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不講五行八卦這些東西,起名也會有其他方面的講究。比如魯迅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都是很講究的名字,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或讓自己的人生有所作為、有所建樹之意。
古人一直都很講究起名字,《儀禮·喪服》中說:“子生三月,則父名之?!?/strong>自古至今,兒女的名字大多都是父母給取的,尤其是父親,是給兒女命名的第一權威。父親給兒女起名時,往往會有一些寄托或者期望,比如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之類。當然,也有些父親,給子女起名時,不只是對兒女有所寄托,甚至會體現(xiàn)自己的某種理想和志向。
比如唐朝的開國之君唐高祖李淵,他一生共有22個兒子,但其嫡子,即他同原配太穆皇后竇氏所生的僅有四個,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李淵是個心懷奇志之人,有一統(tǒng)天下之雄心,他給自己的兒子起名絕不會很隨便的,事實上,他的雄心壯志全部都寄托在自己四個兒子的名字里。只是他對起名學還不夠有研究,似乎一個疏忽,犯了個常識性錯誤,也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禍根……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概有兩類,一類是白手起家的草根一族,像劉邦、朱元璋等。他們都是自小比較貧窮,又生逢亂世,但卻胸有奇志,抓住時機,起兵造反,從而稱雄天下。還有一類是有很強硬背景的人,出身大家族或者貴族,甚至同朝廷有密切的關系,他們會在適當?shù)臅r機通過某種手段奪取帝位而稱霸天下。這一類要遠遠多于第一類,比如李淵、趙匡胤等。
相比草根起家的,那些擁有強勢背景而取得皇位的君王往往被人詬病。因為前者會被冠上討伐無道之君,順應民意的帽子,而后者則會有“篡權”的嫌疑。即便是后來被肯定和稱頌的明主李淵和趙匡胤——此二人的歷史功績無疑是巨大的,分別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典范大唐和大宋——他們的江山來的也多少有點不光彩。
趙匡胤的江山是從他的結拜弟兄柴榮那里“竊取”的,來個“陳橋兵變”就把皇位弄到手了;而李淵也好不到哪去。因為他本身就是隋朝的皇親國戚,他的母親獨孤氏和隋文帝楊堅的妻子獨孤伽羅是親姐妹,也就是說,楊堅是李淵的親姨父。如此,楊堅的兒子隋文帝楊廣就是李淵的表弟。從表弟那里搞來帝位,似乎比趙匡胤更狠一點。
不過,李淵跟趙匡胤都是歷史上公認的明君,因此,他們的帝位的來源大家就都不過于“追究”了;甚至,他們都被認為是心懷天下之士。也是,如果不心懷天下,他們也不會去冒險。因為,皇帝的龍椅可是個好東西,有多少人盯著呢,搶這個,一不小心就是掉腦袋的事啊。所以,如果不是有超強的實力,就別想吃這塊天鵝肉。
如果追根求源一下,李淵的家族背景和實力確實十分恐怖。
他是關隴貴族出身,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hao)的后裔。
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后又成為北周的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也是北周的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位極人臣的人物。隋朝建立后,李淵又成了隋文帝的外甥,這樣的關系,李淵想不強大都難。
楊堅一稱帝,李淵便擔任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wèi)武官),不久又連任譙(今安徽亳州)、岐(今陜西鳳翔)、隴(今陜西隴縣)三州刺史。當然,他也從父親那里承襲了唐國公的封號。
到隋煬帝時,李淵更是很被器重,累官至殿中少監(jiān)、衛(wèi)尉少卿等,還當過全國的都督運糧草的長官。這些官職表面上不夠大,但絕對都是肥差,不是皇帝跟前的紅人,絕對到不了這個位置。擱一般人,有如此顯赫的背景,金錢、權力、美女、豪宅什么都有,此生便滿足了??衫顪Y不,他有更大的目標。
原因在于李淵看到了表弟楊廣的表現(xiàn)。隋煬帝楊廣這人,后人對他評價有很大爭議。首先,此人也是胸有大志,否則大運河也不會誕生。但此君太好揮霍,好大喜功,不知道節(jié)儉,生活驕奢淫逸;還非常好戰(zhàn),不知道休養(yǎng)生息,一上位,便發(fā)動戰(zhàn)爭,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等,弄得民怨沸騰。
