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莊,別名 “石田”,有東西2個村落之分,相距不足1.5千米,位于新埭鎮(zhèn)興旺村南部。
“東石莊”于明嘉靖年間被倭寇焚毀,今之“西石莊”是東石莊的沈氏族人逃至西石莊的合居之地,距鎮(zhèn)政府偏東北4.7千米。
清代時期,石莊屬華亭鄉(xiāng)二十四都南巷莊。民國期間,屬南巷鄉(xiāng)、南傳鄉(xiāng)、泖南鄉(xiāng)。1949年后,先后屬南厙鄉(xiāng)、南橋鄉(xiāng)、前港公社、南橋公社、南橋鄉(xiāng),1999年6月并入新埭鎮(zhèn)。
石莊歷史久遠,至今已有740多年歷史。據(jù)明天啟年間《平湖縣志》卷五記載:“石都尉莊,在東泖,宋江淮總管石都尉之賜莊,有石田飼鶴,有石亭,有石總管廟,有石氏壟跡。”這位石都尉是江淮總管的屬下,是一位輔助嘉興路太守的軍事武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軍分區(qū)司令,其莊院為朝廷所賜,故名“石莊”。
另有說法,這里地勢低洼,常受泖河潮水浸漬,不宜耕種作物,俗稱“石田”。清道光年間華亭鄉(xiāng)名士陸增在其《鸚鵡湖棹歌》中,所說的“谷泖低”指的就是谷泖水域低洼的地勢:
水漲新痕草沒堤,
雙溪橋接漢塘西。
回瀾一逕歸東北,
知是源流谷泖低。
其實,石莊姓石的人只有石都尉一家,大多為沈姓家族。
元末,沈氏家族從沈氏發(fā)祥地的吳興武康(今德清縣武康鎮(zhèn))遷居平湖東泖石莊,其先祖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官至尚書令兼太子太傅,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家族社會地位顯赫。與林埭清溪沈氏源出一脈,同為明、清時期平湖望族,聲望很高。
據(jù)中國文史出版社《“金平湖”下的世家大族》第三章第三節(jié)·石莊沈氏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沈懋孝的一篇《修建石莊里中祖廬記》道出了其家族自武康遷居平湖石莊的原因和過程。
他記述道:
“從吾孫而上數(shù)之十三世于此焉”,看中的是“浙之水從天目西下者匯于泖,以入?yún)侵?;浦溆(指河流入海)之水挾海潮東來者匯于泖,以出其土田高下正中;不甚至苦旱潦(古指澇)。吾沈氏世耕此土而世世誦說,古之人春有含桃塢,夏有維楊岸,秋有芙蕖蘋蓼(指蓮花萍草)之美,冬有稻梁雞蟹之饒,流水為之珪帶,而沙鷗為之友朋,美哉乎!不謂樂土乎!自吾祖以武康派來,負耒剪荊(意指背負農(nóng)具,從事墾植),而卜居(選擇居處)此也?!?/p>
通過沈懋孝這段文字,反映沈氏先祖之所以選擇石莊,從武康遷離,世居泖上,是因為當(dāng)?shù)仫L(fēng)光秀麗,春秋如畫;田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土地平整,不高不低;且較少旱澇二災(zāi),宜于耕種生息。
沈懋孝在文中還說,經(jīng)過數(shù)代耕作,第五代時已建有堂皇的宅第,到了七代家業(yè)已有田產(chǎn)數(shù)百畝之多,第八代在當(dāng)?shù)厥杩:拥览谔锏毓喔?,九代精通風(fēng)水故在屋東筑堰,時遭倭寇來犯,因其是詩禮之家而敬而遠之。此間,倭患經(jīng)常入擾,蹂毀屠掠村坊,九代子孫和當(dāng)時濱海的許多大族一樣遷居當(dāng)湖,居城南三登里。由此而論,石莊沈氏興于明初,衰于嘉靖年間。
清嘉慶間江南河道總督吳璥在《石莊沈氏宗法序》中說:
