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婷婷久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一级片,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Thu, 15 Jun 2023 14:38:49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時期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51zclw.cn 32 32 馮姓起名,馮姓起名大全免費?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5431 Thu, 15 Jun 2023 14:38:42 +0000 http://www.51zclw.cn/?p=35431 馮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歷經(jīng)多次遷移,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一個比較大的姓氏。據(jù)《元和姓纂》和《廣韻》等古籍記載,馮姓的祖先是周文王的后代,因為封地而得姓。周朝時期,馮姓的祖先被封于馮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其后世子孫以城名為姓,形成了馮姓的一支。

據(jù)考證,馮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其始祖為歸夷氏族的首領馮夷。在夏朝帝芒時代,馮夷的后代建立了馮夷國,其部分后世子民以國名為姓,形成了馮姓的另一支起源。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來源說法,包括周公旦的后代和匈奴人等。

在中國歷史上,馮姓的遷移和發(fā)展十分迅速。在漢朝時期,馮姓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位著名的將領馮異,他曾經(jīng)為劉秀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后,馮異的后代逐漸成為了馮姓家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

歷史上,馮姓名人眾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名人:

  1. 馮孚:三國時期蜀漢的一位賢士,被譽為“孝廉”。
  2. 馮奉世西漢時期的一位將領,曾為漢宣帝鎮(zhèn)守邊疆。
  3. 馮異東漢時期的一位名將,曾為劉秀平定天下。
  4. 馮跋:十六國時期后燕的一位皇帝,曾擊敗南燕并奪取了中原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
  5. 馮素弗:十六國時期后涼的一位名將,曾為后涼國建立了汗馬功勞。
  6. 馮道:唐朝時期的一位名臣,曾歷任多個朝廷要職,并以清廉正直、忠誠仁愛著稱。
  7. 馮夢龍明朝時期的一位文學家、戲曲家,以創(chuàng)作小說、戲曲和改編古典文學著作而著稱。
  8. 馮唐:明朝時期的一位文學家、詩人,以詩文書法聞名,被譽為“文雄”。

除了以上這些著名的名人外,馮姓歷史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名人。例如,馮奉世:西漢時期的一位將領,曾為漢宣帝鎮(zhèn)守邊疆。他以善于指揮軍隊、講究軍紀而著稱。

總之,馮姓是一個非常古老、有歷史背景的姓氏。它在中華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并產(chǎn)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

]]>
蔣拼音怎么拼寫,蔣拼音怎么拼寫大寫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3616 Mon, 22 May 2023 10:47:08 +0000 http://www.51zclw.cn/?p=33616 蔣姓,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古代是掌握建木天桿刻度的氏族。

宋朝時期,蔣姓人口大約26萬多人,到了明朝時期,蔣姓大約近49萬人。

那蔣姓有哪些流源呢?

一,出自姬姓。

姬姓,是周朝國姓,蔣姓既然出自祖姬姓,自然是和周朝王族有關(guān)的。姬姓蔣氏是出自于周公姬旦之子伯齡,屬于以國名為姓。這支蔣氏被史稱為蔣氏正宗。

周公旦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周武王滅商建周后,過了四年,就離開了人世。之后其長子繼位,由于新君年幼,所以就由周公旦攝政。后來周公又分封諸侯,在這輪的分封中,周公旦第三子伯齡受封于蔣,建立蔣國,伯齡則就稱為蔣伯齡。

后來到了公元前617年,蔣國楚國所滅,蔣伯齡的后人四年故國,就以國名為姓,改姓為蔣,尊蔣伯齡為得姓始祖。

二,源出子姓。

子姓是商王朝國姓

商朝時期,商朝的一位君王曾封一位祖人于蔣。當然,由于商朝的子姓蔣國很小,所以史書記載的并不多。

到了西周時期,子姓蔣國周公旦所滅。

子姓蔣國的后人,就以國為姓,改姓為蔣。直到西周初被周公旦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改姓為蔣。

三,至于蔣姓還有其他的源出,就是屬于帝王賜姓?;蛘哂缮贁?shù)民族改姓而來,就不一一介紹了。

姬姓蔣國被楚國滅后,其后人不僅以國為姓,改姓為蔣,而且還進行了向外遷移,當時除了一部分繼續(xù)留在原住地居住生活外,大多數(shù)都外遷出去了。

到了秦漢之際,有的蔣姓之人西遷進入陜西,有的東遷進入山東。后來發(fā)展最旺盛的,當屬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

