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胡姓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在黃河以南,淮河和漢水流域地區(qū)。秦漢兩晉時,胡姓已經(jīng)播遷到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陜西,北疆為山西、河北,南抵廣東、福建、東臨江浙。在唐宋之際,胡姓已經(jīng)在長江流域地區(qū)形成了優(yōu)勢。清朝進(jìn)入臺灣。
姓氏淵源
一是以謚號為姓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滿受封于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后人有的以胡為氏。根據(jù)《元和姓纂》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yīng)當(dāng)是30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tǒng)的虞舜后裔,黃帝子孫。 注:陳胡公某個兒子以陳胡公之號為氏,與陳湣公某個孫子以陳胡公之號為氏,這兩個說法分別是安定胡氏安定派與安定胡氏華林派后期修譜攀附陳胡公滿之作。先秦與漢朝時期,涉及姓氏的著作如《世本》《潛夫論》《風(fēng)俗通義》與胡氏人物碑文皆無“源于媯姓”說,到北魏年間516年后,才有北魏司徒胡國珍家族部分成員墓志認(rèn)為胡氏出自陳胡公滿,此說亦被后世一些姓氏書與胡氏族譜采用為胡氏的起源之一。
又復(fù)姓胡母氏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之弟胡母氏后裔,復(fù)姓簡化為氏,遠(yuǎn)祖陳胡公滿。南北朝之前,太山郡胡母氏較為顯著,后來胡母氏逐漸消失,太山郡四姓之一的胡氏很可能是胡母氏受北魏姓氏改革影響,簡化改氏,后期郡望不顯,或已融入安定胡氏。 胡母氏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后,胡母復(fù)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fù)姓所傳日漸減少。
一是姬姓胡國,在河南漯河?xùn)|,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lián)軍去攻打吳國,后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zhàn),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二是歸姓胡國,在安徽阜陽。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后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歸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為威姓,源于少昊之子,胡國銅器銘文記作媿(wēi)姓。歸姓胡國故址在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子孫以國為氏。歷史上的門閥望族安定胡氏即源于歸姓胡國。
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人中原后改為漢姓,稱胡氏。 李唐皇家的后裔為胡三公拯救于危急之中,其后發(fā)達(dá),遂為明經(jīng)胡氏。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shù)不少。漢代以后,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jìn)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孫皆為胡姓。
①西周初期,攝政的周公旦設(shè)置了一個官職,專門掌管君王貴族飲食以及祭祀大典中所用的牲畜。這個官職,在西周王室被稱為簋(guǐ)史,在魯國和齊國被稱為胡史,楚國、秦國、晉國等諸侯國稱為胡簋史。簋,是盛裝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朝時稱作胡,商朝到西周時稱作胡簋,后世就以胡簋作為食的代稱,簡稱簋。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的,大多以胡為姓。
②出自漢朝的胡騎校尉,是漢武帝設(shè)置的軍隊官職。漢武帝在京師駐屯軍中設(shè)置了八大校尉,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是特設(shè)的職位,胡騎校尉掌管胡騎軍隊,長水校尉掌管烏桓人與胡人騎兵。胡騎校尉的職位不常設(shè),平時多由長水校尉兼任。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專職掌管胡人,多由驍勇剽悍又忠于漢朝的將領(lǐng)統(tǒng)轄,其中不乏歸附漢朝的外族將領(lǐng)。在胡騎校尉的后裔中,有的以胡為姓,如東漢著名的護(hù)羌校尉胡疇,其姓就是這樣來的。
③出自古代的胡夫,也就是我們通常稱作的屠戶、屠夫。屠戶在屠宰動物時,大多沖著咽喉部位下刀,所以屠戶的別號叫做胡夫。在胡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yè)稱謂為姓的,是為胡姓。
在歷史上,鮮卑、契丹、溪、高車、滿、苗、瑤、普米、彝、回、赫哲、達(dá)斡爾、傈僳、白、錫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①鮮卑族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人中原后改為漢姓,稱胡氏。