說實話,隋煬帝是個昏君。于是李淵看到了機會。他明白,如果表弟如此胡搞下去,大隋朝肯定玩完。這時,擺在他面前有兩個選擇。第一是,以表哥身份強諫之,讓楊廣懸崖勒馬,走上正道,成為明君。如此,李淵自己也將成為一代名臣——但這個難度很大。于是李淵便有了第二種想法,就是造反,取而代之。
當然,造反難度更大,風險更大。第一種做法,如果不成功,還能成仁,落個忠臣的美譽;而第二種做法,若不成功,不僅會掉腦袋,被抄家滅門,還會被罵成“逆子貳臣”,遺臭萬年。
但,李淵還是選擇了第二種做法。不過畢竟是自己的表弟,李淵也不敢明目張膽地造反,因此他便動了腦筋。他先是以退為進,到山西太原擔任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成了太原的一方老大。他一邊經營太原,一邊觀察天下形勢,以伺機而動。這樣,他既避開了隋煬帝的監(jiān)視,又偷偷地發(fā)展了自己的勢力。他在太原時,也派兒子李世民到外面廣結天下英雄,比如結交瓦崗寨諸好漢等,這都是為以后自己起事而準備的。
后來,當瓦崗寨等各路諸侯逐鹿中原,把隋朝的國力折騰得差不多了,李淵見時機成熟,便“出山”收拾殘局。
公元617年,他從晉陽起兵,南下攻取長安。這有點當年劉邦乘虛而入,巧取咸陽的味道。攻下隋朝國都之后,李淵先是擁立隋煬帝之孫,年僅12歲的楊侑(you)為帝,自領大丞相一職。李淵此招也夠毒辣,楊侑一個小屁孩,懂得什么,朝中大事還不是他這個大丞相說了算。一年之后,李淵在得知表弟楊廣被人干掉后,又逼迫楊侑禪位于自己,于是唐朝建立。
李淵稱帝似乎順理成章,但后世史家普遍認為,李淵其實很早就有稱帝的雄心或者是野心了。這從他給自己的四個嫡子的取名中便可窺出端倪。
李淵的長子名李建成,這個名字很明顯,就含有“建功立業(yè),成就大事”之意。
李建成出生于589年,那年,隋朝統(tǒng)一中國。當時李淵看自己的姨父統(tǒng)一天下,很可能自己心里就癢癢了,夢想著自己哪天也會建成這樣的功業(yè)。
李世民出生時,隋朝已經統(tǒng)一10年,基本上天下太平了。李淵給兒子起名“世民”,無疑有“經世濟民”“濟世安民”之意。然而,什么人可以“濟世安民”呢?當然不是一般人了,恐怕只有天下之主能這樣做了。
李淵的第三個兒子出生比李世民晚一年,此時,隋朝正以穩(wěn)定的步伐向前發(fā)展。李淵將兒子命名為李玄霸,說明他的“野心”更加確定了?!靶浴倍指影詺?,暗含“天地玄黃”“稱霸天下”之意。
到四子出生時,有人說,李淵對這個兒子不太重視,只是起了個比較隨意的名字,圖個吉利,讓自己大吉大利,讓天下人安吉順昌罷了,因此取名為李元吉。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當時天下形勢已經大變。隋煬帝楊廣雖剛剛登基一年,但已兇相畢露,他同其父楊堅治理天下的策略迥異,李淵已經看到了隋朝的問題了。這時,李淵便有取而代之的雄心了。
李元吉名字中的這個“元”字,盡管看起來不是那么霸氣外露,而事實上是非常霸氣的?!霸奔础耙弧?,老大的意思。比如一年的第一個月叫“元月”,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一個國家的老大叫“元首”;科舉考試中,第一名叫“狀元”;領兵打仗的叫元帥;開國功臣叫元勛等。
還有一個詞叫“上元”,也是很霸氣的存在。古代的歷法中,以六十年為一甲子,三個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周,稱其中的第一個甲子為“上元”。上元也有上天的意思。比如唐代詩人車緬的《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strong>上元甚至還特指皇帝,比如張居正的詩作《壽嚴少師三十韻》里有如此說:“握斗調元化,持衡佐上元?!?/p>
“元”字自古都是很高貴、大氣、霸氣的字眼,比如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朝代叫“元朝”,元朝官方編纂的《經世大典》是如此解釋其朝代命名的:“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strong>
歷史上有不少牛人名字里就帶“元”字。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之后,干脆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成“元”,拓跋宏變成了元宏,他的后代也都姓元了;西夏開國君主叫李元昊;還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紅樓夢里最牛的女人,即當了皇帝老婆的賈元春;清朝武術大師霍元甲等。即便是在隋唐英雄里,還有個不可一世的英雄叫裴元慶。
其實還有一個很大氣的成語叫“一元復始”,它本指一年的開始,后引申為一切的重新開始。
因此李淵把四子叫李元吉也是有所想的,他真的想要天下的一切重新開始!
