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自己沒有孩子,卻擁有一腔舐犢之愛,他對自己的侄女侄子們視如己出,新中國成立后,他將兩個弟弟留下的六個孩子接到北京,幾個孩子都是烈士子女,彭德懷供養(yǎng)他們上學讀書,以慰先烈英靈。
彭德懷的幾個侄子侄女中,彭剛是和他一起生活時間最長的,也是與他交流最多的一個。
彭剛陪伴晚年的彭德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也見證了彭德懷留下的幾次遺囑,晚年的彭德懷曾兩次修改遺囑,只為了一個最終的心愿。
世人皆知1962年勞燕分飛的一段往事,浦安修雖深愛彭德懷,但迫于形勢忍痛與彭德懷分道揚鑣。
卻鮮有人知,當浦安修離開后,彭德懷曾滿懷傷感地說了這么一句話:“要是坤模,她決不會離開我的。”
彭德懷有過兩任妻子,劉坤模是彭德懷在家鄉(xiāng)的發(fā)妻,兩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篤,可惜世事難料,在平江起義后,夫妻倆就失散了,再無彼此音訊。
劉坤模離開家鄉(xiāng)流落街頭,在走投無路,險些投江自殺時,被人所救,為了感謝對方的救命之恩,也為了在這亂世之中擺脫困窘活下去,劉坤模與救命恩人同居,重組家庭,一年后生下一個女兒。
但是劉坤模一直沒放棄尋找彭德懷,她重組家庭是不得已之舉,心中對彭德懷依舊滿懷思念,后來國共合作,劉坤模來到延安,終于找到了彭德懷。
夫妻久別重逢,執(zhí)手相看淚眼,在得知劉坤模的坎坷經(jīng)歷后,彭德懷更是心如刀絞。
人非草木,彭德懷并不責怪發(fā)妻重尋棲枝,他也知道劉坤模仍愛著自己,但是他也沒辦法再與坤模重新過回以往的夫妻生活。
劉坤模已經(jīng)有了新的家庭,還有了孩子,這已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世事不能兩全,孩子不能沒有娘,他不希望劉坤模為了自己放棄家庭。
這么一個好女子,彭德懷終究還是為了成全而選擇了放手。
婚姻失意的彭德懷無意再婚,執(zhí)意做一名孤家寡人,離異不再婚在當時算是比較罕見的情況,就連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都稱其是“清教徒式的人物”。
很久后,彭德懷娶才女浦安修為妻,只可惜這段婚姻依舊不了了之,彭德懷一輩子也沒留下自己的血脈。
浦安修離開后,心灰意冷的彭德懷眼前又浮現(xiàn)了劉坤模的影子,唯有一聲長嘆。
這是他美好感情的開始,也是一生難以泯滅的痛,晚年的彭德懷回憶起這段往事,依舊滿懷遺憾地對侄女彭剛道:“這不能怪她,也不能怪我?!?/span>
是時代釀成了他的愛情悲劇。
彭德懷的兩個弟弟彭金華與彭榮華都死于國民黨反動派毒手,留下幾個遺孤,彭德懷將孩子們接到自己身邊,當作親生子女一樣撫養(yǎng)。
這幾個孩子分別是二弟彭金華的一兒一女:彭梅魁、彭康白,三弟彭榮華的二女二男:彭愛蘭、彭康志、彭正祥、彭剛。
幾個孩子中,彭梅魁被稱作最孝順的一個侄女,她沉靜內(nèi)向,不善言辭,但她的性格意志卻如同她的名字“梅”一樣堅強,每逢關鍵時刻,彭梅魁總是第一個挺身而出,堅定地與飽受苦難的伯父站在一起,始終不離不棄。
實際上彭梅魁從來沒有與彭德懷一起生活過,在第一次見到彭德懷時,她就已經(jīng)是個20多歲的大姑娘了,不需要年邁的伯父供養(yǎng)。
后來彭德懷搬家了,搬家時也不聲不響,但彭梅魁硬是靠自己打聽,直接找上門來了。
在彭梅魁生下孩子后,她經(jīng)常帶著孩子們?nèi)タ赐淼聭?,彭德懷一見到孩子們,蒼老的臉上就露出驚喜慈愛的笑容,帶著他們玩,給他們做飯洗澡,給他們拍照留念。
