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有個挺偏執(zhí)的想法,認為單字名優(yōu)雅清冷,雙字名土氣且累贅,而那些曾在先秦至漢晉之間與我“打過照面”的帝王將相、俊杰英豪,很大一部分都是單字名。于是我對自己的雙字名很是鄙夷,不禁想要追本溯源,中國人取名用單字還是雙字,到底是如何取舍,又如何演變的?#歷史開講#
史海溯洄,原來自先秦起,華夏民族的大名就基本由單、雙字組成。春秋時看似怪異的幾個名字,如秦國將軍百里孟明視、孔子之父孔叔梁紇,也都是單字名。只不過,此類稱呼包含了氏、名、字三個系統(tǒng)。譬如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家族的氏,孟明是字,名是視??资辶杭v,孔是氏,叔梁是字,紇才是他的名。以單字為名,雙字為字,是當時社會的主流習俗。
我們不妨來看看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是怎么取名的。在西周東周整個周王世系的近40代周天子中,只有9位是雙字名(也叫復名),其中還有好幾位是親兄弟,屬于一個爹在特定時期取的名;兩漢的28位皇帝(包括被廢的),只有3位原本是復名,但即位后也都改成了單名;三國兩晉的帝王世系里,也唯有東晉末代被人挾持上位的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是復名。那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奈某嘉鋵?,如蕭何?span id="7nk8uh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018929">韓信、曹參、衛(wèi)青、霍光;馬援、竇憲、馬融、班固、荀彧;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陸遜、典韋、程普……也都是單名。
為何單名能如此強勢?首先要說到命名的來源。
如果遇到一個陌生人,你會怎么稱呼他?有一種近乎本能的表達是“誒”。早期部落聚居時,要和人打招呼,大概采用的也是類似的方式。日子久了,人們發(fā)現(xiàn),有一個代稱才方便交流。此時,取名字的靈感可能大多源于個人身體上的明顯特征,比如黑、高;而當人口有所增長,部落制變成王朝,跨入更文明的時期,人們彼此的稱呼,就慢慢有了些講究,如商朝的帝王,稱呼多是天干里的甲乙丙?。褐俣?、武丁、盤庚等,后人認為,這取自他們的出生日期;到了周朝,華夏先民進入第一個文明鼎盛期,周王的名稱就是昌、發(fā)、誦等,已具備各自的寓意。不過,因為此時人口數(shù)量不多,語言文字也不發(fā)達,都是單名獨領風騷。
再后來,單名占據(jù)時代主流長達千年之久,除了慕古風氣,最主要的原因,要歸結于當時的避諱制度。
中國的避諱制度源遠流長,周代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原則。對于這三種身份的人,旁人既不可指摘他們的過錯和短處,就連名諱也不能觸碰,如果趕巧取名用了相同的字,就必須自行更改。
到了秦漢時代,封建制基本崩潰,中央集權,皇帝更有獨斷的趨勢,于是尊者愈發(fā)尊貴。秦漢不止避諱死者,和皇帝名諱同字、同音的人物、禮俗禮器、山川大澤,甚至前代君王都必須避諱。比如,為了避秦始皇政大名,正月被改成了端月;因漢文帝名劉恒,田恒被改為田常,連恒山也更名為常山;漢景帝名劉啟,于是商紂王的庶兄、春秋宋國的開國之君微子啟,被改成了微子開;漢安帝的父親名慶,自此姓慶的都改為賀,百官上奏稱賀,也不能說慶祝什么,而要賀祝……
