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獨特的珍寶,是中國語言中的精髓所在。成語作為漢語的獨特表達方式,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智慧。其中,以“jia開頭的成語”為例,我們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深意,還可以了解到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成語中的“架”字代表積極主動,表達了在特定環(huán)境下應對困難、克服挑戰(zhàn)的智慧。例如,成語“架子上”的“架”字指的是道具支撐著演員表演,意味著有些事情需要“搭架子”才能完成。這也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勇敢面對困難,不懼一切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
另一個例子是成語“架橋”,這個成語的來源流傳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中國古代橋梁建設無論在設計、工藝上都有很高的水平,成語“架橋”既代表了過江造橋的技能,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克服困難、聯(lián)通天地的胸襟。它不僅僅是對于橋梁建設的稱贊,更是用智慧搭建連接彼此的紐帶。這種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物理層面,還能指引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準則。
成語中的“架”字還可以指代建構、組織。例如,“架勢”這個成語,指的是外部表現(xiàn)或假裝,也可以形容一個人擺出一種姿態(tài)。類似于“裝模作樣”的意思,是我們對人際交往中偽裝和虛張聲勢的形象。
還有一個成語叫做“架子鼓”,來自戰(zhàn)爭年代士兵們搭建在沙灘上的木質(zhì)云梯,以此攀上敵樓。這種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架子鼓”,不僅要求士兵們在戰(zhàn)時能夠迅速、靈活地搭建起類似云梯的木構架,更需要他們能夠憑借自身智慧與勇氣攻克敵樓。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在充分憑借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上,我們都可以成功克服并取得進步。
“jia開頭的成語”不僅展示了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和勇于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也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思維和對于人際關系的重視。這些成語不僅在文字中流傳,更承載著歷史的痕跡和智慧的火花。
通過學習和理解這些成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同時,也可以借此啟發(fā)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心態(tài),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勇氣。無論是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這些成語都能夠帶給我們啟迪和力量。
因此,在學習與使用成語的過程中,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和體會其中的智慧,發(fā)揚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架起更多連接與合作的橋梁。
]]>原創(chuàng)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2020-09-20 14:21
收錄于合集
#中國古代怎么認識天地萬物的?11個
#天文氣象——風雨雷電神13個
天人相應與天文氣象
(整理了好久,寫完之后先發(fā)在了天涯,由于不能單獨發(fā)帖,只能發(fā)在別人的帖子里或者我自己之前發(fā)的舊帖里。)
圖 發(fā)表在天涯帖子《古文物作證,為什么中華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里的系列文《天人相應與天文氣象》
萬物本原與元氣論
天文氣象里的風、云、雨、露、雷、電等現(xiàn)象是怎么回事呢?又和天上的日月星辰有什么關系,古人是怎么想到用金木水火土來表示的呢。
氣候氣象與天文密切相關,涉及到重要的“元氣論”,亦是何為太一、太極、太初、道等,這就是最關鍵的探討世界本原為何物了。
殷周時期的陰陽和五行學說,仍然是這一時期關于宇宙萬物本原的重要學說。
“五行”觀念還有更復雜深刻的內(nèi)涵,其關鍵就在一個“行”字,“行”有運行的意思,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即變動運轉(zhuǎn)的觀念。
陰陽五行、八卦都是抽象規(guī)律,借以如澤火雷風水山、金木水火土來表示而已,所以,并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
西周末年,還產(chǎn)生了“氣”的說法,用陽氣和陰氣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天地分離、四季變化、萬物盛衰等各種自然現(xiàn)象。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保ā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span>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jié)分而萬物化生矣?!保ā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span>
戰(zhàn)國時期,從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陰陽說與五行說開始被結合起來,形成了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和元氣論的結合,又構成了我國古代元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戰(zhàn)國中期的宋钘和尹文也提出了“氣”是宇宙本原的學說。
“氣”是一種以比較抽象的形態(tài),如《莊子·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
“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列子》);“其細無內(nèi),其大無外”(《管子·內(nèi)業(yè)》),即它可以小到無窮小,大到無限大,充斥于混沌空間,化生萬物。因其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又稱“元氣”。
后世的元氣學說也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東漢王充說:“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边@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混沌”的概念,一是“化生”的概念,這是中國先哲對“元氣”特點的概括。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氣”、“元氣”包含有“空氣”、“氣體”的意思,卻又不等同于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空氣”或“氣體”。
因此,中國的“氣”是可以用來解釋天氣、氣候中的風雨云氣雷電等變化的生成產(chǎn)生原理,如東晉郭璞《葬經(jīng)》又名《葬書》:“夫陽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所以,中國的“氣”的理論其實是非常先進有道理的。
除了上面所說的“元氣說”,還有認為水是萬物本原的說法,《管子·水地》中說“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萬物莫不以生”的“水一行說”。巧的是,據(jù)說“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也提出“水是萬物的始基”的說法。
郭店出土的楚簡中,有一篇《太一生水》也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制作時代最早的宇宙生成論文獻,它與傳世文獻中論述宇宙生成的《列子》、《禮記》、《荀子·禮論》、《呂氏春秋》、《鶡冠子》、《淮南子》等一樣視“太一”為宇宙發(fā)生的源頭。
我們可以看到“太一生水”的說法,和管子把水視作萬物的本源說法有一定的聯(lián)系,卻有著不同之處。
老子用“水”比喻道,但老子從來沒有說過水就是道?!痘茨献印烦幸u了老子的水喻,同樣沒有把道等同于水。
以及認為萬物生于土的說法,在《莊子·在宥》篇假借黃帝時代的廣成子之口說:“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钡摹巴烈恍姓f”。
所以,我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元氣說、水一行說、土一行說等都有出現(xiàn),也出現(xiàn)互相結合的現(xiàn)象。
———————————————-
陰陽二氣變化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nèi)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陰陽的最初含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nèi)外,運動狀態(tài)的躁動和寧靜等。
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nèi)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
圖 日月-陰陽圖
早期的“陰陽”概念并不是萬物屬性的抽象,而是專指“陰陽”二氣。
在《國語·周語上》中記載:周宣王時已有了“陽氣”的說法,到了西周末年,伯陽父以陽氣與陰氣的運動來解釋地震的成因。
在《呂氏春秋·古樂》中說:“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在《國語·周語下》中說:“如是,而鑄之金,磨之石,系之絲木,越之匏竹,節(jié)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風。于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故曰樂正”。
把“樂”看做是可通天地間的陰陽之氣,這是古今對音樂理解不同的重要區(qū)別。現(xiàn)代音樂脫離了這一點,卻不能改變音樂影響人的性情這一事實。
“陰陽”后來變成抽象的概念,在《靈樞·陰陽系日月》中就說:“陰陽者,有名無形”。
古人所說的“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而生萬物”之說,以陰陽二氣的交感相錯,解釋了宇宙萬物生成變化之究極本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在《道德經(jīng)》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在《系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全本《易經(jīng)》其實就是在講“陰陽”變化的數(shù)理和哲理。
《易經(jīng)》的基本思路其實就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
“陰陽”學說是在“氣”學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在“氣”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都是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因此也就抽象出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
圖 陰陽轉(zhuǎn)化-動態(tài)平衡
古代理論認為,精氣(或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由于精氣自身的運動,產(chǎn)生了屬性相反的陰陽二氣:陽主動,陰主靜;陽化氣,陰成形;陽氣布散而為天,陰氣凝聚而為地。
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二氣氤氳交感,相摩相蕩,達到了“和”的狀態(tài),則化生宇宙萬物并推動和調(diào)控著它們的發(fā)展變化。
也就是陰陽的交感相錯處于最佳狀態(tài),即“和”的狀態(tài)。
《易傳·系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莊子·田子方》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span>
《淮南子·本經(jīng)訓》說:“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物之殊。”指出陰陽二氣合和則化生繽紛多彩的萬物萬象。
《淮南子·氾論訓》說:“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diào)。……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成為和?!敝赋鲫庩柖鈪f(xié)調(diào)則為和,和是萬物化生的內(nèi)在機制。若陰氣過于偏盛,可使事物停止運動;若陽氣過于亢盛,則導致事物過分發(fā)展。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說:“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又說:“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闭J為“和”是陰陽之氣固有的協(xié)調(diào)機制,是天地之道的根本內(nèi)容,宇宙萬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都遵循“和”的規(guī)則。
然后,天地合而萬物生。
《荀子·禮論》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span>
《淮南子·天文訓》說:“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又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span>
這就是《道德經(jīng)》中,老子是所說的“天下之萬物生于有,而有卻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在地成形風雨露雷電
天氣地氣之交會
古代的“元氣論”討論的是天地本原,雖然古代對天地本原有很多說法,不過“元氣論”發(fā)展演變影響更大,認為天地本原是“氣”,由此產(chǎn)生了世間萬物,因而能夠從對天象物候氣象等的解釋中,找到是從“氣”推論出來的。
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和,亦即相互發(fā)生作用。在自然界,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形成云、霧、雷電、雨露,生命得以誕生,從而化生出萬物。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萬物才得以成長。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天地氣交,萬物華實?!?span id="vl5dlzj"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0389786">王冰注:“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由是則天地氣交也?!?span id="5thfdv5"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76482">張志聰注:“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
陰陽二氣的交感是在陰升陽降的運動過程中實現(xiàn)的。
實際情況是天陽居上,地陰在下,要形成陰上陽下之勢,居上之天陽之氣必須不斷地下降于地,在下之地陰之氣也應不斷地上升于天。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素問次注·天元紀大論》說:“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span>
《類經(jīng)·運氣》說:“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
古代認為陰陽二氣升降的動力存在于陰陽二氣自身之中。陰中有陽,故陰能在其所涵陽氣的推動下上升交于天氣;陽中有陰,故陽能在其所寓陰氣的牽掣下下降交于地氣。
天之陽氣為何能降,地之陰氣為何能升?
