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91在线精品,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午夜无码视频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Mon, 13 Mar 2023 16:34:49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春牛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51zclw.cn 32 32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899 Mon, 13 Mar 2023 16:34:29 +0000 http://www.51zclw.cn/?p=30899

春牛

迎財神

打醋壇

儺舞

暖鍋

臊面

文\鄧明

核心提示

隴原大地,氣候多樣,其間穿插高原、山地、平川、草原、沙漠、戈壁各種地貌,各民族繁衍生息,耕田放牧,相互影響,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隴上年俗,但又因地域不同,各地年俗同中有異,別具一格。

過了臘月八,隴上年味就撲面而來,各地民眾都開始備年貨、大掃除、沐浴理發(fā),忙忙碌碌,游子匆匆忙忙像北歸燕,期待著回家團(tuán)聚的大年夜。臘月二十三祭灶君后,年俗一般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甚至整個正月。其間,穿新衣,品美食,鬧社火,敬天地,走親訪友……隴上異彩紛呈的特別年俗,既敦睦了人際關(guān)系,也讓傳統(tǒng)年味更加醇厚。

隴東篇

平?jīng)?/span>除夕很別致,早餐講究吃攪團(tuán),取全家攪攪和和,親密一團(tuán)、和睦相處之意。有些村莊從傍晚到雞鳴,會在村廟“巡香守夜”。即各家派人,各帶清油、香燭、黃表,齊聚村廟,以一炷香為限,每家輪流給油燈續(xù)油,焚香化表祭神,祈求保佑全村人口平安,六畜繁育。年夜飯后,晚輩為長輩逐戶敬酒祝福,以示尊親敬長之意。

初一拜神敬祖后,隴原均有喜神的習(xí)俗。然而慶陽人迎喜神,別具一格。先由有見有識、富有威望的長者在村外射箭,用以尋覓喜神位置。弓箭是自制的,竹箭桿上扎一條紅綢,長者“嗖”地一箭射出,村民四處尋找,尋到箭桿,所落處就是喜神所在處,于是村民鳴炮焚香祭拜喜神。之后村民鳴鞭放炮吆喝,驅(qū)趕耕牛、騾馬、毛驢、羊群,向喜神方位奔跑,田野上黃塵飛揚,蹄聲嘈雜動地,牲口嘶吼此起彼伏,驚天動地,鳥雀振翅驚飛,野兔狂奔,充滿生命的張力。村民駕駛拖拉機(jī)、汽車、摩托車,騎著自行車,尾隨而行,也為迎喜神。大家認(rèn)為迎接喜神后,才能六畜平安,家宅喜慶,全年萬事如意,喜事頻來。有的地方迎喜神后,會拾幾根柴草,撿幾塊“胡墼”(土塊)帶回家,認(rèn)為這樣可以招財進(jìn)寶。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萬物起始,意味著新的一年已經(jīng)開啟,故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諺語。立春對于農(nóng)業(yè)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隴東與全國各地一樣,立春那天要舉行“打春牛”慶典,然而其細(xì)節(jié)在一些地方具有獨特性。

慶陽很多地方會在立春這天迎泥塑土牛回到村落,張燈結(jié)彩,擊鼓敲鑼,以示迎春。立春后,村民們會鞭打土牛,大家紛紛爭搶其泥塊,置院墻上,或砌入槽櫪,以求六畜興旺,平安吉慶。

靈臺有些村落會在立春前一日,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召集村民分穿朱衣、黑裳妝成社火隊,舉行迎春儀式。儀式上,左面列句芒神像,右面置彩紙扎成的“春牛”,村里有司儀引大家向句芒神像行三跪九叩禮,然后將句芒神、春牛運回村落中心,待“立春”時刻一到,眾人會用五色彩紙所制小鞭共打“春牛”,俗稱“打春”。民眾會爭奪“春牛”彩紙,只為春苗生長順暢,全年時令有和的吉利之兆。

天水隴南篇

除夕,秦安人有清還借物,各還其家的年俗。秦安很多地方,會和草泥砌補(bǔ)屋里屋外有窟窿的地方,意為堵塞漏洞,聚攏財氣,來年事事圓滿。家長在給小孩發(fā)盤纏錢(壓歲錢)的時候,也會給兒媳婦散針線錢(壓歲錢)。

天水民眾年夜飯,以臊子面、扁食、餃子為主,也有吃攪團(tuán)的習(xí)俗,取“三十日吃攪團(tuán),來年有攪然(有錢花)”之意。之后,全家圍坐火盆前,續(xù)香守歲,亦稱“守先人”。講古今,說笑話,玩紙牌。待到交歲之時,鞭炮大作,大家一起敞開大門迎喜神。

文縣人,除夕下午上墳迎祖先回家過年,供奉神位。傍晚合家吃團(tuán)圓飯。入夜點燈焚香,敬奉神靈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辭歲”,發(fā)壓歲錢。初一早晨,文縣有不開大門的習(xí)俗,當(dāng)?shù)厝朔Q為“閉財門”,需早餐后才能敞開大門,給親屬拜年。

禮縣除夕會在院中置供桌,四周裝飾松枝,設(shè)天地神龕和祖宗牌位,敬獻(xiàn)祭品。

明代以來,天水玉泉觀就有正月初九朝觀為玉皇慶壽的習(xí)俗。初八夜間,玉泉觀內(nèi)人潮涌動,各殿堂燈火通明,香燭裊裊,旗幡飄舞,鐘磬齊鳴,人們爭先恐后地點燃第一炷祈福香燭。

正月初九零時在玉皇殿點燃頭炷香,朝觀者都必買一束冬青草(吉祥草),佩于胸前,以求消災(zāi)免病,祈福吉祥,祈盼日子“四季長青”。

綠水青山,四季常青的文縣,春節(jié)、元宵節(jié)表演一種儺舞,儺舞主要在該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及石雞壩鎮(zhèn)、天池鎮(zhèn)等地表演,白馬藏族稱之“池哥晝”,“池哥”為山神,“晝”為舞蹈。

池哥晝舞隊一般由九人組成:四人扮成山神,稱為“池哥”;兩人扮成“池姆”(菩薩);另兩人飾為“池瑪”(夫妻);“猴娃子”由十來歲的男孩裝扮,滿臉涂黑?!俺馗纭鳖^戴插錦雞翎的儺面,反穿白羊皮襖,背串銅鈴,穿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甩牛尾拂塵,兇猛勇武?!俺啬贰贝髌兴_狀儺面,面相豐滿,表情和悅,大慈大悲。

