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筆者真是想不到為啥阿里要起這個名字。我們知道,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名字有多重要。一旦起錯了名字,恐怕就會被嘲笑一輩子。比如說此前有個小伙伴姓楊名偉,又不幸是個男孩子,被嘲笑了好些年,后來到了大學實在受不了了,就跑去自己改了名字。
不僅是人名,國家名也一樣。很多人可能都會懷疑,為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列強,用的名字都是從四書五經(jīng)里翻出來的好詞。但其實是因為被打怕了。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這么翻譯的,原來英國的英吉利都帶個口字旁,或者叫“英雞黎”,法國叫“咈囒哂”,美國叫“咪唎加”,都是很不好聽的名字,表現(xiàn)了老大帝國對于夷人的不屑。
但是后來因為清朝打仗打輸了,所以在與各國簽訂條約的時候,各國使者都提出了這個問題。像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之前,英國人就說英國國名翻譯得不美,你得重翻。而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訂前,深惡中國“華夷之辨”的美國特使在談判前也堅持要求清政府使用“亞美利駕聯(lián)國”。最后在談判中,雙方又就國名問題達成一致,美國稱清朝為“中華大清國”,清朝稱美國為“亞美利駕大合眾國”。
這是對于打贏了中國的國家,都改成了寓意美好的譯名。至于那些打不贏的國家,就隨便翻譯了,像什么厄瓜多爾、危地馬拉、毛里求斯之類的。
當年王莽篡位的時候,也胡搞了一遍,給人周邊民族改名,侮辱人家,他改匈奴單于為“降奴服于”,貶西域諸國王為侯,改高句麗為下句驪。還把邊境一些地名改成了收拾人家的名字。比如說臨原曰填(鎮(zhèn))夷亭;隴西郡曰厭戎;白狼曰伏狄;平邑曰平胡;宣武曰討貉;長沙國曰填(鎮(zhèn))蠻;高句麗曰下句驪等等。
最后王莽的結(jié)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腦袋被割下來,在歷代后宮里擺了好幾百年,直到晉代才因為皇家倉庫著火,和高神斬蛇劍、孔子的鞋一起給燒了。
《晉書·張華傳》有載:“(元康五年)武庫火……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
所以起名這個事是個大事,不能瞎起。說了這么多,我們再回過頭看看阿里起的這個“鯨觀”。
而京觀是什么呢?百度百科說得很明白: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尸,封土而成的高冢?!臼纠棵?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回:“潘黨請收晉尸,筑為‘京觀’,以彰武功于萬世。”明梁云構(gòu)《袁節(jié)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觀岳如也?!?/span>
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zhàn)捷陳尸,必筑京觀,以為藏尸之地。古之戰(zhàn)場所在有之。(張岱《夜航船》)
說白了,就是打勝仗之后,把敵方尸體堆起來的一個大死人堆。中國古代打仗打贏了之后經(jīng)常會將敵方尸體堆起來做成京觀,用于炫耀武功。像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皇甫嵩在曲陽斬殺黃巾軍3萬多,俘虜六萬左右。為了震懾流民,皇甫嵩下令殺了所有戰(zhàn)俘,以這十萬人的尸體筑成京觀。
而筑京觀的做法也影響到了周邊民族,高句麗、吐蕃、南詔、遼、金、蒙古都有京觀的記錄。高句麗就曾用隋朝軍隊的尸體修筑京觀,“積中華兒女之尸,筑以為京觀”,后來唐太宗打高句麗才把這些京觀拆了。而喜歡屠城的蒙古人的京觀也是出了名,在西征南下的過程留下了大量京觀。
因此,無論起“鯨觀”這個名字的理由是什么,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容易引發(fā)爭議的詞。
不過目前,鯨觀的網(wǎng)站已經(jīng)打不開了。大概真成了京觀了吧。
喜歡本文的話,歡迎關(guān)注活在信息時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