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位于北京和渤海之間,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出???,又有從海防角度拱衛(wèi)京師的重大意義。這層意義,不但現(xiàn)在如此,自從天津出現(xiàn)在地圖上,一直都是如此。
在明朝之前,是不存在“天津”這個地名的,今天津地面上的城邑,基本都和軍事有關。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為了防御蒙古大軍,拱衛(wèi)中都(北京),在三岔河口附近設了直沽寨。三岔河口在運河和海河交匯處附近的獅子橋附近。當時的金朝國力急速衰敗,此舉并沒有挽救中都的命運,金宣宗在同年也把國都遷到了開封。
元朝時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海運同樣發(fā)達,但無論是河運還是海運,由南向北的水路都要經(jīng)過直沽寨,一旦出事那是要震動京師的。正因為如此,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朝廷在直沽寨設置了海津鎮(zhèn),加強了軍事功能。
當然,大家對天津歷史最為熟悉的一段,還是來自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去世后,太孫朱允炆繼位,手段強硬的推行削藩,“逼”得燕王朱棣走投無路,只好硬著頭皮發(fā)動“靖難”,竟然贏了。
國都南京距離北元(蒙古各部)太遠,再加上又不是朱棣的大本營,所以朱棣決定把國都遷到自己的發(fā)家之地北平。朱棣的思維又回到了元朝皇帝那里:守住京師就必須守住海津鎮(zhèn)。朱棣有三件事需要做:一、攻擊北元,二、撫御東北女真各部使之鉗制北元,三、統(tǒng)治中原。要做好這三件事的任何一件,都必須加強對海津鎮(zhèn)的軍事控制。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在海津鎮(zhèn)的地面上設置了天津衛(wèi)。
明朝的地方軍事制度分為三級:略相當于省級的都指揮使司、略相當于地級的衛(wèi)、略相當于縣級的所(分為千戶所、百戶所)。衛(wèi)所多設置于軍事要地,海津鎮(zhèn)為京師之屏藩,又是京師河運、海運的起點,當然要設置“衛(wèi)”了。永樂三年和四年,朱棣又分別設置了天津左衛(wèi)和天津右衛(wèi),三衛(wèi)有1.6萬名重兵,拱衛(wèi)京師。
為什么叫天津,自然就是“天子津渡”。作為天子的朱棣南征北戰(zhàn),要經(jīng)常在這里渡河,天子津渡再合適不過,所以簡稱天津。
天津的位置可以說得天獨厚。一、京師的門戶。二、京師的出???。三、京師和江南海運的必經(jīng)之地。四、距離遼東非常近。上面講過永樂大帝要做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經(jīng)營遼東,而要做好這件事,天津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遼東對明朝來說有三大戰(zhàn)略意義,一個是鉗制北元,一個是控制女真各部的橋頭堡,一個是控制朝鮮半島的橋頭堡。遼東要是守不住,三線皆失。
圖-天津在遼東與山東之間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遼東出現(xiàn)了大面積饑荒,雖然遼東人口不算太多,但鑒于遼東之于明朝的重要性,遼東不能亂。遼東方面給朝廷建議,把糧食存放在天津,便于救遼。從天津碼頭裝糧走海路運到廣寧右屯(錦州附近),不到二百里。兩地之間海路可以泊船的地方,中間相隔不過五十里,沒有滔天巨浪,便于行船。嘉靖帝把天下弄得烏煙瘴氣,但知道遼東是他吃飯的家伙之一,丟不得,批準了。明朝人把天津稱為京師最重要的形勝之地,沒別的,可上陸,可通海,北可救遼東,南可泛海東亞、東南亞,
圖-天津大沽口
嘉靖帝的伯父孝宗弘治帝時,就有大臣上書,說天津是國家水陸要沖咽喉,干系甚大,應設兵備官。弘治帝批準了,天津設兵備道,這意味著天津從一個單純的軍事要塞向行政管理轉(zhuǎn)化,更多的是民政上的發(fā)展。
清朝是從遼東起家統(tǒng)治天下的,東北方向無憂。天津的三衛(wèi)就顯得“多余”。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衛(wèi)合并,只設天津衛(wèi),但這并不意味著清朝不重視天津,只是在明弘治帝傾向于民政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以及商業(yè)貿(mào)易的繁榮,在天津設置民政機構(gòu)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圖-天津大學
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衛(wèi)改設天津州,隨后設略低于府級別的直隸州。但只過了六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天津府就設立了。天津設府,和現(xiàn)在將天津設為直轄市,其含義大致相當,都是更好地拱衛(wèi)京師。所不同的是,清朝時的京師順天府是有直接出??诘?,就是現(xiàn)在的天津新港附近。民國后,天津當過直隸省省會,1928年改稱河北省后,天津依然是省會。后來幾經(jīng)調(diào)整,1966年,河北省會從天津遷到保定,天津隨后恢復成為直轄市至今。
圖-南開大學
說到天津,必然提到天津衛(wèi),即拱衛(wèi)京師。
]]>公元1335年,長洲(今蘇州)一戶姚姓人家,傳來嬰兒哇哇的啼哭聲。原來是一個男嬰出生了。當?shù)呐d奮異常,手舞足蹈,哪料突然又安靜了下來——給孩子起個啥名兒?
