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客觀和本真(真理)的討論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學習《物演通論》的過程中,能否正確的理解真的內涵也是讀懂《物演通論》這本書關鍵難點之一,沒有讀書的人可以繞開此文。本文所述很多內容都可以在原著里可以找到相應論述,作者分析的點位稍有不同,算是做個補充吧。
一、先來看看我們的第一道感知系統(tǒng):眼、耳、鼻的能不能反應客觀本真呢?
感知系統(tǒng)的原理可以借用西湖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講課,(視頻內容可以在抖音搜索,當然施一公的結論還是歸結到科技手段的問題)但他說的很清晰,感知系統(tǒng)是用某種特定的方式去感知外物,并不能反應客觀世界的真實,這也是當今科學的常識,這里不再贅述。形而上的表述就是感知器官發(fā)出信息去“連接”外物發(fā)出的信息,這個“連接”的我們叫做耦合,即主體的可感屬性去耦合客體可感屬性,耦合的過程就是扭曲過程。我們把感知的扭曲設定一個常量稱為:扭曲量。
二、科學技術
我們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的技術發(fā)展來作為分析模板,在人類沒發(fā)明顯微鏡和望遠鏡之前用肉眼可觀察的范圍是有限的,顯微鏡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體細胞,隨著放大倍數(shù)和性能的提高可以觀察到比細胞還小的細菌病毒、后來觀察到的越來越小。在微觀世界,物理學逐步發(fā)現(xiàn)了分子、原子、電子,直到發(fā)現(xiàn)了夸克,當今科學還再試圖用電子對撞尋找構成物質的最小要素。
再說望遠鏡,從軍用望遠鏡能看到幾十公里的敵人,發(fā)展到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幾十萬公里的月亮,到后來的太空射電望遠鏡看太陽系,銀河系,發(fā)現(xiàn)的遙遠星系越來越多,看到的宇宙越來越大,韋伯望遠鏡看到了幾千光年的創(chuàng)生之柱仍然找不到宇宙盡頭,我們自問:“真”到底在哪里?它有盡頭嗎?答案是未知數(shù)。
與此同時,科學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的超大知識增量,超大信息增量,我們先把它簡單稱作:科技增量。
既然真成了未知,而我們?yōu)槭裁磿杏X科學離真的距離在縮小了呢?須知科學的進步給我們的直感是我們懂得東西越來越多,為什么懂得的東西越多,就會覺得科技離真理越來越近呢?為什么會不自覺往這個方向去設定呢?原因很簡單、是這個設定最有利于實現(xiàn)復雜處境下的有效續(xù)存(生存),這個不自覺的設定不是你的理性可以左右的。
那么科學進步得到了什么呢,當然是能力。我們的能力隨著科學進步同步得到了提升,就像借用顯微鏡和望遠鏡提升了我們的視力和可視范圍,讓眼睛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這都是是確切的、可知的、已知數(shù),我把能力的不斷增加簡稱為:能知增量。
其實,科技增量和能知增量的提高是一回事,我們這樣分解更能厘清之間的關系,科技增量覆蓋在扭曲量上,科技增量和扭曲量是疊加態(tài)勢,呈現(xiàn)出的一個新的遞增量,
綜上所述可知:
a科技增量和能知增量呈正比關系。
b能知增量和扭曲量加法關系。
c科技增量和扭曲量也是加法關系。
我們再把這些拉到一條線上去分析,不管是顯微鏡還是望遠鏡或者其他科技的方面獲得的素材,都會傳遞到人類的大腦,經(jīng)過知性、理性的再加工再處理,然后形成概念的虛擬,構建了概念體系形成理論,理論導出模型。而且是形成各種各樣的理論和模型,化學的、物理的,數(shù)學的等等等等不計其數(shù),顯然這么多模型已經(jīng)不是在尋找真理了,而是呈現(xiàn)的問題越來越多需要用越來越多的理論去解決問題,解決路徑居然要靠模型才能順利通過完成對接。
反過來看,如果當初我們的第一感知不是扭曲事物,是真感,那么我們就會深信不變,也就失去了繼續(xù)做知性判斷和理性推理的必要。
下面我用兩個事例具象的描述一下發(fā)展的本性:
1、人和衣服
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年四季溫暖如春的氣候里,沒有夏天、秋天和冬天只需要穿一層衣服就可以,你需要棉被,需要羽絨服嗎?