正月十三起,文縣各村寨男女老少著盛裝,煨燃柏樹枝,點燃篝火,敲鑼打鼓,鳴放三眼銃,池哥晝舞隊圍繞篝火,載歌載舞,寨民亦跟隨歡跳歌唱。之后挨家逐戶為之歌舞拜年,主人以咂桿酒、豬頭肉款待。其意在驅(qū)邪禳災(zāi),祈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人壽年豐。年俗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八結(jié)束。池哥晝年俗持續(xù)千年,以原始古樸獨具一格取勝,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予以保護(hù)。

隴中

除夕的岷縣,很多村落的商店放炮封門,門板上貼紅紙,上書“開市大吉”“黃金萬兩”,寄寓年后生意興隆。一些村莊豎立秋千,供婦女兒童正月里打秋千嬉戲,直到二月初二拆除。除夕夜,岷縣北路民眾,會在場上點燃柴草,男女老少歡躍跳火堆,稱為“烤聯(lián)火”“跳火炕”,為驅(qū)邪求吉。

除夕午餐、年夜飯前,隴中一些地區(qū),會舉行“打醋壇”清宅儀式來迎接灶神爺、財神爺。靖遠(yuǎn)皋蘭一帶民眾將燒得通紅的“醋壇石”,置入鐵勺,倒入醋,吱啦啦作響后,濃烈的醋味四下彌漫,主人持勺遍走屋內(nèi)、院落,角角落落也不能放過,邊走邊念叨:“醋壇來了,齷齪快逃!”醋味一掃冬日封閉室內(nèi)的不潔之氣,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最后把醋壇石置于院墻高而干凈處。清宅后,鳴放鞭炮,焚香迎接灶神爺和財神爺。

迎完灶神財神后,全家圍坐吃年夜團(tuán)圓飯。隴中很多地方除夕喜吃臊子面,也稱為“長壽面”“團(tuán)圓面”“寬心面”。菜肴講究十二道,以對應(yīng)一年十二個月。雞為大吉祥,吃雞留雞頭,取留有“吉兆”之意。吃魚,留魚頭,意為“有余頭”。年夜飯要多備一些,有所剩余,初一早上再吃,稱為“隔年飯”,寄寓“年年有余”的期盼。

除夕的蘭州,大街小巷車少人稀,傳統(tǒng)老蘭州有院落人家會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院內(nèi)灑上清水,大門和房門貼春聯(lián),門楣貼五顏六色的門錢子,院內(nèi)各處貼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斗方,貼窗花和微型山水花鳥書法的“窗孔子”。上房八仙桌上,獻(xiàn)上盤和供品。桌裙前面掛有長寬各兩尺的彩紙供馬,供馬中央刻有馱元寶的馬;兩側(cè)各掛一串長錢,長錢就是刻有麻錢與元寶的彩紙條。有的還會在桌上獻(xiàn)上用幾百麻錢串起的“錢串”,再放置一個熟豬頭,豬嘴里銜一枚大銅元以示財源廣進(jìn)。

黃昏,全家在爆竹轟鳴聲中從大門外焚香磕頭,請出神主(祖牌位),供奉香燭果品,焚香叩首,緬懷列祖,激勵兒孫。而婦女則在大門內(nèi)朝南跪哭,遙祭娘家親屬,“天涯望哭,遂以成俗云”。因為蘭州是明初的移民區(qū),自江南等省的移民占蘭州人口的十之七八,以至移民除夕懷念故里祖先的風(fēng)俗一直傳承下來,至今蘭州農(nóng)村仍有婦女除夕哭臨于門外的習(xí)俗,當(dāng)然已不存在“天涯望哭”的意涵,而是傾瀉一年中的艱辛和不順心。

之后全家老少共進(jìn)年夜飯,觥籌交錯,向長輩敬酒,其樂融融。年夜菜有涼盤、糟肉水晶肘子、八寶釀飯、四喜丸子、夾沙肉、炸湟魚、韭黃炒肉、什錦火鍋。火鍋沸騰,熱氣氤氳,預(yù)示來年日子紅火。通常還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來年百事合順的愿望。最后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稱長壽面,企盼家人長命百歲。宴后,娃娃們向長輩叩頭,長輩則贈壓歲錢。娃娃們放炮點花,大人則打牌、圍爐、品茗、話舊,共敘天倫之樂。

立春這天,皋蘭縣很多村落會舉行“打春?!眱x式,民眾春餅為午餐,稱之“咬春”。春餅為死面薄烙餅,卷上羊角蔥段、韭黃炒肉絲、炒豆芽等,咬而食之。其中蔥、韭為生菜,以應(yīng)“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孫思邈齊人月令》)且蔥、韭為辛味菜,亦稱五辛盤。而古人的五辛為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芫荽,是日進(jìn)食,可以發(fā)五臟氣,辟厲氣。蘭州人冬食腌菜、白菜等過冬菜,立春日吃新菜,既換口味,又可養(yǎng)生,附帶迎春意味。

河西篇

除夕上午,民勤人有清掃庭院的習(xí)俗。下午,會在大門、堂屋、廂房、廚房、畜圈皆貼春聯(lián),車輛、農(nóng)具上也會貼春聯(lián),騾馬毛驢駱駝都會系掛紅布條,喜氣洋洋。很多人在堂屋懸掛名人所作中堂對聯(lián),提升文化氛圍。黃昏,在中庭設(shè)置天地牌位,懸掛列宗列祖肖像,供獻(xiàn)油馓、棗糕以及豬、羊、雞、兔肉,焚香叩頭祭拜。之后,全家按輩分長幼,分坐熱炕上,啃大骨頭肉,稱為“裝倉”。然后,上香拜神,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之后,或圍火爐聊天,或捂熱炕熬夜,稱為“熬壽”,寓“天增歲月人增壽”健康長壽之意。

正月初一黎明,民勤男女老少皆穿新衣,端著供盤,出大門,按《憲書》所載喜神方向,獻(xiàn)盤敬香禱告,點燃火堆,全家跳躍火堆,并念誦:“東去東成,洗去西應(yīng)。牛羊滿圈,騾馬成群。壞人遠(yuǎn)離,好人相逢。百病消散,五谷豐登。空懷出門,滿懷進(jìn)門?!北磉_(dá)民眾美好的切身期盼。此習(xí)俗也稱為“燎天蓬”。之后進(jìn)屋,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敬酒奉茶,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然后向親戚、鄰里拜年。家家戶戶吃餃子,有招財進(jìn)寶的意涵。

