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實際上中國除了滿清時期,在其余的時候都十分開放包容。
隨著向外貿(mào)易的商業(yè)之路被開辟,許多異國文化也從海外流向國內(nèi),而中國的文化也同樣影響到了其他的國家。
如今我們許多耳熟能詳?shù)臇|西,就是在幾百年前傳入國內(nèi)的,比如樂器、宗教、服飾等。
其中有這樣一句俗語,它的背后也反映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文化交流史,那就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時至今日這句俗話也被常常使用,可是若是真問起來“浮屠”是什么?“為什么偏偏造7級的浮屠”,相信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
浮屠等詞語來自于佛教,這句話的誕生也和佛教息息相關(guān)。
雖然如今我們會在一些時期來到寺廟參拜,可是佛教卻并不是原生的本土宗教,佛教最初誕生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印度地區(qū)。
和中國的大一統(tǒng)不同,那個時期的印度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
由于西北部雅利安人的不斷擴張,印度在公元前5世紀到6世紀時期,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16個國度,每一個國都擁有自己的皇室和君主。
雅利安人的滲透,不僅分裂了古印度,還把印度人分為三六九等。
其中婆羅門人是最高級的存在,剎帝利則掌握了印度的所有皇權(quán),至于其他人不過是侍奉他們的奴隸。
這兩個種姓在普通百姓的身上作威作福,給底層人民帶來了無限的壓迫。
佛教正是在這個時期誕生,它誕生的本意正是為了反抗這些貴族的壓迫。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王族。
他就是釋迦摩尼在成佛之前的身份——喬達摩·悉達多,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
據(jù)說雖然悉達多身為王子,但是本人對統(tǒng)治卻并不感興趣,反而他更癡迷于宗教和學(xué)問。
或許正是他體內(nèi)的仁義之心,促使了他在新婚之夜放棄王位,轉(zhuǎn)而成為了一名苦行僧,并經(jīng)過多年修行,在菩提樹下立地成佛。
而他的學(xué)說也正式被印度人民所接受,一點一點地在整個印度境內(nèi)蔓延開來。
最后直到孔雀王朝時期,成為了當時的國教。
正是因為佛教對印度人的影響太大,從而在之后與中國的交流中,漸漸流傳至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在東漢明帝時期就已經(jīng)吸引了許多人信仰。
尤其是漢明帝的叔叔楚王劉英,是當時第一個公開信仰佛教的人。
佛教在東漢的推廣,同它迅速地“本土化”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彼時道家的黃老學(xué)說,在貴族文人的圈子里頗為盛行,而佛教其中的一些思想也與黃老學(xué)說不謀而合。
因此很快二者就相互結(jié)合在了一起,這也是“漢傳佛教”的起源和開始。
因為佛教開始逐漸在中國發(fā)揚光大,所以很多佛教用語也開始被大家使用。
一些佛教的世界觀、價值觀等也同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相融合,構(gòu)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漢族神仙體系。
“浮屠”就是在東漢時期傳入到中國的,浮屠又名“浮圖”。
源頭來自于梵語Buddha,Buddha的意思有多種,像佛陀、僧人、佛塔等都可以用這個詞語指代。
因此浮屠也應(yīng)當含有這些意思,那么在這句俗話中,浮屠又具體是哪一個例子呢?
追根溯源,這句話中的浮屠應(yīng)當指佛塔。
塔這一建筑也是外來的東西,因為是外來品,所以最初中國人直接以它的音譯來稱呼它為“浮屠”。
到了隋唐時期才逐漸誕生了塔這個字,所以浮屠的稱呼才被“塔”所取代。
佛塔的建筑很有講究,在古代那個科學(xué)和技術(shù)都稱不上發(fā)達的時候,能造出高大的寶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時,萬幸的是這些難題都被我們克服了。
因此,中國的佛塔不僅是東亞地區(qū)最高大精巧的,也是為數(shù)不多能夠作為實用建筑的。
中國的塔建成后可以居住、可以用作倉庫,也可以當成鐘樓、觀景臺。
而日本雖然也也學(xué)習了造塔技術(shù),可是它們的塔完全是擺設(shè),不夠結(jié)實、沒有樓梯,不能讓人上去,只能在塔下欣賞。
寶塔不僅建造起來需要精巧的構(gòu)造,建造的規(guī)矩也頗為豐富。
比如佛塔的層數(shù)可以很多,但是必須是單數(shù)。
比如5層、7層、9層等,佛教以7為最尊貴的數(shù),所以7層寶塔也是最珍貴的佛塔。
說起“七級浮屠”這句話的源頭,我們就必須提及一個人——安世高。
安世高是第一個來到中國傳教的外國王族,他在出家之前是安息國的王子。
因為崇尚佛法,所以把王位讓給了別人,自己則一生都在為傳播佛教而奔波。
安世高在東漢后期來到了中國,他在中國活動的30多年中翻譯了41卷佛經(jīng)。
并游歷了我國江西、蘇州、南昌等地,最后也圓寂在蘇州。
正是有了他的存在,佛教才得以克服言語不通的難題,在中國發(fā)揚光大。
安世高的譯本《佛說罵意經(jīng)》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p>
根據(jù)專家的推測,這就是“七級浮屠”這句話的前身,后來也在生活中為人所熟知。
其實這句話細細品味起來十分地有道理,它說救下一條性命所取得的功德,比造一座佛塔還要珍貴。
造塔這個行為和唐代的“供養(yǎng)人”類似。
晚唐時期,富人世家出資修建佛窟、弘揚佛法,也為自己積累功德。
而東漢則流行建造佛塔,有的時候還會把自己的塑像,擺放在塔內(nèi)接受香火供奉,以祈禱修成正果。
但是不論花費了多少錢財、建造多少佛塔,都不如實實在在地救下一條生命來得深厚功德。
這也是佛教勸人向善、珍視生命的思想在傳揚的表現(xiàn)。
佛教雖然誕生的時間很古老,可是其中有很多的哲理到了如今依然適用。
比如佛教的修行者精神與普世關(guān)懷的思想。
在如今這個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文明的社會,“人道”成為了最重視的東西。
對特殊群體的有色眼鏡、對殘障人員的歧視都越來越小。
慈悲和愛心為現(xiàn)在這個快速且冷漠的社會,增添了不少“人情味兒”,讓我們可以懂得營造一個美好社會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