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月5-7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jīng)285°。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span id="2ye4a6k"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9879154">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span id="mckww4s"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962661">歷書》記載:“斗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現(xiàn)在,根據(jù)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jié)氣,只有少數(shù)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
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xiāng),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gòu)”。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第三候“ 雉始雊(gòu)”的“雊”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現(xiàn)在對小寒物候的解釋不一,特別是對“雁北鄉(xiāng)”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認為并不是實指大雁遷飛,“鄉(xiāng)”有趨向之意,是超前感知時令變化的大雁開始念及北方度夏地而已;而第二候 “鵲始巢” 現(xiàn)象,在《禮記正義》中提到喜鵲筑巢時間在農(nóng)歷十一月,《淮南子》指出在冬至時喜鵲筑巢,所以小寒的時候喜鵲筑巢可能是比較晚的;也有人對第三候“雉始鴝(gòu)”現(xiàn)象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雉雞鳴叫的時間應(yīng)該始于初春時節(jié),小寒時節(jié)尚早。
二、小寒民俗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春聯(lián)、年畫、冰嬉、爆竹等。
春聯(lián)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采取對仗、平仄等創(chuàng)作方法,用簡明、精巧的文字語言,抒發(fā)美好、吉祥的愿望。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貼上一副大紅的春聯(lián)。
中國早期的年畫,與驅(qū)兇避邪、祈福迎祥的主題密切相關(guān)。民間年畫的主角,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郁壘,再到關(guān)羽、趙云、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以及鐘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寄托了民間百姓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當今的桃花塢木版畫、楊柳青年畫、濰坊年畫、綿竹年畫、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佛山年畫等,畫風古樸,各呈異彩,深受人們的喜愛。
圖1 楊柳青木版年畫《金魚多子》
圖2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迎春圖》(局部)
圖3 佛山木版年畫作品
冰嬉,也叫“冰戲”。古代冰上活動的泛稱。明清時期,冰嬉成為皇家冬季的體育、軍事訓練項目和游戲項目。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時期著名畫家金廷標所繪的《冰戲圖》軸,描繪了活潑好動的孩童在結(jié)冰池塘邊的嬉戲場景。冰嬉活動多在春節(jié)期間集中進行表演,如冰上舞龍、舞獅、跑旱船、滑冰、冰雕、冬泳等活動,受到廣泛歡迎。
圖4 (清)金廷標繪《冰戲圖》軸
燃放爆竹,最早是為了嚇跑山神、保佑家庭平安和不受病魔侵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爆竹聲聲,辭舊迎新,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祝?!,F(xiàn)在社會上采取禁放爆竹等新的管理措施,以避免爆竹燃放過多而污染環(huán)境、引發(fā)火災。
三、小寒農(nóng)事農(nóng)諺
小寒時節(jié),除南方地區(qū)要注意給小麥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華南大部分地區(qū)則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凍、積肥造肥和興修水利等工作,有的地區(qū)進行冬翻曬垡,應(yīng)抓緊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注意牲畜防凍保溫。
在冬前澆好凍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礎(chǔ)上,寒冬季節(jié)采用人工覆蓋法也是防御農(nóng)林作物凍害的重要措施。當寒潮成強冷空氣到來之時,潑澆稀糞水,撒施草木灰,可有效地減輕低溫對油菜的危害。
露地栽培的蔬菜地可用作物秸稈、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為冬季長期覆蓋物,既不影響光照,又可減小菜株間的風速,阻檔地面熱量散失,起到保溫防凍的效果。遇到低溫來臨再加厚覆蓋物作臨時性覆蓋,低溫過后再及時揭去。
大棚蔬菜這時要盡量多照陽光,即使有雨雪低溫天氣,棚外草簾等覆蓋物也不可連續(xù)多日不揭,以免影響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營養(yǎng)缺乏,天晴揭簾時導致植株萎蔫死亡。
高山茶園,特別是西北向易受寒風侵襲的茶園,要以稻草、雜草或塑料薄膜覆蓋篷面,以防止風抽而引起枯梢和沙暴對葉片的直接危害。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驚蟄暖。