男人皺著眉想了想,脫口而出:字“獨闇”吧。所謂闇,同“暗”。意思就是說,這個男嬰,從此叫“獨暗”!這個名字,實在讓人發(fā)懵,哪有給孩子起這種名字的?但男人卻表示,這可是有淵源的。
原來就在男嬰出生之前的晚上,男嬰的父親恰好坐在院內(nèi),一抬頭發(fā)現(xiàn)天上的月亮出現(xiàn)了一明一暗的雙影。男子驚奇異常,呆呆望著,不久后那明暗雙影分離,月亮的暗影投入到院內(nèi),而明影卻消失了。
結(jié)果第二天他就喜當?shù)?,所以才猛然想起昨晚的“?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5%8f%8c%e5%bd%b1" title="【查看含有[雙影]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雙影”的怪事,便給起名,字:獨闇。那么這個男孩是誰?他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號稱一代妖僧的姚廣孝!
聽著姚廣孝的出生很離奇?其實真的很一般。因為這種事,是史書中的常事。比如后來的大明宰相張居正,他在出生前,其祖父忽悠夢到一只白龜爬入門內(nèi)。故而張居正最初叫“白龜”。
后來長大了,他老爸覺得“白龜”實在不雅,又改為“白圭”。直至張居正十三歲考中秀才,哪料當本地知府,看到“白圭”這兩個字后就是一皺眉,你小子也有點太不知江湖深淺了吧。
當年,宣廟朱瞻基出生前,朱棣便夢到朱元璋,把一塊白圭交給了他——你再神童,再是才子,也不能跟皇上大哥搶專利吧?所以知府略一沉吟,便大筆一揮,改“白圭”為“居正”吧!
傳奇,從來都是依托傳奇之人,卻跟尋常路人甲無關。
我朋友多年前,曾神秘兮兮地說:兒子出生前,夢到一位道士。為此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非常擔心,兒子有“棄絕紅塵之心”。那時是“只生一個”,若果真如此,這不就斷后了嗎?
但十幾年后,他卻在一次酒后大罵:不好好學習,總是搞對象,氣死我了!我則拍著他肩膀表示,你應該高興,起碼不擔心斷后了!朋友給我一拳……所以這事,我記得很清楚。
咱們書歸正傳!姚廣孝就是大明最傳奇之人,所謂“原諒他這一生,不羈放縱愛造反,從不怕有一天會跌倒”。
因為這寓意也太明顯了:無非是建文去(明影),永樂(暗影)來,自姚廣孝出生前一晚,老天爺就提前劇透。所以大家都散了吧,各歸其位,該干啥干啥去,都是老天爺?shù)囊馑肌?/p>
二、跨界奇人
一晃十四年過去了,如今是公元1349年,此刻的朱元璋年僅21歲,他一身僧衣,很認真的,端著一個乞討碗,正在狠狠的“體察民情”。直至4年后,朱元璋才不得不丟下乞討碗,去參加紅巾軍。
但姚廣孝卻突然也如“靈魂附體”一般,非要出家當僧人。姚廣孝的家,可比朱元璋家闊多了,自然他的老爸不答應,苦口婆心地勸:我像你這年紀時,已經(jīng)開始找對象——不是,準備成家了。
奈何姚廣孝“棄絕紅塵之心”堅如磐石。就這樣姚廣孝出家了,跟朱元璋一樣是游走四方,結(jié)交天下名士,這就是有錢和無錢的區(qū)別。朱元璋沒錢,只能抱著乞討碗,最多再拎著個打狗棍。
姚廣孝不差錢,所以混成了僧人中的最奇特的名士,名士中最閃亮的僧人,還跟高啟等人,成為了好哥們,沒事就一起吟詩作畫。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姚廣孝再做一件驚世駭俗之事,竟然身披僧衣,改投到著名道士,席應真的門下了,成了道士中的僧人。學啥?說出來都驚爆人眼球,學得是“陰陽術(shù)數(shù)之學”。
這可是道家的看家本領,至于煉丹,無非是一些旁門左術(shù),真正有本事的道士,都不屑一顧。因為“陰陽術(shù)數(shù)”,說得明白些就是,既能裝神弄鬼,比如沒事看星象玩,更能“佐帝王定乾坤”,這就是為啥人們總說,亂世道士下山。
這就是為何后來,姚廣孝能成為朱棣手下第一謀士,靖難第一功的原因。
當然,這也是為啥姚廣孝總是裝神弄鬼的原因。比如介紹相士袁珙,在靖難之役爆發(fā)之前,跑到燕王府里來,給朱棣和其手下相面。
奇人,之所以傳奇,無非是博學多聞,不受門派束縛。而一門心思,只想發(fā)揚“本派光大”的,最后無不暗淡收場,為何?
