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微博、抖音、小紅書以及其他各社交平臺中,鋪天蓋地的都是關于“陽”的話題:
“喉嚨像刀片割得一樣疼……”
“鼻塞得難受,每天不知道要擰鼻涕多少回,鼻子都出血了!”
“睡覺簡直是煎熬,不到一個小時就醒,數(shù)著秒表一點點過去……”
“高燒不退,都開始說糊話了?!?/p>
“渾身無力、腰酸腿疼,生無所望……”
“咳嗽不止、有痰又吐不出來,可真難受啊……”
……
接下來伴隨的是:
搶藥難,一下子全世界都在找藥的感覺,一藥難求;
快遞難,快遞小哥也成為了“陽”的一員,在家里與“陽”抗爭,于是出現(xiàn)了暫時性的快遞大量積壓;
上班難,眼看著身邊的小伙伴一個個倒下,每天上班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哪天自己也倒下了;
單身難,那些住在單身公寓里面的小姐姐、小哥哥,陽了之后沒有人照顧,不怕別的,只怕晚上突然高燒,又沒有人在身邊;
120電話撥通難,前幾天有個新聞,養(yǎng)老院里面的老人因為突發(fā)疾病撥打120熱線,打了4個多小時最后才接通;
……
隨即,
國家和政府的層面做了很多工作,各種線上問診的程序、線上買藥的平臺等都開始出來了,而且很多專家發(fā)聲來幫助大家應對“陽”;
各種生活妙招出來了,蒸橙子、煮橘子、冰糖雪梨、熏艾條、熱敷物理降溫、泡腳、紅糖姜茶、鹽水清鼻子、穴位按壓……
自發(fā)捐藥的行動出來了,大家將自己家里面有的暫時不用的藥物捐出來,給更急需的其他人使用;家里面還沒有“陽”的成員,自覺擔負起照顧其他成員的責任來,這些人有平時很少進廚房的丈夫、有七八歲的孩子;
當然有更多的媽媽們一晚上不睡覺,守在高燒孩子的身邊照料,隔一段時間就給孩子量量體溫、物理降溫;
親戚間、朋友里、同事中,大家好像突然間聯(lián)系更緊密了,“陽”了的人提醒沒有“陽”的要怎么做,都“陽”的人相互吐槽、相互支持,已經(jīng)“陽”轉“陰”的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和經(jīng)驗;
……
一下子,世界變小了,大家變得更近了!我們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擁有著相似的體驗,分享著共同的感受……
作為一個已經(jīng)“陽”了兩周的人,我對此體會深刻!
我在“陽”的時候,幾位同事每天都要問候我的情況,給我分享建議,為我加油;
也有同事甚至不惜冒著也被“陽”的風險,給我送來了體溫計、退燒藥、水果,我甚是感動;
我的家人們也基本上是每天一個電話,有時候一天打兩三個電話,詢問我的病情以及囑咐我相關事宜;
異地的朋友后來直接坐高鐵過來了,每天給我做飯、洗衣,照顧我,不顧自己被感染的風險;
……
慢慢地,我的腰酸背痛不見了,我的高燒退去了,我的像刀片割的喉嚨痛也消失了,只剩下鼻塞依然還在。
然后,突然間,家人開始一個個發(fā)燒、嗓子痛,之前沒有癥狀的同事也開始不舒服了,朋友也一個個都有了癥狀,于是,角色換了一下,我開始每天詢問他們的情況,去幫忙給他們找藥物、找妙招,給他們分享我的經(jīng)驗,等等。
有一天晚上,我姐的兩個孩子突然高燒,我姐跑了十幾家藥店都買不到兒童退燒藥,她特別著急,給我打電話看看有沒有什么辦法。
我開始一個個聯(lián)系自己的朋友,突然有一個好朋友給我信息說她認識的人有兩盒“美林”可以給我姐。這信息讓我猶如中獎般開心。
為了及時拿到藥,第二天一大早我姐夫就從番禺區(qū)開車過去越秀取藥。然而,當天晚上的時候,我這個好朋友突然急發(fā)信息,說她在茂名的親戚家的小孩發(fā)燒了,也找不到藥物。
于是,我姐當晚發(fā)了順豐快遞,將其中一盒“美林”又快遞到了另外一個城市茂名。我和朋友一起開玩笑,說我們這都可以寫一篇文章了,“兩盒美林的故事”。
當時只是當玩笑,沒有想到,我最終還是把這個故事寫到了文章里。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語文課本上曾經(jīng)學過的“一個蘋果”的故事。
