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沆瀣一氣 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wù)叻Q‘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解釋:唐僖宗二年,主考官崔沆放榜,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人們談?wù)撨@個事情時候都笑著說: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近義詞】
狼狽為奸 臭味相投 朋比為奸 貓鼠同眠 狐群狗黨 渾然一體 通同一氣 串通一氣 同流合污
【反義詞】
精誠團(tuán)結(jié) 擇善而從 肝膽相照 志同道合 自命清高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非常的盛行,當(dāng)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guī)模很大的考試, 許多讀書人紛紛來到長安應(yīng)考??忌杏袀€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xué)。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贊賞,連聲叫好。發(fā)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當(dāng)時規(guī)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 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于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币馑际牵麄儙熒鷥扇讼袷且归g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并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后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zhì)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有私人關(guān)系。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成語寓意】
從歷史記載來看,崔沆是憑考卷錄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無瓜葛,姓名聯(lián)璧只是一種巧合,但語言的傳播自有其約定俗成的慣性,傳揚日久,“沆瀣一氣”就從玩笑話變成了含有貶義的成語??陀^地說,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曲解和訛傳。這也警示人們,酒后談資、坊間笑料、小道消息一類的傳言,有時極具殺傷力,從來不可小覷。與此同時,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有一些心術(shù)不正的人勾結(jié)起來,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這也提醒人們交友需謹(jǐn)慎,交邪友,容易沆瀣一氣,后患無窮。一定要看清這類人的本質(zhì),潔身自好,結(jié)交益友、樂友、諍友,堅決不與這些人同流合污。
【成語接龍】
沆瀣一氣 ? 氣焰熏天 ? 天不絕人 ? 人面鬼心 ? 心懸兩地 ? 地地道道 ? 道學(xué)先生 ? 生知安行 ? 行不副言 ? 言不達(dá)意 ? 意氣用事 ? 事以密成 ? 成仁取義 ? 義形于色 ? 色藝雙絕 ? 絕薪止火 ? 火妻灰子 ? 子曰詩云 ? 云游天下 ? 下氣怡聲 ? 聲色狗馬 ? 馬耳東風(fēng) ? 風(fēng)風(fēng)雨雨 ? 雨散風(fēng)流 ? 流湯滴水 ? 水漫金山 ? 山河表里 ? 里通外國 ? 國無寧日 ? 日旰不食 ? 食不充口 ? 口角風(fēng)情 ? 情深似海 ? 海底撈月 ? 月眉星眼 ? 眼去眉來 ? 來日正長 ? 長戟高門 ? 門戶之見 ? 見危致命 ? 命世之才 ? 才氣超然 ? 然荻讀書 ? 書香世家 ? 家殷人足 ? 足不履影 ? 影形不離 ? 離世絕俗 ? 俗下文字 ? 字字珠玉 ? 玉堂人物 ? 物是人非 ? 非昔是今 ? 今生今世 ? 世人皆知 ? 知人待士 ? 士死知己 ? 己溺己饑 ? 饑鷹餓虎 ? 虎頭虎腦 ? 腦滿腸肥?
?請來挑戰(zhàn)“氣”字開頭的成語接龍吧!
我在評論區(qū)等你喲~
【看圖猜成語】
根據(jù)下列圖片提供的信息,分別猜出成語。
1.
2.
3.
4.
5.
6.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好吧,機智的小伙伴,
是不是都猜出來啦?
我在評論區(qū)等你呀~
本期參考答案:
1.冰天雪地,2.當(dāng)局者迷,3.云淡風(fēng)輕,
4.可見一斑,5.遠(yuǎn)走高飛,6.卸甲歸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