再把李淵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建功立業(yè)、成就大事”,“經世濟民、濟世安民”,“天地玄黃、稱霸天下”,“一元復始、安吉順昌”,足以看出李淵稱雄天下之雄心或者野心。
不過,李淵畢竟對起名學沒有特殊的研究,只顧寄托自己的雄心壯志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造成了一個常識性錯誤,最終為自己埋下了一個禍根。
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這四個名字,你連起來讀,如何?再把姓氏去掉: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你再讀,發(fā)現(xiàn)什么不對勁沒有?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起名學中有一個基本規(guī)律,就是如果一家人有兄弟或者姐妹多人,那么每個人名字都不能亂起,特別是從老二開始,他的名字必須要同老大有所照應或者聯(lián)系。依次類推,后面所有的弟、妹的名字都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通俗地說,就是兄弟姐妹中都要有一個字是重復的。當然,名字是單字的除外。
這樣有兩個用意。一是,在儒家文化里,很注重長幼有序,一輩人有一輩人的特征和標志,不可亂來。在一個家族的家譜里,你很容易發(fā)現(xiàn),每一輩分的人,他的名字中必有一個字是相同的,比如“?!弊州?,這輩人中,不管有兄弟幾人,他們的名字中必帶“福”字。姐妹中也是如此。這樣做,除了禮儀上的用意外,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為了便于“認祖歸宗”。
比如因某種原因,一個家族的兄弟們失散了,后來在外地,這個家族的人就可以憑著自己的名字,去認自己的本家兄弟或者親人。一打聽對方是什么“字輩”的,就可以判斷出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這也是中國人尋根的一種方式。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兄弟姐妹的名字中重復一個字,能起到加強和密切感情的作用,這個重復的字成了一種感情紐帶,可以把兄弟情、姊妹情緊緊地連在一起。比如魯迅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一聽就是兄弟,一聽就感覺很親切。宋氏三姐妹也是如此,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她們盡管在政治主張,在信仰上有分歧,有嚴重差異,但她們之間的姊妹情永遠都在,姐妹仨,三個“齡”字,一下子就把她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趙匡胤,趙匡義(后來才改為趙光義);曾國藩、曾國荃;陳果夫、陳立夫;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梁思達、梁思忠;嚴彩韻、嚴蓮韻、嚴幼韻;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等,他們兄弟姐妹的名字連起來一讀就覺親切,就是一家人。
再看李淵給自己的四個兒子起的名字,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單看,每個名字都很牛,但每個名字都自成體系,各自“為政”,誰跟誰都沒有牽連,你是你,我是我,一看都很生分,根本體現(xiàn)不出兄弟情分來。
李淵的三子李玄霸死得早,正史上記載不多,但從演義上提供的信息來看,此子頗有武力,跟李世民有一比。如果不早夭,肯定是一員超強的猛將,即便沒有演義上渲染得那么夸張,也肯定很了不得。如果他正?;钕氯?,根據(jù)兩兩組合的原則,很有血性和武力的他很可能跟李世民成為一伙,同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抗。如此,在后來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便會有更加激烈的角逐。屆時,他們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勢必會更加激烈,那就讓李淵更加頭大了。
可以說,李淵雖為一代雄主,對歷史貢獻很大,但在教育兒子方面是很失敗的,沒有對眾多兒子中建立穩(wěn)固的感情,以至于惹來血光之禍。也許他后來有所醒悟,自第五個兒子李智云之后,從第六子李元景開始,后面的17個兒子的名字中,除第15子李鳳外,其他都帶有一個“元”字。然而,為時晚矣。
當然,教育子女后代是個很復雜的問題,給兒女起個好名字只是其中的一環(huán),取名講究點還是有好處的。
(文/說歷史的女人)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民俗大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