②契丹族胡姓:宋人葉隆禮《契丹國志》就說:“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敝劣谄醯ぷ迤渌帐?,則是與漢、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產(chǎn)生。胡姓在契丹族中產(chǎn)生較早,五代后唐時,即遼初已出現(xiàn)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環(huán)。
③瑤族胡姓: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的融合過程中,在姓氏上逐漸形成十幾個大姓,而胡姓在瑤族中堪稱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盤瑤、花蘭瑤。
④蒙古族:蒙古族巴顏圖氏、蒙古族博爾奇濟(jì)斯氏、蒙古族瑚爾漢氏、蒙古族胡拉特爾氏、蒙古族瑚爾琿氏、蒙古族瑚爾佳氏、蒙古族胡佳氏、蒙古族巴魯剌思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漢化改姓為氏。
⑤滿族:滿族胡爾哈氏、滿族瑚嚕氏、滿族瑚圖氏、滿族瑚遜氏、滿族瑚德哷氏、滿族瑚爾泰氏、滿族瑚錫喀氏、滿族胡扎拉氏、滿族瑚爾哈喇氏、滿族胡爾哈蘇氏、滿族庫雅拉氏、滿族錫克特哩氏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遠(yuǎn)古時代,舜當(dāng)天子之前,堯?qū)⑵鋬膳藿o舜,讓其居于媯河邊,從此舜的后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后,將自己的長女嫁與舜帝的后代媯滿為妻,封于陳,建立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媯滿在陳地建國為陳。他選賢任能,揚(yáng)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qiáng)盛多年。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故又稱胡公滿。其子孫有以其謚號為姓者,稱為胡姓。陳胡公亦被后人尊為胡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胡姓最初的發(fā)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發(fā)源于今河南淮陽,另一個發(fā)源于今安徽阜陽。 胡氏以起源地為中心,向周邊延伸。經(jīng)過數(shù)代的繁衍,先后南達(dá)新蔡,北到山西,并成為當(dāng)時的胡姓望族。
至漢時,遷入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的一族,在后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后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
兩晉南北朝時期,胡姓原居于陳(今河南淮陽),后因“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與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閩,成為“入閩八姓”之一。
唐宋年間,胡姓族人胡竦遷入晉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為閩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遷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內(nèi),使胡姓族人再一次遠(yuǎn)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發(fā)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時,則由醴陵德善鄉(xiāng)遷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也使江西逐漸成為胡姓繁衍中心。
至元明清時期,居于今河南淮陽一帶的部分胡姓因避戰(zhàn)亂入遷福建、廣東等地,再次遠(yuǎn)播其它各省,從而使胡姓成為一個遍布全國且遠(yuǎn)播海外的大姓。
胡姓是當(dāng)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
郡望堂號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安定臨涇(今甘肅省鎮(zhèn)原縣)胡氏,為鎮(zhèn)原縣著族,也是全國胡氏發(fā)源地。南北朝時期,三百余年內(nèi),出了皇太后及皇后四人,皇妃及貴人二人,封王八人,三公九卿十三人,大將軍八人,刺史及太守九人。其顯赫前所未有,使安定臨涇胡氏家族在我國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胡氏也因此而郡望安定。胡氏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漢??ぶ蜗仍诟咂剑ń駥幭墓淘性輩^(qū)),后徙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再徙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唐初稱安定為涇州(今涇川縣)。
后來成了胡氏的堂號,可見安定在胡氏歷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遵。胡遵,三國魏國大將,安定人。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武帝時屢立戰(zhàn)功,官至尚書仆射、鎮(zhèn)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quán)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胡奮后裔胡國珍之女胡仙真(即胡充華)成為北魏皇太后,胡姓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dá)十余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后、皇后,盛極一時。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shè)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