敦煌“上九會”,人們會在正月初九赴城內(nèi)大佛寺玉皇閣,焚香禮拜祈禱,登高遠(yuǎn)眺黨河,演戲三天酬神。人們還常赴寺院道觀,還愿布施,郊游,盡情享受天人之樂。

火樹銀花鬧元宵,正月十、十五、十六,河西各地張燈結(jié)彩,張掖各街巷張掛牌架紗燈,上繪花鳥、人物故事,男女老少紛紛觀燈。各家各戶也懸掛燈籠,栽植小松樹,枝梢系線綴香點燃,紅點如梅盛開,稱之為“火樹”,又焚柏樹枝,散發(fā)芬芳氤氳之氣,有如傲霜紅梅暗香四起,令人頓覺幾分春意。

正月十五這天,張掖家家戶戶喜蒸形似耕牛的白面饃饃,稱“面牛”,而高臺所蒸“面?!彼追Q“牛娃子”,均用以敬神,以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耕田順利,五谷豐登。

唐代正月十五前后,武威滿城四關(guān),豎立彩坊,裝置華燈,設(shè)立彩燈鰲山,安置紗畫佛像,入夜燃放爆竹,吹簫管,火樹銀花,與日月生輝,笙歌歡騰,民眾攜老帶幼,觀賞游樂,享以為太平豐之兆。唐人王棨《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載:元宵道士葉法善攜唐明皇騰云駕霧,從長安飛至涼州觀燈的傳說,但見“千條銀燭,十里香塵。紅樓邐迤以如晝,清夜熒煌而似春???span id="iuusmiq"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836309">武威,事同仙境”。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忙碌一年的人們,借助春節(jié)的種種儀式感,放松心身,養(yǎng)精蓄銳,然后奔赴各自工作崗位,精神飽滿地奮力工作,期待下一個春節(jié)的到來。

]]>
晚字五行屬什么?帶晚字有深意的名字!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826 Sun, 12 Mar 2023 00:34:29 +0000 http://www.51zclw.cn/?p=30826 2023年是癸卯(兔)年,農(nóng)村老人說“兔年大晚春,黑衣趕青?!?,是什么意思?明年的春牛圖長啥樣?年景好嗎?

立春為歲首,為寅月的開始,它在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耕生產(chǎn)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天人們要進(jìn)行拜神祭祖、祈歲納福、春牛等慶?;顒?。

什么是春牛圖?為什么要打春牛?

所謂的的“春牛圖”就是我國古代用來預(yù)知天氣、降雨量、農(nóng)作物收成等資料的圖鑒,春牛圖里畫了一頭牛及一個牽牛的牧童(這個牧童就是“芒神”),天空中有太陽,圖畫左右兩旁分別有預(yù)測當(dāng)年天氣及農(nóng)作物收成的詩句。

每到了“立春”節(jié)氣,我國民間就有“打春牛”的習(xí)俗,春牛用土制成,亦稱“鞭土?!保ㄟ^打春牛之俗,意在提醒農(nóng)人春天已到,要做好春耕春播的準(zhǔn)備,以免延誤農(nóng)事,并祈愿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春牛一般要在立春前做好,古代的衙門會聘請能手好匠精心制作。春牛的制作很有講究,其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其身長八尺,象征著農(nóng)耕八節(jié)(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jié)氣為二十四節(jié)氣的天文);春牛的尾巴長一尺二寸,象征著一年十二個月。

在制作春牛時用竹篾綁成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泥土,最后貼上根據(jù)“干支的五行畫顏色”而畫的貼紙,春牛并制作好了。每年春牛的顏色以及造型都不相同,有的年份春牛的嘴巴是合上的,有的年份春牛的嘴巴是張開的,糊春牛時如果是紅黃的紙多,就預(yù)示著“五谷豐登”;如果糊上的黑色的紙,那就預(yù)示收成不好。

當(dāng)人們鞭打過春牛后,會把春牛弄碎,農(nóng)民會將春牛泥土帶回家撒在田間以及牛欄內(nèi),以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春牛圖上的“芒神”有什么說法?

春牛圖里的牧童為古代掌管“柭木”的官吏,后來做為神名,被人們稱為“芒神”。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征著農(nóng)歷一年三百六十天;芒神手中的鞭子長二寸四尺,象征著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

每年“春牛圖”中芒神的造型也都不一樣,如果芒神雙腳穿草鞋,則代表當(dāng)年會干旱,我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準(zhǔn)備;如果芒神沒有穿鞋且褲管束高時,則表示當(dāng)年雨水多,我們早做好防澇的準(zhǔn)備;如果芒神一只腳沒穿鞋子,另一腳穿鞋,則表示降水適中,年景會比較好。

2023年的春牛圖是“黑衣趕青牛”

我國古代用10個天干(甲、、、、、、癸)和12個地支(子、、、、、、、、、亥)來組成60個基本單位,來紀(jì)年、紀(jì)月、紀(jì)日。2023年立春在2月4日,對應(yīng)的干支時間。為“癸卯年、甲寅月、癸巳日”。

五行和天干地支有密切聯(lián)系,10個天干中的甲和乙為“木”,表示青色;丙和丁為“火”,表示紅色;戊和己為“土”,表示黃色;庚和辛為“金”,表示白色;壬和癸為“水”,表示黑色。12個地支中的申和酉為“金”,寅和卯為“木”,亥和子為“水”,巳和午為“火”,辰、未、戌、丑為“土”。

牛頭代表當(dāng)年的年干,2023年的年干為“癸”,癸表示黑色,因此春牛的牛頭為黑色。

牛身代表年支,2023年的年支為“卯”,表示青色,因此春牛的牛身為青色,因此明年的春牛為青牛。

牛腹代表納音,2023年的納音為金箔金,為白色,因此春牛的牛腹為白色。

牛尾、牛角、牛耳為立春當(dāng)日的日干,2023年2月4日是“癸巳日”,對應(yīng)的日支為“癸”,表示黑色。

因此明年的春牛為青牛,它的身子是青色,腹部是白色,牛尾、牛角、牛耳是黑色。

那么2023年春牛圖中的“芒神”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芒神的腰帶與衣服的顏色由立春當(dāng)日的“日支”來決定,日支為“亥”和“子”時為黃衣青腰帶,日支為“寅”和“卯”時為白衣紅腰帶,日支為“巳”和“午”時為黑衣黃腰帶,日支為“申”和“酉”時為紅衣黑腰帶,日支為“辰、戌、丑、未”時為青衣白腰帶。

2023年2月4日立春,對應(yīng)的干支時間為“癸巳日”,對應(yīng)的日支為“巳”,因此明年芒神穿的是黑衣黃腰帶。

2023年的“春牛圖”是身穿黑衣黃腰帶的芒神牽著“青?!?,就是“黑衣趕青?!钡挠蓙?。

明年為什么是“大晚春”?

