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色欲,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国产欧洲精品在线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Sun, 16 Oct 2022 10:18:08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帝王 – 寶寶取名網(wǎng) http://www.51zclw.cn 32 32 君字五行屬什么吉兇?君字五行屬什么名字! http://www.51zclw.cn/archives/22885 Sun, 16 Oct 2022 10:16:49 +0000 http://www.51zclw.cn/?p=22885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知識清單

1.編年體:編年體是中國傳統(tǒng)史書的一種體裁,以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為經(jīng),按年、月、 日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歷史最早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就是編年體史書。

2.《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他根據(jù)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和體例,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

3.侯、伯:春秋時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中國古代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后來分封的諸侯國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穀”等。

5.: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6.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7.國別體:國別體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秶Z》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于戰(zhàn)國初年的魯?shù)抗州d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

8.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xué)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 240年的歷史。西漢劉向編定,分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9.:古代對男子的敬稱。

10.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足下。

11.太子:古代儲君稱謂,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

12.豎子:對人的蔑稱,猶言小子。

13.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yīng)對的敬稱。

14.:最初指男性奴隸,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

15.: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幣,禮品。

16.中庶子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秦、漢為太子侍從官。歷代沿置。

17.將軍春秋時代以卿統(tǒng)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稱將軍。到戰(zhàn)國時代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自唐以后,上將軍、大將軍、將軍,或為環(huán)衛(wèi)官,或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zhàn)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zhàn)爭結(jié)束則免。清朝將軍為宗室爵號之一,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18.諸侯:古代中央政權(quán)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代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朝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19.賓客:春秋戰(zhàn)國時多用稱他國使者及貴族的門客、策士;東漢以后用以稱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賓客的省稱。

20.: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

21.變徵: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宮、商、角、徵、羽是按五行的相生順序排列的,合稱五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凄涼。

22.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伏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始于秦始皇,終于清朝,是一種命令文體。

23.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

24.九賓:賓同“儐”,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

25.郡縣: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xiàn)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quán)制在地方政權(quán)上的體現(xiàn),它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26.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27.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體裁。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nèi)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jié)合,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始于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28.《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 3000 年間的歷史。全書 130 篇,包括 12 篇本紀(歷代帝王的傳記)、30 篇世家(貴族王侯的傳記)、70 篇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傳記),8 篇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10 篇(年)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共52 萬余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9.:寵愛,指封建君主對妻妾等的寵愛。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也叫幸。

30.: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

31.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

32.關(guān)中: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今陜西一帶。

33.左尹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令尹是楚國總攬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的最高官銜。后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3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最小的都以“季”字相稱。

35.:也叫“長跪”跪起,挺直上身兩膝著地。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

36.參乘:也稱“驂乘”或“車右”,陪乘或陪乘的人,站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古代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乘,四匹馬拉的車。

37.:特指黃河,河南是黃河以南,河北是黃河以北。

38.亞父:對對方的敬稱,尊敬僅次于對待父親的人,項羽尊謀士范增為“亞父”。

39.再拜: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jié)。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吨芏Y·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卑?,即報拜,再拜是也。

40.西賓: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古書上有“東家”、“西賓”的說法,即是就室內(nèi)而言。

41.:本指谷子,脫殼后稱為小米,可泛指糧食。

42.長吏:職位較高的縣吏,指小官?!稘h書·百官公卿表》:“秩(俸祿)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span>

43.太長卿:掌管國家祭祀、禮樂、醫(yī)藥的官。

44.三徑: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墻東、五柳、滄浪”等。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張老師的語文工作室

45.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

46.下榻:在某地住宿。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shè)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說。榻是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

47.翼軫: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來區(qū)分地面的區(qū)域,某個星宿對著地面的某個區(qū)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翼、軫是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48.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舊說古時長江流過彭蠡(今鄱陽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稱“三江”。

49.五岳: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五岳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50.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51.: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tǒng)稱。東方少數(shù)民族稱夷,南方少數(shù)民族稱蠻,北方少數(shù)民族稱狄,西方少數(shù)民族稱戎。古代蔑稱東方和南方各族為夷蠻。

52.旬休:西漢時就有“吏員五日一休沐”制度,官員第五天放假返家休息,洗澡更衣。唐制是十日為一旬,遇旬日則官員休沐。

53.學(xué)士南北朝以后,設(shè)置的掌管文學(xué)撰述的官。唐代翰林學(xué)士本為文學(xué)侍從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參預(yù)機要。宋代始設(shè)專職,其地位職掌與唐代略同。明代設(shè)翰林院學(xué)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xué)士,學(xué)士遂專為詞臣之榮銜。清代改翰林院學(xué)士為掌院學(xué)士。

54.清霜:古代名劍,因劍光清凜若霜雪而故名?!?span id="j0syfnf"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4358268">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

55.:殷商時始置的掌管家務(wù)與奴隸,后為侍從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時指掌王家內(nèi)外事務(wù),又在王左右參預(yù)政務(wù)的人。春秋時各國都設(shè)總管內(nèi)朝事務(wù)和財務(wù)的太宰。古代卿、大夫的家臣也稱宰,如子路為季氏宰。地方縣邑長官亦稱宰,如“家君作宰”中“宰”即指縣令。

56.三秋:古人稱七、八、九月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nóng)歷九月。

57.閭閻:里門。代指房屋,泛指平民百姓。古代居于里門左邊的是貧苦的平民百姓,后以“閭左”代指貧苦百姓。

58.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

59.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60.東隅:因日出東隅,故以“東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

61.桑榆: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傍晚。比喻事之最后階段,引申為晚年。

62.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階制度是從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級的官職。

63.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指投軍報國。

64.弱冠:指 20 歲,古代以 20 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65.投筆:指投筆從軍。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張老師的語文工作室