小寒節(jié),十五天,
七八天處三九天。
窖坑欄舍要防寒,
瓜菜薯窖嚴封口。
草木灰,單積攢,
上地壯棵又增產(chǎn)。
林木果樹看管好,
臘月栽桑好時候。
四、小寒文化
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 ? 小寒十二月節(jié)》中寫道: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稚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壘新巢” 對應(yīng)第二候“鵲始巢”,“霜鷹”句和第一候 “雁北鄉(xiāng)” 意思相近,“雊(gòu)稚”句和第三候“雉始雊”內(nèi)容相同。這首詩的特點是把二十四節(jié)氣、十二音律、七十二候、十二月令與“小寒”節(jié)氣密切相連、有機結(jié)合。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駐輿遣人尋訪后山陳德方家》,是一首描寫小寒時節(jié)長江、九江、廬山景色的七言絕句,詩句優(yōu)美,景色迷人,比喻奇特:
江雨濛濛做小寒,
雪飄五老發(fā)毛斑。
城中咫尺云橫棧,
獨立前山望后山。
詩的大致意思是:小寒時節(jié),浩瀚的大江,冷雨濛濛。雪花飄揚的廬山五老峰,就像毛發(fā)斑白的五個老人。云層橫壓在九江城中,近在咫尺。我獨立站在前山,遠望著后山的友人到來。詩句意境幽遠,把小寒時節(jié)山間飄雪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借景抒情,表達了盼望與友人相見的急切心情。
?文字部分來自陳廣忠:《二十四節(jié)氣——創(chuàng)立與傳承》、宋英杰著:《故宮知時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 七十二候》。
分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來源: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早寒青女至,零露結(jié)為霜。入夜飛清景,凌晨積素光?!惫旁娫~中寫白露的篇章不少,唯有唐代徐敞的《白露為霜》是專門描述其自然現(xiàn)象的。這首詩不但寫出了節(jié)氣的特點,其蘊意也恰恰暗合了《詩經(jīng)·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象。早寒、零露、青女、素光,雖有些清冷凄婉,卻不失唯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jié)……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惫湃艘运臅r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露是白露節(jié)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進入白露之后,真正的“天涼好個秋”也就來了,正所謂“白露至,秋涼始”。白居易有一首詩叫《涼夜有懷》,描述的就是這個時節(jié)的涼意:“清風吹枕席,白露濕衣裳。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
這時節(jié),對氣候最為敏感的當數(shù)候鳥,如黃雀、椋鳥、柳鶯、繡眼,特別是大雁,已準備著向南飛遷。白露中的“三候”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9%b8%bf%e9%9b%81" title="【查看含有[鴻雁]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
候鳥南飛避寒,而飄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則會鄉(xiāng)愁泛濫,杜甫當年就發(fā)出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感慨。
此時,在我的魯北老家,經(jīng)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正是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節(jié)。舉目望向田野,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開了嘴,谷子笑彎了腰。農(nóng)諺“白露高粱秋分豆”正是此情此景最真實的寫照。
白露節(jié)氣的風俗各地有異。在太湖地區(qū),這是祭禹王(大禹)的日子,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的白露時節(jié),這里都會舉行歷時一周的盛大香會,以此寄托對大禹的緬懷。在福州素有“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yǎng)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而白露時節(jié)的龍眼甜度最高,口感最好。南京人會在這個時節(jié)喝白露茶,在蘇浙的一些地方則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
節(jié)令至此,正當仲秋伊始,氣候上雖有些寒涼,卻也一如早春之清朗,雖有落葉秋黃之蕭瑟,卻也有諸多花木依然茂盛。有的花顏色甚至比春夏時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開在田邊溝旁的荻花,恰似一排排隨風起舞的紫衣女子,舞出了秋日里最柔美曼妙的一道風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9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秋風起 白露生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白露,八月節(jié)。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睍r至白露,清晨時分往往能在草木花瓣上,看見許多晶瑩剔透的露珠,這是因為水汽在夜間遇冷會凝結(jié)成小水珠。在古代,人們以四時配五行,五行對應(yīng)五色,按照秋天所屬白色,便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故稱“白露”。