一年有24個節(jié)氣,每個月有2個節(jié)氣,月初為節(jié),月中為氣(24節(jié)氣中有12個節(jié)和12個氣)。12個節(jié)分別為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大寒,12個中氣分別為雨水、春分、谷雨、小滿、芒種、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

農(nóng)歷用12個中氣象征一年的十二個月,因此每個農(nóng)歷月必須要有一個中氣。我們都知道節(jié)氣與節(jié)氣直接相差15.2天,長期以往就會出現(xiàn)沒有中氣的月份,為了保證每個月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需要增加一個月,這就會出現(xiàn)“閏月”,像2023年就是閏二月,即有2個農(nóng)歷二月。

我們可以翻開明年的日歷,2023年2月4日立春,對應(yīng)正月十四;2023年2月19日雨水,對應(yīng)正月廿九,雨水為“中氣”,已經(jīng)靠近月底了,隨著時間推移,往后必然會出現(xiàn)沒有中氣的月份,此時我們就需要增加一個月(閏月)。聰明的小伙伴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月初的節(jié)氣在農(nóng)歷十五,就會導(dǎo)致當(dāng)月沒有中氣(節(jié)氣與節(jié)氣之間間隔15.2天)。

2023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立春,已經(jīng)靠近正月十五了,很明顯屬于“大晚春”。作為對比,2022年是農(nóng)歷初四立春,而2021年是臘月二十二立春,很明顯2023年立春比較遲。

那么晚立春有什么說法?在農(nóng)村有句老話叫“晚立春,倒春寒”,說的就是立春來得晚,那么就容易發(fā)生倒春寒。其實理解起來不難,就比如在我們云南在4月初種植春玉米,如果立春早,那么到了種植莊稼的時候氣溫就更加趨于穩(wěn)定;如果立春晚,那么到了種植莊稼的時候氣溫會有很大的波動,作物就可能受凍害。

總結(ji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春牛圖準(zhǔn)不準(zhǔn)我們另當(dāng)別論,但是這種習(xí)俗以及內(nèi)在的知識我們要有所了解。創(chuàng)作不易,幫忙轉(zhuǎn)發(fā)一下吧!

]]>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意思是!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659 Wed, 08 Mar 2023 00:34:29 +0000 http://www.51zclw.cn/?p=30659

核心提示

隴原大地,氣候多樣,其間穿插高原、山地、平川、草原、沙漠、戈壁各種地貌,各民族繁衍生息,耕田放牧,相互影響,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隴上年俗,但又因地域不同,各地年俗同中有異,別具一格。

過了臘月八,隴上年味就撲面而來,各地民眾都開始備年貨、大掃除、沐浴理發(fā),忙忙碌碌,游子匆匆忙忙像北歸燕,期待著回家團(tuán)聚的大年夜。臘月二十三祭灶君后,年俗一般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甚至整個正月。其間,穿新衣,品美食,鬧社火,敬天地,走親訪友……隴上異彩紛呈的特別年俗,既敦睦了人際關(guān)系,也讓傳統(tǒng)年味更加醇厚。

家鄉(xiāng)那些特別的年俗

文\鄧明

春牛

迎財神

打醋壇

儺舞

暖鍋

臊面

隴東篇

平?jīng)?/span>除夕很別致,早餐講究吃攪團(tuán),取全家攪攪和和,親密一團(tuán)、和睦相處之意。有些村莊從傍晚到雞鳴,會在村廟“巡香守夜”。即各家派人,各帶清油、香燭、黃表,齊聚村廟,以一炷香為限,每家輪流給油燈續(xù)油,焚香化表祭神,祈求保佑全村人口平安,六畜繁育。年夜飯后,晚輩為長輩逐戶敬酒祝福,以示尊親敬長之意。

初一拜神敬祖后,隴原均有喜神的習(xí)俗。然而慶陽人迎喜神,別具一格。先由有見有識、富有威望的長者在村外射箭,用以尋覓喜神位置。弓箭是自制的,竹箭桿上扎一條紅綢,長者“嗖”地一箭射出,村民四處尋找,尋到箭桿,所落處就是喜神所在處,于是村民鳴炮焚香祭拜喜神。之后村民鳴鞭放炮吆喝,驅(qū)趕耕牛、騾馬、毛驢、羊群,向喜神方位奔跑,田野上黃塵飛揚,蹄聲嘈雜動地,牲口嘶吼此起彼伏,驚天動地,鳥雀振翅驚飛,野兔狂奔,充滿生命的張力。村民駕駛拖拉機(jī)、汽車、摩托車,騎著自行車,尾隨而行,也為迎喜神。大家認(rèn)為迎接喜神后,才能六畜平安,家宅喜慶,全年萬事如意,喜事頻來。有的地方迎喜神后,會拾幾根柴草,撿幾塊“胡墼”(土塊)帶回家,認(rèn)為這樣可以招財進(jìn)寶。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萬物起始,意味著新的一年已經(jīng)開啟,故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諺語。立春對于農(nóng)業(yè)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隴東與全國各地一樣,立春那天要舉行“打春牛”慶典,然而其細(xì)節(jié)在一些地方具有獨特性。

慶陽很多地方會在立春這天迎泥塑土?;氐酱迓?,張燈結(jié)彩,擊鼓敲鑼,以示迎春。立春后,村民們會鞭打土牛,大家紛紛爭搶其泥塊,置院墻上,或砌入槽櫪,以求六畜興旺,平安吉慶。

靈臺有些村落會在立春前一日,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召集村民分穿朱衣、黑裳妝成社火隊,舉行迎春儀式。儀式上,左面列句芒神像,右面置彩紙扎成的“春牛”,村里有司儀引大家向句芒神像行三跪九叩禮,然后將句芒神、春牛運回村落中心,待“立春”時刻一到,眾人會用五色彩紙所制小鞭共打“春牛”,俗稱“打春”。民眾會爭奪“春牛”彩紙,只為春苗生長順暢,全年時令有和的吉利之兆。