廬陵郡: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qū)。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胡姓堂號很多,有頤養(yǎng)、光裕、忠義、慶馀、安定等。其中最受人欽敬的是“安定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系紀(jì)念北宋初學(xué)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官至太常博士。與孫復(fù)、石介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xué)”,并稱“宋初三先生”。他的“明體達(dá)用”學(xué)說,開宋代理學(xué)之先聲。因他世居陜西路安定堡,人稱“安定先生”。胡姓后人遂以“安定”為堂號。 [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義陽堂:以望立堂。
弋陽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朝已成為大族,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泳……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雖然名聲不如胡銓顯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厚寶等地的胡氏,都是胡銓的后裔。華僑領(lǐng)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的第三十二代孫。
澹安堂:得名于宋朝胡銓著作《澹庵集》。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xué)者胡適而蜚聲中外。據(jù)譜牒記載,他們是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昌翼的兒子胡延正??兿弦欢燃漓牒珴M,后來又改祀胡昌翼。胡適自己也說,他在孩提時參加過始祖昌翼公一千歲的紀(jì)念祭典。
中庸堂:出自東漢胡廣的故事。胡廣,南郡華容(今湖北監(jiān)利)人,字伯始。官至太傅,封安樂鄉(xiāng)侯,老于世故,時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后人即以"中庸"為堂號。
門楣題辭
出自胡瑗事跡。胡瑗(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省泰州)人,是宋代的教育家,被奉為宋代理學(xué)先驅(qū)。史傳載: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范仲淹薦之,以白衣對崇政殿,授校書郎,以保寧節(jié)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數(shù)百人,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歸?!焙慕梯^之宋代另一教育家、理學(xué)家朱熹還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為紀(jì)念胡瑗畢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之盛況及其卓著的業(yè)績,故于正大門上方題“蘇湖世第”或“蘇湖流芳”。
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質(zhì)、胡威事跡。胡質(zhì),三國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為頓丘令,官至荊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都督青、徐諸軍事。每建軍功賞賜,皆散于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賜衣、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質(zhì)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yù)著聞當(dāng)世。入朝,武帝(曹操)問:“卿孰與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稱善,累遷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zhì)、胡威祖孫數(shù)均以忠慎清貞之譽(yù)著聞當(dāng)世,而原籍淮海壽春縣,故胡姓門楣有題“淮海家聲”者。胡質(zhì)、胡威父子為國鎮(zhèn)守邊關(guān),均卒于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等六個縣、寧縣四個縣),子孫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二、孔氏家族的發(fā)展演變
自孔子之后,孔氏家族綿延不絕,持續(xù)兩千余年,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譜系井然、輩分分明、有史可稽的大家族。
