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個不受母親待見的人。這種偏心是從一出生就開始了的。
鄭莊公,取名“寤生”,寤,是倒著的意思,據(jù)說這孩子出生時腳先著地,母親武姜受驚難產(chǎn)了,所以十分討厭他,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有幾個親媽給自己孩子起名叫倒著生的?
鄭莊公是春秋時期有名的狠人、梟雄,割周天子的麥子,箭射周天子,可見他的霸道和野心。對于母親的偏心他也表現(xiàn)得十分腹黑。
共(gong第一聲)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叔段很受母親武姜的偏愛,莊公的父親鄭武公還在世時,武姜想廢了莊公,立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還好武公沒有答應(yīng)。
鄭莊公好不容易繼位,武姜立刻替叔段請求分封去制邑(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北),莊公以地點險要為由拒絕了,武姜立馬給叔段請封京城,莊公答應(yīng)了,可能還正中下懷,把弟弟按在眼皮底下。
鄭莊公對于叔段的手段,筆者認為用我們現(xiàn)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捧殺。就是那種狗血小說里的后媽必殺技,在這么早之前的春秋時期,就有人用了。
鄭莊公的大夫祭仲勸說莊公“分封的都城城墻不能超過三百方丈長,京邑的城墻不合法度,會成為國家的禍患。”希望莊公有所防備。
鄭莊公就很無奈,說武姜想要這樣,我能怎么辦?言下之意就是他都是武姜逼得,莫得辦法。
祭仲就認為武姜沒有滿足的時候,希望莊公及早處置,不要放縱對方。
莊公的回答很經(jīng)典:“多行不義,必自斃?!睂Φ?,這成語的典故就出自這里,合著寧早知道她們的野心會被養(yǎng)大,就是不管,等到最后讓他們倒大霉唄。
有了鄭莊公的放縱,叔段的膽子越來越大了,把鄭國西邊和北邊的城池也拿下來了。有大夫(臣子)希望鄭莊公清除叔段的叛亂,鄭莊公不答應(yīng),結(jié)果叔段立馬又占領(lǐng)了兩邊更多的城池,大夫急了,莊公就很大義凜然地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大了,他也會垮臺的?!边@一波大概是帶預(yù)言家。
叔段修城墻、聚集百姓、準備武器車馬,打算偷襲鄭國,武姜打算來城門做內(nèi)應(yīng)。莊公打聽他們的打算后果斷出兵去京邑討伐叔段,京邑的人民背叛了叔段,叔段又逃到鄢城,莊公又追過去討伐。叔段逃到共國。
鄭莊公一把梭哈,把弟弟“移民”到共國以后,輪到武姜了,他把武姜安置在城潁。并當(dāng)狠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也就是不到死后埋到地下,不再見面。
這一段看得筆者心潮澎湃,年少輕狂事很想對著自己重男輕女的父母來上這么一句。
但是故事的反轉(zhuǎn)來了,莊公認識了一個叫潁考叔的孝子,見潁考叔吃飯時把肉留給老娘,大受感觸,“你還有老娘可以孝敬,唯獨我就沒有。”
潁考叔詢問后,莊公告訴他原因和他的后悔。潁考叔給他出了個主意,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見,就沒人說莊公違背了誓言。
莊公聽從了這個建議,走進地道見武姜,還賦詩:“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武姜走出地道,和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愉快?。 ?/p>
筆者不知道她們最后和好的時候有沒有想起大明湖畔的共叔段,史書給出的重歸于好的評價又是否有什么貓膩。
武姜沒有公平對待兩個兒子是真,莊公對待武姜和叔段的腹黑陰險也是真,兩個兒子真刀真槍地打了一場,武姜和莊公這個一直討厭的兒子還能真正和好?
筆者更傾向于莊公把叔段趕走后,武姜只能依靠莊公,而莊公可能是為了挽回名聲出于政治考量,不得不重歸于好。
史家對于莊公養(yǎng)大弟弟的野心,然后將其趕走是極不認同的,認為莊公沒有教育好弟弟,致使鄭國內(nèi)亂。
筆者看來鄭莊公縱容弟弟,使之自取滅亡,雖然做得巧妙,確有不妥之處,道更大的問題還是在于武姜的偏心與糊涂。
因為生兒子時難產(chǎn),就討厭大兒子,偏寵小兒子,到了能夠廢長立幼、私開城門這樣不顧法度的程度,正是武姜的偏心導(dǎo)致了莊公兄弟之間的對立。
由此,做父母的對待子女還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偏心哪一邊都不好,誰也說不出孩子中是否有莊公這樣的狠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