白露之際,秋高氣爽,大雁南飛,五彩斑斕的秋色畫卷徐徐展開,詩情畫意中飽含著獨有的中國式浪漫?!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一位古人在蒹葭露白的河畔,找尋著意中之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盈盈月色中,詩人杜甫的思鄉(xiāng)之情溢出心頭;“天高白露下,空山秋寂寥”,詩人陳高沉醉于大好河山,享受著分外明凈的秋季山林。
飲露茶 喝米酒
每逢白露,便是豐收時刻,自古以來,民間有著不少與飲食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習俗。
民諺道,“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卑茁?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6%97%b6%e8%8a%82" title="【查看含有[時節(jié)]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時節(jié),茶樹進入生長佳期,用此時節(jié)茶葉泡出的茶,往往甘潤醇香、清香四溢,既解渴又防燥。舊時在蘇浙一帶,人們還會在白露時節(jié),用糯米、高粱等五谷一起釀酒,被稱為“白露米酒”。這種酒味甘性溫,飄溢著米香,往往被用來招待親朋好友。
浙江溫州一帶,在白露時節(jié)有“食白”的習慣,即用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芍、白芨等,配以烏骨白毛的老雞、老鴨,煨一鍋滋補高湯。此外,還有滿園的香甜瓜果等著被品嘗。在福建福州地區(qū),人們認為龍眼有著開胃建脾、補益安神的作用,白露時的龍眼個大核小、肉厚汁甜,因此有著“白露必吃龍眼”的習俗。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在這個秋風漸起的詩意季節(jié),天涼了勿忘添衣。(劉微)
來源: 人民網(wǎng)
]]>元代文人吳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道:“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是說這個時候晝夜溫差之大使得水汽凝結(jié)在地表或近地植物的葉子上形成白白的水珠;古人又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以是得名“白露”。
白露節(jié)氣一到,日照開始減少,紫外線強度下降,冷空氣時不時南下,俗話說“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都是指這個時節(jié)的特征。
白露降,涼風至,晶瑩剔透的露水靜悄悄告訴人們,秋天真正到來了
白露,或許是江南一帶很多小伢兒最早知道的節(jié)氣了,很多人在牙牙學語時都會聽聞長輩催眠曲似地哼唱:“白露白露身不露,赤膊變豬玀?!边@大概是人之初最早對白露的認知了:白露一過,秋意漸濃,再也不能任性貪涼了。待到孩童們年歲漸長學識日增,才明白原來白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蘊涵最豐富的節(jié)氣之一。
《逸周書·時訓集》中以五天為一候,規(guī)定三候為一節(jié)(氣),對于白露三候是這樣表述的:初候,鴻雁來;自北而南也。一候:大曰鴻,小曰雁。二候,玄鳥歸;燕去也。三候,群鳥養(yǎng)羞。羞,糧食也。養(yǎng)羞以備冬月。說的是此時大雁等候鳥南飛避寒,燕子在這個時節(jié)歸來,而其余百鳥則儲備食物準備過冬了。正所謂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晶瑩剔透的露水靜悄悄地告訴人們,秋天真正到來了?!扒屣L吹枕席,白露濕衣裳。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卑拙右走@首清麗曉暢的《涼夜有懷》告訴我們白露節(jié)氣的特點:天氣轉(zhuǎn)涼,夜間草木上出現(xiàn)露水。清晨早起,人們可以看到凝在花瓣和樹葉上的露珠晶瑩剔透,花葉和水露相互映襯,美得讓人憐惜。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討厭的蚊子也漸漸銷聲匿跡,大部分地區(qū)天高氣爽,云淡風輕,氣候宜人。白露,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播種的季節(jié)。
白露一到,自然界的生物中最早感受到節(jié)令變化的就是遷徙的鳥了,鴻雁、燕子南飛避寒,群鳥忙著蓄食過冬,與此同時秋深露重,草木漸漸由深綠變黃,樹葉慢慢搖擺飄落,白露既預示著自然的變化也宣告農(nóng)事的繁忙。對于經(jīng)歷了一個春夏的耕耘,辛勤勞作的人們來說,它既是收獲的時節(jié),也是播種培植的時光,正所謂“白露過秋分,農(nóng)事忙紛紛”:東北開始收獲谷子、大豆和高粱,華北也開始秋收季;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西北、東北的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也將進入秋種,黃淮、江淮及以南地區(qū)的單季晚稻則已揚花灌漿,雙季雙晚稻即將抽穗。很多農(nóng)諺俗語都生動描述了白露節(jié)氣的多種場景:“白露白茫茫,谷子滿田黃”“白露滿地紅黃白,棉花地里人如海”“白露田間和稀泥,紅薯一天長一皮”……這真是一個忙碌的時節(jié),也是一個歡樂的時節(jié),因為這時產(chǎn)茶區(qū)正在采制秋茶,大江南北瓜果飄香,尤其大棗、核桃也到了最甘美的時候,喜歡吃棗和核桃的人們正可以大快朵頤——農(nóng)諺云“白露打棗,秋分卸梨”“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果實累累的鮮棗和核桃格外香甜了人們的生活,也紅潤了姑娘們的笑顏。
有人說,白露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最可人的時節(jié),既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天高氣爽心曠神怡好個秋的愜意,又有“青霜紅碧樹,白露紫黃花”,層林盡染璀璨繽紛的絕美秋色,更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和無盡的詩意秋韻。
林凡《海上時節(jié)》系列之白露,這個時節(jié)在上海,適宜在梧桐樹下品咖啡
白露時節(jié)的養(yǎng)生叫補露,這天人們收集露水釀制米酒,利于寒氣散發(fā)
白露時節(jié),雖然白天還很熱,但晝夜溫差開始加大,所以和由冬入春時的捂一捂相反,入秋時要略凍一凍。當然,也不能凍過了頭。此外,氣候日漸干燥,除了防凍,也不可對秋燥掉以輕心。俗話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指的就是處暑時仍很熱,每天必須洗澡,但約十八天后到了白露,赤裸身體就會著涼了。
