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如其所名,大自然真正是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jié),所謂“水澤腹堅”,冰已經(jīng)從表至里凍得相當(dāng)厚實了。
然而,天氣是一年至寒,人間卻是一年至熱鬧——大寒正值農(nóng)歷歲末,正是人們?yōu)樾麓杭压?jié)做準(zhǔn)備的時候,孩子們幾乎是數(shù)著日子過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
屋外的冰凌雪花,屋里的鼎沸喧騰,構(gòu)成極鮮明的對照,為這一年留下美的尾聲?!按蠛锂叢?,天地之功終矣”,一個輪回結(jié)束,在對下一個“立春”的等待中,新的輪回又將開啟。
《北京晚報》“四時佳氣”之大寒節(jié)氣報道
天寒最念是圍爐
要說寒冬里最舒服愜意的消閑樂事,圍爐絕對榜上有名。想想看,天寒地凍,夜黑風(fēng)緊,什么都不用做,只消躲在屋里,擁著一簇明亮溫暖的活火,待周身一節(jié)節(jié)舒快起來,再來點茶酒吃食,和家人或好友圍坐談笑,真是快意至極。鄧云鄉(xiāng)先生的《三冬樂事》一文里,就對北京冬日圍爐之樂念念不忘,專門作《憶江南》一首:“京華憶,最憶是圍爐,老屋風(fēng)寒渾似夢,紙窗暖意記如酥,天外念吾廬。”細思圍爐的好,就在于這寒與暖的對立統(tǒng)一,火光一照,映出的是普世最向往的那種人間情感,溫暖,和美,團圓。
沒有現(xiàn)代化取暖設(shè)備的從前,圍爐既是度過漫漫寒冬的重要方式,也堪稱最佳社交方式。白居易會興沖沖寫信問朋友:“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宋代杜耒也度過了這樣一個心情愉快的夜晚:“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眴螐倪@些富有色彩感的字眼里,就令人感出慰藉,平日再怎么頹唐,也都在這一刻的爐火中融化。就連“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紅樓夢》,最令人展眉稱快的場景之一,大概也是脂粉香娃在蘆雪庵里圍爐烤鹿肉聯(lián)詩了。
圍的什么爐呢?白居易的“紅泥小火爐”,據(jù)說里面富含礦物質(zhì),煮水甘甜,大概和今日模樣相去不遠。那么杜耒的“竹爐”呢?故宮博物院里倒是有一件竹爐藏品可以參考一下,那和如今所用可就大不同了:它外方內(nèi)圓,內(nèi)為泥膛,外為竹篾所編,據(jù)說煮茶有竹子清香。這是愛茶如命的乾隆從南方帶回來的,仿照無錫惠山寺竹爐山房的竹爐所制,被置于玉泉山靜明園竹爐山房——這座竹爐山房,自然也是“復(fù)制”了惠山寺竹爐山房。從乾隆題詠的多首詩來看,他的確是常常親臨那里圍爐煮茶,可惜,能有福和皇帝一起消享的人大概不多。
清代竹爐 故宮博物院藏
今年冬,圍爐煮茶一事突然復(fù)蘇,成了網(wǎng)紅項目,社交平臺上曬出大量美圖,許多茶館也趁勢推出套餐。點贊最多的圖里,都少不了像工藝品一般精致細巧的爐具,在對傳統(tǒng)的想象中,圍爐被點綴為一件極盡風(fēng)雅之事。不過,與其說是傳統(tǒng)文化的復(fù)歸,這顯然更像是一種新式的小資生活方式。須知文人雖愛圍爐,但它本質(zhì)上是廣泛民間的傳統(tǒng),充滿著生活的智慧和情感趣味。清人王永彬有本書就叫《圍爐夜話》,開篇就說“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而“余識字農(nóng)人也”,“歲晚務(wù)閑,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币膊⒉恢蟛?,只是燒些山芋,那些“夜話”也無外乎是些關(guān)于做人處事的語錄,重要的卻是形式——閑余時分與晚輩在爐邊談天說地,用淺近蕪雜的語言聊聊人生,平凡安穩(wěn)的家庭場景,恰似一幅康樂年畫。
在北方冬天,即便是最普通的人家,也會有一簇爐火燃起煙火氣,除去寒冷和寂寞。老北京曾流行一種小白泥爐子,用一種叫不灰木的礦物質(zhì)打造成,秀美光潔,是尋常百姓家最常用的。1912年冬,只身初來北京的浙江人魯迅就給自己買了一只,“時時看之,頗忘旅人之苦”。這畫面是很容易感同身受的。