因為缺乏交流。須知,任何事到了一定程度后,功夫就從來在詩外!而不能再如拉磨的小驢一樣,畫著圈瞎轉(zhuǎn)悠。說來說去就一句:就是眼界決定!
打不開眼界,就等于沒有高度,何來“發(fā)揚光大”?所以,做人多包容,則必大氣,多學習,則必銳利,多歷練,則必有“大用”。姚廣孝青年時的這些經(jīng)歷,無非這三條。
三、民心和天道
想必一直有人很奇怪,姚廣孝為何非攛掇著朱棣謀反?為了光宗耀祖嗎?不是,靖難之役后,姚廣孝堅決當和尚,并拒絕了朱棣封賞的宅院、美女等。
莫非是為了出名?更不可能!靖難之役,被許多網(wǎng)友稱為“地獄級別的升級”,這出名的風險大得不可想象。
若真是為了出名,僅靠詩文,姚廣孝就能成為“詩僧”,何必選這條隨時掉腦袋的路。
當然,還有人開玩笑說,姚廣孝是穿越人。實在無法理解的事情,就一竿子指向“先進科技概念”。筆者認為:很有道理,因為遠比交給“神鬼”,要高端大氣上檔次,這證明了時代進步。
那么姚廣孝有沒有解釋過此事?別說,還真疑似解釋過。在他所著的《道余錄》中,有這么一段話。原文如下。
明道先生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矣!
逃虛曰:道之不明,其來久矣!非惟佛老為異端之學而害之也。三代之末,百家諸子競起,角立淳厚之氣日銷,澆薄之風日長,莫非天運使然爾。若欲人心復古,不悖于道,除是唐虞周孔復生,通乎神明,以化治天下則可也。若不如是,無可奈何,則得各從其志。
其中,這個“逃虛”便是姚廣孝。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說:如今太亂套了,這都是那些異端之說,給害的。
姚廣孝反對,總的意思就是說:你這么說不妥,自諸子百家時起這些就開始了。想復古啥的,純屬不切實際,就算那些牛人復生,也沒啥辦法。還是要遵循時代發(fā)展(天運)。若否認這些,那干脆就是人各有志,彼此欣賞,不必搞對立。
看著很虛?但姚廣孝這段話,卻解釋了他為何攛掇朱棣謀反。因為在朱棣靖難起兵之前,一直心里打鼓,便問姚廣孝:說:民心向彼,奈何?
朱允炆有民心支持,我能打贏他嗎?
姚廣孝扔出八個字: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意思就是說,我只知道應遵循時代發(fā)展,做出相應抉擇,至于民心?對不起,屬于時代產(chǎn)物!經(jīng)典解釋便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這八個字,就是姚廣孝為啥,攛掇朱棣靖難起兵的原因!跟他后來在《道余錄》中,是一個表達,一種意思。
也就是說:姚廣孝意識到了自朱元璋時期開始,大明便存在著大量急需改正的弊端,要進行必要調(diào)整。而朱允炆卻沒那能力,承擔起這個重任。所以他才選定朱棣。
顯然,從姚廣孝這個角度切入,其實也就解釋了為啥,朱棣能完成靖難之役,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啥朱允炆昏招一個跟一個,甚至靖難之役為啥會爆發(fā)。
據(jù)《明史》載:正是在姚廣孝說完這八個字后,朱棣便決定起兵靖難……
]]>尋常人家尚且注重取名,更不要說帝王人家,皇子皇孫的名字很能體現(xiàn)皇家的威嚴與體面。
明朝歷史上有16位皇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至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檢,他們的名字都很有特色,連起來看也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神奇之處。
與其說是恰到好處,不如說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明朝千古江山生生不息的美好向往,全都體現(xiàn)在了15位皇帝的名字之中。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于一個貧寒之家,應在家族同輩中排行第八,又名朱重八。
朱元璋的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沒有能力撫養(yǎng)幾個孩子。年幼的朱元璋沒有條件上學堂,小小年紀就來到鄰村的有錢人家,成了一個放牛的牧童。
少時的朱元璋對于政治一竅不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吃飽穿暖,讓父母和家中的兄弟姐妹過上好日子。
正所謂逆境出人才,只有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會爆發(fā)出巨大的潛力,一鳴驚人。
1343年,旱災頻發(fā),田地間顆粒無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瘟疫的爆發(fā),朱元璋的父母紛紛慘死。
面對至親的離開,孤苦無依的朱元璋連棺材錢也湊不齊,更找不到一塊埋葬父母的土地,這是何等的悲慘。