“石莊沈氏為吾邑右族,名臣賢士接踵而生,其隱于農(nóng)桑者亦敦龐醇固,歷三百年繼繼承承,家聲弗墜?!?/p>
明代有博古通史的沈懋孝,清代有編著《槜李詩系》的沈季友,其文學(xué)成就足以使石莊沈氏名垂千秋。陸增的《鸚鵡湖棹歌》云:
紅檉黑蝶繞田閭,
落照清溪映晚蕖。
鎮(zhèn)日著書忘歲月,
石家莊上沈家居。
詩后注說:“‘紅檉田舍’‘黑蝶齋’在清溪,處士沈岸登居;石莊在東泖,宋石都尉賜莊,明季為司業(yè)沈懋孝著書處?!贝笠馐乔逑c石莊的沈氏都是讀書人家,源出一脈。石莊沈氏傳有家譜,世代清白,代有名人。
沈懋孝(1538—1614年),字幼真,號晴峰。少年時受王陽明學(xué)派的名師指點,廣交名士,明隆慶二年(1568年)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修撰、鄉(xiāng)試副考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等職。
萬歷年間,宰相張居正勇于改革,遭朝廷中保守派圍攻,沈懋孝因堅挺改革舉措,遭牽連,受重傷,被貶為兩淮運判,朝中有人為其申辯,他不以為然,不愿申張爭辯。毅然引退回鄉(xiāng),專心授徒講學(xué),著作頗豐。其子端鐘,字德培,自幼聰明,嗜古好奇,萬歷二十年(1592年)以貢生選拔任陜西洛川知縣,因不習(xí)慣官場惡習(xí)而罷官返里,著書立說。
沈棻(1626—1672年),字子佩,號藕庵,石莊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任河南西平知縣。是年西平多旱,糧倉無積存,民眾大多外流度荒。沈棻到任后,招流民,贈種牛,開荒地,浚河道,平徭役,減免賦稅,惠政極多。西平境內(nèi)有座嵖岈山,以石質(zhì)堅硬著稱,鄉(xiāng)民稱沈棻為“嵖岈外史”,意思指他堅硬耿直。清光緒年間《平湖縣志》評價他“治聲為中州第一”。由于他操心過度,卒于任上,年僅46歲。西平百姓感其德政,于北郊建祠祀之。
沈季友(1654—1699年),字客子,號南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副榜貢生,精通古文詩詞,尤其擅于長詩,自成一家風(fēng)格。同代的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毛奇齡見之,嘆為曠世奇才。
他在26歲時,刻《南凝集》行世,一時成為“洛陽紙貴”之俏。他平生不謀仕進,閉門著述,修輯家譜,籌建祠堂,參與修纂《平湖縣志》。曾搜集嘉興郡內(nèi)自漢朝至清代的民間詩詞,并撰寫作者小傳,輯成《槜李詩系》42卷,被收入《四庫全書》。乾隆、嘉慶兩朝元老沈初監(jiān)修《四庫全書》時,曾將沈季友的《槜李詩系》進呈殿上,獲賞。同代嘉興籍文學(xué)家朱彝尊對《槜李詩系》高度評價:“雖曰一郡詩林,是又千秋文獻資也?!?/span>
明代期間,石莊沈氏莊園所擁有的江南園林之嬌,被世人廣為贊賞。沈氏《家園紀(jì)略》中云:三泖碧湖之旁,乃石莊古里,家園為我先輩所筑,其堂名曰“逸民”。堂之前,雜花相映。堂后有池,池前有山,撫檻喚魚,魚聞聲而至。從后山過小石梁,入歸云洞,洞中多巧石,四壁森映。登山頂,有美人抱獅,峰甚雄奇,駐此,可眺望三泖。從西北繞出,山之背多青松碧梧。
過此,又一屋舍,名曰“瑯玕塢”,有竹三萬竿,雷行雨過,新梢如入云霄,每賦詩一首即刻于節(jié)間,讓人流連忘返。清光緒年間新埭廩貢生俞金鼎在其《泖水鄉(xiāng)歌》中,曾將沈氏家園賦詩題詠:
碧河三泖水茫茫,
都尉當(dāng)年有賜莊。
三萬瑯玕刻詩句,
