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數(shù)字才是《周易》最難讀的部分。
《周易》中的數(shù)字和卦象,都來自天文律歷。不知天文歷法,就無法理解這些數(shù)字本身,更無法理解它們與卦爻辭之間的關(guān)系。
而說到天文,最重要的數(shù)字則是“七”。
日冕
一、七日來復(fù)
《復(fù)》的卦辭里說:“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
為什么說是“七日來復(fù)”呢?六日或者八日、九日不行嗎?為何偏偏是“七日”?
《彖》對于這句話的解釋是:“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
明確地指出這個“七日”與“天行”有關(guān)。
《復(fù)》卦
所謂天行,就是天道。
“天道曰圓”?!@是曾子在《天圓》里說過的原話。
圓,周也。周而復(fù)始,就是天行。
巧的是,《周易》的第七卦,其卦名在楚簡里寫做“帀”,恰恰也是周匝反復(fù)之意。(《說文》曰:“帀,周也,從反之而帀也”。)
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六十四卦本身,就是古人根據(jù)“七衡六間圖”所畫的。所謂七衡,就是七個同心圓。
七衡六間圖
這七個同心圓中間的六個間隔,決定了卦象為什么是六爻。
卦象產(chǎn)生于七衡六間圖
二、十日與“七日”
“天有十日”、“日之?dāng)?shù)十”。古人將天干稱為“日”,又叫做“日干”。
所以,天干里的第一日,是甲日;第七日,是庚日。
從甲至庚,恰好是七日。
《周易》的卦爻辭里說:“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又說“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已經(jīng)明確地指出了“甲”和“庚”這兩個天干。
更何況,“先X三日”加上“后X三日”,加上本日,一共也是七日!
十天干
三、西北和東南
在《周易》的《坤》卦辭中,出現(xiàn)了“西南”和“東北”這兩個方位。
這兩個方位,在《蹇》和《解》卦中再一次出現(xiàn)了。
這兩個方位,有何特殊之處?
只需要把十二地支擺出來就一目了解了。位于東北的地支,是“寅”。位于西南的地支,是“申”。
十二地支方位,寅在東北申在西南
從寅到申,恰恰也是七日。
更妙的是,在清華簡《筮法》中,“地支與爻”這一節(jié),恰好把寅申這組地支所對應(yīng)的數(shù)字定為“七”。
清華簡中,寅申所對應(yīng)的數(shù)字是七
更巧的是,把十天干按照五行的方位擺上,位于東北的天干,正是“先甲三日”的“甲”;位于西南的地支,正是“先庚三日”的“庚”。
十天干方位圖,甲在東北,庚在西南
巧不巧?
那么,為什么要把“東北”和“西南”這兩個方位,定為“七日來復(fù)”的起點(diǎn)和終點(diǎn)呢?
原來,一切還是與天文歷法有關(guān)。
馬王堆帛書易傳《衷》曰:“歲之義,始于東北,成于西南?!泵鞔_地將東北和西南這兩個方位,與“歲”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淮南子·詮言》也說:“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备敲鞔_地將一歲之內(nèi),東北和西南兩個方位陰陽二氣的盛衰消長聯(lián)系了起來。
巧的是,我們說過,在十二辟卦中,對應(yīng)寅月和申月的兩個卦,分別是《泰》卦和《否》卦。
十二辟卦中的泰卦和否卦
更巧的是,我們說過,《周易》的作者所使用的歷法,是正月建寅的夏歷。
在這部歷法中,孟春正月,北斗建寅,“陽氣起于東北”,所以《泰》的卦辭說“小往大來”,陰消而陽息;孟秋七月,北斗建申,“陰氣起于西南”,所以《否》的卦辭說“大往小來”,暑往而寒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