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xù)分享行書偏旁部首:至字旁。
至,zhì,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遠處射來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達,還可以用作副詞和連詞。如下圖所示:
行書中的至字旁:
首筆橫畫與撇折直接連寫成一筆,以斜切起筆,行筆勿長,稍抗肩,然后折筆向左下行,略長,行筆到位后再折筆向右寫提,出鋒不要超過首橫;點筆小巧靈動,角度略平,收筆引毫回帶;下面“土”字筆順先寫豎畫再寫兩橫,豎身不宜粗重,收筆呼應橫畫;兩個橫筆首尾相連,上短下長,底橫略呈拱形,以承托整字。
楷書中的至字旁:
行書中“至”字通常有兩種寫法:一種接近楷書,一種近似草書。后者書寫時使轉(zhuǎn)連綿,其關鍵在于上半部,形似一“子”字,注意要在弧彎鉤的左側(cè)用筆畫環(huán)繞圍成稍大的布白,而右側(cè)則基本或根本不留白。
具體字例:
到 dào
室 shì
臺 tái tāi
倒 dǎo dào
屋 wū
臻 zhēn
侄 zhí
至 zhì
致 zhì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紅本:
髟,讀作biāo,本意指長發(fā)披垂的樣子,現(xiàn)代漢語不常用,多用作偏旁,稱作髦字頭。以“髟”作為意符的字皆與毛發(fā)等義有關,如鬢、髪、髦、鬃等等。如圖所示:
首筆豎畫以斜切落筆,稍帶弧度;右邊三個小橫牽絲連帶,不要寫長;下橫起筆左探,大抗肩,擋住豎畫的收筆,與三個小橫等距,右部勿長,末端折筆回鋒連寫下面的“厶”部;“厶”部整體緊湊收斂,斜勢較大;右部三個撇筆不要寫散,短促有力,切忌聯(lián)排,注意其各自的形態(tài)和位置。
楷書中的髟字旁:
由于“髟”部僅作為字頭使用而筆畫又較多,為了避免其沉重之感,在書寫時筆畫均不宜過粗。左邊的諸多橫筆均應較大幅度抗肩,短小輕盈,左伸右收;而右方的三個撇畫須緊湊收斂,為下方的結(jié)構(gòu)留出空間。
具體字例:
鬢 bìn
發(fā) fà
髣 fǎng
鬟 huán
髻 jì
髦 máo
髯 rán
髫 tiáo
髹 xiū
髭 zī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紅本:
鬼,guǐ,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身大頭的怪物,本義是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后的靈魂。故從“鬼”的字大多與迷信、鬼神有關,如魑、魅、魂、魄等等。
首筆撇畫以斜切落筆,撇身稍直,短促有力;左豎起筆擋住撇畫的收筆,豎身右斜,略輕;橫折橫畫抗肩,向右行筆略輕,到位后圓轉(zhuǎn)折筆寫右豎,左斜;中豎與中橫、底橫作一筆連寫,底橫起筆左探,抗肩等距,末端折筆回鋒向左下行寫撇,撇身直而有力,收筆頓鋒蓄勢;豎彎鉤舒展,不宜粗重,出鉤迅捷有力,不得遲疑,鉤身稍大;“厶”部緊湊內(nèi)靠,不宜粗重。
楷書中的鬼字旁:
“田”部不宜大,上寬下窄,豎彎鉤舒展,出鉤遒勁。在行書創(chuàng)作中,首筆短撇通常被省略,而“厶”部則直接簡化為一點乃至完全省略不寫。
具體字例:
丑 chǒu
瑰 guī
鬼 guǐ
槐 huái
魂 hún
魁 kuí
愧 kuì
魄 pò
鬾 jì
魏 wèi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