此中曾筑逸民堂。
日久月移,石莊歷經(jīng)幾次戰(zhàn)亂,沈氏后代早已分散各地,東西石莊的古跡也早已消失殆盡,幾乎沒有留下痕跡。如今,知道石莊歷史的人不多,但尚生長著二株百年銀杏,據(jù)說這是石莊的故地。
今日之興旺村的古村落石莊,在建設(shè)現(xiàn)代化新農(nóng)村的同時,揚其所長,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與挖掘當(dāng)?shù)厥f等自然村落的歷史文化底蘊,注重繼承傳統(tǒng)文化,以反映江南鄉(xiāng)村特有的嬌美。通過建設(shè)美麗鄉(xiāng)村,體現(xiàn)新農(nóng)村的現(xiàn)代文明,又寄情于鄉(xiāng)愁之眷戀。
–END
]]>黃帝的長子少昊是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號金天氏。少昊的后裔臺駘是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他因成功治理汾河水患被顓頊封于汾川,被后世尊為汾水之神,他的后代在汾河流域建立了嬴姓沈國。
山西汾河
夏朝建立以后,夏人吞并了嬴姓沈國,并在原地建立姒姓沈國。嬴姓沈國遺民被迫南遷至河南固始附近生活,至到夏朝滅亡,他們才得以復(fù)國。周朝建立以后,諸侯國晉國又吞并了嬴姓沈國土地,嬴姓沈人又被迫逃至河南沈丘附近立國。周昭王南征淮夷時,嬴姓沈國第三次亡國,并從此退出歷史舞臺。他們的后代就以沈為姓,這就是嬴姓沈氏(汾陽沈氏)的來源(第一支沈姓)。
夏朝王都
夏朝滅亡以后,嬴姓沈國的復(fù)國就意味著姒姓沈國的亡國。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姒姓沈國遺民先是南逃至河南新城附近生活,后又遷至河南固始附近立國。周朝建立以后,諸侯國蔣國吞并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國,姒姓沈人接著南逃至楚國沈鹿一帶生活。他們的后代也以沈為姓,這就是姒姓沈氏的來源(第二支沈姓)。
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姬發(fā)的十弟季載因年齡較小未被冊封。等到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以后,季載因功被周成王封于沈國。古時,因冉與沈讀音相同,沈國又被稱為聃國。春秋時期,該姬姓沈國(第一個)被蔡國滅掉,其貴族后代便以國名沈為姓。這就是姬姓沈氏的第一支起源(第三支沈姓)。
西周昭王時期,諸侯國蔣國移封河南固始蔣集吞并姒姓沈國,時任蔣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封在沈地,建立了(第二個)姬姓沈國;諸侯國魯國魯煬公之公子沈季隨周昭王南征滅掉嬴姓沈國,其子沈子被封于安徽阜陽,建立姬姓沈子國。后來這兩個小國都被楚國吞并,他們的后代也各自以沈為姓。因此該姬姓沈國(第二個)是姬姓沈氏的第二支起源(第四支沈姓),該姬姓沈子國是姬姓沈氏的第三支起源(第五支沈姓)。
相約阜陽
春秋時期,楚莊王曾封其子公子貞于沈鹿、封孫叔敖之子于沈。他們的后代都有以地名沈為姓者,這就是羋姓沈氏的來源(第六支沈姓)。此外,沈姓在歷史中也存在被賜姓、冒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的情況,他們也是沈姓的來源之一。
鐵打的沈地,流水的沈人,這就是沈姓的歷史起源!沈姓有“汝南堂”、“夢溪堂”、“吳興堂”等,歷史名人亦甚多!