只有你的身體了出問題了、不健康了,怕冷才會添厚衣服,用以彌補并維持你身體的熱量才能活下來。
2、科技和進步
人類每一次技術進步皆是為了解決危機、化解矛盾或者解決將要發(fā)生的危機而進步。比如大氣污染環(huán)境的危機引發(fā)能源革新、產生了新能源產業(yè);比如交通環(huán)境的惡化于是修馬路建立體交通體系;比如人群出現(xiàn)新疾病然后研制疫苗;比如工廠因為產品銷售而技術革新;比如你換智能手機不是智能手機好你才換,而是你不換很難獲得有利于生存的信息。大家仔細想想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考察,這個現(xiàn)象在各方向表達,現(xiàn)在是、以前也是。科技進步和金融資本結合加速了經(jīng)濟危機化,帶來的生存成本越來越高的危難化,帶來了資源大消耗的資源危機化,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系統(tǒng)危機,因此正確認識科學和進步的本性是我們化解危機的的第一步,再次我們做詳細的論述,未完待續(xù)。
]]>0 前言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問題,這正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
具體的問題成千上萬,不過絕大多數(shù)可以歸結為如下一句話:怎樣才能贏?
談到贏的時候,人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營方式有一套最基本的原則,這四條原則分別是:
第1章 使命和價值觀
使命將指引你前進,價值觀所描述的則是引領你到達目的地的行動。
現(xiàn)在反思GE的使命,很多人批評過于短視,只注重短期利益,特別是以提高股東利益為核心,不愿意做中期投入,波音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利潤大量用于回購股票,不投資研發(fā)新機型,面臨企業(yè)競爭力的喪失。而亞馬遜恰恰相反,堅持前10年不盈利,投資未來,做了一個長期主義者的勝利。
第2章坦誠
我在這里所說的“缺乏坦誠”,并不是指那種惡意的欺詐,而是指有太多的人、在太多的時候不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缺乏坦誠精神會從根本上扼殺敏銳創(chuàng)意、阻撓快速行動、妨礙優(yōu)秀的人們貢獻出自己的所有才華。它簡直是一個殺手。
如何在組織里推動坦誠的精神?
第3章 考評
如何看待區(qū)別考評制度?
我認可優(yōu)勝劣汰的機制,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常常有問題,比如要在高級別的管理者也要淘汰10%,這樣其實好不容易培養(yǎng)起來的高階人才也要離開,感覺是組織的損失。這樣大家有不合適的也會等到年底再優(yōu)化,免得到時候又要背指標,結果就是大家輪流抗C,要不就是低階的被淘汰。
第4章 發(fā)言權和尊嚴
前紐約市市長魯?shù)?· 朱利安尼有一句名言:“要明白你的信仰是什么?!?我的這個信仰就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發(fā)言權和尊嚴,而且也應當?shù)玫健?/p>
第5章 領導力
在你成為領導者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長有關。當你成為領導者以后,成功都同別人的成長有關。領導者應該做些什么
第6章 招聘
要讓企業(yè)能“贏”,沒有比找到合適的人更要緊的事情了。世界上所有精明的戰(zhàn)略和先進的技術都將毫無用處,除非你有優(yōu)秀的人來實踐它。
第7章 人員管理
人員管理包含許多方面的行動,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6 種基本實踐。沒有人能夠獨自完成這些行動 —— 完全不能 —— 所以,我將把它們描述成整個公司需要采取的行為準則。要想把人員管理好,公司應當:
第8章 分手
對于解雇員工,我們的目標是把痛苦和傷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但事先要申明一點,并非所有的解雇都是天然平等的。
第9章 變革
變革是商業(yè)生活中一個絕對關鍵的部分。你確實需要變革,而且最好是在自己不得不變革之前。大多數(shù)人厭惡變革的原因在于,他們發(fā)現(xiàn)某種自己心愛的東西將會消失。如果你對變革的建議得不到響應,要么接受現(xiàn)實要么離開。如果你有一定權利推動變革且有少部分人支持你,那可以遵循下面4個準則:
第10章 危機管理
對領導們來說,危機常常是自己職場生涯中最痛苦、最令人煩惱的經(jīng)歷。最主要的一點是,解決危機要求領導者有絕好的平衡能力。一方面,你要利用已經(jīng)知道和掌握的一切來分析和解決危機,你必須花費自己的許多時間和精力來熄滅危機的火焰。同時,你必須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來完成這些工作,并且在外面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在處理危機的時候,我建議你考慮一下“五種假設”。
預防危機有三種主要的方法,大多數(shù)公司在前兩種方法上面處理得不錯。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