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胡姓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在黃河以南,淮河和漢水流域地區(qū)。秦漢兩晉時,胡姓已經(jīng)播遷到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陜西,北疆為山西、河北,南抵廣東、福建、東臨江浙。在唐宋之際,胡姓已經(jīng)在長江流域地區(qū)形成了優(yōu)勢。清朝進(jìn)入臺灣。
姓氏淵源
一是以謚號為姓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滿受封于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后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jù)《元和姓纂》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yīng)當(dāng)是30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tǒng)的虞舜后裔,黃帝子孫。 注:陳胡公某個兒子以陳胡公之號為氏,與陳湣公某個孫子以陳胡公之號為氏,這兩個說法分別是安定胡氏安定派與安定胡氏華林派后期修譜攀附陳胡公滿之作。先秦與漢朝時期,涉及姓氏的著作如《世本》《潛夫論》《風(fēng)俗通義》與胡氏人物碑文皆無“源于媯姓”說,到北魏年間516年后,才有北魏司徒胡國珍家族部分成員墓志認(rèn)為胡氏出自陳胡公滿,此說亦被后世一些姓氏書與胡氏族譜采用為胡氏的起源之一。
又復(fù)姓胡母氏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之弟胡母氏后裔,復(fù)姓簡化為氏,遠(yuǎn)祖陳胡公滿。南北朝之前,太山郡胡母氏較為顯著,后來胡母氏逐漸消失,太山郡四姓之一的胡氏很可能是胡母氏受北魏姓氏改革影響,簡化改氏,后期郡望不顯,或已融入安定胡氏。 胡母氏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后,胡母復(fù)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fù)姓所傳日漸減少。
一是姬姓胡國,在河南漯河?xùn)|,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lián)軍去攻打吳國,后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zhàn),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二是歸姓胡國,在安徽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后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歸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為威姓,源于少昊之子,胡國銅器銘文記作媿(wēi)姓。歸姓胡國故址在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子孫以國為氏。歷史上的門閥望族安定胡氏即源于歸姓胡國。
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人中原后改為漢姓,稱胡氏。 李唐皇家的后裔為胡三公拯救于危急之中,其后發(fā)達(dá),遂為明經(jīng)胡氏。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shù)不少。漢代以后,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jìn)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孫皆為胡姓。
①西周初期,攝政的周公旦設(shè)置了一個官職,專門掌管君王貴族飲食以及祭祀大典中所用的牲畜。這個官職,在西周王室被稱為簋(guǐ)史,在魯國和齊國被稱為胡史,楚國、秦國、晉國等諸侯國稱為胡簋史。簋,是盛裝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朝時稱作胡,商朝到西周時稱作胡簋,后世就以胡簋作為食的代稱,簡稱簋。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的,大多以胡為姓。
②出自漢朝的胡騎校尉,是漢武帝設(shè)置的軍隊官職。漢武帝在京師駐屯軍中設(shè)置了八大校尉,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是特設(shè)的職位,胡騎校尉掌管胡騎軍隊,長水校尉掌管烏桓人與胡人騎兵。胡騎校尉的職位不常設(shè),平時多由長水校尉兼任。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專職掌管胡人,多由驍勇剽悍又忠于漢朝的將領(lǐng)統(tǒng)轄,其中不乏歸附漢朝的外族將領(lǐng)。在胡騎校尉的后裔中,有的以胡為姓,如東漢著名的護(hù)羌校尉胡疇,其姓就是這樣來的。
③出自古代的胡夫,也就是我們通常稱作的屠戶、屠夫。屠戶在屠宰動物時,大多沖著咽喉部位下刀,所以屠戶的別號叫做胡夫。在胡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yè)稱謂為姓的,是為胡姓。
在歷史上,鮮卑、契丹、溪、高車、滿、苗、瑤、普米、彝、回、赫哲、達(dá)斡爾、傈僳、白、錫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①鮮卑族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人中原后改為漢姓,稱胡氏。
②契丹族胡姓:宋人葉隆禮《契丹國志》就說:“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敝劣谄醯ぷ迤渌帐?,則是與漢、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產(chǎn)生。胡姓在契丹族中產(chǎn)生較早,五代后唐時,即遼初已出現(xiàn)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環(huán)。
③瑤族胡姓: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的融合過程中,在姓氏上逐漸形成十幾個大姓,而胡姓在瑤族中堪稱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盤瑤、花蘭瑤。
④蒙古族:蒙古族巴顏圖氏、蒙古族博爾奇濟(jì)斯氏、蒙古族瑚爾漢氏、蒙古族胡拉特爾氏、蒙古族瑚爾琿氏、蒙古族瑚爾佳氏、蒙古族胡佳氏、蒙古族巴魯剌思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漢化改姓為氏。