66.簪笏:指冠簪、手板,簪是束發(fā)戴帽用來固定帽子的,笏是朝見皇帝時用來記事的手板。因都是官吏用物,故可代指官職。

67.登龍門:龍門本指山西河津西北的黃河中,那里兩岸夾山,水險流急,相傳鯉魚躍過龍門則變?yōu)轱w龍。后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權(quán)勢者的援引而身價大增。后亦指科舉時代會試得中。

68.高山流水:《列子·湯問》記載,春秋時代,琴師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69.:陰歷每月最后一日。

70.:陰歷每月的第一日。

71.春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古代有擇“春秋”兩季代指四季的習(xí)慣。

72.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73.:古代臣下給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書。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統(tǒng)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上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span>

74.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古代以親屬關(guān)系的遠近制定喪服的輕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是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75.太守:太守是秦漢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守權(quán)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qū)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76.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孝廉”也是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77.刺史:漢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王莽稱帝時刺史改稱州牧,職權(quán)進一步擴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對維護皇權(quán),澄清吏治起著積極的作用。

78.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舉士”)的一種科目。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明清兩代科舉制中的生員的通稱是“秀才”。

79.郎中:尚書省的屬官,分掌各司事務(wù),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還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80.洗馬:又叫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

81.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82.伏惟:古時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用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伏,俯伏。惟,想。

83.牧伯:古代稱州郡的長官。

84.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
舜的字是什么?康熙字典煦字五行! http://www.51zclw.cn/archives/22825 Sat, 15 Oct 2022 20:16:49 +0000 http://www.51zclw.cn/?p=22825 我們說古代先賢的時候常把堯舜禹放在一起說,所以呢?我小時候一直以為他們都是五帝中的三位,五帝呢也就只知道他們?nèi)齻€??墒呛髞聿胖乐嗡拇笥砭谷徊皇?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4%ba%94%e5%b8%9d" title="【查看含有[五帝]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五帝之一,這可是把我震驚了好久,相信你們也有很多人不敢相信吧?那么五帝到底是哪五位呢?下面讓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帝說是戰(zhàn)國諸子競言古帝王的產(chǎn)物,但從戰(zhàn)國到唐代孔穎達,都沒有一個真正統(tǒng)一的五帝說,而是至少有五種關(guān)于“五帝”的說法。

第一種是《戰(zhàn)國策》五帝說:《周易系辭下傳》認為,應(yīng)該以“宓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為五帝。

第二種是《大戴記》五帝說:《大戴記》第一次出現(xiàn)了以五帝為篇名,以黃帝為中心的五帝說,書中的《五帝德》、《帝系》,記載了宰予向孔子請教黃帝等五帝的問答。根據(jù)歷史描述以及史書記載的情況來看,黃帝居于五帝的首位,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第三種為《呂氏春秋》五帝說:以《呂氏春秋》為起源,便以觀察自然現(xiàn)象為主,作為判斷天下事物的依據(jù)。他們認為只有參照上天的指令治理國家才能國泰民安。在《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中有四時五行、五方配太皞、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的五帝說。

第四種是漢為堯后而造作的五帝說:劉歆依據(jù)《左傳》的少昊代黃帝,在司馬遷的五帝說的黃帝之后、顓頊之前加入了少昊,編造出五行相生的新五德始終說,以“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六位帝王為五帝。但六位帝王怎么能稱為五帝呢?這顯然是有邏輯沖突的……

第五種是《帝王世紀》修正五帝說: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就將黃帝改為三皇之一,而以“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那么五帝究竟哪個說法更為準確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五帝本紀》中找到答案。《五帝本紀》是《史記》中的一章,是司馬遷經(jīng)多方調(diào)研,仔細研讀先秦史書才作成的。因此,五帝當以《史記》中記載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較為合理。

不管哪種五帝說中,大禹都不是五帝之一哦!是不是很驚訝?跟我們小時候認為的不一樣啊

你心目中認為的五帝又是哪五個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下一篇:我們來聊聊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

]]>
你以為你的姓氏沒出過皇帝嗎?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http://www.51zclw.cn/archives/17063 Thu, 15 Sep 2022 08:43:47 +0000 http://www.51zclw.cn/?p=17063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過抖音上哪些動不動就是某個家族祭祀上梁、又是哪個姓氏禮儀動作等等,似乎看起來頗有氣勢,當然這也是我國特有的姓氏文化的表現(xiàn)。

徐氏家族

我國的姓氏眾多,還有各種排名,出名的有《百家姓》甚至還有明朝的《皇明千家姓》,到如今國家發(fā)布姓氏人口排名等等。

黃氏家族

一般來說只要這個姓氏當過皇帝的,一般這個姓氏的后人比較多,出過皇帝的大姓有李、劉、趙、朱、蕭、陳、楊、曹等等。

而一些很常見的姓比如張、王等等,很多人第一印象似乎沒有出現(xiàn),那么真的沒有出過皇帝嗎?這是你不知道而已。

張姓

沒想到吧,張也出過皇帝,很多人都說張是“貴”姓,一般人都不會說“免貴姓張”,并且據(jù)說玉皇大帝也姓張,但玉皇大帝可不是人間的帝王,那么人間有沒有張姓帝王呢?