避諱如此興師動眾,于是也有人發(fā)了惻隱之心。漢宣帝劉病已,在繼承漢家大統(tǒng)后,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劉詢。他在詔書里解釋了這么做的理由:“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眲⒉∫堰@名字在當時太大眾化,如果不改,病、已兩字都需要避諱,老百姓說話辦事稍不注意就會觸及敏感詞,并因之獲罪。宣帝為方便群眾,便更名為詢,只需避這一個字。和他持同樣想法的,還有漢昭帝劉弗陵,曾改名為弗,漢平帝劉箕子,改名為衎。衎字較生僻,需要避諱的場合就更少了。
在宗法社會,不止尊者要諱,家里的親者、長輩也必須避諱。如果父親名“友”,子孫們在家里說話,就不能開口閉口我的朋友誰誰誰,而要找個同訓字進行替換。《顏氏家訓·風操》如是說:“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比如漢惠帝劉盈,他代替避諱的字是滿,《說文》里說“盈,滿器也”;光武帝劉秀,他的避諱代字是茂,《說文》“秀,茂也”,因此很長一段時間,秀才被稱為茂才;漢明帝劉莊,避諱代字是嚴,莊就是嚴的意思,所以《莊子》曾被叫《嚴子》;再如因避諱晉簡文帝之母鄭阿春而改的成語皮里春秋,代字就是皮里陽秋,《爾雅·釋天》:“春為青陽?!?/span>
所以孔子才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钡絼e人家拜訪,需先問清對方家長的大名,以此找尋同訓字規(guī)避,才不觸犯人家的禁忌。由此,每一個族長、家長,以及即將成為家長的人,也都盡量取單名,以方便社交。這就是為何翻開兩漢三國史書,陳平、張良、周勃、耿弇、吳漢、鄧禹、班超、張繡、魏延、鄧艾、姜維等單字名充斥其中的原因。
此處有一個問題,古人在成年后,大名使用率降低,都需要取一個字,作為自己在君、親、師之外社交圈的稱呼。當時通行“名”為單字,“字”為雙字的模式,那么,那些尊者、親者、賢者如果都是雙字的“字”,避諱起來不也很麻煩嗎?
事實上,避諱制度和“以字代名”一樣,源于尊敬父輩所取的大名,因此,名才是需要避諱的對象,所以有“名諱”之說。字作為通行的社交代稱,無需避諱。
漢時單字名固然風靡全國,但違時絕俗與潮流背向而行的也不勝枚舉,如:冠軍侯霍去病,漢武帝好友李延年,小舅子李廣利,名臣韓安國,名將趙充國,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張安世,宣帝朝宰相于定國,等等。這其中,“去病”“延年”是對健康的美好愿景,“安國”“充國”則代表了安邦定國的志向,都算有因可尋。李延年、李廣利兄弟二人出身微寒,父輩怕是想不到兒子將來能成為左右帝國命運的人物,又怎會生出復名有礙避諱的擔心。
然而,復名者很快就變成了被打擊的對象。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為體現(xiàn)新朝新氣象,王莽以遵循周禮的立場,對國內進行了從上到下的改革,其中以改名最為突出。不僅山川、地點、官職之名被改,就連時人取名,王莽都要指揮一把:“令中國不得有二名。”
王莽之所以下此詔令,是因為《公羊傳》曾有“(春秋)譏二名,二名非禮也”的論斷。其實,《公羊傳》只是儒家弟子上課時傳授和記錄的內容,講的多是儒家的理想,揣度圣人的大義,未必完全屬實。王莽雖然通讀儒家經(jīng)典,卻是個迂腐的形式主義者。他抓住此句,大行復古之事,令全天下都不得取雙字名,甚至連遠在塞北、早已臣服漢家的匈奴單于也不放過。單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只好上書回復說:“幸得備藩臣,竊樂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謹更名曰‘知’。”活生生把四個字的音譯名,逼成了一個字。
王莽對此甚為得意,后來如果有人對他無禮或有不臣之心,他給予對方的一記懲罰就是,將之打回原形,從單字名改回雙字名。比如,王莽的孫子王會宗,在新詔令下改名為王宗,王宗是王莽長子王宇的兒子,王宇因勸諫父親收斂一些,而早早被毒死,王宗于是成了名副其實的嫡長孫,王家一切成果的繼承人??吹綘敔斃蠎B(tài)龍鐘的模樣,王宗按耐不住躍躍欲試的心思,偷偷制作了一套天子服冠。結果事發(fā),王宗嚇得趕緊自行了斷,可王莽還要進行“人格”上的侮辱,詔令天下將王宗之名改回王會宗。在滿朝都是單字名的年代,取復名是要被眾人嘲笑的,就像被黥面一樣,誰都知道那是受罰者的標志。雙字名就這樣變成了恥辱的符號。