新中國成立以后 ,文化界有 “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其中茅盾先生的原名就是沈雁冰,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等。此外,夏衍先生的原名是沈乃熙,他是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代表作有報告文學(xué)《包身工》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沈姓文豪,除了巴金、夏衍兩位先生以外,還有一位沈從文先生。他是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有《長河》、《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沈姓文豪”還有:《宋書》的作者及“四聲”音律的發(fā)明者沈約;《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的沈周、與宋之問并稱“沈宋”的沈佺期以及乾隆帝的御用詩人沈德潛等!
書評:沈姓主要出自沈地,沈人在歷史中的文豪甚多!
書海泛舟,持續(xù)分享百家姓的知識,歡迎關(guān)注分享!
2022年10月15日
]]>家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家國同源,福澤綿長。平陸沈氏,于大明萬歷年間遷徙至此德義故里,仁圣之鄉(xiāng),迄今已有四百余年。一世祖沈治、二世祖良鵬、三世祖志儉一系為其主流,另有沈氏前支、東支、高墻支、大陶支、黃山支、夏戴魏家平支等各系。遠世歷代祖先名諱已無從詳察,僅留有家堂、譜碑可供考據(jù);文革年間,譜碑家堂損毀殆盡,譜牒資料散失亡佚,人不能知其世系,家無法溯其源流。近世國家動蕩,吾族之人遠上東北、臺灣,近赴臨市各縣,脈系混亂,親疏難辨。登門訪查,千頭萬緒,資料考訂,浩如煙海,家譜之事,久拖無成。
新世紀(jì)后,幸賴需平公不辭辛勞,牽頭續(xù)修家譜之事。眾人皆知此工程浩繁,茫然無序,家堂毀棄,考據(jù)艱難;況當(dāng)今時代瞬息萬變,記憶傳承旦夕消散,復(fù)難再得,因而時益局促,心愈焦急。需平公食不甘味,心有惶惶,修譜重任多遇阻隔,數(shù)次中斷,期間常有族人狐疑,以為勞而無功、宜早黜之。自古風(fēng)涼話易,承責(zé)事難。然今日不為,何日可為?吾輩難做,后人誰做?每思及此,如有先人殷殷期待、后人切切企盼,若因艱難而畏葸、因失修而棄置,則終究于祖有愧、于己有憾,更無法交代后世子孫。故而編委會全體成員齊心協(xié)力,排除萬難而考訂殘譜,兼用碑文、縣志、口述記憶互作參照、交相印證,傾其全力以保家譜之詳盡真實,夙興夜寐,不敢稍怠,縱如大海撈針,亦必鍥而不舍。
修譜期間,拜閱先人事績,常常贊嘆,時時感慨。吾族先輩有憂心國家者,有事親至孝者,有樂善好施者,有發(fā)奮進取者,更有系仁、孝、勤、儉美德于一身者,讀書經(jīng)世、修身齊家,德惠鄉(xiāng)里、聲名遠揚。此皆吾族榮耀,亦應(yīng)流芳百代,不可失傳于后人?!吨匦揲_元寺碑記》只言片語之間,見先人之事跡、仰先人之遺德,仿佛時空相接,音容皆在眼前。每每念及先人曾置耕牛、安鄉(xiāng)里,聚土圍、擊捻匪,無求一己之私利,乃為眾人之安康,敦親睦族而保國安民,勤樸于己而厚待于人,則更感重修家譜之使命難違,鐵肩擔(dān)責(zé),無可推卸。
修譜至一五年時,編委會曾邀我祖父需普公作序,公欣然應(yīng)允并構(gòu)思撰寫,奈何未及如愿便已天人永隔,殊為遺憾。祖父轉(zhuǎn)托此事于我,囑我作序以述修譜之宗旨、工程之背景,辨溯昭穆,賡續(xù)輩分,闡明承上啟下、世代相傳之意。今修譜工作進展順?biāo)?,沈家平?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6%97%8f%e8%b0%b1" title="【查看含有[族譜]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族譜即將刊印,思親淚流,不勝感傷。然此功德無量之事積數(shù)十年之功而終有大成,卸下心中石,撥云見日出,此間揚眉吐氣,何其欣慰!人無忘祖,樹無失根,林有枝繁葉茂,江有源遠流長,亦愿以此族譜告慰先祖、勉勵后人。吾沈家人士,皆以仁義立身,詩禮傳家;父慈子孝,胸懷四方。諄諄家風(fēng),久久為功,念茲在茲,無敢乎忘!后人閱此族譜,宜當(dāng)自勉:繼先輩善德,續(xù)祖上榮光!