比起來,打小住四合院大家庭的書法家何大齊先生,就更能體會此中的幸福了。在他小時候,家里用的已經(jīng)是后來常見的帶煙囪的鐵皮洋爐子了。這種爐子大而實用,除了燒水,孩子們還會在上面烤點白薯、饅頭片之類,有時還在爐眼上罩一個圓形的鐵烘籠,用來烘衣服。他最難忘的是過年守歲時的圍爐,全家聚在一起,大人打麻將,小孩子放鞭炮,收音機里放著相聲評書,爐火在一邊燒得旺旺的,整夜不熄?!昂⒆託g實爐火旺,是家庭幸福的象征?!?/p>
隨著圍爐煮茶的熱潮,這項民間傳統(tǒng)又被重新掇拾起來,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茶館,都有緣重溫這一舊時的冬日樂事(當(dāng)然前提是注意安全)。只是,在精美器具和圖片之外,最重要的,依然是其中最樸素的人與人相聚相依、親密無間的溫情。
歲朝清供一堂春
大寒正與農(nóng)歷歲末相重合,巧的是,今年大寒還正好緊鄰除夕。隨著天氣一天天嚴(yán)寒,家家戶戶都為新年做著準(zhǔn)備,既繁雜忙亂,又按著條理——所謂“大寒迎年”,從大寒前后至新年,民間有十大風(fēng)俗,分別是食糯、縱飲、做牙、掃塵、糊窗、蒸供、趕婚、趁墟、洗浴、貼年紅,概括了這期間要做的各項大事。
從古至今,變化倒也不大:“掃塵”“洗浴”都是一樣的,把家里和自己都打掃一新;“縱飲”,喝酒;“蒸供”,蒸供品祭祖先;“糊窗”和“貼年紅”,就是貼窗花、對聯(lián)、年畫之類;“食糯”,不光南方,北方也有這個傳統(tǒng),比如北京團圓飯桌上的八寶飯;“趕婚”,就像現(xiàn)在年輕人趁著春節(jié)回家相親;“趁墟”就是趕集,過年前當(dāng)然要采買年貨;“做牙”是南方的風(fēng)俗,意思是做牙祭,美餐一頓,這原是祭祀土地公的儀式,“打牙祭”就是從這兒來的?!白鲅馈狈帧?span id="8eyrgxl"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927168">頭牙”和“尾牙”,頭牙在農(nóng)歷二月二,是開工的日子,尾牙在臘月十六,是一年生產(chǎn)活動的尾聲,雇主會用以酬謝雇工?,F(xiàn)代公司的年會,就頗有“做尾牙”的遺風(fēng)。
采買新年物資時,除了吃穿用度,越來越多的人還喜歡去花卉市場逛逛,買幾枝時令花草,回去插在清水瓶中,安置在除塵布新的居室一角。即便屋外北風(fēng)凜冽,屋里卻一片盎然生機,令人看了眼前一亮,心生歡喜,仿佛春意也伴隨著來到。其實這也是過新年的一項傳統(tǒng)內(nèi)容,它還有個風(fēng)雅的名字,叫“歲朝清供”。歲朝者,一歲之始也;清供,也就是清雅的陳設(shè),花草、瓜果,還有造型雅致的器物文玩,都可以納入其中。
當(dāng)代瓶花藝術(shù)家徐文治多年研究歲朝清供,并身體力行地實踐,2020年曾在北京辦過歲朝清供主題展覽。據(jù)他介紹,供奉祭品好物的習(xí)俗可溯源至上古祭祀儀式,但真正“歲朝清供”這個概念興起得卻遲,大概要到明朝。明憲宗朱見深有一幅《歲朝佳兆圖》,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畫中鐘馗手持如意,身旁小鬼則托著一個擺有柏枝和柿子的盤子,意為“百事如意”。到了清乾隆年間,蔚然成風(fēng),乾隆本人就非常推崇,每年都要畫一張歲朝圖,多以花卉果品為主題,加起來有十七八張?;实垡粠ь^,從王公大臣到民間自然“跟風(fēng)”。民國時期,歲朝圖依然是重要的題材,齊白石、潘天壽、吳昌碩等皆以之入畫。
乾隆皇帝《歲朝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花木被賦予了種種高潔品格,歲朝清供便順理成章將這些含義寄寓其中。冬天里,梅花凌寒開放,松柏經(jīng)冬不凋,蘭花水仙冰清玉潔,從古時便是歲朝清供最常用的材料,既隨節(jié)令,方便取用,置于文人案頭,又顯君子之風(fēng)。有吉祥意義的花材也相當(dāng)討喜,比如掛著簇簇紅果實的南天竹,暗喻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芝麻稈,意味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有趣的是,還常常用“諧音?!眮肀磉_祈福祝愿的美意,比如用百合(或柏枝)、柿子、橘子組成“百事大吉”,用玉蘭、海棠、牡丹組成“玉堂富貴”等。當(dāng)然,許多反季的花材在古代不易得,得用特殊的煻花技術(shù),價格自然昂貴,只有貴族能“供”起。