王莽政權僅存15載,但在他風風火火的推動下,原本就流行的單名,更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之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晉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只有60人為雙字名,其中屬西晉或三國時期的有12人。這12人大多是齊魯濱海一帶人士,那里靠近蓬萊仙島,自古盛產方士。《晉書》中的這些復名者,絕大多數(shù)和修仙修道有些關系。二字名如此寥寥,單字名風行一時,與王莽的推波助瀾不無關聯(lián)。
另外,漢晉以來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王時,也有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區(qū)別。所謂一字王,指的是楚王、齊王、趙王、吳王、燕王等,這類諸侯王大多占地廣,擁有3個或以上的郡,享受大片領土的賦稅。而二字王的封地相對就寒酸多了,大多只有一個郡,郡下大概轄8-20個縣。如濟南王,地盤在濟南郡,河間王,只享有河間郡。如此一來,單字更如北斗之尊,讓人趨之若鶩了。
單名勝雙名,似乎還關乎天道陰陽吉兇。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萬物的根本。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姓是一個字,名也取一個字,合則成偶,代表了圓滿。
既然如此不受待見,雙字名又是怎么抓住際遇跳脫出來,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呢?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局勢。西晉末期,司馬氏困于八王之亂,周圍少數(shù)民族趁勢南下,搶占中原。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中原人的名字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早期,由匈奴人建立的漢趙,羯族人建立的后趙,巴氐人建立的成漢,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后涼,羌族人建立的后秦,鮮卑人建立的前、后、南燕等政權,在文化上紛紛向中原靠攏,取單字名。但后來鮮卑族的乞伏部、禿發(fā)部,匈奴的支系盧水胡族,紛紛帶上本族名字如乞伏國仁、禿發(fā)烏孤、沮渠蒙遜上陣,沖擊了單名,復名才有了一方陣地。
到“五胡”逐漸消散的南北朝時期,漢人政權的南朝劉宋皇室,也開始以雙字取名,如劉義符、劉義隆、劉子業(yè)等。復名由此又引出了班輩名字,即在二字名里選一個字為固定字,以明辨兄弟和親族關系,如宋武帝劉裕的七個兒子,均以“義”為班輩字,宋孝武帝劉駿的28個兒子,均以“子”為班輩字。
所謂上行下效,皇族帶頭換風氣,底層民眾就沖著新鮮勁兒,也要效仿一把。據(jù)學者董剛的不完全統(tǒng)計,《宋書》中出現(xiàn)的245個人名中,復名者有137人,數(shù)量壓過了當年風頭無兩的單名。
雙字名的興起,原因之二,在于修仙和五斗米教的盛行。自東晉開始,“之”字忽如春風拂地,吹進千萬人家。譬如瑯琊王氏:王羲之同輩中名里帶“之”字者有12人,子侄中有22人(如王獻之、王凝之),孫輩以下的有近40人。還有畫家顧愷之、名將陳牢之、南朝天文學家祖沖之、“白袍將軍”陳慶之、史學家裴松之,等等,均以“之”命名?!爸奔炔皇前噍?,取名者也并非都有親緣關系,為何就成了香餑餑?