彭元帥因沒有子女而無處流露的舐犢之情,盡數(shù)給予了侄子侄女,還有他們的孩子。
彭梅魁積極為低谷中的伯父分憂解難,照顧他的日常生活,給他送衣物書籍、送糧票等,讓無后的彭德懷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相比姐姐,彭剛初見彭德懷時還只是個十來歲的小姑娘,跟彭德懷相處的時間也更久。
1950年4月,彭德懷派人將幾個侄子侄女一起接到北京飯店,又在飯店里住了一夜,大家都住在彭德懷的房間,孩子們在地上打地鋪睡覺。
彭剛記得自己是躺在地上睡的,然而一覺醒來,卻發(fā)現(xiàn)自己睡在了床上。
彭剛起初茫茫然,還以為是自己半夜睡迷糊了,爬床上去了,后來才得知,原來是大伯父不忍見小女孩子睡硬邦邦的地面,半夜將她抱到了床上,好讓她睡得舒服些。
12歲的彭剛是兄弟姐妹中最年幼的一個,是彭德華小弟弟的幼女,不到兩歲的懵懂年紀,就失去了父親,彭德懷對這個小姑娘總是多有幾分憐愛呵護。
彭德懷沒有子女,侄子侄女的到來,填補了他心中親情的空缺,給予他很大慰藉。
彭剛在北京上中學,起初是住校的,后來彭德懷希望她能回家跟自己一起住,彭剛就不再住校,改成了走讀,與伯父一起處在中南海永福堂。
彭德懷對彭剛十分偏愛,但也伴隨著更嚴格的要求,從不允許彭剛搞特殊,建國初期實行供給制,但彭德懷本人是艱苦樸素慣了的,也不讓孩子們享受高干子女的特殊待遇。
彭剛和哥哥姐姐們都是去職工食堂吃飯,彭德懷也不讓他們搭乘自己的車,因為組織規(guī)定干部的車是工作用的,別說孩子們了,就是妻子浦安修也不能坐。
彭德懷的幾個侄子基本成年,已經(jīng)參加工作了,來看望彭德懷時,彭德懷見到侄子如今很有出息,還被評為中尉,十分高興,特地把人叫到書房來談話。
把人叫來書房卻不是為了表揚,而是告誡侄子,要繼續(xù)秉持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
末了,彭德懷還讓他從每月的薪水里支出一部分給妹妹作學費。
然而彭德懷卻沒將侄子上交以給妹妹支付學費的錢花掉,依舊自掏腰包替侄女付學費,還讓彭剛把哥哥的錢攢好,不要輕易動,說以后這些錢要還給他。
彭剛不解伯父此舉何意,彭德懷對她解釋道:“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你哥哥養(yǎng)成艱苦樸素的作風?!?/span>
1955年,軍隊干部實行薪金制,干部子女上學費用由家庭承擔,不過彭剛是烈士子女,學校會繼續(xù)供給,還專門寫了封信叫彭剛帶回去。
彭剛回到家,很高興地對伯父道:“今后還是國家供我上學?!?/span>
彭德懷卻說:“不,你上學我應該管。”
說罷在信上寫明,彭剛的學費不需要國家供給,由自己負擔。
因此彭剛的學費一直都是彭德懷用薪水支付的,一直供她讀到了大學。
“能給公家省一分錢是一分錢?!?/span>彭德懷總是對彭剛這樣說,他的言傳身教,也給彭剛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1959年9月,彭剛?cè)缭缚忌洗髮W,去了西安念書,身邊少了個熟悉活潑的身影,彭德懷在北京更為寂寞孤單。
彭剛思念伯父,每逢假期就要趕回北京探望,在彭德懷最艱難的時期,始終陪伴著他。
1973年,重病的彭德懷給侄女彭梅魁寫了最后一封信,信中文字令人不忍卒讀,讀罷直欲落淚。
彭德懷在信中像往常那樣喚她梅魁,他說承你關照,這六七年來,你為我買日用品和書籍所花的錢,我已記不清具體數(shù)額了,最近我得了八百元,作為償還你的費用,以后便不再麻煩你了,你也不要再掛念我,好好工作。
信末,彭德懷細細盤點了自己的物品:兩套破舊的藍布冬棉服、志愿軍皮冬裝,兩卷藍斜紋布。
他讓彭梅魁把這些東西拿去改作一條棉褲,當償還她這些年給自己做的衣服了。
彭梅魁讀完信后泣不成聲。
