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白話的語音面貌卻與廣州話大不相同
其保留了眾多古音韻和土語
在親屬稱謂上尤為體現(xiàn)
有吳川人將母親稱作“娘”,將祖母稱作“亞奶”
吳川傳統(tǒng)童謠更是蘊含了
不少吳川白話古語
和廣州話同屬粵方言,但與之差別大
吳川市吳陽鎮(zhèn)一帶舊時有古芷寮港
其不僅是吳川重鎮(zhèn)
也是當時吳川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長期以來
吳陽白話都被學者們作為
吳川白話標準音用來參照
所以,一般人們提起“吳川白話”,即指吳陽話
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陳李茂
學界有觀點認為,吳川白話與閩方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吳川縣志》記載:“吳川巨族,吳林陳李幾家而已。吳曰上郭(上郭村,今在吳陽鎮(zhèn)),自閩入粵?!痹摲窖缘男纬桑赡芘c吳川早期居民多由閩地遷入有關。比如,方言中,數(shù)字“五”發(fā)音就和閩方言相似。
盡管仍無明確證據(jù)可考究吳川白話的起源,但當?shù)胤街居涊d,近200年前該地區(qū)的方言就已存在。另外,清代毛昌善修、陳蘭彬纂,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吳川縣志·方名》寫道:“狗與九、酒與走,樓與劉,二與義均讀同音?!边@在今天的粵語和當?shù)貐谴ò自捓镆粯映闪ⅰ?/span>
從語音面貌上來看
吳川白話與廣州話差別較大
但從吳川白話的內部差異來看
吳川多個地區(qū)的口音
與廣東一些粵方言地區(qū)相近
作為古驛站遺跡的南城門位于吳川吳陽城里村南路口,興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郭龍碧 攝
吳川白話有多種口音,其中,通行于吳川東北部的淺水鎮(zhèn)和長岐鎮(zhèn)一帶的口音,則與相鄰的茂名化州長岐鎮(zhèn)口音相近,分布于吳川塘?鎮(zhèn)的塘?口音,同東莞粵方言相似。
保留很多古詞,稱父為“官”、稱母為“娘”
與粵語聲韻母的種種共性
證實了吳川白話無疑是粵方言的一支
和廣州話一樣
吳川白話也有9個聲調
不過,兩者的差別較大
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陳李茂
雖同有9個聲調,然而一些調類的調值并不相同。這也是講其他粵方言的人難以聽懂吳川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語音方面的區(qū)別
吳川白話與廣州話在詞匯上也有所不同
最為明顯的就是親屬稱謂詞上的使用
《吳川縣志》亦有記載,“吳川音較清婉,而過于柔?!眳谴ò自捰蟹Q父親為“爸”“官”“叔”或“哥”;母親則稱為“媽”“娘”或“娜”。
他們用“亞爹”稱呼祖父,用“亞奶”稱呼祖母,用“公祖”稱呼曾祖父,用“婆祖”稱呼曾祖母,這都與廣州話不同。
吳川白話中也保留著很多古音、古詞
比如,吳川白話稱“太陽”為“日頭”
唐代張鷟所作之《朝野僉載》
其中就提到“日頭赫赤赤,地上絲氳氳”
兩者用法一致
傳統(tǒng)童謠古韻十足,至今仍在傳唱
“點腳泥鰍,同船坐舟
三官坐轎,白蟻行橋
橋兒扭扭,扭到三官大路口。”
2020年
經(jīng)當?shù)匾魳窅酆谜咧匦伦髑幥蟮?/span>
吳川童謠《點腳泥鰍》
被拍成了音樂視頻
刷屏吳川人的朋友圈
這首趣味十足的童謠描繪了一種名為“點腳泥鰍”的民間游戲,勾起了不少當?shù)厝藢ν甑幕貞洝4饲俣蕊L靡,足見吳川人對母語的認同感與親切感。同時,《點腳泥鰍》用保留了眾多上古音韻的吳川白話朗讀時,朗朗上口。
以《點腳泥鰍》為例
吳川童謠篇幅較短小,最短的僅有兩句
而在結構形式上
則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和長短句等多種形態(tài)
音韻和諧、節(jié)奏明快
在吳川童謠的故事里,有心者也能尋到不少吳川方言土語的蹤跡。這些獨特的表述,保留了吳川過去的傳統(tǒng)說法,記錄了以前吳川人的社會歷史生活。
比如,“勾鐮蛇,老鼠尾,阿媽去村勿跟尾,買封糕兒等路你”,這支童謠中的“勾鐮蛇”意為“壁虎”,“去村”意為“逛街、走親戚”,“等路你”意為“帶禮物給你”。
此外
不少童謠也保存了吳川當?shù)厝颂赜械娜宋锓Q呼
如稱“我、我們”為“伝”
稱“女兒”為“康女”等
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陳李茂
現(xiàn)在的吳川家庭教孩子說吳川白話呈減少趨勢。有些地方的白話口音也與廣州話愈發(fā)接近。比如說起“樹”,有些吳川人第一反應是照讀“樹”的廣州話,殊不知在吳川古話里稱“樹”為“木”?!膀唑选钡恼f法也類似,現(xiàn)在不少吳川人已不知吳川老話將其讀作“能離”。
如今
吳川童謠還在傳唱
唱著吳川人童年里
關于“兵捉賊”、扒沙堆、追蜻蜓的回憶
資料來源丨吳川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