庚子年十月十七?公元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一日?沈佳寧?敬撰
序言:沈佳寧 代 沈需普作序
概述:沈需平敘述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沈氏字輩表
百啟作鳳王,學(xué)之為衍孝
需世傳廣大,宗衍榮昌嗣
緒隆盛百萬,安康
]]>沈姓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出自國名。西周成王封叔叔季載于沈國,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滅掉,沈君的后人就以國為姓。一是出自地名。春秋時,楚莊王有個曾孫叫戌,在楚平王時任沈縣尹,他后來做過別的官,還曾力挽狂瀾,除掉奸臣費無極。人們尊稱他沈尹戌,他的后人就以沈為姓。
起源演變
第一支源出嬴姓。
帝俊之子實沈之后,實沈氏族以猴為圖騰,初居于山東曲阜之沈猶,為東夷族一支,為嬴姓。后來與親族閼伯相爭后西遷山西汾、澮之間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臨猗縣西建立了沈國。當(dāng)夏興起后。姒姓夏人奪取了嬴姓沈國之地,沈人南迂河南固始的寢丘立國。商朝滅夏后,嬴姓沈人復(fù)國。到周武王滅商后,晉國吞并沈土,嬴姓沈人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國。到周昭王南征淮夷時滅了嬴姓沈國。所以嬴姓沈氏的歷史至少有45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
夏朝建立后,夏人并吞了四周的部落,同時也吞并了在山西臨猗縣西的嬴姓沈國,建立了姒姓沈國。到商朝滅了夏后,親商的嬴姓沈人復(fù)國,姒姓沈人南逃渡過黃河進入河南新城縣北的邥垂,后繼續(xù)南遷至河南固始之寢丘立國。周朝初年,蔣國滅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國,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鐘祥東的大洪山之麓,成為楚國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歷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與嬴姓沈氏的一支西迂陜西西華,又迂周至.再西迂到達甘肅定西縣,然后,由甘肅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漢源,與黎人混合,成立沈國(也稱丹國),戰(zhàn)國時降于秦國,后演變?yōu)樯蚶绮柯?,逐漸被羌人同化。東漢時沈氏羌活動于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陜甘寧一帶,后來沈氏羌全部融人漢族之中,今陜西渭洛地區(qū)的地名中多沈字,與沈氏羌有關(guān)。明清時期四川瀘定的沈邊土司,也出自姒贏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
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載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輿北,也稱聃,侯爵,公元前506年為蔡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西周昭王時,蔣國移封于河南固始蔣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國,以封其子為姬姓沈國。魯煬公封庶子沈季于沈猶,為魯附庸國,以沈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魯煬公之庶子沈季,隨周昭王南征滅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國,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陽西北的臨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國。春秋中葉楚國先后滅了兩姬姓沈國。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出羋姓。
楚穆王時楚國滅了河南固始的沈國,楚莊王封孫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貞于沈鹿,今湖北鐘祥東大洪山之麓。兩地的后代均以沈為氏,羋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歷史。
主要歷史名人有:南朝梁國文學(xué)家沈約,隋朝梁王沈法興,唐代著名詩人沈佺期、宰相沈君諒,宋代著名科學(xué)家沈括,明代畫家沈周,清代文學(xué)家沈德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