陳寅恪先生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道出了答案:“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類。”原來共通之處竟在這里!東晉盛行天師教,因為入教需要繳納五斗米,又被稱為五斗米教,“之”字就是該教信徒的標志之一。據(jù)說是因為五斗米教的教徽就像草書的“之”,信徒們?yōu)榱俗C明自己與該教一體,就紛紛將標志烙印在名字當中。后來,教主孫恩叛亂被鎮(zhèn)壓,五斗米教就此衰落,加上南朝佛教開始盛行,與五斗米教相關的“之”字名也就越來越少了。
至于第三個原因,還是避諱。
南北朝時,避諱的規(guī)則嚴格到趨向變態(tài)的地步,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今人避諱,更急于古?!北苤M規(guī)則比先秦漢晉的古人還要嚴格。他認識的親戚中,甚至有人講究避諱好友、避諱同音字的,關系生疏的人倉促之下,很容易就觸犯了他人的忌諱,坐在一起聊天,幾乎句句有冒犯,讓人無所適從。面對當時社會共同遇到的這個難題,大家能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多取復名,然后再將《禮記》中早有規(guī)定的“二名不偏諱”搬出來,以做擋箭牌。
所謂“二名不偏諱”,是說如果名字是兩個字的,只要不是連起來都相同,就無需避諱,比如孔圣人的母親名叫顏徵在,只要孔子在家里說“在”不說“徵”,說“徵”不說“在”,就不會觸犯母親的諱。兩個字完全重合的概率,比之一個字寥寥,需要避諱的也就少了很多?;实劢嘘惏韵龋阒灰灰步小鞍韵取被颉跋劝浴?,就穩(wěn)了。
自此之后,復名蔚然成風,畢竟降低了至少一半的重名率,不至于出現(xiàn)王莽時王家皇室與底層農民起義軍多次重名的尷尬:王莽的叔父叫王鳳,綠林軍領袖也叫王鳳;王莽的兒子叫王匡,綠林軍另一個將領也叫王匡。兩個王匡戰(zhàn)場相逢,最后皇室的王匡死于綠林軍之手。真真是“緣分”不淺。
再則,雙字所蘊涵義顯然比單字深。大唐名相杜如晦,名字來源于《詩經(jīng)》的“風雨如晦”,而其下一句是“既見君子”,那么名如晦,暗示了杜某人或者自己是翩翩君子,或者得遇知音明君,皆是良意。再如“房謀杜斷”另一主角房玄齡,他給兩個兒子取名為房遺直、房遺愛,靈感來自孔子稱贊的古代圣賢:“叔向,古之遺直也”,“及聞子產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足見復名的表達力比單名大得多。
攝影/朱子浩
山東德州回族安氏家族,是古蘇祿國(南洋島國)王族的后裔。明永樂年間,來京朝貢的蘇祿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故于德州附近的驛館,其二子三子留在中國守墓,改姓安、溫,遂有安氏一脈延續(xù)至今。在上方展示的這兩張世系圖上,能清楚地看到雙名中存在班輩字以及單雙名共存的情況,由此也體現(xiàn)出安氏在中國本土化的程度之深。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復名,他曾很大度地下詔說:“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jīng)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xù)者,并不須諱。”只要名字不是連讀一樣,就無須避諱。不過,盡管皇帝本人通達,但后代或下級官員為了尊奉或拍馬,總要自行“閹割”。唐代三省六部中的“民部”就因為觸了李世民的諱而被改為“戶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也被避稱為李勣。更夸張的是,據(jù)傳觀世音也曾為了避李世民諱,而被改稱觀音。
因此,盡管復名早已被接受,但唐宋的皇帝,除李世民、李隆基和趙匡胤外,還是以單名稱世。而民間則是單名、復名兩開花,各家可自行選擇,于是方有我們熟悉的白居易、李商隱、周邦彥、王安石、范仲淹……單名與復名旗鼓相當、平分秋色,單名的繼續(xù)清冷高貴,復名的則更具詩意內涵,這似乎又可以與宇宙陰陽的大道理暗合,天地萬物,旨在平衡。
不過,時至今日,在這場非主動的較量中,雙字名似乎已垂拱仰成,穩(wěn)坐今朝了。
]]>01
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
“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
“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span>
《左傳·隱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span>
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tǒng)、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jù)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么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在原始蒙昧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jīng)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后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數(shù)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shù)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據(jù)《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
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shù)民族姓)、漆(瞞)、允22個姓。
這些姓中有些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jīng)》、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絕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
我們這里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于姓的數(shù)字。
1.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楊……”)
2. 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tǒng)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
3. 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jù)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
4. 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里面有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
6. 據(jù)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這個數(shù)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已經(jīng)相去很遠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xiàn)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02
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后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他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于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guī)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簽·外紀》說: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span>
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系?!靶铡笔遣蛔兊?,“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guī)定,漢代以后,姓氏不加區(qū)分,姓氏合一,統(tǒng)稱為姓。
根據(jù)現(xiàn)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和最初被確定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嬴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云、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yè)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莊公子遂后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y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①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②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后,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后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③為避皇帝或圣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丘改邱等。