張姓

張姓帝王出自于前涼

前涼是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quán),是割據(jù)西北的政權(quán),最初由涼州張軌開始建立發(fā)展的,后來稱帝,歷五世九主,共七十六年。

前涼疆域

王姓

王姓可以說是我國第一大姓了,有一億多人,不過王姓也出過皇帝,除了知名的王莽以外,還有前蜀閩國等等。

王姓

不過歷來有改姓的傳統(tǒng),比如前朝皇族為了避禍,都會改姓,其中很多一部分都會改成王姓,寓意曾經(jīng)的王室等等。

王姓帝王新朝、前蜀和閩國

新朝

王莽建立

前蜀

五代十國時期由王建所建,后遭到后唐李存勖的進攻,最終前蜀覆滅,歷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國疆域

閩國

五代十國之一,是由河南人王審知建立,在后唐時期稱帝,建都長樂城,但后來因為內(nèi)亂,被南唐攻滅,歷時三十六年。

閩國疆域

高姓

高姓據(jù)說來自于姜子牙的八世孫齊文公呂赤的后代,后來以先人的封邑為姓,不過目前在山東姓高的最多,因為當時北齊的皇族就是生活在山東地區(qū),因而留下最多的高姓。

高姓

高姓帝王出自于北齊

北齊是南北朝時期的政權(quán),為東魏權(quán)臣高洋所建,歷經(jīng)六帝,享國二十八年,后來被北周所攻滅。

北齊疆域

符姓

符姓是我國比較源遠流長的姓氏,據(jù)說是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不過后來分化成了付姓,因此符姓和付姓其實是一個祖先。

符姓

符姓帝王出自于前秦

前秦是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由符健建立,前秦共六帝,享國四十四年,當時前秦一統(tǒng)北方,和東晉決戰(zhàn),但敗于淝水之戰(zhàn),后因戰(zhàn)亂而滅亡。

前秦疆域

呂姓

說道呂姓,大家腦海中浮現(xiàn)的和帝王有關(guān)的莫過于呂后了,但呂后并不是武則天,她雖然攝政,但沒有登基稱帝,因此不算,不過呂姓也是有帝王出現(xiàn)的,是十六國時期的后涼國。

呂姓

呂姓帝王出自于后涼

后涼是十六國之一的政權(quán),是呂光所建,他以涼州為國號,建立大涼國,史稱后涼,是當時西北的霸主,但呂光去世后,后涼國內(nèi)亂不斷,最終被后秦所滅,歷五帝,十七年。

后涼疆域

姚姓

姚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姓氏之一了,看到女字旁就知道,這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是舜帝的后人。歷史上在十六國時期的后秦出現(xiàn)過帝王。

姚姓

姚姓帝王出自于后秦

后秦是十六國時期羌族人建立的國家,由姚萇建立的政權(quán),前秦淝水之戰(zhàn)后,姚萇自立,后殺苻堅,最終在長安稱帝,共三帝,享國三十四年,最終被劉裕所滅。

后秦疆域

郭姓

郭姓大家最熟知的帝王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和其他帝王相比,后周可以說是五代正統(tǒng)的朝代之一,而不是其他割據(jù)一方的政權(quán),不過后周國祚較短,而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就駕崩了。

郭姓

郭姓帝王出自于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早年在后漢時期起兵反叛,奪取皇位,建立了后周,為五代最后一個王朝,郭威駕崩后養(yǎng)子柴榮繼位(郭榮),駕崩后幼子繼位,最終被趙匡胤篡權(quán),共歷三帝,享國十年。

后周疆域

馮姓

馮姓也是一個大姓,歷史上在北燕的時候短暫稱帝,是十六國之一,當時建立的政權(quán)在東北地區(qū),不過現(xiàn)在馮姓最多的卻是在我國的廣東地區(qū)。

馮姓

馮姓帝王出自于北燕

北燕是十六國時期的政權(quán),由慕容云馮跋建立,后慕容云被殺,馮跋平定政變后即位于昌黎龍城,最終被北魏所滅,歷三帝,享國四十年。

北燕疆域

孟姓

孟姓最出名的名人莫過于亞圣孟子,而山東也是孟姓最多的地方,歷史上在南方出現(xiàn)過以孟姓建立的朝代,這就是前蜀之后的后蜀。

孟姓

孟姓帝王出自于后蜀

后蜀為五代十國之一,由孟知祥所建立,在前蜀被滅后,后唐陷入內(nèi)亂,孟知祥擔任西川節(jié)度使,后被封為蜀王,不久孟知祥稱帝,建立蜀國,北宋建立后,宋太祖發(fā)兵攻打后蜀,只用了六十六天就滅亡了后蜀,歷二帝,享國三十三年。

后蜀疆域

武姓

說到武姓帝王,大家都知道,只有武則天建立了武周了,這也是武姓唯一的一個皇帝,只有武則天一人。

武周疆域

冉姓

冉姓是我國一個比較稀少的姓,目前有七十萬左右的人,分布在四川和重慶地區(qū),而冉姓稱帝的只有冉魏的建立者冉閔,不過存在時間很短,不到三年就滅亡了。

冉姓

冉姓帝王出自于冉魏

冉魏是十六國時期冉閔建立的政權(quán),后趙時期內(nèi)亂不斷,冉閔趁機奪取政權(quán),后自稱皇帝,建立冉魏,后在前燕等國的進攻下滅亡,享國三年而亡。

冉魏疆域

]]>
大明朝狀元試卷:內(nèi)容和書法令人嘆為觀止 http://www.51zclw.cn/archives/14725 Tue, 13 Sep 2022 18:43:47 +0000 http://www.51zclw.cn/?p=14725

南宋青城山隱士安子順云:“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今看趙秉忠狀元卷而不愧者,其人必無恥。昔日文章的題目講的是治國安邦之策,415年前25歲的趙秉忠文章提出的建議今天讀來,仍有意義。而今高考別出心裁的題目,諸如“貪官檢討”、“大象把螞蟻踩到骨折了怎么辦”之類很多,是治國安邦,還是禍國殃民,現(xiàn)實已經(jīng)作出了回答。

趙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號其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人。

15歲補府學(xué)生,24歲中舉人,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狀元。

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狀元卷,是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于1983年捐獻給國家的,屬國家一級文物。

