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稀缺,無法抗拒“失去機會”的焦慮 | 模糊談判力 第五十七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734篇推文。
全文共2083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每次新一代iPhone上市,都是果粉們狂歡的節(jié)日。
2012年9月,iPhone5上市的前一天,美國各個城市的蘋果專賣店門口都排著長長的隊伍。
他們中有大量的人帶著睡袋,打算通宵排隊,務(wù)必要第一批買到手機。
這樣的熱鬧場景當然也吸引了新聞媒體的關(guān)注;
此時,一家電視臺的記者正在采訪一名排隊的女士;
這名女士來得很早,她排隊的位置是第23號;
記者問她,這排隊等待的漫漫長夜如此難熬,該怎么度過呢?
女士回答,并沒那么難熬,因為周圍都是果粉,大家都在討論iPhone5的新功能,都很激動,時間也就過得快了;
她還補充道,
你知道嗎,聊著聊著,有一個女的居然說,非常喜歡我背的LV包,而那個時候我排在25號,她排在23號……
記者瞪大了眼睛,吃驚地問,
你就…..你就把包……?
這個女士點了點頭說,
嗯,我就提出用這個包換她的位置,我這個包值2800美金。
記者感覺到匪夷所思,
2800?可為什么呢?
這個女士想了想后回答,
我聽說這次新手機的發(fā)行量很少,我不想這一晚上的隊白排了。
要知道,當時iPhone5新機的售價也不過才649美金;
而這個女士卻愿意用2800美金的包,來換取自己排隊的位置向前進兩名!
她是有多么擔心失去這次購買的機會?
我們依然在“模糊談判力”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fā)自牛津大學(xué)的實驗心理學(xué)研究。
今天要聊的,是“七字說服力”的第六個字,“稀”;
“稀”,就是“稀缺”的意思,
越是“稀缺”的東西,越讓人在乎,也就越有說服力。
在“模糊談判論”里,“稀”字說服力,撕開的分類是“戰(zhàn)Vs逃”;
或者說,
“稀”字實現(xiàn)說服力的角度,是“動機”。
我們經(jīng)常聽人說,“物以稀為貴”;
為啥“稀有”的東西就會貴?
因為,如果你現(xiàn)在不買,未來就可能買不到了。
這潛在的“失去”預(yù)期,讓“稀有”變得昂貴。
因此,文首故事中女士不惜代價的做法,似乎也就變得有情可原了。
讓我們采取行動的“動機”有很多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叫做“因稀缺而感覺到快要失去”。
不妨想象一下下面這個場景: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手機有陌生電話打來,接通后發(fā)現(xiàn)是各種營銷電話;
應(yīng)該說,十個陌生來電中,七到八個是這樣的結(jié)果。
所以,我打算不再去接陌生電話,尤其是那種看上去很奇怪的號碼;
但這個決定似乎很難執(zhí)行,當我再次看到陌生來電,電話鈴聲響起,我打算掛斷;
可我馬上又開始猶豫,
萬一是某個多年未見的重要朋友呢?又萬一是某個朋友換了號碼呢?
但其實我心中知道,上面幾個“萬一”的概率連萬分之一都不會有。
就在想要掛斷、又猶豫不決的那幾秒鐘里,隨著鈴聲一陣一陣響起,一種感覺對方即將掛斷的“焦慮”開始逐漸強烈;
即使那號碼看上去99%像一個營銷電話,我還是抑制不住那種“即將失去”的感受,接通了電話;
一秒鐘后,我就再次掛斷了又一個營銷電話……
你看,即便我們明知可能會后悔,但那種“失去機會”的焦慮仍然具有強大的“動機”。
自古以來的商人,都知道該如何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出“失去機會”的感覺。
看一個例子,在某個家電城里,一對夫婦正在某個電器貨架旁徘徊;
他們對貨架上的一款電器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興趣,只要略微有些經(jīng)驗的銷售員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們會走近商品,前后左右的打量,還會拿起相關(guān)的產(chǎn)品介紹小冊子,翻上幾頁,讀上幾句,甚至相互討論起來;
史蒂文就是一個很有經(jīng)驗的銷售員,這對夫婦的舉動他都看在眼里,然后走進他們,打個招呼,
你們好,看得出來你們應(yīng)該是對這個型號的電器感興趣,不過很不巧,您看的這臺剛剛在二十分鐘前被我賣掉了,不好意思。
這對夫婦顯然有些意外,問史蒂文,
貨架上沒有其它存貨嗎?
史蒂文微笑著搖搖頭,
確實不巧,就剩下最后一臺。
幾乎是一瞬間,我們就能在這對夫婦的臉上看到了清晰的“失落感”,因為“失去擁有的機會”而“感受到失落”;
或者說,這臺本來只是“一般喜歡”的電器,突然就變得更有吸引力了;
于是,夫婦倆就開始問一些我們能夠猜到的問題;
比如,倉庫里是不是還能找到一臺???或者有沒有可能從其它門店協(xié)調(diào)一臺???
史蒂文心中當然知道他們會這么問,他回答道,
嗯,是有這個可能,我可以花點時間去找人問問,但我想先確認一下,你們就是想要這個型號對嗎?如果我找到了你們確定是要的,對嗎?
到了這個階段,整個銷售策略最巧妙之處便顯露出來;
顧客因為“稀缺”所產(chǎn)生的購買動機,在此時又轉(zhuǎn)化為一種“購買承諾”,一并在此時生效;
大約十幾分鐘后,史蒂文帶著“好消息”回來了,“居然”就被他找到了一臺,當然史蒂文同時帶來了購買票據(jù)和合同,來讓夫婦倆簽署。
此時,大部分的顧客都會感謝史蒂文的努力,并直接購買下單;
可等等,似乎有些環(huán)節(jié)被跳過了?
砍價呢?折扣呢?
這些都沒有談?。?/span>
嗯,如果你去問史蒂文,他會很無奈地告訴你,
在我去找貨之前,一切不都談好了嗎?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內(nèi)容的背后,依然都是“模糊談判論”的影子;
分類、二元、語言、極端;
“稀”,“稀缺”的本質(zhì),是對“戰(zhàn)Vs逃”二元差異的極化;
當我們嘗試畫出一個分類,戰(zhàn) Vs 逃(做Vs不做),人們的大腦迅速二元化,尋找決策動機;
當“動機”還沒出現(xiàn)之前,這個分類對我們來說就是模糊的,沒有說服力;
“稀”,可以讓我們在談判中撕開這個分類,讓人對“失去”的感受越分明,“稀”字說服力就越極端;
說服力的流動,再次從模糊走向極端。
–
–
–
這里是“談判思維”!
“模糊談判力 第五十七篇” 待續(xù)
—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