④嫌原姓復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⑤少數(shù)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guī)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于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⑥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shù)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后,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zhàn)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于《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么男子稱什么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yè)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yī)和、優(yōu)孟,這些職業(yè)名后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岸Y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里面隱含了樸素的優(yōu)生學。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qū)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綴、后綴。
A. 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span>
B. 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嬴。
C. 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后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03
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由于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tǒng)及文化修養(yǎng)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墩f文》對名這樣解釋:
“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意為,黃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fā)現(xiàn)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并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xiàn)是私有制經(jīng)濟出現(xiàn)后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jù)《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我們現(xiàn)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
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jié)時,大夫申繻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zhàn)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成書于戰(zhàn)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guī)定了“六不”,即:
(1)不以國;(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后,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后,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jù)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墅(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循環(huán)。
周秦兩漢單名多于雙名。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
(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圣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xiàn)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是單名多于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復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名,單名94%,東漢以后,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藥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于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jù)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xiàn)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p>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征,影響很大。
1744年,乾隆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后續(xù)了二十個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清朝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04
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jù)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鬃訉W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馀(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云字子龍(云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公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05
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吨芏Y·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泵?、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后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shù)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一是倫理道德加強,二是文學發(fā)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huán)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xiāng),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xiàn)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征,甚至驚人之語自號。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祐,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枝指生,后在民間演變成祝枝山。朱彝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征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云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秋千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人稱顧亭林。
3.以封爵、謚號為號。諸葛亮封武鄉(xiāng)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1881—1936)先生一生,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918年,《狂人日記》發(fā)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
由于不受家族、宗法、禮儀和行輩的限制,“號”是最能反映出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的稱謂。同時還有“齋號”,有識文風雅之士常將其書齋取名號,常常也成為書齋主人的代稱。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并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圣陶齋號未厭居,俞平柏齋號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來源|編輯校對