中國古代理論是用“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來解釋的,也就是說,天氣雖在上,但內(nèi)涵地之陰氣,即陽中有陰,有“親下”之勢,故天氣在其所涵地之陰氣的作用下降于地,地氣雖居下,但內(nèi)寓天之陽氣,即陰中有陽,有“親上”之勢,故地氣在其所涵天之陽氣的作用下上升于天。如此則陰升陽降,天地之氣交感合和。
《素問·六微旨大論》中這樣說道: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
黃帝問: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運動是怎樣的?岐伯答:氣的升降,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結果。
黃帝問:希望聽聽天地陰陽之氣是如何升降運動的?
岐伯答:升止則降,下降之氣叫天氣;降止則升,上升之氣叫地氣。天氣下降,交流于地;地氣上升,飛騰于天。所以(天地之氣)上下相互感應,升降互為因果,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就產(chǎn)生了。
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交感交流,才會有各種氣象出現(xiàn),但是在《呂氏春秋·孟冬紀》里面提到一種情況,冬天則會相反,導致天地不通:“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而成冬。’命百官謹蓋藏?!?。
冬天的時候,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兩者不交流了,所以,天地不通,而成冬天。
正常的時候,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才會有風云雨霧霜露雪雷電等天氣的出現(xiàn)。
而要是冬天出現(xiàn)雷電,則很不正常了,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一候:“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fā)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span>
所以,古人才用“冬雷震震,夏雨雪”來做誓言,“乃敢與君絕”?。。ā?span id="j55hjvt"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4653448">漢樂府民歌《上邪》》)
雷又是龍,即“雷從龍”,故而龍是“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保ā?span id="3b1v3vj"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13398">說文》),隨天地變化而變化。
———————————————-
陰陽之氣化風雨雷電
圖 云霧繚繞升騰的動態(tài)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解釋了云和雨的形成:“地氣上而為云,天氣下而為雨?!?/span>
圖 云霧山繚繞的動態(tài)圖
《淮南子·天文訓》一章中還寫到,“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地之含氣,和者為雨。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徹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
這里從道家對天地的相互關系論述了風雨,雷霧,霜雪形成的原因,此后一直有延續(xù)發(fā)展演變。
氣的各種變化,形成了風、云、雨:“夫陽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保|晉郭璞《葬經(jīng)》又名《葬書》)
圖 迷霧森林動態(tài)圖片
晉代郭璞所著《葬書》,通過氣解釋了何謂風水:“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span>
“生氣”就是能滋潤萬物的陰陽之氣。正如郭璞在《葬經(jīng)》中所說:“生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經(jīng)曰:土形氣行,物因以生。夫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
所以,風水怎么說不重要呢?其實,都是用的元氣生化萬物之說,懂了萬物如何出現(xiàn),也就知道如何利用“氣”做很多事情了啊!因而《黃帝宅經(jīng)》中說:“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若安,即家吉昌;若不安,即門族衰微?!本褪沁@個道理。
閃電,古代也叫電、霹靂。詳細請見康熙字典里的解釋。
《釋名》:“電,殄也。乍見則殄滅也?!?/span>
圖 慢鏡頭,閃電
《易·噬嗑》雷電合而章?!蹲ⅰ防纂?合,不亂乃章。又《豐卦》雷電皆至?!妒琛防渍?,天之威動。電者,天之光耀。雷電俱至,則威明備足以為豐也。
《詩·小雅》震電?!抖Y·月令》仲春,雷乃發(fā)聲,始電?!妒琛冯娛顷柟?,陽微則光不見,此月陽氣漸盛,以擊於隂,其光乃見,故云始電。
《春秋·隱九年》大雨震電。《疏》河圖云:隂激陽為電,電是雷光。
《谷梁傳》:“震,雷也。電,霆也。”
《淮南子·原道訓》:“電以為鞭策?!?/span>
圖 這是什么東西被閃電擊中了?
《埤雅》:“電與雷同氣。雷從回,電從申,隂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蛟焕壮鎏鞖猓姵龅貧?,故電從坤省。說卦:離為電。電,火屬也。蓋隂陽暴格,分爭激射,有火生焉,其光為電,其聲為雷。今鐵石相擊則生火,燒石投井則起雷。又況天地大爐之所薄動,眞火之所激射乎。董子曰:太平之世,雷不驚人,號令啟發(fā)而已。電不炫目,宣示光耀而已?!?/span>
西漢劉安等人著的《淮南子》中,對雷、電作如下的解釋:“電激氣也”,“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span>這就是說,當時把雷看做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把電則看做是激發(fā)的氣。這種看法,居然比較類似近代關于電的學說。
或者說,近代電的學說來自于中國思想理論才對。
宋代王文卿《雷說》,“夫雷霆者,天地樞機?!?。
說起雷電,道教里有比較出名的道法就是雷法了,其實,這也還是用到了“氣”的變化原理。
道教的雷法就是明白雷從何來,人身體中又有何處有雷,才能聚五臟之氣為一而為五雷正法。
五雷正法又稱雷法。中國神話和道教中的法術之一。雷霆為陰陽之氣所生,雷為陽,霆屬陰。依《洛書》五行之數(shù),“東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數(shù)之祖而中央五焉。”而雷霆行天地之中氣,故曰五雷。
在內(nèi)功修煉上,五雷分屬五臟。五臟之氣攢聚,會聚為一,方能達于大道,掌握五雷之妙用。此稱作攢簇五雷,亦即是指雷法內(nèi)功修煉達到五氣朝元的境界。
圖 雷聲未停,又一道閃電,一道道白色的閃電,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雷法實為內(nèi)丹修煉與法術行持相結合的道法。
雷法的修煉,特別注重內(nèi)丹的修煉,并主張“道體法用”,即修成內(nèi)丹與道合真為根基,發(fā)之于外,則形成種種神通變化,玄妙法技。
《王侍宸祈禱八段錦》:“天地得此一氣,千變?nèi)f化,人為萬物之靈,得此一氣,可以感天地、動鬼神,呼吸風云雷雨,無所不至矣?!?/span>
內(nèi)丹有成,先天一氣充盈?!耙粴獠艅樱L雷云雨皆作,禽獸山木俱生?!贝思础暗罏榉ㄖw,法為道之用”的理論依據(jù)。
雷法強調(diào)實修,亦表現(xiàn)在書符上。強調(diào)符之靈驗與否,關鍵在是否將自己的元氣氣布于符上與否。《王侍宸祈禱八段錦》:一氣在乎全,則上可以達天真,下可以伐妖魅,中可以感動風雨雷電。
道法里的雷法就是運用其原理,因而才會說“雷霆者,天之號令。”得其法者,可以“驅(qū)雷役電,禱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蕩疬,煉度幽魂?!?/span>
根據(jù)《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中就有這么一段話,就是運用了天地人相應之理,才能練成道教雷法:
“人能虛其心則神見,靜其念則炁融。如陽燧取火,方諸召水,磁石吸鐵,琥珀拾芥。以炁相召,以類相輔,有如聲之應響,影之隨形,豈力為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機而中,不神而靈者,誠也。凡炁之在彼,感之在我:應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名之機,在此不在彼。人皆神其神,惟圣人則不神所以神,故偈云: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筆掃將去,莫起一切念。”
因此,如果按照對“氣”的理解,道法修煉的內(nèi)丹修煉法才是正確的。也正是如此修煉,煉得的一氣才能引得風雷云雨皆作,因為本身就是一體的。
要是不懂何為“氣”,也就對中國古籍里各種陰陽五行生化相生相克的“氣”如何變化無法理解了,這是中國古代思想精華所在!
