞外各族的天然聯(lián)系,使這里成為一個連接中原腹地和東北、西北地區(qū)的經濟中心。在文化上,中都城內聚居著漢族、契丹、女真等各族居民,匯聚了各種文化元素。太學、國子監(jiān)、翰林院等文化機構,產生了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北中國最為杰出的文化精英會集中都,在這里生活和創(chuàng)作,帶來了中都城的文化繁榮。金代大文豪元好問所編纂的《中州集》一書,輯錄了大量金代詩人的佳作,成為金中都文壇繁榮景象的見證。金中都這種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為此后元代大都城的建立以及發(fā)展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開辟了道路。
總之,金代遷都燕京與金中都的建設,推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在北京城市發(fā)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里程碑意義。它是先秦薊城城址發(fā)展演變的終章,也是此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營建的序曲,開啟了以北京為都城的新的歷史時期。
(作者為北京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