當然,還有遷往其他地方的。

在宋朝時期,蔣姓人口大約26萬多人,到了明朝時期,蔣姓大約近49萬人。

]]>
浮屠塔是什么塔,浮屠塔官網(wǎng)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3090 Tue, 09 May 2023 19:51:12 +0000 http://www.51zclw.cn/?p=33090 在很多人的思維中,古代的中國一直是一個獨立且封閉的國家,與外界幾乎沒有交流。

可是實際上中國除了滿清時期,在其余的時候都十分開放包容。

隨著向外貿(mào)易的商業(yè)之路被開辟,許多異國文化也從海外流向國內(nèi),而中國的文化也同樣影響到了其他的國家。

如今我們許多耳熟能詳?shù)臇|西,就是在幾百年前傳入國內(nèi)的,比如樂器、宗教、服飾等。

其中有這樣一句俗語,它的背后也反映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文化交流史,那就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時至今日這句俗話也被常常使用,可是若是真問起來“浮屠”是什么?“為什么偏偏造7級的浮屠”,相信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

佛教的歷史

浮屠等詞語來自于佛教,這句話的誕生也和佛教息息相關(guān)。

雖然如今我們會在一些時期來到寺廟參拜,可是佛教卻并不是原生的本土宗教,佛教最初誕生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印度地區(qū)。

和中國的大一統(tǒng)不同,那個時期的印度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

由于西北部雅利安人的不斷擴張,印度在公元前5世紀到6世紀時期,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16個國度,每一個國都擁有自己的皇室和君主。

雅利安人的滲透,不僅分裂了古印度,還把印度人分為三六九等。

其中婆羅門人是最高級的存在,剎帝利則掌握了印度的所有皇權(quán),至于其他人不過是侍奉他們的奴隸。

這兩個種姓在普通百姓的身上作威作福,給底層人民帶來了無限的壓迫。

佛教正是在這個時期誕生,它誕生的本意正是為了反抗這些貴族的壓迫。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王族。

他就是釋迦摩尼在成佛之前的身份——喬達摩·悉達多,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

據(jù)說雖然悉達多身為王子,但是本人對統(tǒng)治卻并不感興趣,反而他更癡迷于宗教和學問。

或許正是他體內(nèi)的仁義之心,促使了他在新婚之夜放棄王位,轉(zhuǎn)而成為了一名苦行僧,并經(jīng)過多年修行,在菩提樹下立地成佛。

而他的學說也正式被印度人民所接受,一點一點地在整個印度境內(nèi)蔓延開來。

最后直到孔雀王朝時期,成為了當時的國教。

正是因為佛教對印度人的影響太大,從而在之后與中國的交流中,漸漸流傳至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在東漢明帝時期就已經(jīng)吸引了許多人信仰。

尤其是漢明帝的叔叔楚王劉英,是當時第一個公開信仰佛教的人。

佛教在東漢的推廣,同它迅速地“本土化”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彼時道家的黃老學說,在貴族文人的圈子里頗為盛行,而佛教其中的一些思想也與黃老學說不謀而合。

因此很快二者就相互結(jié)合在了一起,這也是“漢傳佛教”的起源和開始。

浮屠是什么

因為佛教開始逐漸在中國發(fā)揚光大,所以很多佛教用語也開始被大家使用

一些佛教的世界觀、價值觀等也同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相融合,構(gòu)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漢族神仙體系。

“浮屠”就是在東漢時期傳入到中國的,浮屠又名“浮圖”。

源頭來自于梵語Buddha,Buddha的意思有多種,像佛陀、僧人、佛塔等都可以用這個詞語指代。

因此浮屠也應當含有這些意思,那么在這句俗話中,浮屠又具體是哪一個例子呢?