天水隴南篇

除夕,秦安人有清還借物,各還其家的年俗。秦安很多地方,會和草泥砌補(bǔ)屋里屋外有窟窿的地方,意為堵塞漏洞,聚攏財氣,來年事事圓滿。家長在給小孩發(fā)盤纏錢(壓歲錢)的時候,也會給兒媳婦散針線錢(壓歲錢)。

天水民眾年夜飯,以臊子面、扁食、餃子為主,也有吃攪團(tuán)的習(xí)俗,取“三十日吃攪團(tuán),來年有攪然(有錢花)”之意。之后,全家圍坐火盆前,續(xù)香守歲,亦稱“守先人”。講古今,說笑話,玩紙牌。待到交歲之時,鞭炮大作,大家一起敞開大門迎喜神。

文縣人,除夕下午上墳迎祖先回家過年,供奉神位。傍晚合家吃團(tuán)圓飯。入夜點燈焚香,敬奉神靈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辭歲”,發(fā)壓歲錢。初一早晨,文縣有不開大門的習(xí)俗,當(dāng)?shù)厝朔Q為“閉財門”,需早餐后才能敞開大門,給親屬拜年。

禮縣除夕會在院中置供桌,四周裝飾松枝,設(shè)天地神龕和祖宗牌位,敬獻(xiàn)祭品。

明代以來,天水玉泉觀就有正月初九朝觀為玉皇慶壽的習(xí)俗。初八夜間,玉泉觀內(nèi)人潮涌動,各殿堂燈火通明,香燭裊裊,旗幡飄舞,鐘磬齊鳴,人們爭先恐后地點燃第一炷祈福香燭。

正月初九零時在玉皇殿點燃頭炷香,朝觀者都必買一束冬青草(吉祥草),佩于胸前,以求消災(zāi)免病,祈福吉祥,祈盼日子“四季長青”。

綠水青山,四季常青的文縣,春節(jié)、元宵節(jié)表演一種儺舞,儺舞主要在該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及石雞壩鎮(zhèn)、天池鎮(zhèn)等地表演,白馬藏族稱之“池哥晝”,“池哥”為山神,“晝”為舞蹈。

池哥晝舞隊一般由九人組成:四人扮成山神,稱為“池哥”;兩人扮成“池姆”(菩薩);另兩人飾為“池瑪”(夫妻);“猴娃子”由十來歲的男孩裝扮,滿臉涂黑?!俺馗纭鳖^戴插錦雞翎的儺面,反穿白羊皮襖,背串銅鈴,穿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甩牛尾拂塵,兇猛勇武?!俺啬贰贝髌兴_狀儺面,面相豐滿,表情和悅,大慈大悲。

正月十起,文縣各村寨男女老少著盛裝,煨燃柏樹枝,點燃篝火,敲鑼打鼓,鳴放三眼銃,池哥晝舞隊圍繞篝火,載歌載舞,寨民亦跟隨歡跳歌唱。之后挨家逐戶為之歌舞拜年,主人以咂桿酒、豬頭肉款待。其意在驅(qū)邪禳災(zāi),祈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人壽年豐。年俗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八結(jié)束。池哥晝年俗持續(xù)千年,以原始古樸獨具一格取勝,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予以保護(hù)。

隴中

除夕的岷縣,很多村落的商店放炮封門,門板上貼紅紙,上書“開市大吉”“黃金萬兩”,寄寓年后生意興隆。一些村莊豎立秋千,供婦女兒童正月里打秋千嬉戲,直到二月初二拆除。除夕夜,岷縣北路民眾,會在場上點燃柴草,男女老少歡躍跳火堆,稱為“烤聯(lián)火”“跳火炕”,為驅(qū)邪求吉。

除夕午餐、年夜飯前,隴中一些地區(qū),會舉行“打醋壇”清宅儀式來迎接灶神爺、財神爺。靖遠(yuǎn)、皋蘭一帶民眾將燒得通紅的“醋壇石”,置入鐵勺,倒入醋,吱啦啦作響后,濃烈的醋味四下彌漫,主人持勺遍走屋內(nèi)、院落,角角落落也不能放過,邊走邊念叨:“醋壇來了,齷齪快逃!”醋味一掃冬日封閉室內(nèi)的不潔之氣,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最后把醋壇石置于院墻高而干凈處。清宅后,鳴放鞭炮,焚香迎接灶神爺和財神爺。

迎完灶神財神后,全家圍坐吃年夜團(tuán)圓飯。隴中很多地方除夕喜吃臊子面,也稱為“長壽面”“團(tuán)圓面”“寬心面”。菜肴講究十二道,以對應(yīng)一年十二個月。雞為大吉祥,吃雞留雞頭,取留有“吉兆”之意。吃魚,留魚頭,意為“有余頭”。年夜飯要多備一些,有所剩余,初一早上再吃,稱為“隔年飯”,寄寓“年年有余”的期盼。

除夕的蘭州,大街小巷車少人稀,傳統(tǒng)老蘭州有院落人家會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院內(nèi)灑上清水,大門和房門貼春聯(lián),門楣貼五顏六色的門錢子,院內(nèi)各處貼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斗方,貼窗花和微型山水花鳥書法的“窗孔子”。上房八仙桌上,獻(xiàn)上盤和供品。桌裙前面掛有長寬各兩尺的彩紙供馬,供馬中央刻有馱元寶的馬;兩側(cè)各掛一串長錢,長錢就是刻有麻錢與元寶的彩紙條。有的還會在桌上獻(xiàn)上用幾百麻錢串起的“錢串”,再放置一個熟豬頭,豬嘴里銜一枚大銅元以示財源廣進(jìn)。

黃昏,全家在爆竹轟鳴聲中從大門外焚香磕頭,請出神主(祖牌位),供奉香燭果品,焚香叩首,緬懷列祖,激勵兒孫。而婦女則在大門內(nèi)朝南跪哭,遙祭娘家親屬,“天涯望哭,遂以成俗云”。因為蘭州是明初的移民區(qū),自江南等省的移民占蘭州人口的十之七八,以至移民除夕懷念故里祖先的風(fēng)俗一直傳承下來,至今蘭州農(nóng)村仍有婦女除夕哭臨于門外的習(xí)俗,當(dāng)然已不存在“天涯望哭”的意涵,而是傾瀉一年中的艱辛和不順心。