據(jù)史書記載,中國的科舉制度時間長達近1300年,有據(jù)可考的文武狀元770余人,但能讓后人目睹狀元答卷其風采的,唯有趙秉忠這一份。

作為國家的重要機密,這份卷子是怎樣從宮廷傳到民間的?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

本卷系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它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為19折冊頁,橫長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寬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為全綾裝裱。

卷首頂天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為當時的皇帝朱翊鈞御書下鈐“彌封關(guān)防”長印,占一折。下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為1厘米見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闡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主張“實心先立”、“實政繼舉”才能天下太平安樂,具有重要的歷史、現(xiàn)實意義;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簡歷。

后3折列著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張位等9位讀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職銜與姓名。此狀元卷現(xiàn)存于山東青州博物館。

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對: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nèi)也,必有經(jīng)理之實政,而后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后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wù),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巖廊朝寧,散于諸司百府,暨及于郡國海隅,經(jīng)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

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fā)乎淵微之內(nèi),起于宥密之間,始于宮闈穆清,風于輦轂邦畿,灌注于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

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于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yīng)于桴答,用此道耳。厥后,崇清凈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后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于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jié)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于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

蓋治具雖設(shè)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

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于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于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guī)畫懸焉不設(shè),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剛毅本于性生。草昧之初,即創(chuàng)制設(shè)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后,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

考盤之高蹈,潁川之治理,必旌獎之,以風有位;浚民之鷹鶴,虐眾之梟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復(fù)帝王所自立之,稱聯(lián)之理政務(wù)尚綜核者,欺蒙虛冒,總事空文。人日以偽,治日以敝,亦何以繼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風,而稱統(tǒng)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責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聰明睿智之資,備文武圣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國家之鴻業(yè),八柄以馭臣民而百僚整肅,三重以定謨猷而九圍式命,蓋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漢以下矣!

乃猶進臣等于廷,圖循名責實之術(shù),欲以紹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言?然亦目擊世變矣。顧身托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臣聞:

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責者,付之人君。君有統(tǒng)理之權(quán),而實有所承受。故所經(jīng)其事者,法之吳天。用是所居之位,則日天位;所司之職,則日天職;所治之民,則日天民;所都之邑,則日天邑。

故興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今夫天,幽深玄遠,穆然不可測也;渺茫輕清,聵然莫可窺也。而四時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職。人人沾浩蕩普濟之澤,在在蒙含弘廣大之休。

無欠缺以虧其化;無阻滯以塞其功者,蓋不貳之真默,醞釀于大虛,不已之精潛,流衍于無極,故實有是化工耳。

然則人君法天之治,寧可專于無為,托以深密靜攝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職司為實政者;人君憲天之心,寧可專于外務(wù),強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貳不已之真精為實心者。

粵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貽協(xié)和風動之休;民也畫象而理,成《擊壤》從欲之俗。君臣相浹,兩無猜嫌,明良相信,兩無顧忌,萬古稱無為之治尚矣!而詢事考言,敷奏明試,三載九載,屢省乃成,法制又詳備無遺焉。

蓋其浚哲溫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欽明兢業(yè),日以志慮攝持于方寸。故不必綜核,而庶府修明,無事約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開而再辟,日月滌而重朗。蓋以實心行實政,因此實政致弘勛。

其載在《祖訓(xùn)》有曰,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門勿得沮滯,而敬勤屢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緒,固有加無墜者。

至世宗肅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斷;察廢棄者,作之以精明。制禮作樂,議法考文。德之所被,與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與雷霆共迅,一時吏治修明,庶績咸理,赫然中興,誠有以遠紹先烈,垂范后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圖治,日以實政,望臣工矣!而誕謾成習(xí),誠有如睿慮所及者。故張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職以逞者,貽代庖之譏。有所越于職之外,必不精于職之內(nèi)矣!則按職而責之事,隨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參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當亟圖者也。

恥言過行,古昔有訓(xùn),而競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于外之靡,必不深于中之抱矣,則因言而核之實,考實而責之效,使捷巧不得與渾樸齊聲,悃幅不至與輕浮共譽,又今日所當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濁揚清也。而吏習(xí)尚偷,既使者分遣,無以盡易其習(xí)。為今之計,惟是廣咨諏、嚴殿最,必如張詠之在益州、黃霸之在潁川。斯上薦剡焉,而吏可勸矣。教化者,齊士民之心術(shù),以維風振俗也。而士風尚詭,即申令宣化,無以盡變其風。為今之計,惟是廣厲學(xué)官,獨重經(jīng)術(shù),必如陽城之在國學(xué)、胡瑗之在鄉(xiāng)學(xué),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風矣。

四海之窮民,十室九空,非不頒賑恤也,而顛連無告者,則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隱未達;而漁獵者有以阻之,上費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罰,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內(nèi)訌,西支東吾,非不詰戎兵也。

而撻伐未張者,則守圭紈绔之胄子,無折沖御侮之略;召募挽強之粗才,暗馳張奇正之機。兵費其養(yǎng),國不得其用,何不嚴遴選之條,廣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積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郁不伸,何以召祥?則刑罰不可不重也。

故起死人、肉白骨、讞問詳明者,待以不次之賞;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無所積矣。天地之生財,本以供國家之用,而虛冒不經(jīng),何以恒足?則妄費不可不禁也。故藏竹頭、惜木屑、收支有節(jié)者,旌以裕國之忠;而猶然冒費者,罪無赦焉,而財無所乏矣。

蓋無稽者黜則百工惕,有功者賞則庶職勸,勸懲既明則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并軌哉!而實心為之本矣!實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茍且以應(yīng)我;實心以圖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舉。不然,精神不貫,法制雖詳,無益也。