轉載自丨語文學習
]]>01
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
“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span>
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
“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span>
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tǒng)、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jù)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么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在原始蒙昧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jīng)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后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數(shù)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shù)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據(jù)《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
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嬴(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shù)民族姓)、漆(瞞)、允22個姓。
這些姓中有些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jīng)》、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絕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
我們這里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于姓的數(shù)字。
1.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楊……”)
2. 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tǒng)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
3. 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jù)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
4. 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里面有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
6. 據(jù)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這個數(shù)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已經(jīng)相去很遠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xiàn)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02
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后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他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于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guī)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锻ê灐ね饧o》說: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span>
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系。“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guī)定,漢代以后,姓氏不加區(qū)分,姓氏合一,統(tǒng)稱為姓。
根據(jù)現(xiàn)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和最初被確定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嬴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云、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yè)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莊公子遂后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y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①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②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后,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后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③為避皇帝或圣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丘改邱等。
④嫌原姓復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⑤少數(shù)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guī)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于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⑥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shù)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后,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zhàn)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于《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span>
那么男子稱什么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yè)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yī)和、優(yōu)孟,這些職業(yè)名后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岸Y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里面隱含了樸素的優(yōu)生學。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qū)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綴、后綴。
A. 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span>
B. 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嬴。
C. 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后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03
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由于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tǒng)及文化修養(yǎng)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
“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span>
意為,黃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fā)現(xiàn)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并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xiàn)是私有制經(jīng)濟出現(xiàn)后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jù)《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我們現(xiàn)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