之后全家老少共進(jìn)年夜飯,觥籌交錯,向長輩敬酒,其樂融融。年夜菜有涼盤、糟肉、水晶肘子、八寶釀飯、四喜丸子、夾沙肉、炸湟魚、韭黃炒肉、什錦火鍋?;疱伔序v,熱氣氤氳,預(yù)示來年日子紅火。通常還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來年百事合順的愿望。最后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稱長壽面,企盼家人長命百歲。宴后,娃娃們向長輩叩頭,長輩則贈壓歲錢。娃娃們放炮點花,大人則打牌、圍爐、品茗、話舊,共敘天倫之樂。

立春這天,皋蘭縣很多村落會舉行“打春牛”儀式,民眾春餅為午餐,稱之“咬春”。春餅為死面薄烙餅,卷上羊角蔥段、韭黃炒肉絲、炒豆芽等,咬而食之。其中蔥、韭為生菜,以應(yīng)“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孫思邈齊人月令》)且蔥、韭為辛味菜,亦稱五辛盤。而古人的五辛為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芫荽,是日進(jìn)食,可以發(fā)五臟氣,辟厲氣。蘭州人冬食腌菜、白菜等過冬菜,立春日吃新菜,既換口味,又可養(yǎng)生,附帶迎春意味。

河西篇

除夕上午,民勤人有清掃庭院的習(xí)俗。下午,會在大門、堂屋、廂房、廚房、畜圈皆貼春聯(lián),車輛、農(nóng)具上也會貼春聯(lián),騾馬毛驢駱駝都會系掛紅布條,喜氣洋洋。很多人在堂屋懸掛名人所作中堂對聯(lián),提升文化氛圍。黃昏,在中庭設(shè)置天地牌位,懸掛列宗列祖肖像,供獻(xiàn)油馓、棗糕以及豬、羊、雞、兔肉,焚香叩頭祭拜。之后,全家按輩分長幼,分坐熱炕上,啃大骨頭肉,稱為“裝倉”。然后,上香拜神,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之后,或圍火爐聊天,或捂熱炕熬夜,稱為“熬壽”,寓“天增歲月人增壽”健康長壽之意。

正月初一黎明,民勤男女老少皆穿新衣,端著供盤,出大門,按《憲書》所載喜神方向,獻(xiàn)盤敬香禱告,點燃火堆,全家跳躍火堆,并念誦:“東去東成,洗去西應(yīng)。牛羊滿圈,騾馬成群。壞人遠(yuǎn)離,好人相逢。百病消散,五谷豐登??諔殉鲩T,滿懷進(jìn)門?!北磉_(dá)民眾美好的切身期盼。此習(xí)俗也稱為“燎天蓬”。之后進(jìn)屋,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敬酒奉茶,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然后向親戚、鄰里拜年。家家戶戶吃餃子,有招財進(jìn)寶的意涵。

敦煌“上九會”,人們會在正月初九赴城內(nèi)大佛寺玉皇閣,焚香禮拜祈禱,登高遠(yuǎn)眺黨河,演戲三天酬神。人們還常赴寺院道觀,還愿布施,郊游,盡情享受天人之樂。

火樹銀花鬧元宵,正月十、十五、十六,河西各地張燈結(jié)彩,張掖各街巷張掛牌架紗燈,上繪花鳥、人物故事,男女老少紛紛觀燈。各家各戶也懸掛燈籠,栽植小松樹,枝梢系線綴香點燃,紅點如梅盛開,稱之為“火樹”,又焚柏樹枝,散發(fā)芬芳氤氳之氣,有如傲霜紅梅暗香四起,令人頓覺幾分春意。

正月十五這天,張掖家家戶戶喜蒸形似耕牛的白面饃饃,稱“面牛”,而高臺所蒸“面牛”俗稱“牛娃子”,均用以敬神,以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耕田順利,五谷豐登。

唐代正月十五前后,武威滿城四關(guān),豎立彩坊,裝置華燈,設(shè)立彩燈鰲山,安置紗畫佛像,入夜燃放爆竹,吹簫管,火樹銀花,與日月生輝,笙歌歡騰,民眾攜老帶幼,觀賞游樂,享以為太平豐之兆。唐人王棨《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載:元宵道士葉法善攜唐明皇騰云駕霧,從長安飛至涼州觀燈的傳說,但見“千條銀燭,十里香塵。紅樓邐迤以如晝,清夜熒煌而似春??嵨渫?,事同仙境”。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忙碌一年的人們,借助春節(jié)的種種儀式感,放松心身,養(yǎng)精蓄銳,然后奔赴各自工作崗位,精神飽滿地奮力工作,期待下一個春節(jié)的到來。

]]>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意思是什么!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572 Sun, 05 Mar 2023 23:22:19 +0000 http://www.51zclw.cn/?p=30572 家鄉(xiāng)那些特別的年俗

暖鍋

臊面

文\鄧明

核心提示

隴原大地,氣候多樣,其間穿插高原、山地、平川、草原、沙漠、戈壁各種地貌,各民族繁衍生息,耕田放牧,相互影響,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隴上年俗,但又因地域不同,各地年俗同中有異,別具一格。

過了臘月八,隴上年味就撲面而來,各地民眾都開始備年貨、大掃除、沐浴理發(fā),忙忙碌碌,游子匆匆忙忙像北歸燕,期待著回家團(tuán)聚的大年夜。臘月二十三祭灶君后,年俗一般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甚至整個正月。其間,穿新衣,品美食,鬧社火,敬天地,走親訪友……隴上異彩紛呈的特別年俗,既敦睦了人際關(guān)系,也讓傳統(tǒng)年味更加醇厚。

隴東篇

春牛

平?jīng)?/span>除夕很別致,早餐講究吃攪團(tuán),取全家攪攪和和,親密一團(tuán)、和睦相處之意。有些村莊從傍晚到雞鳴,會在村廟“巡香守夜”。即各家派人,各帶清油、香燭、黃表,齊聚村廟,以一炷香為限,每家輪流給油燈續(xù)油,焚香化表祭神,祈求保佑全村人口平安,六畜繁育。年夜飯后,晚輩為長輩逐戶敬酒祝福,以示尊親敬長之意。

