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我說現(xiàn)在頭條文章寫的遇到瓶頸了,有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故事講給我聽聽,我給你潤潤筆。他說他不是導演,順便評價了一下所謂導演,導演拍的都是自身“精力”。我說不對,應(yīng)該是自身“經(jīng)歷”,他說不要那么“在一”細節(jié)。我被驚到了,趕緊說,“在意”不是“在一”,他說圖方便,然后還說你看古時候有文化的都叫這是通假字,哪有什么錯別字。我一聽,有道理!
特地查了一下什么叫通假字?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匯,讀作tōng jiǎ zì。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巴佟本褪恰巴ㄓ谩?span id="ugeaz2i"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6957603">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說白了,我看就是古代的文化人用錯了字,被現(xiàn)代人解讀出來的一種方式!
其實,大部分錯別字還是很好區(qū)分的,發(fā)出來或者寫出來就能覺察到不對,而有的字則不然。比如說“唯一”和”惟一“怎么區(qū)分都是問題;還有像成語”墨守成規(guī)“還是”默守成規(guī)“也有很多人拿不準、”川流不息“還是“穿流不息”呢?去的是”度假村“還是“渡假村”???
有的人認為只要意思表達清楚了,錯不錯的沒什么打緊的。甚至在一些廣告、店名上反而用錯別字來當作招牌。還有最近幾年很火的脫口秀節(jié)目,動不動就是諧音梗,追根溯源都是一樣的情況。其實,我也是贊同別人這么做,但是自己還是堅持所謂的強迫癥。為什么現(xiàn)在的錯別字越來越多呢?根本原因在于現(xiàn)在很多東西都在無紙化操作,真正有機會寫字的可能除了老師和學生,大概率的就是一些單位的領(lǐng)導批示意見、簽名了,何況簽名現(xiàn)在都藝術(shù)化了。所以,多看看書,積累一些知識,做做筆記,練練字,都是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