⑤滿族:滿族胡爾哈氏、滿族瑚嚕氏、滿族瑚圖氏、滿族瑚遜氏、滿族瑚德哷氏、滿族瑚爾泰氏、滿族瑚錫喀氏、滿族胡扎拉氏、滿族瑚爾哈喇氏、滿族胡爾哈蘇氏、滿族庫雅拉氏、滿族錫克特哩氏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遠(yuǎn)古時代,舜當(dāng)天子之前,堯?qū)⑵鋬膳藿o舜,讓其居于媯河邊,從此舜的后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后,將自己的長女嫁與舜帝的后代媯滿為妻,封于陳,建立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媯滿在陳地建國為陳。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qiáng)盛多年。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故又稱胡公滿。其子孫有以其謚號為姓者,稱為胡姓。陳胡公亦被后人尊為胡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胡姓最初的發(fā)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發(fā)源于今河南淮陽,另一個發(fā)源于今安徽阜陽。 胡氏以起源地為中心,向周邊延伸。經(jīng)過數(shù)代的繁衍,先后南達(dá)新蔡,北到山西,并成為當(dāng)時的胡姓望族。
至漢時,遷入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的一族,在后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后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
兩晉南北朝時期,胡姓原居于陳(今河南淮陽),后因“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與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閩,成為“入閩八姓”之一。
唐宋年間,胡姓族人胡竦遷入晉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為閩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遷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nèi),使胡姓族人再一次遠(yuǎn)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發(fā)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時,則由醴陵德善鄉(xiāng)遷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也使江西逐漸成為胡姓繁衍中心。
至元明清時期,居于今河南淮陽一帶的部分胡姓因避戰(zhàn)亂入遷福建、廣東等地,再次遠(yuǎn)播其它各省,從而使胡姓成為一個遍布全國且遠(yuǎn)播海外的大姓。
胡姓是當(dāng)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
郡望堂號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安定臨涇(今甘肅省鎮(zhèn)原縣)胡氏,為鎮(zhèn)原縣著族,也是全國胡氏發(fā)源地。南北朝時期,三百余年內(nèi),出了皇太后及皇后四人,皇妃及貴人二人,封王八人,三公九卿十三人,大將軍八人,刺史及太守九人。其顯赫前所未有,使安定臨涇胡氏家族在我國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胡氏也因此而郡望安定。胡氏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漢??ぶ蜗仍诟咂剑ń駥幭墓淘性輩^(qū)),后徙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再徙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今涇川縣)。
后來成了胡氏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氏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遵。胡遵,三國魏國大將,安定人。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武帝時屢立戰(zhàn)功,官至尚書仆射、鎮(zhèn)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quán)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胡奮后裔胡國珍之女胡仙真(即胡充華)成為北魏皇太后,胡姓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dá)十余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后、皇后,盛極一時。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shè)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
廬陵郡: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胡姓堂號很多,有頤養(yǎng)、光裕、忠義、慶馀、安定等。其中最受人欽敬的是“安定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系紀(jì)念北宋初學(xué)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官至太常博士。與孫復(fù)、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xué)”,并稱“宋初三先生”。他的“明體達(dá)用”學(xué)說,開宋代理學(xué)之先聲。因他世居陜西路安定堡,人稱“安定先生”。胡姓后人遂以“安定”為堂號。 [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義陽堂:以望立堂。
弋陽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朝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氏,都是胡銓的后裔。華僑領(lǐng)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澹安堂:得名于宋朝胡銓著作《澹庵集》。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xué)者胡適而蜚聲中外。據(jù)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兿弦欢燃漓牒珴M,后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jì)念祭典。