孔子的子孫七世單傳,至第八代孔謙時生三子。長子名鮒,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藏儒家經(jīng)典于孔子故宅夾壁之內(nèi)者,孔鮒子孫傳八世,然后絕傳。三子名樹,子孫傳六代,亦絕。只有次子孔騰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受封為奉祀君。漢元帝永光元年封十三代孫孔霸為褒成君,自此爵位世襲不絕。東漢章帝劉炟到曲阜祭孔時,會見孔氏二十歲以上的后裔,那時已達(dá)六十三人。魏晉之后,孔氏裔孫多在外地做地方官或京官,相繼定居住所。散居外地的以河北省為最多,稱為“河西派”,是孔氏家族的一大支派。河西派的始祖是孔于三十一代嫡長孫之侄孔穎達(dá),孔穎達(dá)為唐代文學(xué)館學(xué)士太常公,皇帝去世,他陪葬昭陵,全家遷居到西安守墓,自此稱為“河西派”。河西派至宋初移居涼州,明初又遷到河間府南柯霄,在南柯營又分為八支,居住在青縣、滄縣、交河、良鄉(xiāng)一帶。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原為褒圣侯的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被改封為文宣公,此后直至唐姐末五代亂世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失爵,被授泅水令。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灑掃戶孔末殺孔光嗣,取而代之,并“殲滅孔氏,曲阜殆盡”??坠馑锚氉?span id="sugc8ug"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846253">孔仁玉被母張氏帶至張羊村外祖母家,才幸免于難,得以留存根苗。孔仁玉在外祖母家長大成人,乃向后唐明宗奏明原因,誅殺孔末。長興三年(公元932年)仍封孔仁玉為文宜公。孔氏家族自此再度興盛繁衍,后世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以紀(jì)念其振興祖業(yè)之功德,曲阜孔氏都是他的后代。自此,孔姓始有內(nèi)孔、外孔之分,孔子后裔為內(nèi)孔,孔末子孫為外孔。
孔仁玉有四子,分別為宜、憲、冕、勖。憲、冕兩支失后,現(xiàn)有孔氏都是宜、勖兩支的后裔。長支孔宜的長孫孔圣佑無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其堂弟第四十六代孫孔宗愿為衍圣公。這個封號延續(xù)八百八十年,至七十七代孫孔德成于1935年被國民政府改任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為止。
孔子
宋遼金元,戰(zhàn)火紛擾,使孔氏家族四處分離。北宋末,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1128年)隨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四傳至孔洙,都先后保存了衍圣公的封號,是為孔氏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建立的偽齊劉豫政權(quán),于阜昌二年(113年)封留守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圣公,是為孔氏北宗。其后,蒙古族興起,占領(lǐng)曲阜,另封五十一代孔元用為衍圣公。此時,有金、宋、蒙古分別所封的三位衍圣公并存。元朝統(tǒng)一全國,南宗孔洙自愿讓位,元世祖忽必烈贊之曰:“寧違榮而不違親,真圣人后也。”封五十三代孔治為衍圣公,他是孔元用之孫??字嗡篮?,其子孔思誠承襲。族人認(rèn)為思誠以支庶襲封,不服,乃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上書皇帝,改以長支孔浣之子孔思晦襲封,是為其后歷代衍圣公之祖。
在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孔氏支派主要有十派:平陽派、郟縣派、寧陵派、獻(xiàn)縣派、丹陽派、嶺南派、湖南派、臨工派、瀏陽派、魯山派。中興祖以后的孔氏支派,由十派逐漸發(fā)展為六十宗戶。中興祖之子宜、勖兩支的后裔,蔓延到第五十三代,這代裔孫已有八十四人。連同上下幾代計有三百三十四人。其間,大批孔氏流寓外地,留居曲阜者僅剩二十家,長子孔宜之后有六家:浣、沂、潾、治、澄、濟(jì);四子孔勖之后有十四家:淙、涖、演、淑、泗、濱、滋、浩、淋、潝、洵、吶、注、灨。以上合成為二十家,曲阜孔氏家族自此稱為二十派。
明代,孔氏家族綿衍昌盛,至五十七代“言”字輩時,人丁日愈萬人。其間,大批孔氏后裔逃避戰(zhàn)亂流寓外地,還有一大批亡死無傳,居于曲阜的裔孫也相繼散居曲阜各地,聚族而居。天啟年間,孔氏家族將各宗族支派劃分為五十七個宗戶。清康熙年間,孔氏后裔已超過二萬丁(不含女性),于是又增為六十個宗戶,每個宗戶為一個族派,號稱“六十戶”。以戶為單位,每戶設(shè)戶頭、戶舉一至三人?!把苁ス币恢ХQ作“大宗廣”,是家族的大宗主,其余各戶以始遷村確定戶名,嘉慶十年(1805年)《六十戶戶頭戶舉點名清冊》內(nèi)統(tǒng)計的六十戶有:
大宗戶 臨沂戶 盂村戶 道溝戶
藤陽戶 舊縣戶 終吉戶 蔡莊戶
戴莊戶 栗園戶 莊 戶 泗北戶
店北戶 西郭戶 仙源戶 泉南戶
齊王戶 盛果戶 苗孔戶 文獻(xiàn)戶
沂北滬 黌門戶 石村戶 魯賢戶
沂陽戶 孔村戶 王堂戶 小莊戶
宮端戶 華店戶 古誠戶 岡山戶
魯城戶 孔屯戶 西城戶 舊城戶
呂宮戶 林前戶 防西戶 林門戶
官莊戶 大薛戶 廣文戶 小薛戶
陶樂戶 北公戶 紙坊戶 董莊戶
防上戶 高莊戶 南公戶 星村戶
古柳戶 吳孫戶 東村戶 磨莊戶
張曲戶 息陬戶 西林戶 林西戶
陳蔡之厄
