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說,孩子讀杜甫《絕句》的“一行白鷺上青天”,“行”讀成了“xíng”,覺得錯了,就糾正說要讀“háng”。想不到孩子拿出課本,上面確實標注的是“xíng”,于是感到很不解,感嘆說這不是失去了原本的涵義嗎,沒道理呀。
其實,在杜甫詩中,“一行”讀為“一xíng”,確實更合理。
唐宋,“行”讀為與“xíng”接近的發(fā)音,是沒問題的。
《唐韻》:行,“戶庚切”。宋《集韻》:行,“何庚切”。
如果轉換成現(xiàn)代漢語,唐宋時,“行”的輔音聲母為“h”,元音韻母為“ing”或“eng”?!都崱纷ⅲ盒?,音蘅。
這個讀音,接近于現(xiàn)代漢語的“xíng”。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行(xíng)”,應該是唐宋間有固定含義的“詞組”,表示“一群”之意。
《新五代史·張居翰傳》:“詔書言:‘誅衍一行’,居翰以謂殺降不祥,乃以詔傅柱,揩去‘行’字,改為一‘家’?!?/p>
這是說,魏王破蜀,王衍“一行”人投降被押至京城。莊宗東征,憂慮王衍在京有所變故,就傳詔與魏王,“誅衍一行”,把投降來的所有人都殺了。張居翰以為誅殺投降者不祥,就把詔書靠在柱子上改了,將“一行”改為“一家”,這讓與王衍一起歸降的一千多人保住了性命。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其用詞,當極講究?!耙恍小保浮耙蝗骸睙o疑,涵蓋所有。
說回到杜甫詩。
杜詩規(guī)整嚴謹,不似李白?!敖^句”詩,為“兩對”,非常講“對仗”?!耙恍邪樕锨嗵臁保c“兩個黃鸝鳴翠柳”相對,極其工整。“一”對“兩”;“行(xíng,群)”對“個”?!靶校ㄈ海睘槎啵皞€”是少。
如果是“行列”之“行(háng)”,與“個”對仗,就很難說詩藝高超了。
“行”,在古代有沒有“行列”之義呢?
的確有。
《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詛射潁考叔者?!?/p>
《注》:“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行?!边@里的“卒”和“行”,是鄭莊公那個時候的“軍隊編制”。
《國語·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
《注》:“以百人通為一行,百行為萬人,謂之方陣?!?/p>
這里的“行”,是“行列”之“行”了。但在古代,這種用法,大約只對軍武而言。
“行列”之“行”,古代,是讀為“háng”么?
這也要說,確有差不多接近的讀音。
段玉裁《六書音韻表》中,將“行”歸入先秦十七韻的“第十部”。
在此部中,“行聲”,與“兵聲”“京聲”“衡聲”“明聲”“彭聲”等,元音為現(xiàn)代的“ing”和“eng”。
但是,“匡聲”“方聲”“王聲”“旁聲”“昌聲”等,也在此部。
《詩經·擊鼓》,“行”與“兵”押韻;《有女同車》,“行”與“英”押韻;《大明》,“行”與“京”押韻;在另外諸多詩中,“行”還與“明”“庚”“亨”“羮”押韻。
不過,在《詩經》里,“行”還與“筐”“霜”“方”“祥”“?!薄把觥薄皬垺薄皳P”等等押韻。
可知,先秦古韻是比較“寬泛”的,因為不如現(xiàn)代漢語變得如此“精細”,使“行”所具有的現(xiàn)在的“xíng”和“háng”兩個讀音,本就十分接近。從現(xiàn)代音標來說,主要是“eng”和“ang”的兩個元音,在先秦,大概是很難明確區(qū)分的。
唐宋之后,古漢語進入“古白話”階段,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都逐漸有了很大變化,逐漸成為了現(xiàn)代這個樣子。
“行”,讀為“xíng”和“háng”的差別,也彰顯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