白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南北差距比較大的一個,因此也使得南北方過這個節(jié)令的習俗和飲食有差異。比如北方過去曾流行在白露節(jié)氣前后玩時鳥(訓鳥),捕鳥人捉了黃雀,讓它立在鐵桿桿頭,教它銜旗啄鈴作為游戲。蓄養(yǎng)馴服后,將它放走還能飛回,稱之為喚黃雀。在山東省郯城縣民間至今還有“白露到,娃娃推著燕車跑”的傳統(tǒng)習俗,農(nóng)家老人制作色彩鮮艷且能發(fā)出悅耳聲響的小燕車,讓孩子們推著燕車跑步御寒,以增強體質(zhì);還有,在白露時節(jié)選擇吃紅薯也是北方流傳很久的一個習俗,因為民間認為這一天吃紅薯不會發(fā)胃酸。
在南方,則有白露節(jié)氣“收清露”的習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秋露有沒有李時珍所說的神奇功效暫且不說,但“收清露”卻成為白露時節(jié)最特別的一種“儀式”,眾多的養(yǎng)生元素與白露時節(jié)結(jié)合在一起,中醫(yī)就認為秋天是養(yǎng)肺潤肺的最佳時機,只有養(yǎng)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腎氣充足少生病。尤其經(jīng)過暑熱炙烤之后進入了晝夜溫差大、天氣干燥的白露時令,更需要加強身體內(nèi)部的調(diào)節(jié),飲食起居順時而為,注重保暖和潤燥,多喝水,多吃梨、百合、杏仁和西洋參等,同時增加對芝麻、蜂蜜、枇杷、西紅柿、烏梅等柔潤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yǎng)肺、生津止燥。
白露時節(jié)的養(yǎng)生叫補露。白露這天,人們要收集露水來釀制米酒。據(jù)說在這一天釀造的“白露米酒”色澤通透且滋味醇美,日久彌香。埋藏十數(shù)載的酒呈褐紅色,清香撲鼻且后勁頗強,可令人醉行千里而不醒,且酒溫中含熱,有利于寒氣的散發(fā)。
而在福州,白露日必吃龍眼,因為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的效果相當于吃一只雞——白露前的龍眼個大核小,甜度高口感好,確實不妨多吃。在溫州,白露這一天要采集白木槿、白毛苦菜等多種帶“白”字的草藥,與白毛烏骨雞同煨,據(jù)說特別滋補。而在甌江口外的洞頭島,則照例要吃鮮鰻魚熬白蘿卜,因為過去的洞頭漁場在立秋過后就開始釣捕鰻魚,到了白露,鰻魚已漸肥厚,漁諺“桂花海蜇白露鰻”說的就是這一現(xiàn)象。鰻魚營養(yǎng)豐富,而白蘿卜有“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當?shù)剡€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習俗——如果家中有患哮喘、尿床等疾病的孩子,到了白露這一天,大人會宰殺雞或鴨,煮熟后盛入碗中,讓這個孩子端到岔路口去吃。吃完后,把空碗放在其中一條路上,而孩子則從另一條路回家,過后大人再去收回碗筷。據(jù)說,因為白露的“露”和“路”同音,意思是疾病借著白露日從另一岔路遠離孩子而去了。洞頭的這一習俗始于何時不得而知,但患哮喘、尿床的孩子大多體質(zhì)較弱,白露后晝夜溫差大,吃雞鴨對他們自然是有滋補作用的。
對于喜歡喝茶的老南京人來說,這時候該買白露茶了。他們認為,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jīng)沖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白露茶獨具甘醇清香,何況春茶也喝得差不多了,白露茶正好接上。
有意思的是,白露也是太湖人祭“水路菩薩”大禹的日子。大禹曾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太湖古稱)底定”,所以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他們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兩祭的規(guī)模最大,皆為時一周。白露過后,魚蟹生膘,秋水時至,江河水溢,為了能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更為了能在隨白露而來的捕撈季里獲得好的收成,太湖兩岸的漁民在白露時節(jié)趕往禹王廟進香,祈禱神靈的保佑。同時,他們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等。在此期間,則必演一出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祈盼和向往的戲,那就是《打漁殺家》。
白露過后,天氣轉(zhuǎn)涼,鴻雁南飛,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到了。圖為清代畫家邊壽民創(chuàng)作的《蘆雁圖》
漸濃的秋意,令古今文人留下無數(shù)悲秋的佳句,讓人產(chǎn)生共鳴與共情
白露是暑熱與秋涼的分水嶺,天高云淡,是新秋的消息樹,透著無限的清涼與收獲的豐美,正如詩圣杜甫詩云:“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保ā栋茁丁罚?,詩人白露踏秋,不僅秋實與秋景賞心悅目,一句“幽徑恐多蹊”更是讓人感受到詩人對秋色的迷戀之深以至擔心會找不到回去的路。宋人羅與之的《泛舟秋懷》詩云:“白露消磨暑,丹楓點畫秋。閑吟小山賦,歸思大江流。世盡營三窟,人誰樂一丘。篷窗有佳致,月朗政風休”,亦抒發(fā)了清秋佳景和閑適心境的欣賞和贊美。民國詩人蕭夢霞的《夜涼》則更是實實在在地指出白露的清涼好眠:“伏暑方過白露鮮,蟬聲半老雁來天。桃笙八尺清于水,一夜風涼自在眠?!?/p>
白露也是秋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自古逢秋悲寂寥,白露時節(jié)漸濃的秋意,亦成文人抒發(fā)感懷之季。宋玉悲秋,以白露為題,借白露抒懷,古今文人留下了無數(shù)悲秋的佳句。如“悲哉,秋之為氣也”(先秦·宋玉《九辯》)和“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南宋·吳文英《唐多令》),至今都特別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與共情。