而通過古籍中的這些陰陽五行之說,結合天象物候氣象來理解日月星辰等天體,才能反推回去,同樣得到陰陽五行之氣,互相組合變化,從而化生天地萬物自然氣象,最后追尋到了最關鍵的“氣”。
———————————————-
天地相應,萬物生焉
這些都是因為“氣”的變化產(chǎn)生了不同的現(xiàn)象,為什么一直以來中國都有“天人相應”、“天人感應”之說,也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說。
《尚書·泰誓》指出:“天有顯道”?!蹲髠鳌氛J為:“天事恒象”。
莊子告誡人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荀子則大聲疾呼:“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贝颂幍奶旒粗赴ㄌ祗w在內(nèi)的自然界。
圖 正氣萬物蔥
歸根結底,在于天地陰陽相應之后,“天地交感”而化生萬物,天地感應而變化出了各種氣候氣象的反應。
《易·乾·文言》說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類同相召,氣同則和,聲比則應?!?/span>
對此《淮南子·天文訓》中有類似說法:“ 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虛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云屬,麒麟斗而日月食,鯨魚死而彗星出,蠶珥絲而商弦絕,賁星墜而勃海決?!?/span>
因而,宋代·邵雍的《觀物內(nèi)篇》提到這么一段話,說的比較完整一些:
“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靜之大者,謂之太柔;靜之小者,謂之少柔;動之大者,謂之太剛;動之小者,謂之少剛。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夫陰陽剛柔,根極為動靜者也。而動靜之生,天地以判。動靜之交,天地以合。故動而生陽,動極則陰生。靜而生柔,靜極則剛生。天陽而陰從焉,地柔而剛交焉。始而之科極,皆交而既於盡者也。凡天地之用,道蓋如此。惟是陰陽剛柔,各以動靜之大小分太少,得氣多者太,得氣少者少也。太陽日,太陰月,少陽星,少陰辰,分屬於乾、兌、離、震,交焉而天體盡是矣。太柔水,太剛火,少柔土,少剛石,分屬於坤、艮、坎、巽,交焉地體盡是矣。此一分而兩,兩交而四,四交而八,八交而十六,十六交而三十二之不離乎一動一靜也。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矣。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準備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兩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水為雨,雨者,水氣之所化?;馂轱L,風者,火氣之所化。土為露,露者,土氣之所化。石為雷,雷者,石氣之所化。
然四者又交相化焉。
故雨有水雨,有火雨,有土雨,有石雨。
水雨則為霶霈之雨,火雨則為若暴之雨,土雨則為霡霂之雨,石雨則為雹凍之雨。
所感之氣如此,皆可以類推也。
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水、火、土、石交,而后有雨、露、風、雷之化,有雨露風雷之化而后有物生焉。
是故寒暑晝夜者,日月星辰之本天而變也,而動植萬物之性情形體,由以感。雨風露雷者,水火土石之本地而化也,而動植萬物之走飛草木,由以應。為變?yōu)榛?,為感為應,不交不生,不生不備,而天地烏乎盡矣。”
(《中華大典·天文典一》第18頁,宋·邵雍的《觀物內(nèi)篇》)
圖 云氣美江山 生機呈無限
所以,天地日月星辰,寒暑晝夜就這樣交相變化而成,動植物的萬物性情形體由此影響而出現(xiàn),雨露風雷,水火土石感而化之,這幾者再交相變化又組合出來更多的自然現(xiàn)象,無所不感,無所不變,一切都是由此變化而來的。
———————————————-
天人相應而為一
天地自然,在陰陽二氣相生相克、互相轉(zhuǎn)化的過程中,誕生了宇宙間萬事萬物。
郭璞在《葬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生氣即一元運行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fā)生萬物。一氣分陰陽,析而為五行。五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亦通,義絕則應亦絕。父母子孫,本同一氣,氣感而應,鬼福及人?!?/span>
因此,天地有陰陽交感,人也有陰陽交感。
亦是風水中所說的“天之所臨,地之所感。形止氣畜,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保ǖ乩碚娑ā兑涣K凇罚┨熘R,地之所感:形止氣畜,萬物化生:天上星辰之陽氣聚了下照,地上之陰氣聚了上升,陰氣陽氣相交了,才有了感應。有了天地陰陽之氣的交媾,萬物才能夠生長。
圖 山川美秀氣
還是《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的:“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說明陰陽交感互用乃氣化之本,然而產(chǎn)生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萬物。
《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span>
《素問·決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故“氣交”亦為生命形成的必備條件。
應天時,人順應天地之氣而生。
《內(nèi)經(jīng)》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span>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內(nèi)經(jīng)》)
人是天地萬物之一,性情形體無不受萬物所影響: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法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
“夫人也者,暑寒晝夜無不變,雨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體無不感,走飛草木無不應。所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靈於萬物,不亦宜乎!
乃人為天地所生,萬物所貴於天地之變化,兼?zhèn)浜跏詈畷円癸L雨露雷於萬物之感應,悉統(tǒng)乎性情形體走飛草木。”(宋代·邵雍《觀物內(nèi)篇》)
圖 陰陽圖片
也是《靈樞·邪客》說的人與天地相應:
“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jié)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
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竅。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人有聲音。
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jié),以抱人形。
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經(jīng)水,人有十二經(jīng)脈。
地有泉脈,人有衛(wèi)氣。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晝夜,人有臥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
地有小山,人有小節(jié)。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jiong)肉
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jié)。
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圖 《尚書》若藥不暝眩、手掌對應圖
所以《內(nèi)經(jīng)》才說:“人之合于天道也,內(nèi)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jīng)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jié)、十二經(jīng)水、十二時、十二經(jīng)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也?!?/span>
道法自然,天人相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指出:“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這就是天地相應,產(chǎn)生了生寒暑燥濕風,反應在人身上就是五臟化五氣,生喜怒悲憂恐。
圖 正氣自然行 人間正氣弘
“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列子·說符》),“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義》),即天人本來合一,故“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靈樞·刺節(jié)真邪》:“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span>
所以,《靈樞·歲露論》才能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span>,是以才能“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不是什么地方都有的思想,因為經(jīng)過這些資料分析會發(fā)現(xiàn),想要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需要有天地相應、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才能完成,還需要能夠發(fā)現(xiàn)天地交感化生萬物才能得出“天人合一”的結論,其他地方都產(chǎn)生不了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說,甚至很多地方也不承認這種說法,中國周邊國家民族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而不能認為這種思想隨處可見,將中國古人的思想精華當做了普通東西來對待,這是暴殄天物啊,不知道珍惜我們最珍貴思想文化!
西化的中國人就不承認天人感應、天地相應之說,更不承認陰陽五行說,否定中國古代思想,只承認西方“科學”才是科學,中國古代的都不算,的確,中國古代要是用西式“科學”來承認形容,那就狹隘了偏頗了,中國思想也不需要西方來承認,只需要中國人承認就可以了。
———————————————-
天地為父母
《周易·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span>意思是說,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稱為父親。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稱為母親。
周易《系辭》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萬物才能變化而完美,陰陽雌雄兩性交合,萬物才能產(chǎn)生變化”。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span>
“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jié);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jīng)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jié)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shù)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保ㄒ姟端貑枴毭握摗罚?/span>
圖 日月瑞氣生 大地美意呈
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chǎn)生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chǎn)生萬物的根源。
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禮拜天地,形成了按節(jié)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制度。
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圖 故宮天壇圖
《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周易·系辭》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霍,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薄叭胀鶆t月來,月往則日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古人認為,宇宙中日來月往,月來日往,日月相推,產(chǎn)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運行,才產(chǎn)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寒暑相推才產(chǎn)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歲月變化,才產(chǎn)生一年又一年。
古人認為,日月是歲月形成離不開的天象,因而就產(chǎn)生了祭祀日月的習俗。這可不是什么無知迷信,不懂西方“科學”才崇拜天地日月的,而正是明白了天地萬物是怎么來的,才會尊崇天地,祭祀天地日月萬物,天地是我們的父母,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沒有什么不對。
———————————————-
天垂象,地成形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說氣在天地產(chǎn)生不同的形態(tài):“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說明陰陽交感互用乃氣化之本,從而產(chǎn)生各種世間萬物自然現(xiàn)象。
最終就變成了《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的“天垂象,地成形”:
“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意為在天地運動中,太空有星象、氣象,地面有物象。日、月、木、火、土、金、水,這七大天體,象穿梭一樣運行于太空之中。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的氣附著在地表,承載著有形質(zhì)的物體;虛的(指氣)用來陳列順應天的精氣。地體及萬物與太空精氣的關系,就象樹根與枝葉的關系一樣。
雖然宇宙遼闊遙遠,但是通過觀察天空星象、氣象,以及氣化作用所引起的動物的生長壯老已和植物的生長化收藏等物象,還是能夠認知清楚的。
圖 天地氣燦燦 霞光普照照
《淮南子·天文訓》中也講到了天地萬物是如何生成的:
“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力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span>
《列子·天瑞》中的“杞人憂天”亦有說到:“長廬子聞而笑曰:“虹蜺也,云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span>
這就是為什么當初能夠依據(jù)地球上的風雨露雷電現(xiàn)象,可以反推回解釋說明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的各種現(xiàn)象。
亦為《淮南子·天文訓》所說的:“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力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span>
由此可知,在古代中國天文學中,氣象物候是連結陰陽之氣與天空星象的紐帶。
圖 霞光播撒揚正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化氣,陰成形。”
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保?/span>通過在天上的日月星辰,在地上的風雨露雷電,我們深刻的明白了何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陰陽五行相互交感才成了現(xiàn)在的天地萬物自然之景象!
也就是說,天地日月星辰之交,會得到暑寒晝夜、水火土石,這些再相互感應相交變化出世間萬物。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有這么一句話,恰好可以說么為何當初可以反推回陰陽五行,就像當初從天文氣象找到其中的聯(lián)結點是“氣”,由此知道了中國探討萬物本原之“元氣論”。
《素問·陰陽離合論》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百,推之可千,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此處“其要一也”,就是指天地萬物存在著無窮無盡的層次和形式,用陰陽來體現(xiàn)和推演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唯有最終歸結為“一”,返璞歸真,返本歸元,才是真正的根本。
正如《周易系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說的是,懸于天上的(如日月星辰等)成為表象,處于地面的(如山川草木動物)等成為形體,事物變化的道理就可以從這些形、象中顯現(xiàn)出來。
如此,我們就更能深刻體會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吨芤住は特浴分疤斓馗卸f物化生”!
敬畏天地,敬畏江河、敬畏一草一木,它們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
圖 先古圣人觀察天地萬物運轉(zhuǎn)的規(guī)律為人間制禮作樂(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上古時期,古人才會“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保?/span>知此萬物之由來,才能心存敬畏之心,方能明白為何祖先要祭拜天地、日月,有了天地日月星辰,才能有人類之存在?。?/span>
天上有日月星辰、風雷云雨,大地有山川河流草木,人類及諸生物,人類的生存諸多活動隨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地萬物自然一體,就在這一切現(xiàn)象中呈現(xiàn)了出來。
答案一直都在,只是需要回歸本原,就能找到答案!