曲阜孔氏分為六十戶后,每戶人數(shù)多的達(dá)數(shù)千人,其中絕 大部分戶為數(shù)百人,極少數(shù)每戶只有數(shù)十人。大宗戶在五十六代立戶時僅有衍圣公孔希學(xué)一人,其后瓜瓞綿延,到1937年《孔子世家譜》修成時,已歷二十二代,全戶列名者多者8765人,當(dāng)時存者4024人。周屬大宗戶者,根據(jù)分支的早遲來決定其與長支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在六十八代和六十九代,衍圣公各有胞弟數(shù)人,他們都在衍圣公府之外分別另建了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府第,習(xí)慣上就按照他們大排行的次序,行幾就將其府第稱為幾府,名為十二,實際上僅有大(庶生長兄)、二、三、四、五、七、八、十、十二共九個府。凡是這些府里的后裔都屬于孔子嫡系近支,曲阜民間稱乏為“在府門頭的”。自七十代起,除第七十二代衍圣公有兄弟五人和第七十五代衍圣公有兄弟三人外,其余各代均為單傳,這兩代分支的后裔,相對而言與衍圣公府的關(guān)系比其他各府的近支又更近一些。
來到孔子的故里曲阜,徜徉于三孔之中,人們不禁要問:曲阜孔姓到底有多少?對此,民間早有答案:闕里圣裔有十萬,曲阜無孔不成村。孔氏后裔在曲阜眾多氏族中是第一大望族,遍布曲阜市各個村落。1985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曲阜孔氏男女裔孫已達(dá)十萬之眾,占全市總?cè)丝跀?shù)的百分之二十點五,也就是說,每五個曲阜人中就有一個孔子后裔。曲阜以“孔”為村名的村莊有二十多個,如孔家村、孔家屯、孔家街、孔家行、孔家店、孔家道溝、苗孔等。僅孔家村就有十幾個,為了便于區(qū)別,又分別稱為大、小、前、后、東、西、鵝頭、紅心等。
眾多的孔氏后裔世代與異姓雜居,逐步改變了曲阜市各個村莊的姓氏成分。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市十三個鄉(xiāng)鎮(zhèn)、四百九十六個村莊,在已調(diào)查的九個鄉(xiāng)鎮(zhèn)、四百二十二個自然村中,百分之八十點五的村街有孔姓世居族戶,沒有孔氏族戶的村街由于世代聯(lián)姻,孔姓姑娘已大規(guī)模滲入到各個村街的異姓家庭?!盁o孔不成村”在曲阜已經(jīng)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
孔子的故鄉(xiāng)在曲阜,所有遷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稱為“流寓戶”??资狭髟舯椴既珖鞯?,以前面介紹過的“河西派”人數(shù)最多,其次,衢州南宗派也是孔氏家族的一大支派。外遷孔姓或因戰(zhàn)亂、或因做官、或因其他緣由,他們在異地往往聚族而居。如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就有一處孔子后裔聚居地——孔里。據(jù)《莆田縣志》記載:唐朝德宗貞元年間,孔子第四十一代孫孔仲良來莆田任縣令,后來他歿于任上,其子孫就在涵江觀頂坡?lián)竦囟?,并?span id="ax6qm66"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4631642">山東曲阜老家“孔里”命名,此后孔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這里屋舍相連,地處涵江中心地帶,還保留著古代北方傳統(tǒng)的房屋民居。在孔里周圍,還有一些與孔子有關(guān)的建筑:孔廟、正學(xué)門、涵江書院。這些建筑是宋代朱熹過莆田時發(fā)現(xiàn)這里有孔子后裔,便奏請皇上恩準(zhǔn)在此興建的,宋理宗還御書“涵江書院”匾額?,F(xiàn)在生活在孔里的孔姓后裔有40多家,200多人,還有的已分布到福建各地或寄居海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浙江、江西、四川、江蘇、廣西、福建、河北、安徽、廣東、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青海、陜西、蒙古、遼寧、黑龍江、云南、貴州、湖北和山東的其他地區(qū)等二十多個省區(qū)有孔氏流寓戶居住。
三孔
孔氏子孫的繁衍不僅遍及全國,而且影響到海外。在海外的孔子后裔中,以南朝鮮較為突出,共有五萬八千余人,他們組織了“曲阜孔氏韓國大宗合”,以示不忘源出曲阜。據(jù)說,元代至正年間,有孔子第五十六代孫隨使前往高麗,因故留居未返,其后子孫繁衍,氏族昌盛。他們?nèi)∶灿行休呌米?,但與中國不同,目前已傳至八十六代。
(來源:圖書館號·九龍山書院)
圖文編輯:
黃艷生,濟(jì)寧伏羲文化學(xué)會專家顧問團(tuán)副團(tuán)長、濟(jì)寧市中華文化促進(jìn)會伏羲文化專業(yè)委員會主任、濟(jì)寧市伏羲文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安徽亳州譙城區(qū)藥用動植物研究所名譽(yù)所長、《中國現(xiàn)代攝影報》記者、《山東青年》記者、律師、心理咨詢師、國家級健康管理師、易學(xué)與風(fēng)水策劃師等。
注:本文及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疑問或侵權(quán),請與平臺聯(lián)系。
]]>中國姓廖的人并不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概有487萬人。 廖姓是現(xiàn)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6位的小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7%。
主要居住地分布在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四川、重慶、廣西、廣東、臺灣、浙江、貴州、安徽、云南、海南、遼寧、甘肅等省份。
一、廖姓的起源
其一、相傳黃帝有個后裔叫叔安,夏時,因封于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廖姓。
其二、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其三、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后裔夏時受封于蓼,其后子孫以國為氏。