彭德懷應當是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便寫了這封信,一年后,便撒手人寰。
沒有什么具體遺言,幾套破舊棉服,兩卷布料,連同那八百元錢,就是這位元帥畢生最后的財產(chǎn)了。
但在彭剛的記憶里,彭德懷曾留下三次遺囑。
彭剛跟彭德懷最親近,因著住在一起的緣故,交流也更多,細細想來,彭德懷已將心中所想,寄付于日常交流中的綿綿口頭話語,轉(zhuǎn)達給彭剛了。
第一次是在1956年的中南海,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彭德懷從中共八大會議上回來,帶著彭剛?cè)?span id="behzlvo"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212920">南海劃船。
“小兔。”彭德懷叫她小名,對她說,“我把這個事交給你了?!?/span>
彭剛茫然問什么事。
彭德懷告訴彭剛,說會上剛作出一個特殊決定,倡導火葬,死后不土埋,燒成骨灰,毛主席帶頭在倡議書上簽了字,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也都簽了。
彭德懷說自己以后死了,把他的骨灰燒好后,放到家鄉(xiāng)的那種葫蘆里,把葫蘆嘴封嚴實,扔到大海里邊去。
“生前沒有機會去世界各地,死后我要去周游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人民……”彭德懷悠悠道。
彭剛第一次意識到,大伯父不茍言笑的嚴肅皮囊下,擁有一顆向往世界的自由靈魂。
同時她也明白,伯父沒有在開玩笑,因為他是那么認真地凝視著自己,說我就把這個交給你了,恩格斯就是把骨灰交給自己孩子,讓他們這么做的。
可幾年后,彭德懷又修改了他的“遺囑”。
1960年,此時的彭德懷已經(jīng)賦閑,謫居在吳家花園,閑來無事學著種果樹。
彭剛來看望他,彭德懷望著他傾注心血頗多的一棵棵果樹,又考慮起了自己的身后事。
他說魚死了骨頭可以做肥料,讓果樹長得好,人骨頭應該也可以,我死了,你在埋我骨灰的地方上面種一顆蘋果樹,以后請你們吃蘋果。
彭剛看著伯父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也笑了,心想這回不撒海里,要拿來種果樹了。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在1973年,彭剛再次見到伯父,75歲的彭德懷臥在病床上,全身只有舌尖和一只手能動。
他用僵硬的舌頭吃力地想要說話,突然伸手緊緊握住彭剛,顫抖著道:“我不行了,我想死后和你們的父親埋在一起……”
彭德懷一直不停地哭,彭剛看著伯父蒼老流淚的臉,心如刀絞,含著淚說一定替你完成這個心愿。
彭德懷漸漸止住哭泣,點了點頭。
此時的彭德懷不再惦念什么大海、蘋果樹,心中唯余對逝去兄弟的思念,他想要與他們永遠長眠在一起。
彭德懷去世后,彭剛給中央寫了份報告,請求將彭德懷的骨灰送回湖南湘潭老家,葬在他的兩個弟弟身邊。
可惜原來的墓地太小葬不下,最后經(jīng)中央軍委審批,在弟弟們的墓地旁,又開辟了一塊新墓地。
1999年,彭剛、彭梅魁等幾個侄子侄女帶著彭德懷的骨灰回到老家,將他安葬在兩個弟弟身邊,兄弟三人團聚,彭德懷的遺愿終于得以實現(xiàn)。
再無垠的大海、再芬芳的果樹都不是他最終的歸宿,只有親人身邊,才是唯一的家。
]]>參考資料:
劉麗麗.彭德懷與侄女彭梅魁相處的日子[J].湘潮(上半月),2011(08):14-17.
崔向華.彭德懷和他的侄女彭鋼[J].協(xié)商論壇,1998(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