————————————–
【今天的發(fā)完了,明天繼續(xù)發(fā)了,了解一下古代對“氣”的解釋,對天地萬物和氣象變化的解釋,更有助于理解今天所學的知識。
一直以來,都是說中國古代沒有理論,沒有科學理論,沒有總結,都是零碎的,這是不對的,如果按照中國思想來理解天地萬物,元氣論去解釋天地萬物的話,今天所學的科學即分科知識都是其下屬的分支,并不零碎,在整體概念下這些其實很好理解。
今天所學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支離破碎,毫無聯(lián)系,不清楚怎么來的,各種西式編故事造假無師自通的人物發(fā)現(xiàn),事實上,起源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這是誤導人?。?/span>
稍微了解一些中國這些思想文化,也是有助于理解我們的中醫(yī)學的,因為中醫(yī)思想理論就是用到這些的。】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日月星辰的運行都是以地球的運行為參照物而形成的一種視角,唯獨北極星位于地球自轉(zhuǎn)軸上方,所以站在地球上觀看,北極星是相對靜止的。于是人們就把北極星定為天之中心,與北斗七星合稱為“斗極”。
在古人看來,天就像一個倒扣的半圓,地就是平整的四方,天地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合圍的半圓。如果將這個半圓翻轉(zhuǎn),就形成了一個外圓內(nèi)方的古銅錢模樣。中間的正方形就是大地,四方的中間就是大地之中,外面的一圈就是天的邊緣。
中間的四方與圓圈交界之處,就是天地間的四道門,也就是天門,地門和人門等,位于“四偶方”,也被稱為“天涯”。四方與圓圈之間有四個空缺之處,就為“四?!?。以中間為太極點,又分出了八個方位,謂之“四海八荒”。
所以這個“中”字是博大精深的,代表著天地之中,萬物之始,位于方位之中,季節(jié)之中,也就是太極點。因此人們常說的中醫(yī),其實是一種追求平衡的醫(yī)術。而天圓地方的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由此而演化出來河圖與洛書,將河圖和洛書縮小之后,就是一個“田”字,中間的一橫代表東西方位,一豎為南北,橫豎的交叉點就是天地之中?!疤铩钡囊回Q出頭之后,就變成了一個“甲”,所以甲為天地。俗話說:“一甲一天地,一葉一菩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甲為十天干之首,本意就是萬物之始,就像一粒種子發(fā)芽之時,刨甲而出的場景。干支歷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天干每循環(huán)一次為一旬,一旬有十個組合,共有六個旬,都以甲日為首,被稱為“六甲”,而六甲掌管著干支,也就是掌管著時間。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在遇到重大而難以抉擇的事情時,就會用烏龜殼來抉擇。因為烏龜殼上面為圓形,下面為方形,正好符合“天圓地方”的概念。并且烏龜特別長壽,于是人們就認為烏龜可以溝通天地。
每次人們用烏龜殼完成抉擇之事后,就會把事情記錄在龜殼上面,就形成了后來的甲骨文。因此甲骨文上面的文字大多與祭祀和抉擇有關。這個烏龜殼就是“甲”的來源,所以最初的“甲”字下面是不出頭的,就像是一個“田”字。
田字周圍的一圈就是龜甲,中間的一橫一豎,代表著東西南北,一經(jīng)一緯,十方世界,以及天地五行,春夏秋冬等。把“田”字放大之后,就是河圖和洛書,也就是天地萬物。后來田字出頭變成了甲,所以甲為天地,源自天圓地方的概念。
那么人在天地之中,也就看不到天地,只因身在此山中。想要看到甲,那就必須離開甲,也就是離開天地。所以在電影《奇門遁甲》中,有一句臺詞說:只有將甲遁于奇門之外,真正的威力才能顯現(xiàn)出來。因此要遁甲,也就是甲無處不在,萬物為甲,但看不到。
甲為天地,人在天地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甲”的一部分,一切組合起來就是甲,也就是天圓地方的那個半圓。人在圓中,自然看不到圓圈之外,是古人對世界的一種認知,集合了天時地利等眾多因素,從而產(chǎn)生了“奇門遁甲”的概念。
因為甲是天干之首,六甲掌管干支,也就相等于三軍主帥,戰(zhàn)場上的主帥是不沖鋒陷陣的,要隱藏起來,不讓對方看到。而對方所看到的都是保護甲的,比如“三奇”為乙丙丁,這三者都可以保護甲。
甲為木可以生火,丙火就相等于甲的兒子,丁火就是女兒。甲為木最怕庚辛金,但丙丁火專門壓制庚辛金,所以甲的子女可以護甲。那么乙木也就相等于甲的妹妹,乙庚相合,乙木嫁給庚金之后,依然可以護住甲,也就相等于以前的和親。
所以“三奇”可以護甲,八門也就是:休、生、傷、杜、景、死、驚、開,與方位和八卦相互對應。那么甲遁于奇門之外,也就是隱藏于六儀之下,因此甲并不是隱藏了,而是化成了天地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是甲的一部分。
于是萬物合而為一就是甲,甲分開之后就是萬物,萬物都在甲里面,看不到甲,只因身在甲之中。所以甲就是最初的龜甲,甲放大之后就是河圖與洛書,這就好比一個細胞永遠看不清人是什么樣的,而無數(shù)個細胞就組成了一個人。
如果將一個人比作一個整體,也就是一個甲,那么頭和手都是甲的一部分。所以甲就是最初那個倒扣的半圓和中間四方,也就是天地萬物,上下四方,也就是宇宙。古往今來曰宇,四面八方曰宙,是空間和時間的集合。
所以宋代的趙普說:天地都在一掌中,一十八局為精藝,一氣統(tǒng)三為正宗,六甲元號六儀名,三奇即是乙丙丁,陽遁順儀奇逆布,陰遁逆儀奇順行。也可以說成“天地都在一甲中”。因此近看只有“奇儀”不見甲,遠看只見甲而不分奇儀。
這就好比遠看只有山而不見樹,近看只有樹而不見山,看不見山,只因為人在山中。所以電影中有句臺詞說:此時,此地,我即是天地,我即是萬物,我即是奇門遁甲。所以說:一甲一天地,甲最初為田,田就是天地,源自天圓地方的概念。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道學和術數(shù)以其各自獨特的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去不斷探究和實踐。然多數(shù)人不究其本,徒好其表,不明兩者之間關系, 即厚此薄彼,甚或混為一談。故不是為小術惑其身心,便是流于玄虛而不得其實。那么,道學與術數(shù),其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呢?在此略述一二,請同道指正。
術數(shù)之與道學,頗有淵緣。術以窮理,數(shù)以論象,本因道而設,為道之一脈,隸屬于道學。故曰:道學為術數(shù)之源,術數(shù)為道學之流。何以知之?原因如下:
其 一,古之成道圣賢,多精術數(shù):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傳三式以濟世安民,留內(nèi)經(jīng)以祛病救人;太公求道于昆侖山,受天命而輔周伐紂,挾術數(shù)以替天行道。鬼谷子桃 李滿天下,縱橫捭闔,仙風蓋世;黃石公圯下授錦囊,顯隱莫測,道骨卓然。文王囚羑里而演易,孔子慕道而作傳。希夷通古博今,窮究天人,傳紫微等五大神數(shù), 為后人所樂道;邵雍知慮絕人,高明英邁,作皇極而示天道,為后人所敬仰。此等種種,皆為明證也。
其二,術數(shù)多從道學而出,術數(shù)之理論根基亦多本之于道學。譬如河洛為術數(shù)之根基,顯于希夷,千古可鑒。而三式、星命、相術,原自道學而出,亦術數(shù)界不爭之史實。倘無道學之源,術數(shù)將發(fā)之于何處?術數(shù)以數(shù)為本,道不生一,何數(shù)之有?
古之賢人多好道,終生以聞道、修道為幸,誠孔子之喟嘆:“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圣人又云:“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笨梢?span id="oamyky4"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039251">易道同源,易本于道而成。易既為術數(shù)之源,則道更乃術數(shù)之本也。
術數(shù)乃古之圣賢,本天人合一推演而得,由得道者所創(chuàng)悟也?!饵S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曰:“上古真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shù),……”此亦術數(shù)源于道學而 為道學中一用之明證。上古民風淳樸,人尚修道而解脫生死,故術數(shù)用來輔助修身養(yǎng)性,契合自然之道。后世大道漸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邪盛行,術數(shù)亦漸 為賢者用于趨吉避兇,不得已而為之之道。而今之人,不知其本,舍本逐末,惑于雕蟲小技,好于獵奇,追逐術數(shù)之末,炫耀其術,大失圣賢之本意也。術數(shù)亦從修 身養(yǎng)性立命之用而漸墮入旁門,流于江湖,成為術士謀生之技,惑世之魔,反為賢者所不齒也。
二、道為本體,術數(shù)為用
道既為源而術數(shù)為流,則以道為本,而術數(shù)為用也。道本渾然一體,無形無跡;術數(shù)則有柄,自顯形跡。知道者必明術數(shù),有形本于無形也。知道者,方能合于術數(shù),不明道理,豈知術數(shù)之運用耶?