其四、五代時期吳越國君錢镠下詔將吳越國中所有的劉氏族人皆改為廖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五、源于蒙古族,明朝永樂年間蒙古王子率妻子及其部族眾人歸降,明成祖大喜,特賜其漢姓為廖氏。元朝黃金家族拖雷后裔,也多冠以漢姓為廖姓。
其六、源于滿族,清朝滿族皇室后裔愛新覺羅氏族人中多冠以漢姓廖氏。
其七、源于古代貴族姓氏,據(jù)文獻(xiàn)《姓紀(jì)?名頭志》中記載:“廖,字形源于一長發(fā)飛仙髻,以羽毛為衣,以云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態(tài)”。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只有貴族才可以得到這個姓。
二、湖南衡陽的廖姓
湖南省作為廖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已經(jīng)超過了原來的遷出地江西省。古代,江西被人稱之為“江右”,湖南與江西交界的區(qū)域被稱之為“江左”。湖南省內(nèi)大部分廖姓祖先來自于江西省。
在湖南省內(nèi),衡陽市是廖姓主要居住地之一。根據(jù)族譜記載,早在唐代,衡陽境內(nèi)就已經(jīng)有廖姓民眾居住,不過這一部分人比較少,大部分人是西晉大將軍廖子璋的后代。
廖子璋,蜀漢大將廖化第四代孫,廖叔安第68代孫。西晉時,廖子璋因軍功被授予左衛(wèi)鎮(zhèn)國大將軍。其有子二人,名叫廖源憲、廖從憲,這二人之后代先后遷于浙江、江西、湖南。
其次,衡陽境內(nèi)的廖姓大部分人,都是明朝初年從江西遷過來的。其中來自吉安的最多,主要居住于耒陽、常寧、衡陽、衡南等地。
三、2022年衡陽市各區(qū)縣廖姓人口的具體分布
從明朝初年遷徙過來以后,經(jīng)過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廖姓由外來的小姓,已經(jīng)發(fā)展成衡陽境內(nèi)人口較多的大姓。
其具體人口分布如下:單位(人)
雁峰區(qū)1983
石鼓區(qū):2148
珠暉區(qū): 2265
蒸湘區(qū):2946
南岳區(qū):879
衡陽縣:18185
衡南縣:25129
衡山縣:10185
衡東縣:6307
祁東縣:981
耒陽市:15900
常寧市:33101
高新區(qū):1540
八角塘:242
合計:121786人
從上面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常寧市、衡南縣、衡陽縣這三個地方的廖姓人口最多。
根據(jù)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衡陽市境內(nèi)常住人口為664.52人,而廖姓人口為121786人,約占衡陽總?cè)丝诘?.83%。常寧市廖姓人口33101人,全常寧市常住人口為79萬人,約占常寧市人口的4.18%。因此,廖姓在常寧屬于大姓。
鐵門扇(浯溪鎮(zhèn)青竹村)、太和堂尹家排、中渡甸、黃道村、煙竹橋、文家沖、白露塘、肖家村鎮(zhèn)尹清村、茅坪、竹山、馬鞍橋、蓋頭町、大茅坪、陡難灘、馬鞍嶺、謝家灣、曾家岐、河埠塘、尹家沖、石山房、上頭房、小四房、茶山?jīng)_、染匠房、鏝頭嶺、荷葉塘、簸箕口。
邵陽鼎祚公,祖籍安福誠門,其次子君琳公,字圣瓊,徙居祁陽鐵門扇(今祁陽縣浯溪鎮(zhèn)青竹村),傳德興公,再傳靈官公。靈官公生子七:明壹、明貳、明叁、明肆、明伍、明陸、明柒,各擇地而居,歷史以來一直為北派,只是在參與江西湖南等省八修/九修《南北尹氏通譜》時使用“一經(jīng)堂”號刊發(fā),當(dāng)時是分地區(qū)印刷。
明壹公,字大雷,徙居金子灣,即今祁東縣太和堂鎮(zhèn)尹家排,又有族裔分居祁東官家嘴、東安大義橋、零陵牛角壩、黃茶園、祁陽龔家坪、邵陽羅城,如今各處合計約有900多人。
明貳公,字正志,后裔散居祁;陽中渡甸、黃道村、煙竹橋、文家沖等處,如今約有1500多人。
明叁公,字暹公,于明初由郴州遷居祁陽白露塘,后居肖家村碑記園(今肖家村鎮(zhèn)尹清村),后裔分居茅坪、竹山,各處約有族裔1200多人。
明肆公,字文彩,二傳至志富、志秀兄弟,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遷居馬鞍橋、蓋頭町,今屬羊角塘鎮(zhèn)。志富后裔中,朝旭、朝馗、朝賢、朝彬兄弟,均遷居四川渠縣。如今,祁陽縣明肆公后裔約有百余人。
明伍公,字華彩,其后裔樂堯、樂青、樂舜、樂知、樂仁、樂會、樂揆均徙居四川待查。
明陸公,字虞彩,后裔主要分布在祁陽大茅坪、陡難灘、黃道村,如今約有200多人。
明柒公,字耀璉,遷居祁陽縣歸陽鄉(xiāng)二十四都馬鞍嶺,多年繁衍之后,子孫逐漸分布于謝家灣、曾家岐、河埠塘,如今約有400多人。
本支遵奉字派為:“德靈明宗志,文明應(yīng)守經(jīng)。尚學(xué)大化世,樂道啟治平。”先后于乾隆戊子(1768年)、同治壬戌(1826年)、光緒癸卯(1903年)、民國癸酉(1933年)與1999年合計五次修譜,老譜尚存光緒、民國兩屆若干本,新譜各處均有。
《尹氏南北通譜》
說明:鼎祚公下德興公支系從來沒有劃歸鼎福公下,一直都是北派鼎祚公下獨立修的譜,與邵陽祁東鼎祚公支系等地同修(記錄大同小異)。
邵東市太平鼎祚公支系五修譜樣本
(以上邵東市太平鼎祚公支系五修譜樣本:其余譜記無五子鼎祥)
2、尹家沖尹氏
先祖景賢公,于明朝洪武初年官總兵,徙居永州府零陵縣巋山,長子鼎福,世系千戶,生子五:斌、誠、學(xué)、讓、英(后三公失考)。斌公子五:旻、昱(無傳),昂、景、昌。其中,昂、景二公留居巋山,唯有旻、昌二公俱徙居祁陽縣南隅普樂鄉(xiāng)十四都雙塘觀,即今7。誠公后裔入川有獨立修譜。
旻公子四:禧、祚、祐、璽;旻公后裔分為石山房、上頭房、火馬橋、小四房、茶山?jīng)_、染匠房、鏝頭嶺、荷葉塘等分支,早期字派有:相、尚、起、國……
昌公生有七子:禎、禮、補(bǔ)、禋、椨、軒、禪,其中,禎、禋、軒三公后裔失考,惟有四房可敘,早期字派有:思、良、廷、文、孔…
尹家沖兩房各處族裔約有1300多人,老祠堂尚在,但早已無祭祀活動,族譜無存,解放后也未修譜。
零陵巋山尹氏景賢公家譜
《尹氏南北八修通譜》
字輩對比如下:
3、河埠塘尹氏
先祖天祿公,系茶陵儼公之后,以百戶調(diào)鎮(zhèn)常寧,元配蕭氏,生志和公,再傳忠公,忠公第五子千公,字云集,自常寧富貴塘徙居祁陽河埠塘,住石灣,子孫由此發(fā)脈,至“三”字輩,多有遷徙四川者。(注:此三字輩不代表是別的支系三字輩)
