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之所以打動我的,并不是詩句本身,而是那種自己朝不保夕還能勸慰他人的心態(tài),詩人李白的豁達可見一斑。身處艱苦同他人共患難很容易,因為人都是需要相互取暖的;但身處患難中要同情、鼓勵他人就很難,除了豁達、開朗的心態(tài),近人一步的同理心,還需要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不自卑”,不會時不時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做某件事情。
自卑是什么?它就好像你跟同伴玩蹺蹺板,沉下去的時候雙腳著地,身子卻低人一頭,所以你奮力蹬腿,看似轉換了角色你在高處,卻是雙腳離地不能自主,要上上不去,要下下不來,所以你會反復的在追求內心平等和想要掌控局面來回選擇,說到底:真正自卑的人,永遠不會是個游戲者!
我特別喜歡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雖然理論性很強,文字特別晦澀,但卻能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比如,我知道化悲憤為食欲其實很簡單,精神壓力一大多吃兩口人就容易胖,那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夠化自卑為力量進行人生超越呢?我尋了一圈,會不會是《阿甘正傳》里的阿甘;會不會是《士兵突擊》里面的許三多;會不會是《我不是藥神》里的那幫病友……顯然,智商有問題,家庭條件不好,體弱多病的人更容易成為自卑者,顯然當下是沒有任何一個數(shù)據(jù)能說明能說明你所處的心理狀態(tài)和自卑與否。
講到這,我發(fā)現(xiàn)事實遠比想象的殘酷,杭州互聯(lián)網大地震,裁員好像也能跟風一樣,你20%,我30%,就像誰裁員比例高,誰就活得更久一樣,80后一代沒有經歷過戰(zhàn)火紛飛,跨鴨綠江保家衛(wèi)國,卻經歷著改革開放30年的繁榮,少生孩子多種樹的思潮變化,我們這一代人到底需要思慮什么,才能保證不被這個時代淘汰?答案是沒人能告訴你的。
所有的痛苦都是對比出來的,你沒經歷過疾苦就不會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你沒經歷過失業(yè)就不能體會35歲的焦慮,人總是經歷過才能在若干年后與別人娓娓道來,所以自卑的根源應該是目光短淺+無知,它也是你自己從小培養(yǎng)的無形枷鎖,需要如何如何的條件,才能去做那件想做的事,這種條件就是枷鎖的鐐銬,就是放棄的理由,就是自卑的啟點。
今天在此勸慰大家,放下那些條件,多看看你能做什么;放下那些無知,嘗試從身邊的人開始了解;放下那些焦慮,反正咱們還活著暫時也餓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