我們讀唐人盧殷的《悲秋》“秋空雁度青天遠,疏樹蟬嘶白露寒。階下敗蘭猶有氣,手中團扇漸無端”,眼前出現(xiàn)的是一幅由遠而近的秋景圖。唐代另一位詩人羊士諤曾寫過《郡中即事》三首,其中一首寫道:“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無限,莫教長袖倚闌干”,詩中勾勒紅荷落盡,暗香殘留之景,越女在清秋晨露中含情脈脈獨倚闌干,戛然而止的畫面凸顯了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委婉含蓄地表達女子的秋思情懷,猶如留白予人以想象空間。
而宋人王安石,就寫了不止一首與白露有關(guān)的詩歌?!陡鹣A》就是他在白露時節(jié)抱病客途,羈旅困頓又逢風露秋至,有感而發(fā):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詩中把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層層疊加,構(gòu)出天地凄涼的秋色,與心頭秋濃、內(nèi)心孤寂的心境結(jié)合,歸思夢長之中更讓人感受到詩人的無限惆悵之意。
宋人劉克莊在《病中》(九首之五)更是秋意滿懷:“炎官扇虐甚炰烹,忽聽檐聲病思清。白露降馀天氣肅,碧云合處暮愁生。一秋藥裹相料理,百歲書窗幾暗明。他日汗青無事業(yè),惟詩猶可竊虛名?!鳖H有點杜甫《登高》里的“悲秋”之慨了。而元人仇遠寫于白露前夜的《秋感》亦差相仿佛:“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風。燈下倚孤枕,籬根語百蟲。梧桐何處落,杼軸幾家空。客意驚秋半,炎涼信轉(zhuǎn)蓬?!?/p>
秋風起兮的白露時節(jié),“露”也成了文人騷客寄情寓感的重要元素,有著多重意向。從詩經(jīng)“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中的朦朧迷離到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的幽邃綿邈,“露”與女性就繾綣難終。露珠很純很美很女性,惹人憐愛,于是從《詩經(jīng)》開始“露”就常常出現(xiàn)在著名的愛情故事里,“露”這個字也成了很常用的女性人名用字——在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里,崔鶯鶯在紅娘護送下去西廂與張生幽期密約的途中,紅娘要唱一支〔駐馬聽〕:“不近喧嘩,嫩綠池溏藏睡鴨;自然幽雅,淡黃楊柳帶棲鴉。金蓮蹴損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夜涼苔徑滑,露珠兒濕透了凌波襪?!瘪娉侄饲f的深閨小姐鼓足勇氣去赴高唐之約,在靜謐清幽的月色下她躡足潛行,竟顧不得露珠兒濕透了凌波襪,這情景,和李后主筆下“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的小周后,何其相似乃爾!
可惜,美麗的朝露轉(zhuǎn)瞬即逝,美麗的愛情也往往和圓滿無緣。由唐代元稹創(chuàng)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的結(jié)局與《西廂記》的美好圓滿不同,《鶯鶯傳》里的女主人公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之后,癡情的苦苦等待換來的只是張生的始亂終棄,而南唐“妹繼姐嫁”的小周后在李煜降宋后受盡凌辱,曾經(jīng)貴為國主的丈夫只會寫“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卻無力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在曹禺先生的《日出》里,美麗而薄命的女主人公原名“竹筠”,青翠秀美,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但做了交際花的她改名“白露”,內(nèi)心雖依然美麗純潔,但卻像露珠一樣,隨著黑夜沉淪,再也見不到旭日東升。
轉(zhuǎn)瞬即逝的朝露自古以來既有韶華易逝的象征又有品格高潔的寫照,還常常引起哲人的思考。唐代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以“飲清露”之蟬比興品格高潔的人無需憑籍外力,“居高”而自能致遠。
同樣也是唐朝詩人也在朝廷任要職的李德裕有一首《長安秋夜》,詩中后一聯(lián)是“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月中清露”四字濃縮了以天下為己任,勤政愛民的政治家的胸襟。
“露”作為蘊含豐富的意象也常常引出哲理性的思考。比如,佛家的《金剛經(jīng)》中有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倍鴻M槊賦詩的曹操在人生的暮年回望所來之路,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悲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李白的“白露見日滅,紅顏隨霜凋”(《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也同樣感嘆時光倏忽而逝。而最耳熟能詳?shù)?,大概是漢代無名氏的《長歌行》了:“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p>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白露一過,天高氣爽明凈多麗的秋天走來了。白露不僅僅是節(jié)令,更有著多層次的耐人尋味的文化內(nèi)涵。正如當代作家馮驥才所言:“‘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人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哲學觀的顯現(xiàn),也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體現(xiàn)?!薄茁毒褪且粋€完美的詮釋。
作者:潘惠英(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范昕
策劃:范昕
]]>寒氣增長、鴻雁南飛,白露時節(jié)開啟金秋農(nóng)忙季
提到白露,很多人會想起《詩經(jīng)》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或是杜甫筆下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那么白露節(jié)氣,因何得名?按常理來說,閃亮的露珠就是無色無味的水,顏色并不白。唐志強說,根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白露,八月節(jié)。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的解釋,秋天屬于五行中的金,金色白,所以用白來形容秋露。