追根溯源,這句話中的浮屠應當指佛塔

塔這一建筑也是外來的東西,因為是外來品,所以最初中國人直接以它的音譯來稱呼它為“浮屠”。

到了隋唐時期才逐漸誕生了塔這個字,所以浮屠的稱呼才被“塔”所取代。

佛塔的建筑很有講究,在古代那個科學和技術(shù)都稱不上發(fā)達的時候,能造出高大的寶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時,萬幸的是這些難題都被我們克服了。

因此,中國的佛塔不僅是東亞地區(qū)最高大精巧的,也是為數(shù)不多能夠作為實用建筑的。

中國的塔建成后可以居住、可以用作倉庫,也可以當成鐘樓、觀景臺。

而日本雖然也也學習了造塔技術(shù),可是它們的塔完全是擺設,不夠結(jié)實、沒有樓梯,不能讓人上去,只能在塔下欣賞。

寶塔不僅建造起來需要精巧的構(gòu)造,建造的規(guī)矩也頗為豐富。

比如佛塔的層數(shù)可以很多,但是必須是單數(shù)。

比如5層、7層、9層等,佛教以7為最尊貴的數(shù),所以7層寶塔也是最珍貴的佛塔。

說起“七級浮屠”這句話的源頭,我們就必須提及一個人——安世高。

安世高是第一個來到中國傳教的外國王族,他在出家之前是安息國的王子。

因為崇尚佛法,所以把王位讓給了別人,自己則一生都在為傳播佛教而奔波。

安世高在東漢后期來到了中國,他在中國活動的30多年中翻譯了41卷佛經(jīng)。

并游歷了我國江西、蘇州、南昌等地,最后也圓寂在蘇州。

正是有了他的存在,佛教才得以克服言語不通的難題,在中國發(fā)揚光大。

安世高的譯本《佛說罵意經(jīng)》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p>

根據(jù)專家的推測,這就是“七級浮屠”這句話的前身,后來也在生活中為人所熟知。

其實這句話細細品味起來十分地有道理,它說救下一條性命所取得的功德,比造一座佛塔還要珍貴。

造塔這個行為和唐代的“供養(yǎng)人”類似。

晚唐時期,富人世家出資修建佛窟、弘揚佛法,也為自己積累功德。

而東漢則流行建造佛塔,有的時候還會把自己的塑像,擺放在塔內(nèi)接受香火供奉,以祈禱修成正果。

但是不論花費了多少錢財、建造多少佛塔,都不如實實在在地救下一條生命來得深厚功德。

這也是佛教勸人向善、珍視生命的思想在傳揚的表現(xiàn)。

結(jié)語

佛教雖然誕生的時間很古老,可是其中有很多的哲理到了如今依然適用。

比如佛教的修行者精神與普世關(guān)懷的思想。

在如今這個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文明的社會,“人道”成為了最重視的東西。

對特殊群體的有色眼鏡、對殘障人員的歧視都越來越小。

慈悲和愛心為現(xiàn)在這個快速且冷漠的社會,增添了不少“人情味兒”,讓我們可以懂得營造一個美好社會的方式。

]]>
王振波:穿越時空——西周青銅器銘文賞析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164 Tue, 06 Sep 2022 17:25:43 +0000 http://www.51zclw.cn/?p=3164 近日,得觀陜西寶雞周原地區(qū)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商卣、折觥(蓋)、史墻盤、豊卣(蓋)、 (疒+興)盨甲、(疒+興)簋乙(器)、十三年(疒+興)壺乙(蓋)、三年(疒+興)壺甲、師同鼎、豊邢叔簋、(害+夫)簋等11幀銘文拓片。

陜西寶雞周原地區(qū)是周人最早活動的地方,是周的發(fā)祥地。當?shù)仄襁€遺存有許多周早期至西周晚期的歷史痕跡。周原博物館是在周原遺址大規(guī)??脊虐l(fā)掘的基礎上,于1987年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周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大雅·綿》中“周原肚腸,繭茶如怡”之詩句。周原于岐山之陽,即今關(guān)中平原的西部。具體所指有廣、狹之別,據(jù)史念海先生考證,廣義的周原“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東西長七十余公里,南北寬二十余公里,順著渭河成西北東南走向”② 。這些遺址的發(fā)掘?qū)τ谔剿?span id="yksafqx"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189309" qid="6579514355379868936" mention-index="0">周文化的起源,全面了解西周的歷史、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上述11幀拓片的青銅原器除師同鼎1981年12月出土于扶風縣黃堆鄉(xiāng)下務茲村、(害+夫)簋1978年5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zhèn)齊村外,其余9件均于1976年12月出土于扶風縣法門鎮(zhèn)白莊村。11件青銅器除豊邢叔簋(1984年11月5日被盜)、(害+夫)簋藏于陜西寶雞扶風縣博物館外,其余9件均收藏于陜西寶雞周原博物館。