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jié)時,大夫申繻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zhàn)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成書于戰(zhàn)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guī)定了“六不”,即:
(1)不以國;(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后,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后,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jù)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墅(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循環(huán)。
周秦兩漢單名多于雙名。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
(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圣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xiàn)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是單名多于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復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名,單名94%,東漢以后,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藥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于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jù)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xiàn)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征,影響很大。
1744年,乾隆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后續(xù)了二十個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清朝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04
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jù)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鬃訉W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馀(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云字子龍(云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公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里,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05
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吨芏Y·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泵⒆质怯勺痖L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后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shù)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一是倫理道德加強,二是文學發(fā)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huán)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xiāng),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xiàn)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征,甚至驚人之語自號。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祐,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枝指生,后在民間演變成祝枝山。朱彝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征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云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秋千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人稱顧亭林。
3.以封爵、謚號為號。諸葛亮封武鄉(xiāng)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1881—1936)先生一生,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918年,《狂人日記》發(fā)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
由于不受家族、宗法、禮儀和行輩的限制,“號”是最能反映出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的稱謂。同時還有“齋號”,有識文風雅之士常將其書齋取名號,常常也成為書齋主人的代稱。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并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圣陶齋號未厭居,俞平柏齋號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END
來源|編輯校對
]]>姓名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姓名不僅僅是一個文字符號,也是一個家庭、家族對后代的期望與祝福。中國的起名文化博大精深,名字包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特殊寓意,也體現(xiàn)了命名者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更是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外在展現(xiàn)。
起名的緣起及發(fā)展
起名是中國古代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在上古三代以前,姓氏文化就已出現(xiàn),據(jù)《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5%a7%93%e5%90%8d" title="【查看含有[姓名]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姓名的產生體現(xiàn)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姓名在社會交往、國家治理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無論古今,中國人對于起名都非常慎重。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姓名也開始表現(xiàn)出了新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內涵,比如西周時期的姓名具有鮮明的宗法倫理、禮儀道德等特征。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姓與氏逐漸合二為一。
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在起名方面還顯得非常樸實與單一,比如夏商時期的君王貴族們在起名時,喜歡將名與天干相關聯(lián),這大概與當時人們崇尚天命有直接關系。相傳,天上有十個太陽,名字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太陽輪流出現(xiàn)在人間當值。當時夏商很多君王基于這個現(xiàn)象,根據(jù)自己出生的那一天來確定自己的名字。如甲日出生的就叫大甲、陽甲,乙日出生則為天乙、武乙,丁日出生的為武丁、沃丁、太丁等。當時的君王這樣做的目的有表明王權天授的意味,以凸顯其神圣性、權威性。有學者稱此起名方式為“日名制”。在夏商君王的影響下,很多貴族、平民包括女性也喜歡用天干作為名字,尤其是在商朝時期,“日名制”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如父丁、魚父丙、妣辛、妣戊等。
周人建立周朝之后,更加注重人事,不再完全迷信天命。故其起名也不像夏商那樣強調天干。周人為此還制定了一系列禮儀規(guī)范,比如除了有正常的名,在名之外還有字、謚號等。相對于夏商時期的起名方式,周人起名更加個性化,比如周人祖先后稷的名字叫“棄”,因為在后稷出生后,他的母親姜嫄認為他不吉祥,就把他丟棄在野外多次,但后稷都活下來了。姜嫄由此認為這是天意,就將后稷撫養(yǎng)了下來,并給他起名為“棄”。又比如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出生時難產,他的母親就給他取名為“寤生”。
在周代,按照禮制,孩子出生之后,父母都會為其起名。起名在當時非常隆重,《禮記·內則》就記載了當時王子出生時起名的禮儀:“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階西鄉(xiāng),世婦抱子升自西階,君名之,乃降。適子庶子見于外寢,撫其首咳而名之,禮帥初,無辭?!碑敃r為王子起名,一般是在他出生的三個月之后。起名時,父王和母親都要洗頭洗澡,穿上朝服,立在阼階上(阼階就是東階,也叫主人階),并為他取名,在彰顯主人身份的同時,也暗示了新生孩子將來的政治地位及重要性。