中國天氣·二十四節(jié)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杰說,《說文解字》曰:“露,潤澤也?!币馑际牵妒菑纳辖迪碌臐櫇扇f物的水汽。有一種說法是這與“白”字的字形有關(guān)。白的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guān)。
白露到,廣西梧州市藤縣藤州鎮(zhèn)潭東村,晚稻長勢良好,田野宛如畫卷。顏桂海攝
“白露時節(jié),北方普遍進入金秋季節(jié),天氣變得干爽了,但往往是晝熱夜涼,所以常被‘尜尜天’。南方雖然夏意尚在,但暑熱也漸漸消退了?!彼斡⒔苷f。隨著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溫度下降速度逐漸加快。“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jié)氣?!?/strong>唐志強說,從白露時節(jié)起,北方的天氣漸冷,已不適合大雁這種候鳥的生活了。白露一候為“鴻雁來”,此時鴻雁等候鳥為了過冬開始向南遷徙。
“白露不僅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播種的季節(jié)?!?/strong>唐志強說,此時秋高氣爽,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是搶收莊稼和秋播的大好時節(jié)。富饒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獲谷子、大豆、水稻和高粱,冬小麥開始播種,西北地區(qū)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冬小麥開始播種。華北地區(qū)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秋種也即將開始,南方地區(qū)晚稻抽穗揚花,開始種蕎麥等作物。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進入分批采收的季節(jié),從農(nóng)事生產(chǎn)上講,人們期盼白露多晴天,晴天的白露節(jié)氣被視為來年豐收、冬季氣溫不會太低的預兆,有“白露晴,冬不冷”的農(nóng)諺。
此時秋茶也正值采摘的時節(jié)。宋英杰說,農(nóng)諺講“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這里的秋白露指的自白露到秋分之間采摘的秋茶。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jīng)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白露時節(jié),茶通過光合作用吸收養(yǎng)分,但在晚上,溫度下降,養(yǎng)分消耗低。因此,白露茶葉富含營養(yǎng)成分,積累了更多的糖分。
時令水果多,習俗重養(yǎng)生,白露時節(jié)食補、莫貪涼
唐志強說,白露時節(jié)的物產(chǎn)很豐富,有谷子、大豆、高粱、花生、山芋、甘薯、梨和紅棗等等。比如,“頭白露割谷,過白露打棗”,棗子在白露之前成熟,過了白露棗子就要掉了。白露打下的棗,從品相到滋味,都最為怡人。在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在黃河沿岸的坡地上,棗樹林起到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陜西佳縣古棗園、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tǒng)是著名的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
白露節(jié)氣,河南省尉氏縣十八里鎮(zhèn)倉王村鄧娜娜吳中山夫婦在采摘冬棗進行外銷。李新義攝
“白露到,打核桃”。宋英杰說,白露時節(jié)是核桃樹的果實采收的關(guān)鍵時期,核桃生長到白露時節(jié),其外皮由青變黃,個別核桃外皮的頂部還會裂開,這是核桃成熟的標志。二十四節(jié)氣農(nóng)諺中有不少相關(guān)的表述,“白露打核桃,不打仁變燥”“白露到,核桃往下掉”等。這一時節(jié)核桃果實成熟可以采收了。同時,白露時節(jié)需要食用一些溫補的食物,核桃就是非常適合的節(jié)令食品。“白露時節(jié),不僅是收核桃的時間,更是吃核桃、養(yǎng)身體的時候?!?/p>
唐志強提示,白露時節(jié)的飲食應(yīng)當以健脾潤燥,平補為主。平補就是要減少大魚大肉等油膩之品,過度生冷、辛辣之物也要盡量避免。“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紅棗”,民間認為白露時節(jié)的葡萄最香甜。秋梨、蘋果、香蕉等時令水果皆能清熱降火潤肺去燥,且果肉細嫩,味蕾上幸福滿滿,也很適合在白露食用。白露吃番薯也較為適宜,番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胃的功效。另外,這個節(jié)氣還適合吃蓮藕、花菜、胡蘿卜等。
白露時節(jié),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zhèn)金架溝村五味子種植基地內(nèi),工人們忙碌地采摘成熟的五味子。聶金鋒攝
宋英杰說,人們常常將白露時節(jié)的日常注意事項濃縮為“白露補露,白露不露”?!鞍茁堆a露”,就是白露時節(jié)宜補水生津;“白露不露”,就是白露時節(jié)不宜短衣短褲。
此時容易受涼誘發(fā)傷風感冒或?qū)е屡f病復發(fā),體質(zhì)虛弱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覺莫貪涼。這個時節(jié)鼻腔疾病、支氣管病和哮喘發(fā)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預防。白露之后可以增加一些耐寒訓練,為秋冬到來做準備,比如做一些運動、用涼水洗臉、適當秋凍等。
唐志強說,白露有吃龍眼、過白露節(jié)、喝白露茶、釀白露酒等習俗。福建福州有個傳統(tǒng)習俗“白露必吃龍眼”。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大味甜口感好,龍眼就有益氣補脾、養(yǎng)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釀白露酒。舊時蘇浙一帶人家每年到了白露,家家釀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溫中含熱,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作者:常欽
