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晉惠公做國君之前,曾要求秦國支持,并答應(yīng)割給黃河南岸的五城作為報酬。可是,當(dāng)晉惠公在秦國幫助下做了國君之后,卻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不久,晉國遇到荒年,晉惠公向秦國商請購糧,秦國也還是樂意滿足了晉國的要求。
后來,秦國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晉國商議,請求購糧。晉惠公卻表示不愿意。大夫慶鄭勸道:“你靠秦國做了國君,還沒報答;現(xiàn)在人家遇到天災(zāi),你又不予援助。這樣,是我們不講信義了。不講信義,國家怎能保得???”可是另一位大夫虢射〔虢guó〕(晉惠公的舅舅)卻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要講信義,應(yīng)該早講。沒有割給五城,已是大失信義,我們兩國的傳統(tǒng)友好關(guān)系這個根本問題,已經(jīng)遭到破壞,現(xiàn)在縱使答應(yīng),賣糧給秦國,他們也還是不會滿意的。因此,不如干脆不答應(yīng)。并且說,“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左傳?僖公十四年》有上述記載。虢射說的“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這句話,意思是:皮既然不存在了,毛還能附著在哪兒呢?(傅,是附著的意思)——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哪里談得上其他問題。
漢朝劉向的《新序》,有一個故亊,更能形象地解釋這句。它說:戰(zhàn)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遇見一個樵夫,身穿老羊皮,背著一大捆柴草。北方普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縫布面,穿的時候,總是毛向外、皮向里??墒沁@人卻相反,他把毛向里,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覺得奇怪,問道:“你為什么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說:“我這樣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壞嗎?” 魏文侯聽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著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桓寬的《鹽鐵論》曾引用這個故亊,發(fā)表議論道:“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span>
失去了根本,沒有了基礎(chǔ),附著在根本上和基礎(chǔ)上的一切東西,當(dāng)然也不可能存在。這叫做“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反裘負薪”,亦作“反裘負芻〔chú〕”,反穿皮衣背柴草。(薪,柴;芻,草。)比喻愚昧,不知本末。亦形容生活貧窮,操作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