道 無名無欲,為先天,先天為本;有術有數(shù),均為后天,后天為末也。道在理之先,術數(shù)則在理之后。道為根本,術數(shù)為表為枝葉,理則為樹之汁液。不知本則易失, 不固根則易流,順波逐流,為術所惑,則迷失自我矣。術數(shù)流于用技,均小用也。術小而道大,術末而道本。蓋世人本末倒置,故難精術數(shù),不知術數(shù)之本來也。
圣人寓道于理,設門以傳道,不得已而為之也。術數(shù)者,入室登堂之啟門鍵也,正用可輔正道,妄用則墜旁門。失本則成偏,正本則通道?!皢柷牡们迦缭S,謂有源頭活水來,”術數(shù)要成為活水、清水,須有道之本源。不知其本,則流于江湖,不過九流之末技、糊口之飯碗而已。
三、道要實修先度己,術數(shù)明理識天機
道 不自成,惟實修可得;術數(shù)靈驗,誠智者可識。道與術數(shù),其徑不同。道以窮理盡性了命為本,而術數(shù)亦不惟用于趨吉避兇而已。仙佛度人先自度,正人先正己,若 失己之根本,一切均成虛妄矣。故古賢謂之為修道,道要實修也。術數(shù)則法天地之理而成,天地大人體,人體小天地,故術數(shù)可用于天地,亦可用之于人體也。而世 之所謂術數(shù),惟外用以度人,此不知天人合一、內(nèi)外相通之大用也。修道須明術數(shù)理,術數(shù)亦從道中明。譬如丹道之中,多涵術數(shù)之妙用,借假以修真,玄機處處可 成道用也。周天運轉(zhuǎn),盈虛消息,抽坎添離,莫不本乎術數(shù),契合天地之道。丹道本以有為而行無為之道,自后天而漸修頓悟,故必合于術數(shù),方能逆以成仙也。能 知自我與天地同理,則術數(shù)可明矣。
古之術數(shù),不惟知其度,更可改其運,而今之術數(shù),惟能明其數(shù)亦屬不易,此何故也? 遠離道體,故不知運用也。古之術數(shù),因道而設,與道合體,故可改天換地,挽垂敗之事,成萬世之功。蓋天人一理,既能奪人之天命,有何不可改天地之運?今之 術數(shù),流于江湖,惟絕知亦屬鳳毛麟角,豈可得更多之運用?己之命尚受天地之拘,豈能跳出三界五行?術數(shù)失其道本,則成末流,須先固本,而能奪天地之造化, 成濟世之運用也。
四、道以明術,術以成道
何以上古之人大智大慧,能創(chuàng)造出完備之 術數(shù)體系,而文明之今世,反不知古人所云,更難以創(chuàng)造出高于古賢之法?蓋為學日深,為道日損,道與學不同也。古之圣人,置身世外,跳出廬山,故能識得廬山 真面目,創(chuàng)造出蔚為壯觀之術數(shù)體系。而今之人,妄用人意,為法所惑,聰明反為聰明誤,不知道本,又豈能知圣人之心,聞圣人之道?欲通其道,須返本溯源,本 道而作,方能群疑盡釋也。
道為易之本,明道乃可知易之體也?!兑住繁緸樾薜乐?jīng)書,假卜筮以立言,后世不知其本,而 以《易》為卜筮之書,皆失圣人之本意也。故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云:“六畫之說,非是曲意。陰陽運動,血氣流行?!碧斓刂畾庋申庩栠\用;人體之氣 血,亦可擬盈虛消息也。內(nèi)外相應,得道而天人合一,豈有仰俯內(nèi)外及遠近之別乎?故曰:易非仰觀俯察推演而得,實圣人成道后所傳也。仰觀俯察必有所本,不過 乃圣人教人以驗證大道耳。世人以小窺大,豈能
一覽而無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惫恃芯啃g數(shù)欲有成者,須求本之于道,修道而竅自開,竅開而慧自生, 慧生而天地之理感而遂通,明心見性,術數(shù)自會觸類旁通,運用自如也。蓋人本天地而生,天地之理自備于我之一身,故有何不能知,有何不可知哉?誠如邵雍所 云:“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能知萬物備于我,肯把三才別立根。天向一中分體用,人于心上起經(jīng)綸。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蹦苊鞔?理,則近道而知術數(shù)之運用也。
今古時空兩相異,術數(shù)亦須脫胎換骨,以濟新用也。古之一九州,今則上天入地;古之一時 辰,今則爭分奪秒。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科技文化日新月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術數(shù)如何能得以古為今用,以成濟世之功?《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 久?!弊兺ㄖ溃殢母救胧忠?。不得其道,不明其理,又豈能變通以運用?流于小術,則終難逾越世俗之見。故須窮理盡性,以求大道,而后方可運用術數(shù)以變 通其道也。道為術數(shù)之源泉,源清而流自清,源淵而流自長。通常以達變,返本以究源,此術數(shù)面臨之機遇,亦道學興盛之契緣也。有志于道學與術數(shù)者,可不知其 理乎?
]]>取法為拳
陰陽暗合
形意之源!
這是形意拳門最古老的話語?。?!
鷹 熊
是形意拳門的標志?。?!
鷹熊圖,就是這個模樣
應諸多朋友所請,軒轅凌霄殫精竭慮數(shù)天,把鷹熊圖之內(nèi)意做個簡單粗淺的闡述,鷹熊圖起源已不可考,綿綿延延以至今朝說個粗淺的大概吧!
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shù)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鷹熊圖諧音英雄,這是最粗淺的解釋和理解,練形意拳的都是熱血英雄,這是小事中的小事。鷹熊圖里邊的“鷹熊合抱”之像,我們可以理解為——“盤古”。這樣豁然開朗很多東西就好說了。
中國的數(shù)字從一到九是有說法的,而且這個說法我們使用了五千年不止,我們大中華的數(shù)是: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
劈鉆崩炮橫
形意拳其實是?。撼蓴?shù)五!
《老子》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
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
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
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軒轅凌霄曰:天與地相距八萬四千里,人在其中,萬物在其中,所謂“中”天地之間曰:“中”是也。
靈魂三問
第一問,形意拳能取法于天否?
答曰:否!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君可練乎?摸都摸不著咋練呢。所以形意拳不能取天之精去練。
第二問,形意拳能取法于人否?
答曰:否!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憂恐驚,七情六欲都是傷身之道,嬉笑怒罵能成道否,非也、非也、絕非大道之行。
第三問,形意拳能取法于地否?
答曰:妙哉妙哉,《老子》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
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形意拳劈鉆崩炮橫是也)。
取地之平為拳,才是形意王者之道!??!
老子曰: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天地人曰三才,人為萬物之靈,取“地之平“”為拳才是上上之策。所以形意拳譜書曰:鉆拳原是地天返天……其實不只是鉆拳為“地返天”,整個形意拳的編排就是取“地之平”,這是形意拳門核心的核心。
老子又曾曰:知其雄、守其雌!?。?/span>
又所謂:天父地母!
知 雄 守 雌 才是形意?。?!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zhì)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清濁為天地。
太初、太始、太素
《道藏》經(jīng)典中無數(shù)次提及的詞匯,那么還有什么?
大三元
元氣、元神、元精
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
養(yǎng)功養(yǎng)道見天真
丹田養(yǎng)就長命寶
萬兩黃金不與人
見鷹熊圖
諸君自去尋覓大三元、太初、太素、太始,軒轅凌霄此處不再多言……
《太玄經(jīng)》曰: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順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咸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
地以不形為玄,
人以心腹為玄,
天奧西北,郁化精也;
地奧黃泉,隱營魄也;
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金 水 木 火 土
劈 鉆 崩 炮 橫
肺 腎 肝 心 脾
軒轅凌霄曰:五臟六腑都在胸腹之中,形意以心腹為玄,天地人三玄相交,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天侃結束,下面開始人侃!
伏羲女媧,民間傳說即是夫妻又是兄妹,不過從圖畫上來看,更像是天地宇宙中的陰陽二氣在縱橫纏繞扭結在一起,鷹熊圖也是如此。
天地陰陽二氣纏繞扭結在一起,熊,山靈之精熊守洞,大地精靈自然代表大地,鷹當然代表天空,其實廣義的理解不應該是只是鷹而是泛指所有的鳥類,如果你真的有國學的底子,懂得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懂得《道藏》等那些經(jīng)典,鷹或者說天上的鳥最厲害的是烏鴉,當然你得長出三條腿才行?。?!
三足烏
就是后羿射下來九個留了一個的那個三足烏,這才是最厲害的小小鳥。
一只小小鳥
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鷹熊就是天地,但不止于天地,這樣想心胸一下就寬廣了。中國古老的文字其實都是“畫”,沒錯就是畫畫的“畫”,畫比文字更能展示意境還有更深邃的東西。
所以我們留下的是鷹熊圖,而不是只有“鷹熊”兩個字,鷹熊圖比“鷹熊”兩個字的意義更寬泛,對練武的人來說意義更大。
中國最大的流派不是秦皇漢武而是“三教”,古人所謂“三教九流”,基本上萬事萬物都在其中,三教就是佛道儒,那么三教的核心各是什么?
佛曰:殺 盜 妄 淫 酒
儒曰:仁 義 禮 智 信
道曰:金 木 水 火 土
這是三教各自的核心。
形意古傳為終南丹士所創(chuàng),它本就是道家拳,或者說是終南山一群修道煉丹之士留下的東西,綿綿延延以致今朝,它是把握了道家的核心去練的拳,沒有金木水火土就不能談“道”,五行為基,也是練拳人的不二法門。
龍虎為開,鷹熊為合,龍虎都是形意十二形里的功夫。
真龍火中出
虎向水眾生
即便是形意拳十二形,只要你懂《道藏》,你在形意拳的歌訣中都能看出與眾不同的“內(nèi)意”,其實祖師爺說的是這個意思,一下子豁然開朗……
形意拳如果與“道”分離,也許它就不再是形意拳,沒有了底蘊與內(nèi)在就沒意思咯。
形意不止需要苦練,也需要感悟,真正對宇宙天地人三才五藏六合八荒十面埋伏的感悟……
]]>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道學和術數(shù)以其各自獨特的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去不斷探究和實踐。然多數(shù)人不究其本,徒好其表,不明兩者之間關系, 即厚此薄彼,甚或混為一談。故不是為小術惑其身心,便是流于玄虛而不得其實。那么,道學與術數(shù),其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呢?在此略述一二,請同道指正。
術數(shù)之與道學,頗有淵緣。術以窮理,數(shù)以論象,本因道而設,為道之一脈,隸屬于道學。故曰:道學為術數(shù)之源,術數(shù)為道學之流。何以知之?原因如下:
其 一,古之成道圣賢,多精術數(shù):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傳三式以濟世安民,留內(nèi)經(jīng)以祛病救人;太公求道于昆侖山,受天命而輔周伐紂,挾術數(shù)以替天行道。鬼谷子桃 李滿天下,縱橫捭闔,仙風蓋世;黃石公圯下授錦囊,顯隱莫測,道骨卓然。文王囚羑里而演易,孔子慕道而作傳。希夷通古博今,窮究天人,傳紫微等五大神數(shù), 為后人所樂道;邵雍知慮絕人,高明英邁,作皇極而示天道,為后人所敬仰。此等種種,皆為明證也。
其二,術數(shù)多從道學而出,術數(shù)之理論根基亦多本之于道學。譬如河洛為術數(shù)之根基,顯于希夷,千古可鑒。而三式、星命、相術,原自道學而出,亦術數(shù)界不爭之史實。倘無道學之源,術數(shù)將發(fā)之于何處?術數(shù)以數(shù)為本,道不生一,何數(shù)之有?
