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出土文物的佐證和官方的認(rèn)同,基本可以確定此墓主人應(yīng)是西周時期宰相、軍事家、詩人、哲學(xué)家尹吉甫。尹吉甫墓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尹吉甫(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75年),姓兮,名甲,字伯吉父,西周時期的韓國人,是尹國的國君。因為被封于尹,所以也將他叫做尹吉甫。在西周時期,尹吉甫是有名的宰相,曾輔助周宣王振興周朝,尹吉甫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有一次北方少數(shù)民族獫狁(古民族)進犯,逼近周朝京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周宣王命尹吉甫為大將軍,率軍北伐,大敗獫狁。他征戰(zhàn)八方,常年在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活動。
周宣王曾經(jīng)讓大臣作詩夸贊尹吉甫說“文武吉甫,天下為憲”。尹吉甫被封為太師,西周之后的統(tǒng)治者都將尹吉甫作為“忠義”至尊的化身,后來成為了歷朝歷代王公大臣們做官為人的典范。
尹吉甫還是我國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總編纂者,自己寫出了大量的詩篇,被尊為中華詩祖?!?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8%af%97%e7%bb%8f" title="【查看含有[詩經(jīng)]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詩經(jīng)》里贊美尹吉甫功績的篇章不少,《崧高》、《民》、《韓奕》、《江漢》諸篇更多是他所作。臺灣有人說,《詩經(jīng)》只是用的民歌的形式,其實是尹吉甫一人所作。不論是不是,尹吉甫是比屈原早五百年的大詩人毋庸置疑。
在晚年的時候,尹吉甫依然把國家大事當(dāng)做己任,時刻考慮到黎民百姓,多次上書規(guī)勸周幽王。但是周幽王對于尹吉甫的規(guī)勸絲毫不在意,而且還改用奸佞之人,偏偏反其道而行,導(dǎo)致尹吉甫懷揣憤怒辭職還鄉(xiāng),在78歲的時候郁郁而終。
關(guān)于尹吉甫墓地的說法,其實不止河北滄州這一處,在河北的房縣以及平遙古城內(nèi),都有關(guān)于尹吉甫墓葬的蹤跡。根據(jù)相關(guān)歷史資料記載,僅僅是湖北房縣,就有12處尹吉甫墓。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么多尹吉甫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盜墓賊“光顧”。在那么多墓葬中,只有一處才是真正的尹吉甫墓。河北滄州的尹吉甫墓在歷史資料中也有記載,最早的時候出現(xiàn)在宋朝的歷史文獻中。
在宋朝的文獻資料中,清朝的乾隆帝就到達過河北滄州,甚至還專門到這座尹吉甫墓進行祭拜。但是這處墓葬到底是不是尹吉甫墓,還存在很多疑點,因為古墓中缺乏可驗證的資料,所以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還需要繼續(xù)研究。
在歷史資料的記載中,周幽王對于尹吉甫有很深的愧疚感,所以在尹吉甫死后,周幽王為其打造了一個金頭。但是從南皮這座西周古墓來看,里面不僅沒有金頭,就連一些基本的陪葬品都沒了,那么也就無法證明墓中之人到底是不是尹吉甫了。
因為尹吉甫所處的時代距今歷史久遠,我們對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哲學(xué)家、軍事家及中華詩祖提生平經(jīng)歷和思想精髓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