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禹貢》曰:冀州土白壤,
兗州土黑墳, 青州土白墳, 揚州土涂泥, 荊州土涂泥,豫州土惟壤下墳壚, 雍州土黃壤,徐州土赤戠墳, 梁州土青驪。
《洪范》曰:五行,其五曰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
《尚書帝命驗》曰:土者,金之父也。
《周書·作雒》曰:周公作太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其方一面土,苴以白茅,以土封之,故曰裂土。
《詩》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禮地官上》曰:太司徒辯十二土名,以相民宅,知其利害,以任土事。
《禮記》曰: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土弊則草木不長。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
蔡邕《月令章句》曰:色別曰土。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雨水中,地氣上騰,土長昌撅,陳根可拔。
《春秋元命苞》曰:土為言吐也,言子成父道也,氣精以輔也。陽立於三故成生,其立字十夾一為土。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其土為之一端。
《春秋考異郵》曰:后族專則土踴。
《論語·里仁》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家語》曰:孔子曰:堯以土德王而尚黃,黃,土之色也。食土者無心而不息。宰我問於孔子曰:"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敢問。"孔子曰:"人生有魂氣,有魄氣,氣也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魂氣歸天,此之謂神。"
《漢書·張釋之傳》曰:"文帝拜釋之為廷尉,人有盜高廟坐前玉環(huán),文帝怒,下廷尉治,奏當棄市。上大怒,釋之頓首謝曰:"假令愚民盜長陵一抷土,陛下復何以加其法乎?"
《后漢書》曰:朱浮與彭寵書曰:"亦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
《魏志》曰:魏明帝起芳林園,建昭陽殿,公卿以下至於學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后漢書》曰:高昴父次同語人曰:"吾四子皆五服,我死后,豈有人與我一鍬土邪?"及次同死,昴大起冢,對之曰:"此老平生畏無一鍬土,今日被壓,竟知之否?"
《白虎通》曰:土在中央,中央者,主吐含萬物。
《圣證論》曰:孔晁云,能吐生百穀謂之土。
《河圖挺佐輔》曰:自此百世之后,地高天下,山陵消去,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
《雷煥別傳》曰:煥與張華見異氣起牛斗之間。煥曰:"此寶劍也。"拜煥豐城令,到縣掘屋基入四十余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琢錯文采,翳而未明。君初經(jīng)南昌,遣人取西山北巖下土二升,黃白色,拭劍,光艷照耀,莫不驚愕。張公得劍,喜置坐側(cè)。曰:"此土南昌西山北巖土也,不如華陰山赤土,封一斤與君。"答書云:"詳觀劍體,真干將也。君更用赤土磨拭,逾益精明。"
宋躬《孝子傳》曰:宗承,字世林,父資喪,葬舊塋,負土作墳,不役童仆。一夕間,土壤高五尺,松竹生焉。
《荊州先德傳》曰:羅獻守巴東,吳遣盛曼說獻合從之計,詣獻求借城門,獻遣參軍楊宗謾曰:"城中土一撮不可得,何言城門乎?"