古之賢人多好道,終生以聞道、修道為幸,誠孔子之喟嘆:“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圣人又云:“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笨梢?span id="icmeka4"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039251">易道同源,易本于道而成。易既為術數(shù)之源,則道更乃術數(shù)之本也。
術數(shù)乃古之圣賢,本天人合一推演而得,由得道者所創(chuàng)悟也?!饵S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曰:“上古真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shù),……”此亦術數(shù)源于道學而 為道學中一用之明證。上古民風淳樸,人尚修道而解脫生死,故術數(shù)用來輔助修身養(yǎng)性,契合自然之道。后世大道漸衰,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邪盛行,術數(shù)亦漸 為賢者用于趨吉避兇,不得已而為之之道。而今之人,不知其本,舍本逐末,惑于雕蟲小技,好于獵奇,追逐術數(shù)之末,炫耀其術,大失圣賢之本意也。術數(shù)亦從修 身養(yǎng)性立命之用而漸墮入旁門,流于江湖,成為術士謀生之技,惑世之魔,反為賢者所不齒也。
二、道為本體,術數(shù)為用
道既為源而術數(shù)為流,則以道為本,而術數(shù)為用也。道本渾然一體,無形無跡;術數(shù)則有柄,自顯形跡。知道者必明術數(shù),有形本于無形也。知道者,方能合于術數(shù),不明道理,豈知術數(shù)之運用耶?
道 無名無欲,為先天,先天為本;有術有數(shù),均為后天,后天為末也。道在理之先,術數(shù)則在理之后。道為根本,術數(shù)為表為枝葉,理則為樹之汁液。不知本則易失, 不固根則易流,順波逐流,為術所惑,則迷失自我矣。術數(shù)流于用技,均小用也。術小而道大,術末而道本。蓋世人本末倒置,故難精術數(shù),不知術數(shù)之本來也。
圣人寓道于理,設門以傳道,不得已而為之也。術數(shù)者,入室登堂之啟門鍵也,正用可輔正道,妄用則墜旁門。失本則成偏,正本則通道?!皢柷牡们迦缭S,謂有源頭活水來,”術數(shù)要成為活水、清水,須有道之本源。不知其本,則流于江湖,不過九流之末技、糊口之飯碗而已。
三、道要實修先度己,術數(shù)明理識天機
道 不自成,惟實修可得;術數(shù)靈驗,誠智者可識。道與術數(shù),其徑不同。道以窮理盡性了命為本,而術數(shù)亦不惟用于趨吉避兇而已。仙佛度人先自度,正人先正己,若 失己之根本,一切均成虛妄矣。故古賢謂之為修道,道要實修也。術數(shù)則法天地之理而成,天地大人體,人體小天地,故術數(shù)可用于天地,亦可用之于人體也。而世 之所謂術數(shù),惟外用以度人,此不知天人合一、內(nèi)外相通之大用也。修道須明術數(shù)理,術數(shù)亦從道中明。譬如丹道之中,多涵術數(shù)之妙用,借假以修真,玄機處處可 成道用也。周天運轉(zhuǎn),盈虛消息,抽坎添離,莫不本乎術數(shù),契合天地之道。丹道本以有為而行無為之道,自后天而漸修頓悟,故必合于術數(shù),方能逆以成仙也。能 知自我與天地同理,則術數(shù)可明矣。
古之術數(shù),不惟知其度,更可改其運,而今之術數(shù),惟能明其數(shù)亦屬不易,此何故也? 遠離道體,故不知運用也。古之術數(shù),因道而設,與道合體,故可改天換地,挽垂敗之事,成萬世之功。蓋天人一理,既能奪人之天命,有何不可改天地之運?今之 術數(shù),流于江湖,惟絕知亦屬鳳毛麟角,豈可得更多之運用?己之命尚受天地之拘,豈能跳出三界五行?術數(shù)失其道本,則成末流,須先固本,而能奪天地之造化, 成濟世之運用也。
四、道以明術,術以成道
何以上古之人大智大慧,能創(chuàng)造出完備之 術數(shù)體系,而文明之今世,反不知古人所云,更難以創(chuàng)造出高于古賢之法?蓋為學日深,為道日損,道與學不同也。古之圣人,置身世外,跳出廬山,故能識得廬山 真面目,創(chuàng)造出蔚為壯觀之術數(shù)體系。而今之人,妄用人意,為法所惑,聰明反為聰明誤,不知道本,又豈能知圣人之心,聞圣人之道?欲通其道,須返本溯源,本 道而作,方能群疑盡釋也。
道為易之本,明道乃可知易之體也?!兑住繁緸樾薜乐?jīng)書,假卜筮以立言,后世不知其本,而 以《易》為卜筮之書,皆失圣人之本意也。故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云:“六畫之說,非是曲意。陰陽運動,血氣流行?!碧斓刂畾庋申庩?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8%bf%90%e7%94%a8" title="【查看含有[運用]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運用;人體之氣 血,亦可擬盈虛消息也。內(nèi)外相應,得道而天人合一,豈有仰俯內(nèi)外及遠近之別乎?故曰:易非仰觀俯察推演而得,實圣人成道后所傳也。仰觀俯察必有所本,不過 乃圣人教人以驗證大道耳。世人以小窺大,豈能
一覽而無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故研究術數(shù)欲有成者,須求本之于道,修道而竅自開,竅開而慧自生, 慧生而天地之理感而遂通,明心見性,術數(shù)自會觸類旁通,運用自如也。蓋人本天地而生,天地之理自備于我之一身,故有何不能知,有何不可知哉?誠如邵雍所 云:“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能知萬物備于我,肯把三才別立根。天向一中分體用,人于心上起經(jīng)綸。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蹦苊鞔?理,則近道而知術數(shù)之運用也。
今古時空兩相異,術數(shù)亦須脫胎換骨,以濟新用也。古之一九州,今則上天入地;古之一時 辰,今則爭分奪秒。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科技文化日新月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術數(shù)如何能得以古為今用,以成濟世之功?《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 久?!弊兺ㄖ溃殢母救胧忠?。不得其道,不明其理,又豈能變通以運用?流于小術,則終難逾越世俗之見。故須窮理盡性,以求大道,而后方可運用術數(shù)以變 通其道也。道為術數(shù)之源泉,源清而流自清,源淵而流自長。通常以達變,返本以究源,此術數(shù)面臨之機遇,亦道學興盛之契緣也。有志于道學與術數(shù)者,可不知其 理乎?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體與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疤烊撕弦弧彼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觀念,它幾乎統(tǒng)領了中國古代儒、釋、道各家,《易傳》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人們把這種有機整體觀說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但這種和諧統(tǒng)一又是建立在《易傳》的生命哲學之上的。
其一,認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起源于自然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謂“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認為天、地、人三者是一致的?!傲⑻熘?,日陰日陽;立地之道,日柔曰剛;立人之道,日仁日義”,這種規(guī)律的客觀性,是由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來決定、來保證,因而是不可改變的?!疤烊撕?一”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天人本來合一,二是天人應該合一?!剁妳蝹鞯兰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于陰陽,造化皆因于交媾?!边@就是說,人與萬物皆是由“陰陽”的“交媾”而產(chǎn)生的。這一思想淵源于《易傳》?!吨芤住は缔o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边@已包含了宇宙發(fā)生和生命發(fā)生同一原理的思想。所以《鐘呂傳道集》在闡述天人共同的生成原理時說:“天地交合,本以乾坤相索而運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氣,六氣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萬物。至如父母交會,真氣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陰三陽。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
其二,認為人類社會的運動規(guī)律與自然界的規(guī)律相同。八氣中?!弊忠紫笳J為自然界與人,來自同一本源,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生是一個小字宙,宇宙是個大人生:人體是個小字街,宙是一個大人體?!?span id="ygymocm"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8794109" qid="6527573030229513475" mention-index="0">三命通會》說:“夫氣渾論.性質(zhì)未分孰為陰陽?太始既能,裂一為三,修息乃分,天得之猜輕陽,地得之而重濁為陰。人位于天地之中,享陰陽中和之氣放此清輕者為十干,主祿,謂之天元;重濁者為十二支,身,謂之地元。天地各正其位,成才于兩間者,乃所謂人也故支中所藏者主命,謂之人元,名為司事之神,以命術言之為月令”。又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戴天履地,唯人得五行之全,故為貴”。任鐵樵為《滴天髓》作注說:“凡物莫不得玉行,戴天履地,即羽毛鱗介,亦各得五行專氣而生。…惟人屬士,土居中央,乃木火金水中氣所成,獨五行之全,為貴”。
《太平經(jīng)》說:“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 ”《靈寶畢法》說:“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腎比地”。俞琰《周易參同契發(fā)揮》說:“夫人之一身,法天象地,與天地同一陰陽也。”《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jīng)》說:“于萬物之中,惟人為貴。惟人是萬物之首也,頭圓足方,上陽下陰,皆同于天地。固天有風雨,人有血氣;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萬象,人有萬神;天有八極,人有八脈;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地有五岳,人有骨節(jié);地有草木,人有毛發(fā);地有江湖,人有血脈。此者無不應于天地。人為萬物之首也,若不稟天接地,負陰抱陽,豈于天地之中,惟人動合天地造化?”