朱元璋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用幾件布衣包裹好雙親的尸首,找到一塊以前幫忙放牛的主人家的土地,才將父母安葬。
為了生存,朱元璋來到寺里當和尚,在寺廟里的日子并不好過。朱元璋不僅要遭受其他和尚的欺辱,還要辛苦勞累,干很多苦力活。
到后來,饑荒實在嚴重,寺廟也待不下去了。朱元璋云游在外,四處乞討,途徑合肥、河南信陽等地,沿途領略了很多風土人情,增長了許多見識。
身處亂世,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身處高位的官員只顧沽名釣譽,忽視百姓的苦難,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氣韻不凡的朱元璋空有滿腔的抱負,無處施展。
一個偶然的機會,朱元璋加入了當時的起義軍——紅巾軍。他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紅巾軍的首領郭子興的信任和賞識。
人員繁雜的紅巾軍看似穩(wěn)定團結(jié),實則各自心懷鬼胎,內(nèi)部很快就搞起了對立,分裂成眾多小幫派。
朱元璋在內(nèi)部勢力的斗爭中,幾次身陷險境,又僥幸存活下來,他的勢力也逐漸壯大起來,最終推翻了元朝,建立起明朝。
朱元璋的前半生,歷經(jīng)滄桑,明朝的建立,他可謂嘔心瀝血??粗约阂皇纸⒌奶煜?,朱元璋無比珍視他在位期間,勤勤懇懇,心懷天下。
朱元璋出身布衣,他深知底層人民的心酸和不易,他勤政愛民,每日勤懇的批閱奏折,事事親力親為。
朱元璋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他也不忘教育后世的子孫,他希望大明的江山能夠生生不息,歷經(jīng)久遠。
在給后代子孫的取名上,朱元璋費盡心思,飽含深意。明朝歷史上總共有16位皇帝,以朱元璋為開端,后續(xù)的皇帝名字都十分有講究。
朱元璋沒上過幾天學,所識的字也不多,“朱”是姓氏不可更改,然后家族里還有輩分,每個輩分之間有相應的字,也就是說要取的就是最后一個字。
朱元璋先前的家庭卑微,沒有權(quán)威的家族系統(tǒng)。現(xiàn)如今,他成了一國皇帝,他們的家族就是明朝皇室的開端,考慮到皇家的威嚴和華貴,他就有了以五行來給子孫命名的想法。
中國古代對于生辰八字很有講究,包括五行的相生相克也很有見解。朱元璋在取名字的時候,充分引用了五行的內(nèi)容。
“璋”在古時候是一種兵器,也就是與五行里的金有關,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和朱棣的名字與木有關,他的孫子的名字就是要與火有關。
由此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明朝的16位皇帝,他們的名字是嚴格按照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來命名的。五行的相生相克,也預示著朱元璋對大明王朝經(jīng)久不衰的構(gòu)想。
以朱元璋為開端,后續(xù)的皇帝依次是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zhèn)、朱祁鈺、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朱棣是朱允炆的二叔,朱元璋先前就立了朱標為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按理來說應該是由朱元璋剩余的25位皇子勝任太子。
可是,朱元璋卻沒有再立太子,而是立了先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后來朱允炆繼承了皇位。
朱元璋在位期間,在外英勇無畏,殺伐決斷,聲名威震。朱元璋之所以會讓皇太孫朱允炆繼任皇位,一來是因為對于孫子的喜愛,再者是因為朱允炆為人敦厚,寬厚仁慈。
明朝剛剛建立,亟待修身養(yǎng)性,發(fā)展民生。朱允炆寬仁的性格很有利于明朝后續(xù)的發(fā)展,在朱元璋看來,他是為明朝地發(fā)展著想,可是他的25位皇子就不安心了。
尤其是能力和野心都很強盛的朱棣,朱元璋逝世后,朱棣就迫不及待地造反了。所以,朱允炆只做了短短幾個月的皇帝。
后續(xù)皇帝的名字都是嚴格按照姓氏+字輩+名字的格式來取的,朱棣這一輩是木字旁,他們的兒子輩是火字旁,印證了“木生火,火生金”的理論。
五行相生,生生不息,五行相克,相互穩(wěn)定,子孫后代,綿延不絕,大明江山,繁榮昌盛。這是一個很好的寓意,朱元璋真是充滿了帝王的智慧。
明朝的16位皇帝,名字連起來,正好反映了五行,也反映了帝王對大明江山的熱愛。這些富有意義的名字,也把整個家族的成員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一看名字的組成部分,就能很快看出這個皇帝所屬哪個輩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