“一個蘋果”的故事記敘了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斗中,八名志愿軍戰(zhàn)士在放炮洞里,盡管大家干渴的厲害,卻每個人都舍不得吃蘋果,最后大家一起分吃一個蘋果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都是發(fā)生在資源緊張的環(huán)境背景中,故事中都閃現(xiàn)出了人與人之間愛的連結、愛的互助。
寒冷的冬日里,更需要彼此倚偎取暖。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今天已經(jīng)很少體會到物資緊張,而三年的疫情讓我們多次體會到這種感覺,最近一段時間又有很多朋友體會到藥品緊張的感覺。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一個彼此表達需要、傳遞溫暖的機會,我們好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受到彼此的需要,感受到人際的力量和溫暖。
在家庭系統(tǒng)動力學中,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的是要完成2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與原生家庭的分離,第二個部分是與原生家庭及世界有愛的連結。
如果說前面三年的疫情隔離政策,讓大家意識到保持彼此的界限的重要性,促進每個人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獨立性,那么,最近的事情則是讓大家去體會愛的連結的重要性。
或許,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就是三年疫情所要告訴我們的,既要分化又要與這個世界有愛的連結。
冬天來了,春天未遠!
讓我們在這最后的寒冬中彼此相互依偎,等待春天一個新的開始。一起攜手走向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溫暖春天!
作者:素簡
編輯:素簡
不少剛入職場的年輕人很是煩惱,不認識不熟,叫哥哥姐姐也不太合適,叫“老師”覺得太尷尬,叫名字太生疏,真是讓人頭疼。
機關單位新入職了一個小伙子,入職剛一個星期由于弄不清楚大家職務和名字,干脆就不打招呼,結果好幾個人都對他有意見,以為他是心高氣傲,說碰面都不理人,其實,他只是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連副局長也是見面就低頭快走,想著和這樣大的領導打招呼是不是領導覺得他在套近乎,打了招呼又不知道說什么,趕緊走,結果就被領導覺得他沒有禮貌。
小楊在一家公司工作,對每個同事都是直呼其名,而且是全名,包括部門主管,大家都覺得非常不悅,私下叫他“楊總”,因為同事都覺得只有是公司最大老總叫大家全名才算合理點。小楊后來和部門同事念叨此事,說也太計較了吧,不就是個稱呼嗎?同事點撥到,“這事可能真的是怪你,叫領導大名可就是不尊重,叫同事大名就有點不親近,拉遠距離的感覺。”
所以,職場稱呼也不是一個小事情,也是職場禮儀的一種吧,不說加分最起碼不要給人感覺不禮貌。怎么稱呼的確需要好好想想,上班多年,我有幾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吧。
一、微笑是最美的稱呼。
上班第一天,同事的職務、名字都不知道,見面碰到,怎么辦,低頭快走還是邊走邊刷手機當做看不見,其實大可不必,在人際交往中,微笑有最快化解尷尬的魔力,人際關系中最佳的“粘合劑”,不需要任何語言,大大方方,看著對方,露出燦爛的笑容,說聲“早上好”或者輕輕點頭,伸手都不打笑臉人,微笑是社交場合中最令人愉悅的了,也會讓人覺得你很陽光、很親切、很好相處。擁有動人親切的笑容,第一次稱呼就已經(jīng)不那樣尷尬僵硬了。
二、迅速了解名字職務