《三輔舊事》曰:成帝作延陵及起廟,竇將軍有青竹田在廟南,恐犯蹈之,言作陵不便,乃徙作昌陵,取土十余里,土與粟同價。
《關(guān)中記》曰:未央宮蕭何所造,周回二十三里,疏龍首山土為殿基;殿基出長安城上也。
《宣城記》曰:江矩吳時為廬江太守,以清稱徵還,船輕皆載土,時歲暮,逐除者就乞,所獲甚少,江乃語之,逐除人見而去。
盛弘之《荊州記》曰:武當縣有一溪,岸土色鮮黃,乃可啖。
《義興記》曰:陽羨縣塘西潛壤中有黃土,色如精金。
《法顯記》曰:阿育王在小兒時當?shù)缿?,?span id="7fn9flp"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2436911">迦葉佛乞食,小兒欣喜,即以一掬土施佛,佛持還泥經(jīng)行地,因此果報作鐵輪王。
《晉太康地記》曰:城陽姑募縣有五色土。
《吳郡記》曰:吳縣余杭山出白土,光潤如玉。
《墨子》曰:商王紂不德,兼夜十日,雨土於亳。
《孫卿子》曰:子貢問于孔子。曰:"賜未知為人下者,其猶土也。深掘之而得甘泉,樹之而五穀蕃,草木植焉,禽獸育焉,生則主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德,為人下者猶土也。"
《申子》曰:四海之內(nèi)、六合之間曰奚貴?曰:貴土,土,食之本也。
《淮南子》曰:伊尹曰,興土功也,修腳者,使之蹠鏵;強脊者,使之負土。
《淮南萬畢術(shù)》曰:東行馬蹄中土,令人臥不起。
又曰:灶之土不思故鄉(xiāng)。
裴玄《新言》曰:俗間有土公之神,云土不可動。玄有五歲女孫,卒得病,詣市卜,云犯土。玄即依方治之,病即愈。然后知天下有土神矣。
《物理論》曰:游濁為土,土氣合和而庶類自生。
《抱樸子》曰:土飯瓦胾,不療於饑。
《書·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注:諸侯受命,各錫以方色土,建大社于國中,一曰冢土?!对姟ご笱拧罚耗肆②M?。
又后土,取厚載之義。共工氏子句龍為后土,位在中央,主於四季各十八日。
《禮·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周禮·冬官考工記》:土以黃,其象方。又星土,星所主土。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又度也。土圭之土訓度。詳圭字注。又業(yè)也。
《皇極經(jīng)世》:獨夫以百畝為土,大夫以百里為土,諸侯以四境為土,天子以九州為土,仲尼以萬世為土。
又星名,一曰鎮(zhèn)星?!?span id="dxzlhrz"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2565690">漢書》作填。詳填字注。又地名。
《春秋·僖二十八年》: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衞子,莒子,盟于踐土。注:鄭地。又姓。句龍為后土,子孫為氏。
岐陽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藝底蘊,科甲蟬聯(lián),進士及弟,文運宏開,人文鵲起,高山仰止,士風不變,寶地也!
洪氏先祖居住地取名岐陽,有雙重意思:取岐的寓意是緬懷遠先祖后土,宣示是來自岐山的炎帝后嗣;取陽的寓意是家安在鑒江北邊河畔,是太陽出來時照得著的地方。
一、岐陽洪氏認為自已屬于炎帝一脈的,是炎帝后嗣,岐山是他們的祖籍。
從岐陽洪氏族譜往上追源,他們是共工氏后人,屬于炎帝一脈的,是炎帝子孫。《岐陽洪氏族譜》記載,岐陽(即長岐村)鼻祖洪昊公,字景明,號康彝,世居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英林鎮(zhèn);《英林洪?族譜》記載,洪古淡(十四朝奉)為英林洪姓始祖;《泗州洪賓家譜志》云:古淡是共普28代孫洪漢宗三子;共普是共工氏后裔共勛之子,為躲避朝廷內(nèi)亂,去敦煌后改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為始祖。共工在《山海經(jīng)》中的世系,是屬于炎帝一脈的,記載于《海內(nèi)經(jīng)》中:“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shù)器,術(shù)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關(guān)于炎帝的出生地,岐陽洪氏認為,炎帝生于姜水,亦即現(xiàn)在的岐山。《辭源》姜水條為:姜水。即岐水……源出岐山?!?span id="j7ppl7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1447252">大清一統(tǒng)志》認為“姜氏城”在岐山南。郭沫若考證《水經(jīng)注》得出的結(jié)論,炎帝故里,在岐水之濱。他在其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明確地將姜水標注于渭河以北,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關(guān)于姜水的位置與郭公沫若及以上古籍文載基本一致。故此,炎帝出生于陜西岐山是有可靠依據(jù)的。