青銅器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代的器物最為精美,西周是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西周時期青銅器不僅造型奇特、紋飾精美,而且在青銅器皿的腹部、底部或蓋部等位置鑄刻有記事性的銘文。銘文的內(nèi)容、形式、數(shù)量,甚至書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代所不能達到的。西周青銅器銘文雖說是鑄刻在青銅器皿之上的,但其在書法上表現(xiàn)出來的渾厚、蒼茫、自然的金石氣味,成為后世學習書法的重要取法對象。

西周金文按照歷史的演變順序及其不同時期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特點可以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武、成、康、昭四個王世;中期包括穆、恭、懿、孝四個王世;晚期包括夷、厲、共和、宣、幽五個王世③。上述11件青銅器均出自西周,且分布在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F(xiàn)從書法藝術(shù)的角度,根據(jù)早、中、晚三個時期金文書法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特征對這11幀銘文拓片進行簡要分析。

一、西周早期金文的殷商情結(jié)

西周早期金文書法是沿襲商代金文的風格,逐漸努力擺脫商晚期銘文風格的影響向自身秩序化目標過渡的時期。從銘文內(nèi)容來看,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氏族徽號銘文和廟號銘文。銘文樸茂凝重,瑰麗沉雄,起止用筆多藏頭護尾,點畫逆勁挺峻,間用自然肥壯筆畫,并且以點、團裝飾其形,形如刀或蝌蚪,氣派闊大。從點畫結(jié)構(gòu)到筆畫形態(tài),從章法布局到藝術(shù)韻致,都不存在過多的人工修飾痕跡,自然得體風格雄強凝重。銘文結(jié)構(gòu)無規(guī)律,字形大小、長寬、方圓不等,字無定形,一字多寫,合文、反書、倒書是普遍現(xiàn)象。西周早期,是商周書法藝術(shù)的交匯、融合和發(fā)展階段,此時的金文有商人書法的延續(xù),有摹擬商人的作品,原始象形符號的簡化與書體的規(guī)范在同時進行,此時的金文還表現(xiàn)出或多或少的“殷商情結(jié)”。

商卣,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是盛酒的一種器皿。整體呈橢圓體,腹部外鼓,蓋鈕作花苞,飾蟬紋,提梁兩端飾圓雕龍頭,巨角圓目,造型簡潔。器、蓋同銘,銘文內(nèi)容與商尊相同,唯行款稍異,鑄五行三十字。其銘文大意是說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賞賜的諸般物品,商為此作器,用來祭祀謚號為“日丁“的父親。商卣文字大小不一、造型奇特,帶有濃重的象形意味。銘文最后一字屢見于商末周初彝銘,應為作器人商的氏族徽號。

折觥,西周康王時期的一種容酒或飲酒器具。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部銘文鑄在蓋內(nèi),器身上的銘文鑄在內(nèi)底部。器、蓋同銘,惟有行款稍異,共計六行四十字。這是一篇記事銘文,銘文大意為:王下令貺折,折受到封賞很感謝,折作觥器,還說這是王用于祭祀的器物。此銘表面上以沿襲模仿商人風格為主,而圓轉(zhuǎn)處的款曲柔弱,卻為商代金文所為。文字筆畫肥美,多有尖狀肥筆,如“王”、“父”、“土”、“十”等字,其形如刀或蝌蚪,具有強烈的游動意味,婉轉(zhuǎn)多變,憨態(tài)可掬,和殷商甲骨的方筆形成明顯的對比。

二、西周中期金文的廟堂氣象

叢文俊先生在描述西周金文書法時提出“篆引”④這個專用名詞,所謂“篆引”即用來衡量古文字象形符號系統(tǒng)之內(nèi)各種書體的式樣特征、風格美感、彼此間關(guān)聯(lián)及發(fā)展變化等。認為“篆引”大約經(jīng)歷了“出現(xiàn)”、“推衍”“成熟”三個階段。西周早期,是“篆引”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階段,作品的數(shù)量也在逐步增加,但不具備明顯的優(yōu)勢。西周中期以后,“篆引”迅速地成為主流風尚,精品不斷出現(xiàn),標志著大篆開始走向成熟。西周中期的金文逐漸脫離了商代和周早期的風貌,用筆上的肥美逐漸變?yōu)橐跃€為主的中鋒,象形和裝飾意味也漸漸消失。方圓筆兼用,字形漸方,端莊勻稱,章法謹嚴,通篇美觀。至此,西周金文書法的風貌基本形成。

