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就是就是“吳剛伐桂”,就是相傳在漢朝的時候,一個叫吳剛的青年男子,他偶然習得一些仙術以后,不是為人民造福,卻做了許多壞事,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就罰他去砍伐一棵桂花樹。
在吳剛看來,砍伐一棵桂花樹可以說是非常的容易,可是他很明顯是高估了這棵桂花樹,在他使勁地把這棵樹砍了一層皮以后,在被砍的地方又長出了新的樹皮,因為這棵樹是賦有神力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剛就只能不斷的每天砍樹,所以就有“吳剛伐桂”的傳說,我要想說這個故事,是因為他說明桂花樹的栽種在我國的歷史悠久,但是在近些年來,這些年來種植桂花樹,可以按照古代的說法,被人打入了“冷宮”,種植桂花樹的人卻越來越少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在前些年,一顆桂花樹的價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而且在以前是很好銷售的,可是到了現在,桂花樹的銷售渠道越來越窄,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按照人們的說法, 就有“前不栽桑,后不種柳,院中不留鬼拍手”,就是房子的前面不栽桑樹,后面不栽柳樹,在院子中間不栽“鬼拍手”這樣的樹,但是桂花樹的“桂”與“鬼”是諧音字,所以在這樣的諧音字里面,有這個不吉利的“桂”字,所以人們在院子里逐漸的都不喜歡栽種這樣的樹了。
說實在的,因為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與“鬼”沾邊吧,慢慢的桂花樹就不那么熱了,我認為這也是有原因的。
桂花樹是一種綠喬木品種,能夠長得很高很大,有的能夠長到5~10米,而且只要在栽種活了以后,能夠生長上10年甚至上百年,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桂花樹栽在院子里面,就會影響一個家庭院子的采光。
而且如果桂花樹長得很大以后,桂花樹的根系會很復雜,破壞院子里的水泥地板,甚至房屋的結構,對房屋的安全帶來了隱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特別是在農村,農民群眾在權衡利弊之后,就會放棄栽種桂花樹。
雖然桂花樹的香味很濃郁,但是有一個弱點就是開花的時間很短,開花的時間大約就是10天左右,當然也有優(yōu)良品種,就是一年四季都開花的四季桂,就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開花的桂花樹品種,這樣的四季桂花樹,雖然一年四季都能開花,但是他的成本價值較高。
四季桂種植護養(yǎng)的過程中,成本也比較高,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種植的,所以現在種植四季桂的地方不多。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在以前桂花樹可以說是香餑餑,種植的家庭很多,但是到了近些年以來,種植桂花樹的家庭卻越來越少,多數的人都不愿意再種植桂花樹,而是種植另外的植物替代桂花樹,你認為我分析的有道理嗎?歡迎在評論區(qū)交流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