岐陽族譜記載的岐陽古廟留傳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岐以西鳳則鳴矣”出自“鳳鳴岐山”典故和岐陽后嗣擅長的洪家拳(化州非遺,由陜西地方拳術(shù)紅拳演變而來),印證長岐洪氏認為祖籍來自陜西岐山之說。
二、傳說“岐山”是岐陽洪氏遠先祖后土(共工氏兒子)死后變成的山峰,這里有一個神話故事。
傳說上古時期,炎帝五世孫水神共工氏驕橫跋扈,又聽信小人浮游的挑唆,挑起戰(zhàn)端,妄圖統(tǒng)一九州。老百姓怨聲載道,卻敢怒不敢言。這時共工氏的兒子后土站出來為民請命。后土與他的父親不同,天性純良,待人以誠,老百姓都擁戴他。他力勸父親不要窮兵黷武:“從前的蚩尤那樣強悍,不也被黃帝打敗了嗎?”共工氏心有所感,然而浮游出來挑唆說:“后土的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蚩尤失敗固然由于窮兵黷武。但是古來哪位領(lǐng)袖不是靠武力奪取天下呢?運用武力,固然讓老百姓遭殃,但是還有什么辦法可以統(tǒng)一天下呢?只要我們成功了,再施行仁政,老百姓還是會感激我們的?!惫补な下犃烁∮芜@么一說,又改變了主意。后土見父親執(zhí)迷不悟,便收拾行囊,離家出走了。共工氏掀起漫天的洪水,讓老百姓遭災。后土潛心研究水利,平治土地。他足跡遍及九州,治理水患災害。名聲越來越大,漸漸超過了他的父親。共工知道這件事后,暴跳如雷,大罵后土不孝,要抓住后土,實行家法。當時后土正在豳州(今彬縣)興修水利,聽到父親要來殺他,也不躲避,離開了豳州,往南走了一百多里,恭迎父親,而且力勸父親施行仁政,再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了。
共工氏與后土爭執(zhí)起來,氣得一口血水吐在了后土的頭上,居然把后土淹死了。后土死后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山峰,為百姓遮風擋雨,由于后土和他父親的分歧,才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使得他變成了一座山,因此這座山便稱為“岐山”。
三、山(坡)之南為陽,水之北為陽,岐陽洪氏居住取陽與鑒江分水變化有關(guān)。
中國在北半球,太陽出來照著山的南邊,水的北邊,這些地名帶有“陽”字。辭典關(guān)于“陽”釋義為:字義與山有關(guān)。其本義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一說本義是指高處見到光明的地方,或高處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后引申為日光,日頭。
岐陽人住馬隴坡南面,鑒水北面,與岐陽之南(陽)一脈相承,十分符合岐陽洪氏心水。
岐陽族譜記載的岐陽古廟留傳的楹聯(lián)下聯(lián)“陽之南龍其見乎”,也印證了取陽的含意。
昊公肇居岐陽迄今已近八百多年歷史。由于歲月遷延,生齒日繁,人丁昌熾,以岐陽為開基圣地,不斷向四方拓展。初住馬隴坡,后受上江租谷起運不便,遷居江邊住下,舊址在長岐江沖中心,隨時代變遷,鑒江洪水流量日益增加,江邊坡地逐年崩塌,逼迫居住地點逐年不斷向東北方向遷移,日復日,年復年,移離舊址百十丈遠。為絕水患,修筑堤圍,住址定形,洪氏安居樂業(yè),岐陽興旺發(fā)達。 洪姓人開拓基業(yè),岐陽威震四海,最初居住地分江邊村和荔枝園。江邊村,即近鑒江南岸的江邊,荔枝園是種荔枝樹的坡地(是嶺南野生荔枝的發(fā)源地之一),后因發(fā)展,人多地少,遂砍掉荔枝林建屋住人。
洪氏后嗣由于人丁興旺,住地達四里之長,因此洪氏子孫將居住地取名為長岐陽村。隨時代變遷,后人為了方便稱呼,通??s去陽字,簡稱長岐村 。
]]><<上古人名大辭典>>.五十三.封面
例言:
一,<<上古人名大辭典>>,五指禪編。
一,上古,取廣義,夏代之前以至開天辟地。
一,人名,含族人名。
一,部分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往往無署作者,連筆名網(wǎng)名皆無,故無法列出,非敢掠美。
一,所引<<山海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晉郭璞注,稱"郭注",清郝懿行箋疏,稱"懿行案"。
500 |