來源: 人民日報經(jīng)濟社會微信公號
]]>“露沾蔬草白,天氣轉(zhuǎn)青高”,今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五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白露。俗話說,“過了白露節(jié),夜寒日里熱”,此時節(jié)晝夜溫差最大,清晨草木凝露,秋風涼意漸顯,自此,孟秋結(jié)束、仲秋開始。
秋風起 白露生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白露,八月節(jié)。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時至白露,清晨時分往往能在草木花瓣上,看見許多晶瑩剔透的露珠,這是因為水汽在夜間遇冷會凝結(jié)成小水珠。在古代,人們以四時配五行,五行對應(yīng)五色,按照秋天所屬白色,便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故稱“白露”。
白露之際,秋高氣爽,大雁南飛,五彩斑斕的秋色畫卷徐徐展開,詩情畫意中飽含著獨有的中國式浪漫?!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一位古人在蒹葭露白的河畔,找尋著意中之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盈盈月色中,詩人杜甫的思鄉(xiāng)之情溢出心頭;“天高白露下,空山秋寂寥”,詩人陳高沉醉于大好河山,享受著分外明凈的秋季山林。
飲露茶 喝米酒
每逢白露,便是豐收時刻,自古以來,民間有著不少與飲食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習俗。
民諺道,“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白露時節(jié),茶樹進入生長佳期,用此時節(jié)茶葉泡出的茶,往往甘潤醇香、清香四溢,既解渴又防燥。舊時在蘇浙一帶,人們還會在白露時節(jié),用糯米、高粱等五谷一起釀酒,被稱為“白露米酒”。這種酒味甘性溫,飄溢著米香,往往被用來招待親朋好友。
浙江溫州一帶,在白露時節(jié)有“食白”的習慣,即用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芍、白芨等,配以烏骨白毛的老雞、老鴨,煨一鍋滋補高湯。此外,還有滿園的香甜瓜果等著被品嘗。在福建福州地區(qū),人們認為龍眼有著開胃建脾、補益安神的作用,白露時的龍眼個大核小、肉厚汁甜,因此有著“白露必吃龍眼”的習俗。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在這個秋風漸起的詩意季節(jié),天涼了勿忘添衣。
“早寒青女至,零露結(jié)為霜。入夜飛清景,凌晨積素光。”古詩詞中寫白露的篇章不少,唯有唐代徐敞的《白露為霜》是專門描述其自然現(xiàn)象的。這首詩不但寫出了節(jié)氣的特點,其蘊意也恰恰暗合了《詩經(jīng)·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象。早寒、零露、青女、素光,雖有些清冷凄婉,卻不失唯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jié)……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惫湃艘运臅r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露是白露節(jié)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進入白露之后,真正的“天涼好個秋”也就來了,正所謂“白露至,秋涼始”。白居易有一首詩叫《涼夜有懷》,描述的就是這個時節(jié)的涼意:“清風吹枕席,白露濕衣裳。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p>
這時節(jié),對氣候最為敏感的當數(shù)候鳥,如黃雀、椋鳥、柳鶯、繡眼,特別是大雁,已準備著向南飛遷。白露中的“三候”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兵櫻闩c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
候鳥南飛避寒,而飄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則會鄉(xiāng)愁泛濫,杜甫當年就發(fā)出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感慨。
此時,在我的魯北老家,經(jīng)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正是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節(jié)。舉目望向田野,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開了嘴,谷子笑彎了腰。農(nóng)諺“白露高粱秋分豆”正是此情此景最真實的寫照。
白露節(jié)氣的風俗各地有異。在太湖地區(qū),這是祭禹王(大禹)的日子,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的白露時節(jié),這里都會舉行歷時一周的盛大香會,以此寄托對大禹的緬懷。在福州素有“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yǎng)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而白露時節(jié)的龍眼甜度最高,口感最好。南京人會在這個時節(jié)喝白露茶,在蘇浙的一些地方則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
節(jié)令至此,正當仲秋伊始,氣候上雖有些寒涼,卻也一如早春之清朗,雖有落葉秋黃之蕭瑟,卻也有諸多花木依然茂盛。有的花顏色甚至比春夏時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開在田邊溝旁的荻花,恰似一排排隨風起舞的紫衣女子,舞出了秋日里最柔美曼妙的一道風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9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
白露三候