史墻盤,是西周恭王時期的盛水器,宴饗行沃盥之禮所用。該器形體制造精良。內(nèi)底有銘文十八行二百八十四字,其中重文五個,合文三個。銘文前半記述西周時期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主要事跡,后半記敘作器者史墻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績。文章基本使用四言句式,措辭工麗。銘文字體大體為長方形,字形整齊劃一,潔凈明麗,行氣凝練,是恭王時代銘文書法的佼佼者。由于銘文光鮮如新,對考察金文書法極為有利。從書法的角度看,墻盤銘文書跡儒雅敦穩(wěn),除末行如鞭炮之密結(jié)之外,余皆阡陌清通,縱橫有矩,字形趨方,筆路明朗,它是真實而精美的篆引筆法,在西周作品中是比較罕見的。該器與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合稱“三盤”。

豊卣,周穆王時期的一種盛酒器。橢圓形,隆蓋,鼓腹下斂,圈足。蓋的左右有直立的犄角,蓋頂有圓形捉手,提梁上飾蟬紋,兩端羊首。蓋、器同銘,唯行款稍異,各鑄銘文三十一字,其中重文有二。進入穆王之世,金文的線條式樣及筆法漸趨規(guī)范成熟,作品個性也漸被納入規(guī)范之中。代表商周金文過渡狀態(tài)的作品急劇減少。該銘文中少數(shù)還保留著肥筆,但都變?yōu)閳A鈍,早期的棱角鋒芒已不復可見,其余字形均用勻一的線條書寫,很少出鋒。

(疒+興)盨甲,西周懿王時期盛食物的青銅器。內(nèi)底鑄有銘文六行六十二字,其中重文有二。

(疒+興)簋乙,西周孝王時期盛放煮熟食物的重要禮器。器蓋同銘,鑄有銘文六行四十四字,其中重文二。大意為:說我顯赫的祖、父繼世咸有威儀,以先王為君而臣事之,我不敢不從早到晚勤奮做事;王鼓勵我,并賜給我佩;我為祖、父鑄造了這件簋,用來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希望予以多福,萬年永寶用。

十三年(疒+興)壺乙,西周懿王十三年鑄器。長頸,扁腹,龍首銜環(huán),頸飾鳳鳥紋,蓋緣和腹部飾鱗紋,蓋頂飾長冠鳳鳥,圈足飾波曲紋。蓋榫和頸外壁同銘文五十六字,大意為:十三年九月戊寅日, 父陪同在成周的師徒淲宮入見周王,接受命服的冊賜。

三年(疒+興)壺甲,西周孝王時期的鑄器。該器形體龐大,造型莊重,紋飾古樸,是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作品。整器束頸垂腹,下承圈足,大圓頂蓋,獸耳對稱,雙環(huán)貫耳。除蓋頂飾團鳥紋,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環(huán)飾曲波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器蓋、底圈足飾竊曲紋,形成對應。蓋榫外側(cè)有銘文六十字,大意為:周王三年九日丁巳丑日,周王在鄭地舉行饗禮,王命虢召(疒+興),賞賜(疒+興)羔俎。(疒+興)為答謝天子之賜,作祖考祭器,以紀榮寵的經(jīng)過。

(疒+興)盨甲、(疒+興)簋乙(器)、十三年(疒+興)壺乙(蓋)、三年(疒+興)壺甲為西周懿王、孝王時期青銅器,這兩個時期的金文書法特征非常接近,大篆開始步入巔峰狀態(tài),精美與趨同是普遍的傾向,然而求善劃一并不意味著會得到對應的結(jié)果,新的風格變化也隨之產(chǎn)生。(疒+興)盨甲體勢平正,用筆不激不厲、靜謐閑適;(疒+興)簋乙(器)結(jié)體排疊精嚴緊密,線條力度強勁;十三年(疒+興)壺乙(蓋)、三年(疒+興)壺甲用筆方圓兼施,字形端莊勻稱,章法整飭有序,通篇美觀。西周中期的金文點畫兩端和中段日益勻整,字體結(jié)構(gòu)趨于方整,章法也日益鮮明,字距行距清晰,表現(xiàn)了周人禮法秩序的完善和確立。