本支遵奉字派為:“學(xué)先澤正長,有為必顯揚(yáng)。文明逢景運(yùn),家世應(yīng)光昌?!睔v來與常寧祖籍來往不斷,一道續(xù)譜。
摘錄《中華尹氏通志世系志》
以上來源《中華尹氏通志世系志》
說明:
根據(jù)家譜記載,只有志和下忠遷祁陽,斌住常寧傳禮、禎、祥三子止:只14代就絕代。
4、簸箕口尹氏
先祖庭仁公,系炎陵鵬飛公之后,徙居常寧大竹山,五傳至福時公,轉(zhuǎn)遷祁陽縣普樂鄉(xiāng)十四都黃家渡簸箕口,其后裔中,大多遷徙四川,留居者為正楊公與正梁公三子光先之后,戶數(shù)不詳。
本支遵奉字派為:“福希朝正光大開,乾坤安定高魁志,榮華維紹成文遠(yuǎn),世代祖興子孫賢?!弊哉鼗詠?,本支一直與常寧祖籍有聯(lián)系,且一道續(xù)譜。
(待續(xù))
歡迎閱讀,如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編輯:尹國愛
1.湖北仙桃尹文軍各地普查走訪編寫資料;
2.家譜提供:邵陽 : 尹航 、 冷水灘:尹衛(wèi)紅等
寧遠(yuǎn)縣河流水系地圖
上龍盤;大炎頭、潮水巖、古木咀、菜地里、鷓鴣山、山汶洞朱家;羅壩(巴)、(井塘背)老屋場、(井塘背)牛角丘;禾亭鎮(zhèn)永(尹)佳村;冷水鎮(zhèn)尹家坊、上尹、下尹、匡家村;中和街?(待考)、下吳(伯營)村螺絲灘;劉家洞大福廟尹氏?(是否尹家洞?待考)。
1、寧遠(yuǎn)上龍盤尹氏
先祖宗胤公,原籍江西,先世待考,于明朝開基永州府零陵縣茨塘(現(xiàn)接履橋鎮(zhèn)集義村),生子三:得子、得禮、得名,派衍老軍家,此后君仁公分住大木口享塘嶺;清乾隆年間,傳12世大秀公遷寧遠(yuǎn)上龍盤:三子:長子:仕舜公;次子:仕超公;三子:仕亮公分三房開基立業(yè);文學(xué)公分住小木口黑氹灣;正紀(jì)公住在大木口營房嶺;懷寶公分住塔山觀。
大秀公支系字輩:大、仕、光、明、揚(yáng)、朝、國;榮、華、萬、世、昌。(尹國成提供) (詳見零陵茨塘尹氏支系)
2、清水橋羅壩尹氏
羅壩建村歷史比較悠久,而且有“十名九姓”村之稱,其實全村有十七個姓氏和諧相處,開始有樂姓住在照陽洞尾巴以姓與地名尾字得名。羅壩村一個冬曖夏涼的羅壩潭。羅壩潭旁邊有一羅壩洞(羅壩廟巖:叫碧天洞),廟巖里有一方清代石刻,石刻上刻著“碧天之下現(xiàn)山川,一竅宏開不計年。呵護(hù)有神神久住,虛靈兩字永留傳……”是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該村500多戶,現(xiàn)村自然人口二千六百多人,其中尹姓116戶,人口500多人。
該村尹氏先祖景賢公,于明朝洪武初年官總兵,徙居永州府零陵縣巋山,長子鼎福,世系千戶,生子五:斌、誠、學(xué)、讓、英(后三公失考)。斌公子五:旻、昱(無傳)、昂、景、昌。其中,旻、昌二公俱徙居祁陽縣南隅普樂鄉(xiāng)尹家沖,唯有昂、景二公留居巋山。
康熙51年(1712年),高品公后裔自零陵巋山移居寧遠(yuǎn)羅巴(現(xiàn)稱“羅壩”),高品公之妻楊氏婆祖;從巋山攜四子于寧遠(yuǎn)清水橋鎮(zhèn)羅壩落業(yè)開基,四子:有臣公、有昌公、有習(xí)公(無傳)、有臨公。
嘉慶年間,有臣公下16世孔仁公(1761.6.13—1842.3.18)在柏家坪鎮(zhèn)井塘背村(腰江附近)老屋場購地開基立業(yè),該支系:20多戶,人口近100人,大多購房遷居縣城和外地,務(wù)工、經(jīng)商、從教等,枝繁葉茂,人才輩出。
另有牛角丘尹氏參與羅壩合修譜,歸為大房有臣公支系:先祖不詳,先住何仁湘,再住上塘尾,后定住牛角丘開基繁衍,目前10兄弟派下枝繁葉茂,人口眾多,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其后裔大多遷居縣城和外地,務(wù)工、經(jīng)商、從教等,人才輩出。
牛角坵(柏家坪鎮(zhèn))尹氏參與羅壩(清水橋鎮(zhèn))合修譜,歸為大房有臣公支系:先祖不詳,先住何仁湘(保安鎮(zhèn)),再住上塘尾,后定住牛角丘開基繁衍,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經(jīng)本人查中華尹氏通志綜合志P626:尹氏南派下有:桂能公(當(dāng)時誤為:居倫公:見后面圖片)遷寧遠(yuǎn)禾停鄉(xiāng)(現(xiàn)為鎮(zhèn)):因為當(dāng)時何仁湘屬禾停鄉(xiāng):所以才查該鄉(xiāng),但查高品公下家譜并無“居倫和桂能”記錄,字輩各不相同。
查該鄉(xiāng)另有尹佳村、尹家洞村(現(xiàn)為仁和鎮(zhèn),曾經(jīng)有尹氏居住:有可能是萬美、萬才支系搬遷入川:待考見后4),尹佳村支系是湖南郴州宜章南派下應(yīng)清公后裔遷到此(見后4),與南派獨立修譜,與北派無關(guān)聯(lián)。
清朝湖廣填川期間,羅巴(壩)尹氏有后裔遷往四川、重慶、廣東等地;民國期間,有后裔遷往緬甸、臺灣、衡陽;永州的冷水灘、江華、江永、新田等地亦有后裔分布。衍為大族,人才輩出。
目前有:教師:17人、各級部門干部50人、副處級(團(tuán)級)以上5人;企業(yè)老板、經(jīng)理、董事長30人。
本支遵奉字派為:景、鼎、斌、永、伊(彥)、世、湘、廷、文、伯、承、時、子、高、有、茂、孔、楊、德、洪、繼、垂、萬、代、千/詩、葉/書、位/澤、祿/盛…,目前傳到28代“祿”字輩(148世)本支曾在1942年參與過永州尹氏通譜修編,至今未曾修譜。
以上為《永州尹氏通譜》部分節(jié)錄
世系字輩對比圖
以下為南派“能桂公”支系相關(guān)世系圖
(以上來源:中華尹氏通志地理世系志)
能桂公是常寧遷寧遠(yuǎn)禾亭鄉(xiāng),居倫公是零陵遷四川開江等……,天南地北,誠公下居倫公本為北派,何為收編?完全不同世代不同支系的兩位先祖。
另外有:零陵巋山鐵屋房尹氏景賢公下文光公遷寧遠(yuǎn)永安圩,由于變故其后裔三桂公于清朝年間又從永安圩遷往新田縣槎源,現(xiàn)后裔人口300多人,字輩:“……廷、文、伯、承、時、四、國、一、三……”保存有家譜,并于2020年新修建了尹氏宗祠。(見后“七”新田尹氏支系村落介紹)
3、大炎頭、潮水巖、古木咀、菜地里、鷓鴣山尹氏