迎財神

初一拜神敬祖后,隴原均有喜神的習(xí)俗。然而慶陽人迎喜神,別具一格。先由有見有識、富有威望的長者在村外射箭,用以尋覓喜神位置。弓箭是自制的,竹箭桿上扎一條紅綢,長者“嗖”地一箭射出,村民四處尋找,尋到箭桿,所落處就是喜神所在處,于是村民鳴炮焚香祭拜喜神。之后村民鳴鞭放炮吆喝,驅(qū)趕耕牛、騾馬、毛驢、羊群,向喜神方位奔跑,田野上黃塵飛揚,蹄聲嘈雜動地,牲口嘶吼此起彼伏,驚天動地,鳥雀振翅驚飛,野兔狂奔,充滿生命的張力。村民駕駛拖拉機(jī)、汽車、摩托車,騎著自行車,尾隨而行,也為迎喜神。大家認(rèn)為迎接喜神后,才能六畜平安,家宅喜慶,全年萬事如意,喜事頻來。有的地方迎喜神后,會拾幾根柴草,撿幾塊“胡墼”(土塊)帶回家,認(rèn)為這樣可以招財進(jìn)寶。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萬物起始,意味著新的一年已經(jīng)開啟,故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諺語。立春對于農(nóng)業(yè)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隴東與全國各地一樣,立春那天要舉行“打春牛”慶典,然而其細(xì)節(jié)在一些地方具有獨特性。

慶陽很多地方會在立春這天迎泥塑土?;氐酱迓?,張燈結(jié)彩,擊鼓敲鑼,以示迎春。立春后,村民們會鞭打土牛,大家紛紛爭搶其泥塊,置院墻上,或砌入槽櫪,以求六畜興旺,平安吉慶。

靈臺有些村落會在立春前一日,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召集村民分穿朱衣、黑裳妝成社火隊,舉行迎春儀式。儀式上,左面列句芒神像,右面置彩紙扎成的“春牛”,村里有司儀引大家向句芒神像行三跪九叩禮,然后將句芒神、春牛運回村落中心,待“立春”時刻一到,眾人會用五色彩紙所制小鞭共打“春?!?,俗稱“打春”。民眾會爭奪“春?!辈始?,只為春苗生長順暢,全年時令有和的吉利之兆。

天水隴南篇

儺舞

除夕,秦安人有清還借物,各還其家的年俗。秦安很多地方,會和草泥砌補(bǔ)屋里屋外有窟窿的地方,意為堵塞漏洞,聚攏財氣,來年事事圓滿。家長在給小孩發(fā)盤纏錢(壓歲錢)的時候,也會給兒媳婦散針線錢(壓歲錢)。

天水民眾年夜飯,以臊子面、扁食、餃子為主,也有吃攪團(tuán)的習(xí)俗,取“三十日吃攪團(tuán),來年有攪然(有錢花)”之意。之后,全家圍坐火盆前,續(xù)香守歲,亦稱“守先人”。講古今,說笑話,玩紙牌。待到交歲之時,鞭炮大作,大家一起敞開大門迎喜神。

文縣人,除夕下午上墳迎祖先回家過年,供奉神位。傍晚合家吃團(tuán)圓飯。入夜點燈焚香,敬奉神靈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辭歲”,發(fā)壓歲錢。初一早晨,文縣有不開大門的習(xí)俗,當(dāng)?shù)厝朔Q為“閉財門”,需早餐后才能敞開大門,給親屬拜年。

禮縣除夕會在院中置供桌,四周裝飾松枝,設(shè)天地神龕和祖宗牌位,敬獻(xiàn)祭品。

明代以來,天水玉泉觀就有正月初九朝觀為玉皇慶壽的習(xí)俗。初八夜間,玉泉觀內(nèi)人潮涌動,各殿堂燈火通明,香燭裊裊,旗幡飄舞,鐘磬齊鳴,人們爭先恐后地點燃第一炷祈福香燭。

正月初九零時在玉皇殿點燃頭炷香,朝觀者都必買一束冬青草(吉祥草),佩于胸前,以求消災(zāi)免病,祈福吉祥,祈盼日子“四季長青”。

綠水青山,四季常青的文縣,春節(jié)、元宵節(jié)表演一種儺舞,儺舞主要在該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及石雞壩鎮(zhèn)、天池鎮(zhèn)等地表演,白馬藏族稱之“池哥晝”,“池哥”為山神,“晝”為舞蹈。

池哥晝舞隊一般由九人組成:四人扮成山神,稱為“池哥”;兩人扮成“池姆”(菩薩);另兩人飾為“池瑪”(夫妻);“猴娃子”由十來歲的男孩裝扮,滿臉涂黑?!俺馗纭鳖^戴插錦雞翎的儺面,反穿白羊皮襖,背串銅鈴,穿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甩牛尾拂塵,兇猛勇武?!俺啬贰贝髌兴_狀儺面,面相豐滿,表情和悅,大慈大悲。

正月十三起,文縣各村寨男女老少著盛裝,煨燃柏樹枝,點燃篝火,敲鑼打鼓,鳴放三眼銃,池哥晝舞隊圍繞篝火,載歌載舞,寨民亦跟隨歡跳歌唱。之后挨家逐戶為之歌舞拜年,主人以咂桿酒、豬頭肉款待。其意在驅(qū)邪禳災(zāi),祈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人壽年豐。年俗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八結(jié)束。池哥晝年俗持續(xù)千年,以原始古樸獨具一格取勝,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予以保護(hù)。

隴中

打醋壇

除夕的岷縣,很多村落的商店放炮封門,門板上貼紅紙,上書“開市大吉”“黃金萬兩”,寄寓年后生意興隆。一些村莊豎立秋千,供婦女兒童正月里打秋千嬉戲,直到二月初二拆除。除夕夜,岷縣北路民眾,會在場上點燃柴草,男女老少歡躍跳火堆,稱為“烤聯(lián)火”“跳火炕”,為驅(qū)邪求吉。

除夕午餐、年夜飯前,隴中一些地區(qū),會舉行“打醋壇”清宅儀式來迎接灶神爺、財神爺。靖遠(yuǎn)、皋蘭一帶民眾將燒得通紅的“醋壇石”,置入鐵勺,倒入醋,吱啦啦作響后,濃烈的醋味四下彌漫,主人持勺遍走屋內(nèi)、院落,角角落落也不能放過,邊走邊念叨:“醋壇來了,齷齪快逃!”醋味一掃冬日封閉室內(nèi)的不潔之氣,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最后把醋壇石置于院墻高而干凈處。清宅后,鳴放鞭炮,焚香迎接灶神爺和財神爺。