后土之名數(shù)義: 1,共工之子。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shù)器……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p> 《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帝王世紀》帝嚳"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上中仁人:后土。” 2,官名?!蹲髠鳌ふ压拍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禮記·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孫,好后土之官。" 《五禮通考》曰:"此以后土為土官。" 3,佐神、社神。?!渡袝の涑伞罚骸父嬗诨侍旌笸痢埂?《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王大封,則先告后土」。《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治四方。" 《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檀弓上》曰:"君舉而哭于后土。"鄭玄注:"后土,社也。" 漢 蔡邕 《獨斷》卷上:“社神,蓋 共工氏 之子 勾龍 也,能水土,帝 顓頊 之世,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 堯 祠以為社?!?/p> |
|
4,<帝>后土: 一說炎帝魁隗氏政權(quán)(公元前5008年~公元前4766年)第六任帝共工死后傳位于侄子 <姜>后土,后土為魁隗氏政權(quán)第七任帝。 六十五歲。死后傳位于侄子姜噎鳴,噎鳴為魁隗氏第八任大酋長。 |
||
501 |
祁姓黃帝子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姬、酉、 已、滕、 箴、 任、荀、 僖、 吉、 衣、 祁、儇,又青陽、夷鼓同為己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余循姬姓。 又見<路史.黃帝紀上>。 |
|
502 |
祁昆: 黃帝父少典名。 |
|
503 |
老龍吉 《莊子.知北游》:婀荷甘與神農(nóng)學于老龍吉。神農(nóng)隱幾,闔戶晝瞑。婀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謾誕,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fā)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
|
504 |
有垂 后土句龍之子 水正正熙道:"后土句龍之子有垂,善于制造樂器,臣可以保舉。”帝嚳大喜,即刻命二人以官職。見鐘毓龍<<上古神話演義>>第 一 卷167 頁 |
|
505 |
帝祁 在位執(zhí)政虛記五十三年(公元前2318——前2266)。陶唐氏王朝(公元前2357–前2128年) |
|
506 |
有仍氏 有仍,亦稱作"有任"、"有任氏""任"、"有緡",仍通任。 有仍氏是太昊、少昊后裔(東夷昊族),任姓,建古任國,任姓乃太皞風姓之后,是中華文明在上古時期四個風姓古國中最古老的一個,建立時間約在公元前6000年–4000年之間,也是中華文明中最早建立的族邦國家之一。 <<左傳》:"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樂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貪惏無饜,忿颣無期,謂之封豕。有窮后羿滅之,夔是以不祀"。 |
|
506 |
師延 名延,上古軒轅黃帝之世,為司樂之官,稱師延。居中牟縣東南二十里造箜篌(《太平寰宇記卷二》),為中華民族第一位樂神宗祖。后奔殷商,作靡靡之音,名<<北里之舞>>,獻紂王。紂王聽得蕩魄銷魂。后溺死濮水中。春秋時,衛(wèi)靈公與樂師師涓過濮水,半夜聽到美妙琴聲,師涓記下曲調(diào),學三日方會。后奏給晉平公聽,大音樂家師曠聽見,急止師涓,說此是亡國之音,師延所作,必是于濮水中聽來的。 今滑縣東南萬古鄉(xiāng)有師延冢。后世子孫以官名為氏,尊師延為師姓始祖。 |
|
507 |
延 伯陵子。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伯陵》云:"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通奸>吳權(quán)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箭靶>,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 一說后吳權(quán)怒殺伯陵,被炎帝罰去月亮砍不死的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吳權(quán)即吳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