但對美的向往,對新年的愿景,是世間普遍的,不分高低。汪曾祺的小文《歲朝清供》里,所引兩句詩說得好:“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彼€特意提到,即便是窮家,也愿意為新年添一點色彩,比如有人會養(yǎng)一盆青蒜代替水仙,或把大蘿卜削尾去肉,在空殼里種蒜,“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卜皮通紅,蘿卜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有這樣一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心就足夠。
如今溫室栽培技術(shù)大大先進,花材選擇豐富得多,更方便人們?nèi)ビ^賞、選購。前不久,2023北京迎春年宵花展也在幾大花卉市場開幕了,不妨去走走看看,過一個芬芳溢彩的新年?!扒骞钡牟牧鲜鞘裁炊紵o妨,隨便插瓶還是要做出什么藝術(shù)造型來也不重要,只要隨著自己心意,在賞心悅目中喚醒對新年的期待,就是最好的。
綽約年花稱水仙
對許多老北京人來說,歲末的“清供”里,最少不了的角色是一盆水仙。打入冬起,就盤算著養(yǎng)幾頭,精心伺候著,掐指算著時間,到了過年前后,正是水仙花盛開的時日。潔白剔透的花瓣,碧綠挺拔的莖葉,如同玉雕,映著屋外白雪,給新春帶來清雅之氣?!?span id="munexo2"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432529">燕京歲時記》載,東邊隆福寺和西邊護國寺,這兩廟花廠“冬日以水仙為勝”,水仙當(dāng)之無愧是老北京最典型、最受寵的“年花”。就連每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觀眾席上,每桌都擺著一盆開得正好的水仙。
水仙 馮晨清 繪
水仙,名字雅致,花葉姿態(tài)婀娜,且因是水生,更顯得清潔玉立,超逸絕塵,是許多文人的心頭之愛。在西方,有自戀美少年眷戀自己水中倒影,死后化為水仙花的著名傳說,不過要分清楚,那是洋水仙,春天開花,土培為主,和冬天開花的中國水仙不同。中國水仙呈一莖多花,單瓣又名金盞銀臺,復(fù)瓣又名玉玲瓏,皆形神兼?zhèn)?。它原先也是由外國傳入的,早在唐?span id="yev2ics"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35198">五代時期,最初是在湖北荊州一帶種植。到了北宋,就有不少人見過這種水中奇花的倩影了。如黃庭堅,他有一個在荊州做官的好友,給他送來了五十枝水仙花,他賞得高興,寫了一首絕好的詠花詩:“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卑淹ねこ鏊乃杀茸觥傲璨ㄏ勺印保偾‘?dāng)不過,詩意不過。最好玩的是末句,坐著看花竟被花“惱”到了,這“惱”有撩撥的意思,詩人簡直受不住,要到外面去看長江??梢娝傻娘L(fēng)姿綽約,真是花中尤物。
據(jù)中國水仙養(yǎng)殖雕刻大師季玉山介紹,北京人過年養(yǎng)水仙的習(xí)俗,是從明清開始的。清朝時,福建漳州水仙質(zhì)優(yōu)花肥,在全國異軍突起,也成為北京市場上水仙的主要來源,至今依然如此。位于豐臺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之前曾連續(xù)多年在年初舉辦水仙花展,就是和漳州合作的。觀賞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水仙花雕刻作品,是市民迎新春的一大美事。
水仙雕刻,是水仙花與眾花不同的一門獨特藝術(shù),自清朝晚期興起。很多人對此不甚了然,或誤以為是通過干預(yù)讓一頭鱗球開出更多的花。季玉山解釋說,開多少花,只取決于鱗球本身,而所謂“雕刻”,目的是為了造型。根據(jù)設(shè)計需要,對鱗片、葉片、花莖等進行不同程度的刻切,受傷、缺乏營養(yǎng)的一側(cè)會自然卷曲,最后呈現(xiàn)出不同形態(tài)。傳統(tǒng)上,水仙雕刻造型有禽鳥、螃蟹、茶壺、大象等,而在匠心獨運的雕刻師手中,無言的花葉,會講出更多的故事。這是自然與人共美的創(chuàng)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