零陵雙江橋尹氏,祖籍江西永新山田,系彪隆公之后??楣上?,傳至仁德公,生有三子:尚忠、尚吉、尚達(dá)。尚吉、尚達(dá)兄弟一道于清朝前期徙居寧遠(yuǎn)縣大炎頭,數(shù)年之后,尚吉公后裔再轉(zhuǎn)遷潮水巖。仁德公胞弟仁杰公,移居古木咀。
德耀公生有二子:一增、一倫,于康熙年間移居寧遠(yuǎn)縣菜地里。德耀公胞弟德仁公,生有三子:一登、一第、一元,俱徙居新田大竹山,一元公再轉(zhuǎn)遷新田北鄉(xiāng)流湖坊??楣上?,有正海公徙居寧遠(yuǎn)鷓鴣山。
另外有后裔(不詳待考)遷住柏家坪鎮(zhèn)山文洞村(現(xiàn)為團(tuán)結(jié)村)朱家落業(yè)開基。
以上各支在寧遠(yuǎn)縣發(fā)展繁庶,遵奉字派為:元、正、德(高)、一(存)、世(仁)、尚、代、榮、昌、朝、垂、久、萬、枝、玉、葉……本支曾在1942年參與過永州附近的通譜,至今未曾修譜。
4、禾亭永(尹)佳尹氏
先祖濯公,爵封鄱陽侯,于唐末移居江西永新,傳至雄飛公開基茶陵火田。雄飛公之孫恒公,住茶陵江口,十傳至汭公,生子二:行甫、東甫。東甫,十一傳至應(yīng)清,自茶陵移居宜章栗源堡,傳子文學(xué),再遷塘嶺(今宜章縣栗源鎮(zhèn)塘嶺村)開基,其后有益良公移居寧遠(yuǎn)縣禾亭鎮(zhèn),開基尹家村(2016年改名永佳村),子孫部分移居藍(lán)山縣塔峰、石龍橋桐子嶺一帶,留居本村者不多。
本支遵奉字派與宜章老家一致,為:“贊襄成美德,忠孝佐清邦,富有千家盛,科名萬代昌?!北局c宜章老家一起修譜,有譜冊。
5、冷水匡家尹氏
先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鵝景塘,曾先后在湖南桂東縣、宜章縣橋頭居住,其后有三聘公,于明朝洪武年間攜三子元保、元恭、元暴徙居寧遠(yuǎn)縣,卜居簫韶峰蔣家坊,即今冷水鎮(zhèn)尹家村,此后分三大房發(fā)展,子孫聚居于上尹、下尹、匡家村等處,如今約有60多戶。
本支遵奉字派為:元、德、仕、宗、世、時、萬、良、尚、大、勝、宏、開、吉、地、興……原有族譜,因故丟失,如今存者為某一房支譜,且系手抄本。由于老人大多過世,碑石等素材幸存不多,本支修譜工作正在啟動中。
6、中和下吳(伯營)村(螺絲灘)尹家
本支系從道縣梅田遷來,為山東青州祖籍,系伏全公之后,詳見:湖南省道縣尹氏支系村落。
另有中和街上尹氏支系,有幾戶定住,先祖于民國期間,逃避戰(zhàn)亂遷徙到此開基落業(yè),據(jù)本支系尹君樂宗親說:后裔大多遷住長沙、深圳等地,一直與遷出地(邵陽還是衡陽常寧等)地修譜(待查),其它不詳。
7、仁澤鄉(xiāng)(中和)劉家洞大福廟尹氏
湖廣填川萬才、萬標(biāo)、萬美公原籍湖南寧遠(yuǎn)縣仁澤鄉(xiāng)(今中和鎮(zhèn))安仁里二都六甲劉家洞大福廟(現(xiàn)有仁和鎮(zhèn)劉安仲村,中和鎮(zhèn)、棉花坪鄉(xiāng)、禮仕灣左家交界處有大福庵:待查),湖廣填川四川達(dá)縣明月鄉(xiāng)開江踏灘河等處,但《中華尹氏通志》記載為鼎福公下支系,待查。
據(jù)川東五縣族譜介紹,達(dá)州蘆葦潭與開江踏灘河尹氏同訂字輩為:萬朝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文章光祖訓(xùn),道德啟仁賢,世澤宗功遠(yuǎn),家傳富貴延,大廷開景運(yùn),孝友必為先。
仁和鎮(zhèn)尹家洞村:此地現(xiàn)無尹姓居住,已經(jīng)遷往別處。
但村地名介紹【尹家洞】Yǐnjiādòng曾有尹姓定居得名。轄文家、尹家洞、砠尾、柿花園、曾家塘等12個村民組。該村附近有劉安仲村:上面提到的“劉家洞下大福廟”是否是:仁和鄉(xiāng)劉安仲村下尹家洞,是否譜地名記錄錯?不得而知(待考)。
八、水市鎮(zhèn)橋頭尹氏支系
此支尹氏為邵東井邊尹氏支系后裔,該支系后裔已與邵東井邊尹氏合譜,保存有邵東四葉堂五修尹氏家譜(一)和(四)卷,目前知道只4戶約30多人,于抗戰(zhàn)期間遷來寧遠(yuǎn),已傳3代。具體情況在查詢中(待補(bǔ)充)。
水市原名水打鋪,歷史上曾因上游猛降暴雨,造成山洪暴發(fā),沖走沿街房屋及人畜,故有“青天白日水打鋪”之稱。水市鎮(zhèn)原屬水市區(qū),1995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時,由原水市鎮(zhèn)、香花鋪鄉(xiāng)、大界鄉(xiāng)、梅崗鄉(xiāng)合并而成,是有名的圩鎮(zhèn)。有著名的“水市水庫”,風(fēng)景宜人。
風(fēng)景宜人。
(普查人/家譜提供:副會長尹凱敏/尹春生)
附:邵東井邊尹氏源流:
始祖君文(行大郎),元代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牛星圳徙居邵陽東鄉(xiāng)。子嘉從(字法魁,行大郎),明洪武五年遷湖南邵東太平洞霞大壩山。始遷祖嘉從子彥華(字榮貴),明建文元年復(fù)遷邵東萬安井邊。 始遷祖法魁、法澄、法清,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遷邵東太平之洞霞,澄裔世居洞霞,清裔移居新寧茅沖,魁公率子彥華復(fù)由洞霞遷居萬安井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始修族譜,光緒十八年(1892)續(xù)修。
井邊班次:君嘉彥應(yīng)仲,必志政添宗,世代興文武,安樂思明道,遠(yuǎn)猷慶國祚。 字輩(清政公支系):政福興文廣 ,泰添廷紹卿 ,仁義良百世, 雄武樂千春 ,篤學(xué)隆時遇, 敦倫顯德名……。
洞霞班次:太再添原仲,世代興文武,安樂思明道,顯榮慶國祚。
茅沖班次:汝添世應(yīng)友,魁文興大邦,安樂思明道,顯榮慶國祚。
新班次:德修能繼述,善積定呈祥,力學(xué)崇和靖,展才效晉陽,懿范留傳裕,宏勛啟佑良,緒由為憲盛,含秀共芬芳。續(xù)修新班次:卓立乾坤上,宜如何事功,家庭敦孝友,作忠嗣清風(fēng)。(尹氏家譜字輩對照表提供:尹啟航)
(家譜來源:尹氏家族群)
歡迎閱讀,如需要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
編輯:尹珺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