迎完灶神財神后,全家圍坐吃年夜團(tuán)圓飯。隴中很多地方除夕喜吃臊子面,也稱為“長壽面”“團(tuán)圓面”“寬心面”。菜肴講究十二道,以對應(yīng)一年十二個月。雞為大吉祥,吃雞留雞頭,取留有“吉兆”之意。吃魚,留魚頭,意為“有余頭”。年夜飯要多備一些,有所剩余,初一早上再吃,稱為“隔年飯”,寄寓“年年有余”的期盼。

除夕的蘭州,大街小巷車少人稀,傳統(tǒng)老蘭州有院落人家會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院內(nèi)灑上清水,大門和房門貼春聯(lián),門楣貼五顏六色的門錢子,院內(nèi)各處貼福、祿、壽、喜等吉祥字斗方,貼窗花和微型山水花鳥書法的“窗孔子”。上房八仙桌上,獻(xiàn)上盤和供品。桌裙前面掛有長寬各兩尺的彩紙供馬,供馬中央刻有馱元寶的馬;兩側(cè)各掛一串長錢,長錢就是刻有麻錢與元寶的彩紙條。有的還會在桌上獻(xiàn)上用幾百麻錢串起的“錢串”,再放置一個熟豬頭,豬嘴里銜一枚大銅元以示財源廣進(jìn)。

黃昏,全家在爆竹轟鳴聲中從大門外焚香磕頭,請出神主(祖牌位),供奉香燭果品,焚香叩首,緬懷列祖,激勵兒孫。而婦女則在大門內(nèi)朝南跪哭,遙祭娘家親屬,“天涯望哭,遂以成俗云”。因為蘭州是明初的移民區(qū),自江南等省的移民占蘭州人口的十之七八,以至移民除夕懷念故里祖先的風(fēng)俗一直傳承下來,至今蘭州農(nóng)村仍有婦女除夕哭臨于門外的習(xí)俗,當(dāng)然已不存在“天涯望哭”的意涵,而是傾瀉一年中的艱辛和不順心。

之后全家老少共進(jìn)年夜飯,觥籌交錯,向長輩敬酒,其樂融融。年夜菜有涼盤、糟肉水晶肘子、八寶釀飯、四喜丸子、夾沙肉、炸湟魚、韭黃炒肉、什錦火鍋?;疱伔序v,熱氣氤氳,預(yù)示來年日子紅火。通常還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來年百事合順的愿望。最后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稱長壽面,企盼家人長命百歲。宴后,娃娃們向長輩叩頭,長輩則贈壓歲錢。娃娃們放炮點花,大人則打牌、圍爐、品茗、話舊,共敘天倫之樂。

立春這天,皋蘭縣很多村落會舉行“打春?!眱x式,民眾以春餅為午餐,稱之“咬春”。春餅為死面薄烙餅,卷上羊角蔥段、韭黃炒肉絲、炒豆芽等,咬而食之。其中蔥、韭為生菜,以應(yīng)“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孫思邈齊人月令》)且蔥、韭為辛味菜,亦稱五辛盤。而古人的五辛為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芫荽,是日進(jìn)食,可以發(fā)五臟氣,辟厲氣。蘭州人冬食腌菜、白菜等過冬菜,立春日吃新菜,既換口味,又可養(yǎng)生,附帶迎春意味。

河西篇

除夕上午,民勤人有清掃庭院的習(xí)俗。下午,會在大門、堂屋、廂房、廚房、畜圈皆貼春聯(lián),車輛、農(nóng)具上也會貼春聯(lián),騾馬毛驢駱駝都會系掛紅布條,喜氣洋洋。很多人在堂屋懸掛名人所作中堂對聯(lián),提升文化氛圍。黃昏,在中庭設(shè)置天地牌位,懸掛列宗列祖肖像,供獻(xiàn)油馓、棗糕以及豬、羊、雞、兔肉,焚香叩頭祭拜。之后,全家按輩分長幼,分坐熱炕上,啃大骨頭肉,稱為“裝倉”。然后,上香拜神,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之后,或圍火爐聊天,或捂熱炕熬夜,稱為“熬壽”,寓“天增歲月人增壽”健康長壽之意。

正月初一黎明,民勤男女老少皆穿新衣,端著供盤,出大門,按《憲書》所載喜神方向,獻(xiàn)盤敬香禱告,點燃火堆,全家跳躍火堆,并念誦:“東去東成,洗去西應(yīng)。牛羊滿圈,騾馬成群。壞人遠(yuǎn)離,好人相逢。百病消散,五谷豐登??諔殉鲩T,滿懷進(jìn)門?!北磉_(dá)民眾美好的切身期盼。此習(xí)俗也稱為“燎天蓬”。之后進(jìn)屋,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敬酒奉茶,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然后向親戚、鄰里拜年。家家戶戶吃餃子,有招財進(jìn)寶的意涵。

敦煌“上九會”,人們會在正月初九赴城內(nèi)大佛寺玉皇閣,焚香禮拜祈禱,登高遠(yuǎn)眺黨河,演戲三天酬神。人們還常赴寺院道觀,還愿布施,郊游,盡情享受天人之樂。

火樹銀花鬧元宵,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河西各地張燈結(jié)彩,張掖各街巷張掛牌架紗燈,上繪花鳥、人物故事,男女老少紛紛觀燈。各家各戶也懸掛燈籠,栽植小松樹,枝梢系線綴香點燃,紅點如梅盛開,稱之為“火樹”,又焚柏樹枝,散發(fā)芬芳氤氳之氣,有如傲霜紅梅暗香四起,令人頓覺幾分春意。

正月十五這天,張掖家家戶戶喜蒸形似耕牛的白面饃饃,稱“面牛”,而高臺所蒸“面?!彼追Q“牛娃子”,均用以敬神,以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耕田順利,五谷豐登。

唐代正月十五前后,武威滿城四關(guān),豎立彩坊,裝置華燈,設(shè)立彩燈鰲山,安置紗畫佛像,入夜燃放爆竹,吹簫管,火樹銀花,與日月生輝,笙歌歡騰,民眾攜老帶幼,觀賞游樂,享以為太平豐之兆。唐人王棨《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載:元宵道士葉法善攜唐明皇騰云駕霧,從長安飛至涼州觀燈的傳說,但見“千條銀燭,十里香塵。紅樓邐迤以如晝,清夜熒煌而似春??嵨渫峦删场?。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忙碌一年的人們,借助春節(jié)的種種儀式感,放松心身,養(yǎng)精蓄銳,然后奔赴各自工作崗位,精神飽滿地奮力工作,期待下一個春節(jié)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