而臣更有獻焉:蓋難成而易毀者,此實政也;難操而易舍者,此實心也。是必慎于幾微,戒于宥密。不必明堂聽政也,而定其志慮,儼如上帝之對;不必宣室致齋也,而約其心神,凜如師保之臨。使本原澄徹,如明鏡止水,照之而無不見;使方寸軒豁,如空谷虛室,約之而無不容。一念萌,知其出于天理,而充之以期于行;一意動,知其出于人欲,而絕之必期于盡。

愛憎也,則察所愛而欲近之與所憎而欲遠之者,何人?喜懼也,則察所喜而欲為與所懼而不欲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視聽注焉;勿曰非違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監(jiān)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為天守制,而不私議興革;一錢之出納,日吾為天守財,而不私為盈縮。一官之設(shè),曰吾為天命有德;一奸之鋤,日吾為天討有罪。蓋實心先立,實政繼舉,雍熙之化不難致矣,何言漢宣哉!臣不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zhàn)栗隕越之至。

臣謹對。

全文譯文

臣回答:我聽說帝王親臨統(tǒng)治國家,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而后才能約束臣民,日理萬機,才能獲得繁華太平的治理;必須有倡導(dǎo)和率領(lǐng)國家的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而后才能夠磨練和激勵百官,振興改革各種事務(wù),才能達到非常興盛的治理。

什么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是要立綱紀,要頒布法規(guī)制度,懸掛在皇宮大門兩側(cè),置放在法令條文之首,張掛于朝廷宮闈各處,散布于各級官府,發(fā)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縱橫,大小區(qū)域,莫不具備,處處嚴密,絲毫沒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

就是要振奮懈怠懶惰的人,激勵精明能干的人,發(fā)自于內(nèi)心深處,起之于細微之間,從朝廷宮中開始,風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邊疆角落,波及各處,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無不暢達,肌膚形骸,到處都沒有堵塞的地方。

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實行了,則官員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們看到的聽到的都一樣,視聽不亂,沒有散漫亂離的擔憂,用以統(tǒng)治的國家機器就可彰顯作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樹立了,各職權(quán)機關(guān)就能配合默契,貧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統(tǒng)一,法度不亂,沒有繁瑣懶惰的禍患,用以統(tǒng)治的根本就堅固了。

有這樣的國家機器,就不是空有駕馭天下的勢力,而且能昭示國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維持制約,太平盛世就逐慚達到了;有這種從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條文來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奮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競賽和勉勵,一個興盛的社會就不勞而至。

自古的帝王們,不下宮室臺階但其所為卻能迅速風行于天下,不出宮殿之門其命令卻能像鼓聲應(yīng)答那樣得到響應(yīng),就是用的這種治國之道呀!到后來,崇尚清凈的帝王深居宮中而百官效忠職守,就是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推行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呀。

后世人談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漢宣帝(劉詢),他治理時官員稱職,百姓安寧,可謂治理有效了!但他卻又專意于檢察,那么檢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遺漏,靠造假得賞的人也就隨之而來了;

后世人說的深沉靜默的帝王,首推漢文帝(劉恒),他簡約節(jié)制,不巧立名目,可謂是政策寬緩了!而他又特別注重修養(yǎng)持重,這種修養(yǎng)持重思想潛移默化,發(fā)揚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會就出現(xiàn)了。

國家機器雖設(shè)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行不通,那么皇上想要責備官員,官員卻已經(jīng)窺視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眾,民眾卻已經(jīng)窺視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議論了。即使國家的綱紀、法度明確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達,下面只用虛假相對,上下互相蒙騙,雖然得到明察之利,卻也受到明察之害。

治國思想暢通而國家機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變成命令,臣民會信任皇上的意志從而平安無事;心神向往又懾于威力,民眾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順從。

一切規(guī)則、法律都完備但不運作,上邊以精神統(tǒng)轄,下邊用實政管理,上下相互儆戒,就會沒有反覆查核之名,而有詳細考察之利。那漢宣帝不如漢文帝得說法,正是反映這個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聰明才智為上天所授,剛毅品性由生性決定。在國家草創(chuàng)初期,他就創(chuàng)建制度設(shè)制謀略,定下萬世之大計;天下安定之后,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對在考盤(地方名)之崛起,潁川之治理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官員,都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此作為風范鼓勵各地學(xué)習(xí);對榨取民眾的鷹鹯猛禽,虐待民眾的猛虎野獸,必須挫敗和折服他們,以警惕眾多官吏。

(假如)用那些善于揣摩帝王心思回復(fù)的人、善于處理政務(wù)喜歡反覆查對的人,就會搞虛假欺騙,常會收獲一紙空文。

人一天天變得虛偽,治理一天天變得混亂,這怎么能繼承帝王的那些至高無上的理念,發(fā)揚古代那些美好的風氣呢?又怎么說能統(tǒng)領(lǐng)萬民萬物、仰承天地賦予的責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聰明睿智之資質(zhì),具備文武圣明之道德,掌握著嚴肅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權(quán)力),承擔著國家的鴻大基業(yè),手握駕馭臣民多種權(quán)柄從而使臣民整肅,多次出征安定邊疆從而讓九州臣民俯首聽命,已經(jīng)手握太阿寶劍,鼓起冶煉之爐,這就可以高于五帝、勝過三王、藐視漢以下的各代帝王了!

但您仍然讓臣等來到朝中,謀取循名責實之術(shù),欲繼承唐堯、虞舜、雍熙皇帝時的風氣,這是多么盛大寬廣的胸懷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親眼目擊了世態(tài)變化啊!只是身在江湖遠離朝廷,有想法卻不可說,能說點又不能盡性呀。

我今天有幸身處離朝廷咫尺之地,得以暢所欲言而無所顧忌,哪敢不披肝瀝膽以獻給皇上!