中庸堂:出自東漢胡廣的故事。胡廣,南郡華容(今湖北監(jiān)利)人,字伯始。官至太傅,封安樂鄉(xiāng)侯,老于世故,時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后人即以"中庸"為堂號。
門楣題辭
出自胡瑗事跡。胡瑗(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xué)先驅(qū)。史傳載: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jié)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shù)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焙慕梯^之宋代另一教育家、理學(xué)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為紀(jì)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yè)績,故于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zhì)、胡威事跡。胡質(zhì),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于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zhì)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yù)著聞當(dāng)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钡鄯Q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zhì)、胡威祖孫數(shù)均以忠慎清貞之譽(yù)著聞當(dāng)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zhì)、胡威父子為國鎮(zhèn)守邊關(guān),均卒于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陜,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jì)等欲解散,間行歸鄉(xiāng)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jì),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jì),走未后也?!北娨詾槿?。傕乃西攻長安。語在卓傳。后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為尚書仆射,詡曰:“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于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jì),傕等親而憚之。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傕、汜等斗長安中,催復(fù)請詡為宣義將軍。傕等和,出天子,祐護(hù)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去傕托煨。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nèi)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注釋:
①執(zhí):捉住,逮捕。②濟(jì):成功。③昧:貪冒。④匡濟(jì):匡正,保全。
譯文:
賈詡字文和,是武威郡姑臧縣人。少年付人們都不知道他,只有漢陽的閻忠對他深驚異,說賈詡胸有張良、陳平那樣的奇謀。也曾經(jīng)被鄉(xiāng)黨州郡舉薦為孝廉,做過郎官。因為有病離開官位,在西行還鄉(xiāng)走到開縣付,遇到反叛的氐人,同行的數(shù)十人被他們捉住了。賈詡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把我埋了,我家必定會拿厚禮來贖我?!碑?dāng)時太尉段颎,昔日曾長期為邊關(guān)大將,威震西部疆土,故而賈詡說這種假話來嚇唬他們。氐人果然不敢害他,并且與他結(jié)為盟友送走了他,其余的人卻都被處死了。賈詡其實并不是段颎的外甥。他的應(yīng)急從權(quán),用機(jī)變來辦成大事,都與此相類。
董卓入洛陽城時,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來又升為討虜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屯兵陜地,賈詡正在牛輔軍中。董卓敗亡后,牛輔又死了,原董卓的部眾都很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jì)等人想要解散兵眾,從小道各自逃歸鄉(xiāng)里。賈詡說:“聽說長安城中的人議論說,要把董卓手下的涼州人誅殺盡,然而諸君卻要舍棄兵眾單獨行走。這樣,即使只是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一一捆綁起來。我看不如率領(lǐng)兵眾往西去,一路上再不斷擴(kuò)充我們的隊伍,進(jìn)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僥幸能把事鬧成了,我們再奉持國家來征服天下;如若不濟(jì)事,再走也不算落后呀?!北娙寺犃?,都認(rèn)為他說的很有道理。李催于是就西攻長安。這段事情都記在《董卓傳》中。后來,賈詡為左馮翊太守,李傕等人想要根據(jù)他的功勞封他為侯,賈詡說:“我這不過是一條救命的計策,哪里有什么功噢!”堅決辭讓不接受。他們又要任用賈詡為尚書仆射,賈詡說:“尚書仆射,是眾官的師長,為天下人所仰望,我賈詡素來名望就不太重,這樣做恐怕不能服人吧??v使我賈詡為榮祿名利弄昏了頭,可是這么做怎么對得起國家和朝廷呢!”李傕等人就拜賈詡做了尚書,管理官吏的選舉,匡正補(bǔ)救了很多事。李傕等人既親近他,又懼怕他。因為遭逢母喪,賈詡離開了官位,被拜為光祿大夫,回歸鄉(xiāng)里。李傕、郭汜等人在長安城中爭斗不休,李傕又請賈詡出任為宣義將軍。李傕、郭汜等人言和,迎出天子,保護(hù)大臣,賈詡是出了不少力的。天子既已出京,賈詡就交還了自己為官的印綬。這時正值將軍段煨兵屯華陰,段煨與賈詡是同郡的鄉(xiāng)親,賈詡就離開了李傕去依托段煨。賈詡素來為世人所知名,被段煨的軍眾們所仰望。段煨心里恐怕自己的軍眾被賈詡奪走,但外表對待賈詡的禮節(jié)卻特別周到完備,這使賈詡自覺愈加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