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這三候均與鳥有關(guān),一候鴻雁來,雁大曰鴻,小曰雁。大雁開始向南方遷徙。相對應(yīng)于雨水第二候的“鴻雁北”,秋天時鴻雁自北方飛向南方,以避寒冬。“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白露時節(jié)來臨,一些候鳥如黃雀、柳鶯、麥雞、大雁等,集體向南方遷徙,為過冬做準備。這些候鳥大多選擇仲秋的月明風輕之夜,好像是給人們發(fā)出了信號,天氣變冷了,抓緊時間收割莊稼,多添一些衣服,迎接寒冷季節(jié)的到來。二候玄鳥歸,這個“玄”是“黑色”,黑色的鳥指的是燕子,鴻雁在白露由北方南來,而燕子則開始南飛,回到自己南方的家,乃陰陽之氣互相交換。三候群鳥養(yǎng)羞。三人以上為眾,三獸以上為群,群者,眾也?!?span id="kasammk"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949312">禮記》注曰:“羞者,所美之食。” 羞字也為饈,是美食的意思,養(yǎng)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yǎng)也。秋天是收獲季節(jié),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草木花種、昆蟲等,可作為美食,以備過冬。
農(nóng)事農(nóng)諺
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白露正是收割、播種莊稼的好時節(jié),最忌諱刮風下雨,如果遇上陰雨天氣,就會影響農(nóng)業(yè)收成,所以有諺語說:“白露日落雨,到一處壞一處”“處暑雨甜,白露雨苦”。農(nóng)家認為白露的雨是苦雨,會使蔬菜變苦,收割的稻子沾上白露的苦雨,也會生蟲兒而被蛀空。
“白露前后看,莜麥、蕎麥收一半”,從白露開始,西北、東北的冬小麥已經(jīng)開始播種,華北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
白露民俗
秋社
秋社和春社都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日”。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大約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是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神靈的喜慶活動。宋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云:“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薄稏|京夢華錄?立秋》也有所記載:“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貴戚?!惫湃税艳r(nóng)歷八月稱為大清明,三月稱為小清明,三月踏青,舉行春禊活動,而八月“辭青”舉行秋禊活動。白露這天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祓就是祓出病氣,祓禊就是修身,凈身祓禊,即意為除去兇吉的祭祀儀式。祓禊一般都在宗廟、社壇水邊舉行,方式多樣。有的地方熏香沐浴,有的地方秉火求福,以去垢返潔。此外,人們還舉行一些詩會和書畫節(jié),以促進文化交流。有的地方還為此專門修建了祓禊橋。
白露煙上架
東北產(chǎn)煙極豐富,以過去一直作為清廷貢品的漂河煙(今蛟河煙)最為著名。
漂河煙又名關(guān)東煙。它是一種馳名全國的名曬煙,產(chǎn)于吉林省蛟河市的漂河村。這里是一片峽谷盆地,當?shù)剞r(nóng)民稱為“漂河川”,腐殖土層深厚,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最適于煙葉生長,方圓數(shù)十里的土地都可種植煙葉。白露時節(jié),正是采摘、晾曬煙葉時節(jié),煙架子上,早就準備好的草繩長達數(shù)百米,捆綁著當天綻綠,繼而焦黃的煙葉,極其壯觀。
飲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jīng)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個生長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jīng)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它多了一些過火的味道,給人的感覺剛剛好。輕輕呷一口,唇齒之間滿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歡。
祭祀禹王
白露時節(jié)是江蘇太湖人祭祀禹王的日子。太湖畔的漁民稱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jié),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guī)模為最大,歷時一周。屆時,人們就會趕廟會、打鑼鼓、跳舞蹈。
飲食養(yǎng)生
在白露節(jié)氣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fā)生,飲食養(yǎng)生以生津潤肺為主。宜多吃些生津養(yǎng)肺的食物和水果,如雪梨、甘蔗、柿子、銀耳、菠蘿、蜂蜜、烏雞、鴨蛋等。還需經(jīng)常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豆芽、白菜、植物油等,以補充維生素。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雖然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jié)氣,晝夜溫差大,重要的養(yǎng)生原則是保暖勿露,不要穿過于暴露的衣服;在外行走,不要讓露水直接接觸身體和腳部。
作者:施立學(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
來源: 中國吉林網(wǎng)
]]>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分別為金蓮花、菖蒲、蜀葵、石榴花、佩蘭,這些花草均在端午前后生長、綻放。
張曉楠繪
圖①:端午時節(jié),安徽黃山市黟縣縣城西街外的大片荷塘里,荷花盛開,令人陶醉。
吳壽宜攝(資料圖片)
圖②:制作香囊的六味藥材。
郭瑞亨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