我認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卻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責任寄托給君王。皇上有統(tǒng)領(lǐng)國家的權(quán)力,也實有所承受于上天。因此所經(jīng)辦的事情,其辦法就來自廣大無邊的天。

所居的這個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職責,就叫天職;所統(tǒng)治的民眾,就叫天民;所設(shè)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復(fù)興理論達到天下大治,必須要求天來審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遠,美好但不可測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窺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于自己的官位;山岳河海,都顯示自己的職責。

人人接受浩蕩普濟之恩澤,處處蒙受含弘廣大之福祿。沒有因欠缺吃虧而求其改變的,沒有因停滯阻塞而阻擋其功效的,這唯一的真諦默默醞釀于太空之中,取之不盡的精華暗暗流衍于無窮無盡,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創(chuàng)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則治理天下,寧可專心于順應(yīng)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托付于嚴密冷靜的整頓!這就必須有各級各類職能部門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統(tǒng)一民心,寧可專心于身外的事務(wù),用強大有力的法令來把持政權(quán)!

這樣就必須有些一心不停、真誠精明之人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像回到唐堯、虞舜的時代,皇上不費力氣地治理,給了臣民親睦協(xié)調(diào)、若沐春風的歡樂;百姓也把法規(guī)條文張掛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著《擊壤》歌隨心所欲玩樂的風俗。君臣相互通徹,兩無猜疑;賢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兩無顧忌,萬世稱頌的無為之治就實現(xiàn)了!

同時考核言行,陳述奏章,公開考試,如此經(jīng)歷幾年,多次試驗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詳細完備起來而沒有遺漏了。這樣多用智慧而又溫和謙恭,日日把這種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風嚴明而又兢兢業(yè)業(yè),天天用此意志引導(dǎo)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覆稽查而官府都能開明,無事煩擾。

做出古今所從未有過的功績,乾坤重辟,日月增光。這就是用實心推行了實政,用實政建立了偉功呀。

《祖訓(xùn)》記載說,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議,就要交給管這事的機關(guān)施行,各級官府不得阻擋,而且恭敬地多次表達這個意思。后來諸位圣王們都相互繼承,遵守這個固定的法則,接受了先人的建議,只有加以發(fā)揚而沒有丟棄這一原則的。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讓委靡不振的人知返,用英明的決斷振奮他們;看到被廢棄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勵他們。制定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振興禮樂,議定法律。道德所覆蓋的,與河海一般深;威力所達到的,像雷霆一般塊。

一時吏治昌明,眾多業(yè)績皆有條有理,國家赫然中興,這確實是上承于先烈,下垂于后世啊的功績呀!

當今皇上陛下,任人圖謀治國,日日實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希望群臣奮進呀。而今人多放縱成習(xí),的確如明智的人所顧慮到的那樣。所以要設(shè)置官吏,各司其職。對超越職權(quán)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來譏諷他。因為愿做超越職權(quán)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于職權(quán)之內(nèi)的事!

這就要按照職權(quán)做其負責的事,再根據(jù)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績,使春天的官不得參與冬天的公事,管軍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這就是現(xiàn)在要亟待解決的問題。恥于言談而敏于行動,這是自古就有的訓(xùn)導(dǎo)。對那些競相奢靡撒謊吹牛的,就讓他們得到輿論的羞辱。

那種稱心于外表奢恥的人,必不能有深沉遠大的胸懷!所以要從言論考核他的實際,再從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實效,使敏捷靈巧的人不得與糊涂遲鈍的人獲取同樣的名聲,使誠實的人不得于與輕浮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這又是當今所應(yīng)當迅速恢復(fù)的做法。

巡察的官員是朝廷寄托的耳目,目的是激濁揚清。而官吏已養(yǎng)成了茍且偷安的習(xí)慣,即使把官員分別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變他們的這種惡習(xí)。當今之計,唯一的辦法是廣泛咨詢,嚴把首尾,必須像張詠在益州、黃霸在潁川那樣。

上級推選官員嚴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規(guī)勸了!教育是整治并規(guī)范民眾的心術(shù),以維護和振興好的風俗習(xí)慣。而民風中還存有欺詐、虛偽的東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變,還是不能讓這種風氣全部改變。

當今之計,唯一的辦法是廣泛磨礪培養(yǎng)治學(xué)官吏,推崇經(jīng)學(xué)儒術(shù),必須像陽城在國學(xué)、胡瑗在鄉(xiāng)學(xué)那樣,給予他們以重托,民眾就可以教化了!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不是沒有頒發(fā)賑濟和撫恤。社會上還有窮困不堪而投告無門的人,那么德政就未能有效顯示。貪污牟利者能蒙混,是下面的民意未能上達。漁獵錢財?shù)娜四軌蚪亓糍c資,國家花上十分,下邊得不到一分。

為何不加重對秘密貪取者的懲治,而罰他個傾家蕩產(chǎn)呢?四方少數(shù)民族內(nèi)部互相傾軋,應(yīng)付了西邊應(yīng)付不了東邊,不是不想動用軍隊。而征討還沒開始,守著寶玉的那些富貴出身的紈绔子弟,沒有抵御敵人欺侮的謀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魯毛糙之人,暗地里隨便用一些作戰(zhàn)方法。國家用軍費養(yǎng)著他們,該用的時候不能用。

為什么不嚴格遴選條件,廣開用人之途徑呢?民眾當中的積冤,關(guān)系國家的和平安定。而抑郁之氣得不到伸張,怎么能招致吉祥世道?所以刑罰不可不重用。審判定案時把案情問得明明白白的人,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應(yīng)待以好的獎賞;而刑法繁細如秋日之荼,不輕易寬赦,這樣就沒有什么積冤了。

天地所生的財產(chǎn),本來是供國家用的。而對虛報冒領(lǐng)無正常規(guī)范,國家怎能長久富足?對胡亂浪費不可不禁止呀。所以對那些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收支有節(jié)制的人,應(yīng)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些仍然在冒領(lǐng)浪費者,治罪無赦,國家的財產(chǎn)就不貧乏了。

對沒有功績者予以貶斥,則能讓百官得以警惕;對有功者予以獎賞,則能讓許多在職者得以勉勵。勉勵和懲罰明確,政治上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又怎么能不與唐堯、虞舜時的美政齊名呢!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是根本啊!