新人報到后,最好先問問同事或者留心聽聽別人怎么稱呼他人,不要冒冒失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稱呼對方。在同事向你做了自我介紹后,對于職務清楚的人,可以直接說:“孫經(jīng)理,我叫劉可,可以叫我小劉或者可可,我是今天新入職的新人,以后就請多多觀照”對于什么都不清楚的同事,可以先稱呼為“老師”。如果實在不太清楚怎么稱呼他人,你都可以客氣地說:“對不起,我是新入職的劉可,我該怎么稱呼您呢”不懂就問總沒錯,一般都會大方的告訴你怎么稱呼他。還有小技巧,善用內(nèi)部通訊錄,慢慢記住大概有印象,然后在日常工作中再把人和通訊錄結合記憶,會讓你迅速掌握稱呼。
三、熟悉后區(qū)分稱呼
在稍微熟悉大家之后,比自己領導職務高的,還是要稱呼其姓加職務,但需要注意的是副職稱呼,看大家怎么稱呼,一般不會刻意強調(diào)“副”這個字眼,除非正副領導同姓。比如李副經(jīng)理,一般都稱呼李經(jīng)理。在按照年齡區(qū)分和自己平級的同事,年級比自己大的,可以繼續(xù)稱“老師”,或者隨其他同事叫“李姐”“飛哥”等。對于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同事,可以問問怎么稱呼您。需要注意的是,稱呼的同時,一定是面帶微笑,語氣溫和。
四、私人關系不要帶入工作
比如在公司單位,知道以前是校友,就主動上去叫“學長、學姐”,知道是同鄉(xiāng),見面就叫“老鄉(xiāng)”,不管什么單位都比較忌諱拉幫結派,一個新人這樣稱呼,尤其稱呼領導,就會讓人揣測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圖,私下越有關系的人,職場上工作上就越避嫌。過分親昵的稱呼不適合在職場,可以用在下班后的非正式場合。
五、稱呼他人應該因地制宜
職場稱呼不需要個性、不需要創(chuàng)新,最禮貌的稱呼就是根據(jù)大家的喜好和習慣,不突兀就好了。比如創(chuàng)新型公司,大家喜歡起一些花名,那就隨大家融入其中,稱呼別人花名,正經(jīng)地叫個“王老師”反而格格不入。一些上規(guī)模企業(yè)和國企,還是需要按照職務去稱呼。還有一些學習型企業(yè)注重團隊合作的企業(yè),比較淡化行政職務,喜歡叫名字,或者“王姐”等這樣稱呼,那就按照習慣。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那必須是姓氏加級別去稱呼同事領導,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一起文化氛圍濃厚的單位,如報社、文體類的,大家習慣稱呼“老師”。
六、分清場合
最后要做到得體稱呼,還要分清場合。熟悉了在一個辦公室里叫“李哥”“小唐”都沒問題,但在開會的時候、談判的時候、面對客戶的時候,還是要正式稱呼??傊诜Q呼上得體,就是在別人面前尊重對方,才能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今天第一次使用有稀飯和粥同時出現(xiàn)兩個功能的電飯煲,以前用的電飯煲只有粥和湯的功能,我一直以為北方人說的稀飯是我們廣東人說的粥,但是我們一直叫的粥也是粥,稀飯那樣的粥我們也是叫粥。原來稀飯和粥不一樣的,稀飯是有很多米湯的,粥是很濃稠的。今天早上就按照平時煮粥來操作,結果煮粥要兩個小時,后來看了一下,還有個稀飯的功能,一下子懵了,稀飯是什么啊?回到公司問了一下同事,他經(jīng)常出差東北的,原來稀飯才是我們平時常說的粥,買了個新的飯煲,才知道粥和稀飯的區(qū)別,還讓同事嘲笑了一番,是不是只有我不知道粥和稀飯的區(qū)別?
在工作中,跟同事搞好關系,很難,不是出血就是出力,還討不到好,惹得一身騷。里外不是人,一是吧,你討好的同事級別太低,二是人家也看不起你。這就很尷尬了,工作中,大家都只是同事,根本不需要拉幫結派,你們永遠干不過老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誰的活誰干,誰的錯誰擔,你想說人情世故,但是活沒干好,這就是一筆爛賬,你在老板那里提現(xiàn)不到價值,同事也不會正眼看你,老板才是指向標,老板指哪兒,員工打哪兒。
你說你委屈,誰不委屈,你說你累,誰不累,每天動腦又動手,一個月累死累活,那么點兒工資,房子你敢想嗎?往小了點兒說,車子你敢想嗎?中國的政策在那里,買了房子又能怎么樣呢?,又住不了多久,還不是得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