其三,人的本質(zhì)與自然的同一性。八字易象認為,人事的規(guī)律與自然規(guī)律是一致的?!兜翁焖桕U微》開頭幾個標題 “天道”、“地道”、“人道”、“知命”,就很明顯地點出了人的命運與自然界規(guī)律的關系。先明了“天道”、“地道”,即自然規(guī)律,然后才能了解“人道”,也就是人世間的規(guī)律,然后才前知命”,即知道人的命運?!兜未蟆返牡芤豢扇艟褪牵鹤R三元萬法宗,先觀地載與神功”,劉基注說:“天有陰陽,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隨時顯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任鐵樵作注說:“干為天元,支為地元,支中所藏為人元。人之秉命,萬有不齊,總不越此三元之理,所謂萬法宗也。陰陽本乎太極,是謂地載;五行播于四 子時,是謂神功,乃三才之統(tǒng)系,萬物之本原,《滴天髓》首明這就是說,要了解人的命運,先要了解自然界的陰陽變天道如此變化,五行相生相克,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五行,分別所起的不同作用,這就是“三元之理”。從八字實測操作來看,一般來說,凡是象征自然界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八字,往往也同時就是好的命運的八字。凡是象征自然界天寒地凍,或是烈日炎炎,或是萬物蕭瑟,草木枯萎的八字,往往也就是命運不好的八字。凡八字中發(fā)生變化,一般也多用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自然關系來解釋。
其四,八字易象還認為,社會的倫理道德,來自于自然規(guī)律,其主要根據(jù)是五行及其生克關系。五行中含有道德因素,《李虛中命書》說:“智仁禮義信,水木火土金”,并注云:“水即言智,木則近仁,火則主禮,土則主信,金則主義”。這個觀點也不是八字易象的發(fā)明,從術數(shù)來說,早在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的相術,就講五行主五義。不過八字易象還進 一步認為,五行的衰旺生克不同,會帶來道德的變化。如《李虛中命書》云:水得水多,則“沉潛若溺,小巧多權,苗而不秀,聲譽汪洋”。金得金多,則“剛直尚勇,見義必為,過不自知,忘仁好義,思禮好勝”等等?!稖Y海子平·子平賦》總結云:“美姿貌者,木生于春夏之時;無智識者,水困于丑未之日;性質(zhì)聰明,蓋水象之秀;臨事果決,皆因金氣之剛。五行氣足,體必豐肥;四柱無情,性多頑鄙”。因為在古人看來,神靈往往是通過一定的,感天意以察人事,以行其政。天人感應論當然鬼種神秘暫學,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5影響腳是客夏存在。然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體會產(chǎn)生各種影響,人類的活動也會早期的八字易象著作,如《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等往往多用財官、神煞等斷命,對八字本身與自然界的關系論較少,后期的八字作品,尤其是《滴天髓闡微》,這方面的述則比較多。八字易象來源于《周易》,但《周易》側重于述社會綱常倫理制度與自然規(guī)律的一致性,而八字易象則更側重于個人性情品貌與自然規(guī)律的一致性;《周易》側重是人間道德規(guī)范的來源,為其提供合理性的證明,八字易象則側重前是人的道德行為的來源;《周易》回答的是“為什么人要遵守倫理道德”,八字易象回答的則是“怎樣的人會遵守倫理道德”。兩者的重點不一,但卻殊途同歸,共同揭示了人類道信與自然倫理的一致性。
]]>白 云
關崇雁門天下雄,酒醉代州金波黃!
代州者,文武重地、三晉雄州也!位居大河之東,地望太行之西,北屏恒岳百十峰,南擁佛國五臺山。分內(nèi)外,界漢匈,九塞尊崇,勢控中原!通南江,達北漠,絲路通衢,聲震寰宇!地靈人杰,雄才緣雄關輩出;物華天寶,名酒共名城齊輝。酒以州顯,始享“大宋國酒”之譽;州因酒傳,方有“南紹北代”之榮!
醇醇代黃,何溯其詳?黍香之祖兮,源遠流長!宇宙之初,混沌洪荒。盤古開天,體化萬物。伏羲創(chuàng)世,制器尚像;神農(nóng)稼穡,刀耕火種。堯封四方,舜巡五岳;祀天祭地,禮儀肇創(chuàng)。儀狄作醪,杜康釀秫;黃酒起源,文明發(fā)祥。當其時也,紫塞之南,滹沱之畔,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有寶地曰代,盛產(chǎn)五谷;有先民稱勤,敦厚純樸。日精月華,天人契合;圣水神麯,得造黍香。鉼隥巡邊,穆天子以其禮民;夏屋會盟,趙襄子緣其取國。胡服騎射,武靈王以其明誓;干城可托,武安君用其誘敵。蒙恬筑長城,雁塞與雁釀并重;衛(wèi)霍破匈奴,代酒共代馬齊名。昭君出塞,賦其凜凜大義;文姬歸漢,授其彬彬質(zhì)文。張衡思往,念其雪潔冰清;庾信北望,戀其粱谷猶香。薛仁貴藉其征高麗,郭子儀仗其平安史。綜觀千古,統(tǒng)覽八紱,一酒可慰數(shù)千年悲壯者,非代黃莫屬也!一酒可悟戰(zhàn)和之治道者,惟代黃而已矣!大漠孤煙常伴,長河落日相隨。北國佳釀,聲聞關內(nèi)關外;黍香之祖,名震中原草原!
烈烈代黃,何聞其芳?大宋國酒兮,忠貞旌揚!詞至宋為峰,酒至宋為盛。宋遼以代為邊,漢契憑關而峙。山川毓秀,挺生楊業(yè);驍勇善戰(zhàn),人稱無敵;奕世良將,滿堂忠義;功全社稷,威鎮(zhèn)華夷!每逢出征,必以代酒壯軍;每逢勝敵,必以代酒慶功。北宋太宗,感其忠君報國之志,敬其忠烈殉國之舉,遂封代州金波瓊酥,為“大宋國酒”,執(zhí)御規(guī)而釀,依榷制而酤,進貢皇室,廣行天下!代黃因之大昌,國釀從此縱橫!當是時也,代州因黃酒而興!釀業(yè)發(fā)達,遍布城鄉(xiāng);缸坊密植,店鋪林立;種類繁多,品牌琳瑯;干甜醇烈,各領風騷;家家酵米,戶戶黍香!詩曰:琉璃井涌金波黃,玉液泉飄瓊酥香。敕建一座酒仙廟,千秋忠義入豪腸!當是時也,汴京以代黃為榮!長街酒樓,鱗次櫛比;戲坊飲肆,星羅棋布;蘭舟佳釀,川流不息;夜市歡歌,潮起潮伏。上迄君王,下至黎庶,或質(zhì)或文,或剛或仁;或尊或卑,或富或貧;每飲國酒,必思良將:代黃烈烈馬嘶風,氣壯山河酒壯魂。男兒當效楊家將,忠滿乾坤義滿門!
謙謙代黃,何述其質(zhì)?君子之風兮,山高水長!代黃之美,得乎天時,得乎地利,得乎人和,得乎技法。黍享天地之精,稷居高下之宜;麥生黃土金壤,水引佛國滹源;人稱百代良工,技出千年匠心?;蚯锊囟l(fā),或春醖夏成;或漬麯投粟,或得陰沸陽。融方寸于混茫,齊天地于毫末;造甘醴以適心,酎美味而頤神。代黃之道,精在釀其質(zhì),醇在調(diào)其香,妙在鑄其魂。釀質(zhì)之法,貴于“六必”:黍稷必齊,麯糵必時,湛熾必絮,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候必得。引麥藥以通奇,導性理而化神。調(diào)香之法,貴于“六味”:甜、酸、苦,辛、鮮、澀,諸味歡契,眾長妙合。鑄魂之法,貴于“六為”:以太和為本,以中庸為格,以誠信為禮,以忠孝為德,以仁義為品,以無我為境。五谷糅釀,三教融洽;合禮致情,適體歸性!惟我代黃,大國珍釀;溫厚甘醇,馥郁芬芳。秉儒雅大度之質(zhì),涵謙謙君子之風;經(jīng)盛衰而愈昌,歷百代而作珍!成華夏之瑰寶,為世界之一絕!
郁郁代黃,何慕其魂?文化之根兮,自信昂揚!酒之于世,大哉神矣!或封天禪地,祈國泰民安;或祭岳祀瀆,求風調(diào)雨順。或為醪為醴,烝畀祖妣;或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或酒啟文思,妙筆生花;或酒壯豪志,義無反顧?;蛏溧l(xiāng)之飲,或鹿鳴之歌;或折柳而送,或接風而迎。禮天地,事鬼神,慶嘉會,餞別離;上至縉紳,下逮閭里;壯士豪杰,墨客詩人;漁夫樵婦,百姓布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何可缺此?何可無酒?君不見,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古之圣賢,無不能飲!君不見,漢祖斬蛇,宋祖釋兵,千秋謀略,盡在壺中!文君當壚,相如暢賦《上林》;青梅煮酒,孟德縱論英雄。脫巾漉糟,陶潛夢記《桃源》;曲水流觴,羲之酣序《蘭亭》!陽關送別,王維玉壺冰心;秉燭醉畫,道子吳帶當風。舉杯邀月,李白斗酒百篇;把盞問天,東坡共邀嬋娟!清照忘路驚鷗,稼軒挑燈看劍!酒酣興豪情,文采領絕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惟我代黃,文化之根,醇厚綿長,博大精深!章文德于廟堂,協(xié)武義于三軍。既無禮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可安憂國之心,可壯利民之行;可昭英雄本色,可慰煙火風塵!