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任用人,人就不敢用茍且偷安的態(tài)度應(yīng)付皇上;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謀劃國事,國事就不至于因人的懶惰而不振興。不然,人的精神不貫通,法制雖然詳細健全也無益。

我還有建議奉獻給皇上:我認為難以成功而且容易毀壞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而容易丟掉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這就必須于細微之處謹慎,于局部小事防備。不必在明堂上聽政,就可決定民眾的意志和謀略,使臣民莊重如面對上天;不必在宣室(宮殿名)行致齋禮,就可約束民眾的精神和思維,使臣民凜然如對師保(古時教導(dǎo)貴族子弟的官)。

使內(nèi)心澄徹,如明鏡止水,照到的地方?jīng)]有看不見的;使方寸之地豁然開朗,如空谷虛室,約來的人才沒有不能容納的。一種想法萌生了,知道這是出于天理,就要讓它如期見于行動;一種心愿出現(xiàn)了,知道這是出于個人的欲望,就要讓它如期滅絕殆盡。

在愛憎感情上,察覺到所喜愛的人就想靠近他與察覺到所憎恨的人就想遠離他,這算什么人?在喜懼態(tài)度上,察覺到所高興的事就想去做與察覺到懼怕的事就不想去做,這算什么事?不要說屋漏了外人不知道,而天下人們的眼晴和耳朵都在注意著;不要說還沒違法就不被禁止,而神明降下來監(jiān)視著每個人的生存。

一種法規(guī)的設(shè)立,是皇上在為天守護制度,而不能私自議論興起或革除;一分錢的出納,是皇上在為天守護財產(chǎn),而不能私自增加或減少;設(shè)置一個官職,是皇上為天任命有德之人;除掉一個奸邪,是皇上為天討伐有罪之人。

這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首先樹立起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繼而奏效了,雍熙皇帝時的社會風氣就不難達到了,還說什么漢宣帝呀!我不知道什么是忌諱,斗膽冒犯帝王之威嚴,不勝恐懼,謹慎作答如上。

總結(jié)十條建議

為了對殿試卷的題目作進一步回答,趙秉忠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給皇 上提出了以下10條治國建議。

第一、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

皇上圖謀治國,必須設(shè)置和選拔好各級官吏,而且對這些官吏要有明確分工,讓他們按照職權(quán)各負其責,不允許任何人做超越職權(quán)的事。就是說,掌管春季事務(wù)的官不得參與冬季的事務(wù),管軍事的官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然后按照他們所做的事情考核其政績,決不能放縱成習(xí)。

第二、不讓恥辱的言行招搖過市

社會上有人嘩眾取寵,專作表面文章,有的甚至把恥辱言行加以炫耀,這種人絕對沒有深沉遠大的胸懷。對他們要從言論考核到實際,使投機取巧的人不能與忠厚老實的人得到同樣的名聲,使輕浮的人不能與誠實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

第三、廣開言路,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

皇上派巡察官到各地去巡察,目的是打擊污濁,樹立正氣。但不少地方官吏已養(yǎng)成了茍且偷安的習(xí)慣,即使派一些巡察官下去,也不能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是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全面了解每個官吏的基本情況,分清優(yōu)劣,真正做到優(yōu)勝劣汰,激勵官吏努力工作。

第四、培養(yǎng)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教育者的任務(wù)是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規(guī)范道德水平,以維護和振興好的社會風氣。針對當時學(xué)風中存在的欺詐和虛偽行為,國家必須下決心培養(yǎng)和磨礪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對他們寄于重托,放手讓他們工作,在全國形成認真讀書的風氣。

第五、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有的窮困不堪但又投告無門。國家也經(jīng)常出資賑濟和撫恤。但國家花費十份錢財,百姓卻得不到一份好處。就是因為社會上還有貪官污吏,而且他們的欺騙和蒙蔽手法尚未暴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處并罰他們傾家蕩產(chǎn)。

第六、加強軍隊建設(shè),嚴格軍人的遴選條件

邊境地區(qū)經(jīng)常遭到外族的侵擾,應(yīng)付了東邊應(yīng)付不了西邊,國家不是不想動用軍隊,主要是因為軍隊中那些富家出身、身披寶玉的紈绔子弟,根本不會打仗。國家用軍費養(yǎng)著他們,該用的時候用不上。這就要求國家在召募軍人的時候必須嚴格遴選條件,廣開選兵途徑,不能打仗的兵一個也不要。

第七、消除積冤,安定民心

百姓中的積冤得不到伸張,抑郁之氣得不到表白,就不能招致吉祥世道。因此,要特別注意刑罰的準確性。在審判定案時,對那種把案情弄得明明白白、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的官員,應(yīng)該給予重獎。而對那種馬馬虎虎、草菅人命的官員,必須嚴懲不貸。這樣,百姓中就不會有冤案了。

第八、提倡節(jié)約,反對浪費

國家的財產(chǎn)是為國家所用的,不能隨便浪費。對那種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財務(wù)收支有節(jié)制的人,應(yīng)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種虛報冒領(lǐng)、貪污浪費者,則要堅決治罪無赦。這樣,國家的財產(chǎn)就不會貧乏了。