三、西周晚期金文的式微荒率

西周晚期的銘文多長篇巨制,內(nèi)容多冊命套語,有不少關(guān)于戰(zhàn)爭、土地訴訟等方面的內(nèi)容。器銘多為韻文,文辭華麗,盛行“萬年無疆”之類辭句。此時金文日趨成熟,字形結(jié)構(gòu)更加穩(wěn)定。金文中的肥筆完全消失,點畫線條的形式美變得純粹而突出,字的造型更顯得無拘無束。其字形結(jié)構(gòu)一反常見長方形縱勢,而呈扁方形的橫勢,點畫不講平整,錯落搖曳;結(jié)字重心下移,章法瀟灑自然,總體給人活潑跳躍的藝術(shù)感,生氣勃勃,是匠心與自然的巧妙溝通和融合。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都是經(jīng)過發(fā)生、發(fā)展、衰退這樣一個自然規(guī)律,金文亦是如此,但是在經(jīng)歷過中后期的發(fā)展高峰之后,至西周晚期開始進入了他的式微荒率期。

師同鼎,西周晚期烹煮肉食、祭祀和宴饗的食器。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谘叵嘛椧恢苤丨h(huán)紋和凸弦紋,耳外側(cè)兩道凹弦紋。腹下三足有明顯的分模線,當中鑄陽紋雙三角形。內(nèi)壁鑄有銘文七行五十四字。銘文所記述的是一次對戎人的戰(zhàn)爭,在這次戰(zhàn)爭中殺敗了敵軍,捉到了一些俘虜并獲得了很多的戰(zhàn)利品。師同鼎在書法上表現(xiàn)出隨機性的節(jié)奏感,大小錯落有致,縱有行而橫無列。線條的直曲,筆畫的繁簡,字型的大小,疏密等具有明顯的對比意味,但又有渾然天成之韻趣。

豊邢叔簋,西周晚期鑄器。鼓腹弇口,圈足下有三附足,雙耳作卷鼻獸首形??谙嘛椄`曲紋。腹飾瓦紋。腹底鑄有銘文三行十八字,其中重文兩個。原藏于陜西扶風縣博物館,1984年11月5日被盜。該銘文雖然只有18個字,但其用筆整齊劃一,線條蒼勁古樸、結(jié)字嚴謹整飭,彰顯出濃郁的金石氣息。

(害+夫)簋,又稱厲王簋、夫簋、胡簋,周厲王十二年作器,是目前所知的極少數(shù)明確的周代王器之一。出土時已被推殘碎,經(jīng)修復后重約60千克。侈口寬體,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龍耳高聳,有龍垂珥。頸和圈足飾獸體紋,腹和禁壁飾直條紋,方座四角飾獸面紋,形體龐大,渾厚典雅,被譽為“簋王”。內(nèi)底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是周歷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大意為:我晝夜盡心經(jīng)營先王事業(yè),以配皇天,我任用義士獻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將彝寶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害+夫)簋外形粗獷、偉岸,器物的整體風貌與銘文的精神氣象頗為統(tǒng)一,豪放雄壯,雍容大度,內(nèi)中充滿磅礴之氣。

面對著這些拓片,我仿佛穿越過三千年的時空隧道,置身于周原大地,一件件青銅古器巍然地屹立于眼前。它們飽含著意志、威嚴和力量,呈現(xiàn)無比深遠沉重的歷史積淀,成就一種象征性的崇高美,其所彰顯的精神狀態(tài)讓欣賞者不由得不為之折服;燦爛多姿的青銅銘文,訴說著、記載著先人們對歷史的創(chuàng)造和書寫;……我似乎感受到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盡情開創(chuàng)周代“禮樂文明”的。

① 作者簡介:王振波,1977生人,男,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書法學、篆刻學。

② 史念海:《周原的變遷》,《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76年第3期。

③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193-203。

④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183。

參考文獻:

[1]叢文?。褐袊鴷ㄊ废惹亍で卮鶾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75-271

[2]王 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9

[3]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M].北京:中華書局,2008.41-42

[4]霍彥儒、辛怡華.商周金文編—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M]·西安:

[5]谷 谿:中國書法藝術(shù)·先秦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青銅器圖片均參考《商周金文編— 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09.17-244

霍彥儒、辛怡華主編。

西周青銅器銘文拓片原為俞偉超先生舊藏,現(xiàn)為王琳先生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