美哉!代州斯酒,金瓚黃流,玉液瓊漿!五谷之神,日月之精,民族奇珍,中華國粹!偉哉,三晉斯民,愛國進取,敦厚勤勞,崇文尚武,忠肝義膽!承大道于歷史,開偉業(yè)于奮進!做大做強,勇創(chuàng)太忻一流名企;敢闖敢干,再造北方黃酒之都!逢國運盛隆,恰風華正茂。意欲邀嘉賓,鼓瑟共春盎!期雁門巍巍兮,物阜民康,忠貞流長!愿神州浩浩兮,鳳翥龍翔,復興永昌!
作者簡介:白云,本名何培國,網(wǎng)名代水云間,1970年生,山西省代縣人,作家,詩人,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獲山西作協(xié)“太行杯”優(yōu)秀詩歌獎。代表作品有文賦《泰山賦》《恒山賦》《珠海賦》,詩歌《想起你的眼神》《梨花白時》《江南之南》等。
來源:代縣融媒體中心
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xù)抄讀《易經(jīng)》——坤。
在這里先插句題外話,在易經(jīng)中,乾之后就是坤,這個是因為天地相對,且陽與陰也是萬物生發(fā)的起始。
但在《斷易天機》等書中,乾之后卻并不是坤,而是天風姤。后者則是根據(jù)爻變的規(guī)律,對易經(jīng)六十四卦進行了分類,每八個卦分屬一宮(每宮首卦即是八純卦之一——乾、坤、坎、兌、震、巽、離、艮),在五行的屬性上也相同。比如乾宮中,首卦是乾,其余的7個卦分別是姤、遁、否、觀、剝、晉、大有。這八個卦均為金屬性。
當然,我們現(xiàn)在主要是抄讀《易經(jīng)》,所以還是按照《易經(jīng)》的順序進行講解。
好,那么接下來我們進入卦一:坤。
首先,是坤的卦象。
坤是六個陰爻,是坤上、坤下,內(nèi)外相同。
其次,是坤的卦辭和爻辭。
坤卦卦辭對應的《文言》如下: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大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這一部分,前邊是講的如“坤”這般的君子應有的德行——這一部分我們后邊結合每個爻的爻辭、小象和文言來講。
底下從積善之家開始,則是孔子自己對世事的感慨。尤其“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實對應的正是最后“龍戰(zhàn)于野”的狀況。
再次,則為彖辭。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簡要將每一爻的“小象”,結合孔子的“文言”解釋每個爻的爻辭,其中:
初六: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子曰:《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本爻講的是這樣一個場景——初冬,天氣漸漸冷了,清晨起來,只見草木結霜,天地仿佛被鑲了薄薄一層白色的邊。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順著氣候(也就是天道)的變化,這白色的邊越來越厚,直到變成了堅實的冰。
那么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人是無力轉(zhuǎn)圜的,能夠做的,便是順勢而為?;蛘撸部梢詫⒄麄€卦看作是從少陰到老陰的變化,初六則正是少陰開始之時,陰氣剛剛升起,超過了陽氣,但往上看,之后的變化也全是陰爻,自然也只有順勢而行。
六二: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安涣暉o不利”,地道光也。
子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爸狈剑蟛涣?,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作為內(nèi)卦中間的爻,本爻講的其實是“地德”的底線和原則——方、直。在這里,我想插句關于“天圓地方”的題外話。這是我們古人對天地的表述,也作為被部分后世人認為古人愚昧無知的證據(jù)——但實際上,古人并不完全認為地就是“方”的——如張衡就曾講過“渾天如雞子,地如蛋中黃,孤居于內(nèi),天大而地小”。雖然張衡遠在《周易》年代之后,但古人“天圓地方”的說法,實際上是在“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前提之下,以“我”這個人的主體作為核心,描述天道、地道給予人的直觀感受。
圓、方,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哲學上的理念。
正如上一章所談的乾卦,天道雖然剛健,但“天德不可為首”,所以天中其實有著圓融、包容的一面;反過來,地道雖然柔順,但這種柔順卻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而是“本性即此”,同時是有其本性的原則的。這就是內(nèi)核中直,對外以方的一面。體現(xiàn)在為人處世,則是柔順但不依附,寬厚卻不迂腐,溫柔之中,互相尊重。
六三: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子曰:陰雖有美,“含”只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本爻講的是含蓄的美德。地道謹守本分,如大地生養(yǎng)萬物,但卻不居功,只是默默地付出,跟隨著天的運行,給予自己能夠給予的一切。舉個現(xiàn)實的例子,假設放到項目中,“從王事”的人,就好比后勤保障人員,雖然沒有自己的成果,但對于整個項目而言,仍然是有始有終,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也可將這種“從王事”,理解為類似“服務”的含義。
六四: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子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本爻所講的括囊,并不是把包裹再放大一些,相反,是指的把口子收緊一些。我們從孔子的《文言》部分能夠看出,這一爻對應的外界環(huán)境不太樂觀,而此刻賢人是隱居起來的——也就是說,這時候要更加的謹慎一些,甚至為了保護自己,可以“獨善其身”。這樣子做,不會有什么好處,但也不會有什么壞處。
不過,雖然“君子不居危墻之下”,但在歷史的風云變幻之中,也總有偉人和英雄,是會在天地變化的動蕩時期,仍然逆流而上,奮起與時代抗衡,為黎民百姓掙命——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佩的。甚至是講“賢人隱”的孔子本人,在春秋時也不甘于沉默,而是講學、游歷,為這個國家的命運操碎了心,這當然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
六五: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子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本爻所舉的例子,似乎離我們平日的生活遠了些。此處就要把五行的理論引進來了。我國的五行并不僅僅是在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之上的,實際上它融入到了各種我們生活所需的概念之中。譬如五色、五臟、五味、五音等等等等。而五色的青赤黃黑白中,黃色與五方位的“中”是對應的,于屬性上,則是土——這也正是坤卦以及坤宮本身的屬性。那么,“黃”中通理的意思,我們能夠明白了,它其實代表的就是中正。
而“裳”則指的是古代人穿的下衣。這是穿在外邊的衣服之內(nèi)的,因此象曰“文在中也”,指的是好看的紋路,藏在里邊——這是因為本爻是陰爻,但又在陽數(shù)(五)之上,故而展示的是隱藏起來的美好。
《文言》也說,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即可理解為,擁有“黃裳”這樣品德的人,他默默地奉獻付出,守正居中,不偏不倚,且不顯擺、也不出頭,這便是地道中,“美之至”啦。
上六: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子曰:陰疑于陽必“戰(zhàn)”,為其兼于陽,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本爻的爻辭似乎就不太妙了,而到了本爻,其實也代表“陰”到了盡頭,抵達了“老陰”的狀態(tài)。
這里就要講一下少陰、少陽、老陰、老陽的概念了。
“易”有三個概念,首先是“不易”——即不變,這其實指的就是古人理解中真正的“道”,它是始終存在亙古不變的,變化的是它的各種呈現(xiàn),但這個能變的“東西”一直都在那,這是性與相的區(qū)別,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次是“簡易”——即簡單。用符號直接體現(xiàn)事物,自然是簡單的。也有一說“卦”本身指的就是“掛在那”,直截了當就能看到。
再次是“變易”——佛家講世事無常,也是這個意思。從表象上看,沒有什么東西是一直不變的。所以陰陽,也是互相轉(zhuǎn)化的。當陽到了最盛之時,也就是日中則昃,陰氣就要逐漸興起,這就是老陽轉(zhuǎn)為了少陰,反過來,陰到了最強的時候,也就會轉(zhuǎn)向陽的一面。而陰陽變化之際,則會產(chǎn)生激烈的動蕩,形容起來,便是“龍戰(zhàn)于野”。
其血玄黃,孔子已給出了答案——是因為“天玄而地黃”。那么龍戰(zhàn)的結果是“其血玄黃”,玄和黃混在了一起,正是指的陰陽雜亂的意思。
最后講講用六: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卦象故事
《斷易天機》曰:此卦漢高祖與項羽交爭,卜得之,乃知身霸天下。
其評曰:坤者,順也。乃順承天,外物資生,用動則濁,用靜則清。所作有順,外物皆成。
故稱其:生載萬物之課,君暢臣和之象。
那我們今天便講講楚漢之爭的故事。
楚漢之爭,是指的秦朝滅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為首的兩大勢力,為了爭奪國家的統(tǒng)治權,而展開的曠日持久的斗爭。
這場斗爭涉及的勢力比較多,前后兩方勢力變化也較大。我做了幾張圖,幫大家簡單梳理一下:
在這里我個人傾向,劉邦應該是在楚漢之爭開始甚至是還沒有完全開始時占的坤卦。當時的卦象給他的提示是不要逆勢而動,要韜光養(yǎng)晦、順勢而為,固守自己的本分,謙虛謹慎,便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好,那么今天的坤就講到這里,明天我們將進入《易經(jīng)》卦三——屯。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收藏、關注哦,謝謝!
#抄書打卡##挑戰(zhàn)抄書100天##我要上 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