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我國學生的三大主科之一,從小學一路伴隨到大學,就連找工作時沒有通過英語四六級也會低人一等,可見英語雖然是外語,但是對我國學生還是重要的。
都說學外語要有語境,老師為了讓學生融入對話情境,在英語課剛開始的時候就會幫學生起英文名,不過那時候學生不懂,老師說啥就是啥了,等到長大一些,看得英語作品多了,就開始嫌棄老師給起的英文名土,開始自己琢磨,殊不知學生自己想的英文名在外國人眼中還是和“土”脫不開關系。
剛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為了方便學生記憶,英文名都是隨口起的,大部分都是發(fā)音容易,單詞又短的名字,比如說筆者二年級的時候被老師隨手一指叫Anna,隔壁的男孩叫Bob,坐在后面的兩個女生則為誰叫Amy爭了起來,當時還覺得自己有英文名很洋氣,殊不知在國外人眼中這些都是爛大街的名字,說出來就堪比“翠花”的程度。
有些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后會給自己重新起名,而重災區(qū)就是水果或者動物的英文名,比如說Apple·Chen,Kitten·Wu等等,學生覺得這些名字很可愛,但你換個角度想,會覺得蘋果·布萊克和小貓·杰斯卡好聽嗎?
當學生上到中學后,接觸了不少影視作品,也看到了很多國內明星的英文名,于是又萌生了起英文名的想法,看到很多明星都用名字的諧音當名字,于是自己也埋頭苦思,結果就鬧了笑話,舉個例子,比如說陸游的英文名有學生叫做“WIFI”,把張無忌叫成“Whatever Zhang”,或者有學生叫“詩婷”就干脆給自己起名叫“Shiting”結果聽起來像是臟話一樣。
學生們不要認為效仿明星起英文名就是正確的,實際上不少明星的英文名在外國人眼里也不可思議,就比如說Angelababy,翻譯過來是天使寶貝感覺很特別,可有外國人不解的吐槽為什么要取這樣一個名字,學生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外國學生的中文名字叫“少林寺”是什么感覺。
雖然很多家長吐槽英語對學生的未來沒啥幫助,不如取消英語節(jié)省學習精力,但是在應試教育下,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和學生的成績,升學息息相關,所以學生還是要重視學習英語。
其實老師給學生起英文名也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要想讓學生把英語學好,引導他們的興趣很重要,家長可以給低年級的學生準備一些趣味的英語繪本,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聽聽英文歌曲,看電視電影等提高自己學英語的動力。
要想學好一門外語,把基礎打好很重要,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學英語,背單詞都是學生繞不開的,每學期課本上的必備單詞,學生不要堆積,想著一口氣背下來,而是要每天背點持之以恒,這樣單詞才記得牢。
單詞背下來之后應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也要多做題,尤其是在學習一個句型語法后,學生要立即應用,這樣才能檢測出來自己是否完全掌握,英語之所以難學,是因為它既需要花時間死記硬背,也需要像數(shù)學一樣大量刷題,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可以找尋技巧,但學習這條路本身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多花時間下功夫,否則英文名起得再好聽也沒用。
部分學生可能覺得英語并不重要,也沒有必要起英文名,實際上未來的發(fā)展誰也說不準,很多大學生都知道外企的待遇是比一般的民營私企要好的,而學生要想進入外企工作,就需要一口流利的英文以及一個不會讓自己尷尬的名字,如果真的給自己起名叫Tony,在外企可能每天都會被人喊出來,所以如果大學生的專業(yè)很可能應聘到外企工作,或者需要和外國人打交道,還是對英文名稍加斟酌為好。
如果英語的地位似乎不如從前那么重要了,部分的確的小學也取消了英文考試,但是學生想要總成績出色,就要把每一門都學好,多學一門知識沒有什么壞處,學英語也和愛不愛國不沾邊,家長不要錯誤的引導,只有學生把知識學會,才能和外國人平等的溝通交流。
今日話題:你的英文名是什么呢?
以上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