第九、明辨功過,獎罰分明

對不稱職的官吏予以罷免或貶斥,可以對其他官吏起到警戒作用;對有功之臣給予獎賞,可以為其他官吏樹立榜樣。只要獎罰分明了,上邊說話就管用了,事情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就能與唐堯、虞舜時的社會局面相媲美了。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覺推行和維護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

趙秉忠在答卷最后,非常懇切地建議皇上:難以成功且容易失敗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且容易丟掉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因此,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確定之后,全國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覺維護和推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麻痹。不管在誰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種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盡快見于行動;一種錯誤欲望出現(xiàn)了,就要盡快滅絕殆盡。如果大家都能自覺這樣做,人們所盼望的和諧興旺的社會局面不僅會到來,而且能超過以前歷代最興盛的時期。

]]>
武則天稱帝后,寫下大唐最狂的一首詩,短短20字,嚇退造反大臣 http://www.51zclw.cn/archives/2084 Tue, 06 Sep 2022 05:40:43 +0000 http://www.51zclw.cn/?p=2084 毛主席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一位帝王

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sh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這位帝王不是別人,正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從才人到尼姑,從皇后到皇帝,奪位,殺子,立無字碑……

她的身上有著太多傳奇故事。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則是其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個。

唐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中記載:

天授二年(691年)臘月,也就是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二年,寒風凌冽,白雪皚皚。

彼時朝局動蕩,不少大臣對于武則天廢子繼位的行為很是不滿,意欲謀反,恢復(fù)李唐王朝。

于是在一番密謀之下,他們謊稱林苑中出現(xiàn)奇景,明明是寒冬臘月,卻有百花開放,欲引女皇駕臨,然后將她制住。

武則天聽聞后便覺有詐,但表面上并未提出異議,應(yīng)允下來。

緊接著,她便將計就計,提筆寫下一首《臘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吹。

詩題中的“上苑”是古時的皇家園林,又稱上林苑神都苑

全詩只有20字,簡潔明快,通俗易懂,通篇只說了一句話:

明天早上我要游覽上林苑,火速傳信讓春神知曉,令百花連夜綻放,莫待曉風來催。

因此此詩亦被稱為“催花詩”。

一首詩畢,武則天便將此作為詔書,派遣使者前往上林苑中對著百花宣詔。

如今看來,此舉是極為荒誕的,萬物榮枯,自有其時節(jié),非人力所能左右,怪力亂神之說,則更不可信。

但翌日清晨,山林苑百花齊放,好似春日之景,竟真像花神顯靈一般。

武則天在眾人的簇擁下前往上林苑觀賞自己的“成果”,甚為滿意。

而原本打算借此機會行不軌之事的大臣們,則個個嚇得面無血色,驚詫不已,無一不為之折服。

在他們看來,這是上天示警,天命所向之人,如何能夠與之為敵?

于是,不費一兵一卒,一場暴亂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了。

時過境遷,眾說紛紜,究竟是天降異象,還是有人刻意為之,真相已經(jīng)無法去探究。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的這份氣魄,著實令人佩服。

蘇者聰在《古代婦女詩一百詩》中曾這樣評價:

詩中洋溢著作者主宰一切的豪邁氣魄,其磅礴氣勢,凜凜威風給人一種鼓舞力量,從中透露出盛唐氣象。

彼時正值武則天登基之后的第二年,朝局未固,人心不穩(wěn)。

她開天下之先例,以女子之身登上權(quán)力巔峰,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要面臨的困難,自然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這一首小詩中所傳達出來的帝王霸氣,令許多原本懷有不臣之心的人,都對其心服口服。

此后,武則天一路開疆擴土,大興改革,在政治領(lǐng)域大展拳腳。

這一“催花事件”,是她在朝臣與百姓心中建立威信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而這個看起來離奇荒誕的故事,也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漸漸演變出許多怪奇?zhèn)髡f來。

清代李汝珍所著《鏡花緣》便是以武皇催花一事為背景起筆,在第四回中,他寫道:

武則天游上林苑當日,百花皆依命開放,只有牡丹認為此舉違背四時規(guī)律,要等頂頭上司百花仙子來定奪,便始終閉而不發(fā)。

武則天大怒之下,便命人將上林苑中所有牡丹花盡數(shù)焚燒殆盡,還下令將長安城中所有牡丹都貶到洛陽去。

若真如此,洛陽之所以有牡丹之都的美稱,倒是有武則天幾分“功勞”。

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身上充滿了傳奇與爭議。

有人敬佩她的膽識與才干,有人唾棄她的狠戾與手段。

她完善科舉制,破除門閥觀念,以農(nóng)為本,廣開言路,執(zhí)政期間政治清明。

但同時,她也任用酷吏,殺害了許多李氏宗親,晚年生活荒淫。

歐陽修就曾痛斥武則天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禍首,而《資治通鑒》中說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世英賢也竟為之用。

不論是褒還是貶,是功還是過,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武則天實在是一個狠人。

對自己狠,對親人狠,對仇人,更狠。

網(wǎng)上有一句很火的話:女人不狠,地位不穩(wěn)。

這句話在武則天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而她在臨終之時,回望一生滄桑起伏,想必也已經(jīng)料到,自己會作為一個充滿爭議的傳奇,永遠活在后世的議論當中。

所以她的墓碑上未有一字,將是非功過都交由后人評說。

一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抨擊她蛇蝎心腸,牝雞司晨,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她的大膽,果決與凌厲,同樣是那個時代任何男子都難以超越的。

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不是一個完美的帝王,但也絕不至于昏庸。

在盛大的歷史洪流中,這朵桀驁獨放的花,終究是留下了一抹最鮮艷的紅。

【后記】唐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fā),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chuàng)發(fā)布。作者:胡子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