從周代開始,人們非常注重起名,會結合各方面綜合考慮起名。到了秦漢以后,隨著儒家學說流行,受時代觀念與文化思潮的影響,人們起名就非常注重儒家的人倫道德、綱常名教。所以一般都會用與仁、義、禮、智、信、忠、義等相關的字詞,或者與儒家價值觀相類的名字。比如官宦富貴之家,一般用忠、孝、節(jié)、義、富、貴、福、祿、文、武、康、壽等取名,希望自己修身明德、建功立業(yè),以此光宗耀祖;平民百姓,一般會用有關平安健康、多子多孫、金榜題名、富貴吉祥等字詞取名。儒家的價值觀、人生觀對中國起名文化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xiàn)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根據(jù)周禮,古人有“名”,在成人禮之際也會由長輩再取一個“字”?!?span id="sdbybqp"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6035676">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span style="color: #3DAAD6;--tt-darkmode-color: #3DAAD6">字是對名的解釋或補充。字的出現(xiàn),也是對名的一種敬畏。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長輩,還是平輩,一般都不會直呼他人之名,而是要稱呼“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聯(lián)系的,或者意義相近,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同義,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意義相同;或者名與字的意義相反,比如韓愈字退之,愈和退是反義,等等。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人們已不再局限于名、字的使用,而發(fā)展出了“號”。號在古代本是氏族的標志之一,經(jīng)過發(fā)展,成為上到王朝、統(tǒng)治者所擁有的國號、帝號、謚號、廟號、封號,還有民間老百姓的自號、他號、外號、綽號、自號等。其中,綽號在古代民間非常流行,比如《水滸傳》就根據(jù)小說人物的性格、武藝、長相、出生、本領、品性等,為他們都起了綽號,“玉麒麟”盧俊義、“豹子頭”林沖、“大刀”關勝、“小李廣”花榮,等等。另外,唐宋以后,自號在文人之中非常流行,比如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蘇軾自號“東坡居士”、王陽明自號“陽明子”,等等。
另外,古人起名時,也會受其他一些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比如西漢崇尚黃老之學,祈求長生不老,所以當時一些人起名就強調此意,比如霍去病、陳萬年、嚴延年、毛延壽等。晉唐之際,隨著佛教的興盛,很多人的名字也帶有佛學的色彩,例如,唐朝詩人王維篤信佛教,就以“摩詰”作為自己的字。又如,唐代古文運動興起前后,很多人取名突出復古的文化意涵,比如顏師古、李宣古、任希古、張?zhí)N古等。
在古代,人們一般都采用雙名,但在魏晉南北朝數(shù)百年間,非常流行單名,比如《三國演義》所記載的三國人物,絕大部分都是單名。單名之所以在當時流傳,很大程度與兩漢之際王莽的起名政策有直接的關系。當時,王莽推行改革,并規(guī)定人們要采用單名。在王莽看來,秦國以前流行單名,而雙名很少。為仿效古代,下令推行單名,禁止雙名,并把單字以上的名,都視為“惡名”。在這種政策影響下,東漢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起名時逐漸習慣了采用單名,直到宋代以后,才有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恢復使用雙名。從中古時期人們采用單名,可看出社會政治對起名文化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此外,古人雖然非常重視起名,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必然有心儀的名字,比如在元代,當時朝廷規(guī)定:漢人庶民如果沒有官職,就不許起名字,只能用家庭里的排行或父母年齡合計之數(shù)來稱呼。比如父親二十五歲,母親二十四歲,合計為四十九,所生的孩子名就是“四九”,這個規(guī)定在當時比較流行,比如朱元璋祖父叫朱初一,朱初一有兩個兒子,分別叫朱五一、朱五四。
總之,中國的起名文化源遠流長。起名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屬性,并在夏商周逐漸禮儀化,由此體現(xiàn)了更為深厚的社會文化價值及意義,同時名字也展示了不同時代人們所向往的生活狀態(tài)及理想追求。古人對起名非常講究,但不同時代,由于社會政治、思想文化不同,呈現(xiàn)為不同的特征。不過,在古代大部分時間里,人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所起的名字非常突出忠孝仁義、誠信道德等文化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學說對起名文化的深遠影響。
古人起名的原則及特點
從古人的姓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們非常重視起名文化。那么古人起名有什么講究或原則呢?在《左傳》中記載了魯桓公與大夫申繻的對話,提到了起名的原則問題。申繻對此說道:“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span style="color: #3DAAD6;--tt-darkmode-color: #3DAAD6">從申繻的回答可以看出,古人起名的講究很多,基本原則就是所起之名要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所謂有信,就是所取的名一定要符合出生時的外在特征或相關異象,比如有的人出生時出現(xiàn)了雨、雪天氣,名字中就會帶“雨”“雪”等。有義,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比如名字中帶有盛、榮、德等。有象,就是相似性。相傳孔子的名為丘,就是因為他的頭頂像尼丘山,故起了這個名。對此,《史記·孔子世家》就記載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庇屑?,就是假借其他事物來起名。比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相傳是魯昭公當時賜給他一條鯉魚,因此起名。當然這也未必可信,但孔鯉的鯉,就是取自自然界的事物。類,就是孩子的名字與父親相關。如魯桓公給自己兒子取名為“同”,理由是這個孩子“與吾同物”,就是同一天出生,這就是“取于父”的例子。
當時,起名還有其他一些注意事項或規(guī)則,比如《禮記·內則》說:“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另外,古人起名非常強調避諱。比如不能用長輩或君王名字上的字,以此表示尊敬;有時候對地位高、官職大、圣人的名都要避諱,等等。古人起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講究,就是因為他們相信名實相應,名字有豐富的內涵及意義,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興衰榮辱。如《論語·子路》記載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闭J為名的正確與否,關系言行的成敗。所以,古代就流行一句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賓也。”這就說明名實相副的重要性。
正因為名字有太多的寓意,所以古人會從名字的音、形、義出發(fā),結合個人的理想、追求、喜好、抱負等,起不同的名字。如果崇尚古代的圣賢,則名字中有周(公)、(仲)尼、孟(子)等字;如果重視道德倫理、建功立業(yè),則名字中有仁、義、信、謙、德、禮、功、業(yè)等字;如果是祈求福壽、吉祥如意的,名字中則有福、貴、利、永年、萬年、天壽、延壽、吉、祥等字,等等??傊湃酥匾暺鹈驗樗粌H關系到個人的興衰榮辱,也關系到家族、宗親的榮衰。可以說,古人的姓名體現(xiàn)著非常深厚的宗法、倫理、社會、政治、文化等意義。
在古代,人們起名深受儒家觀念的影響,而追求道德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例如,古人起名的時候多用“玉”字。玉在古代具有宗教與道德的屬性,在《禮記·聘義》中,孔子將玉所具有的美德歸納為仁、知(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在孔子看來,人們之所以重視玉,那是因為它具備了天、地、道的屬性,更是擁有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樂、忠、信等美德。正因為如此,中國人起名時用“玉”字非常多,有的即使沒有用“玉”字,但也用與“玉”有關的字,比如瓊、瑤、瑛、瑗、瑭、環(huán)、瓏、璉,等等。
與此同時,由于古代人們多聚族而居,加上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一般會用伯、仲、叔、季、少等表示排行,即老大是伯(孟)、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小是季。以此體現(xiàn)尊卑長幼的禮儀秩序,這也是古代宗法倫理的一種體現(xiàn)。比如司馬懿有兄弟八個,其中大哥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其次,字仲達;三弟司馬孚,字樹達;四弟司馬馗,字季達。除了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之外,也會用確定的字來表明行輩。
另外,古人起名也非常強調男女之別及社會性,比如古人多喜歡用有蘊意的“物”來起名,以此體現(xiàn)男女之別。男子起名時非常突出陽剛氣勢、建功立業(yè)的蘊意,故所用之“物”,或用山、海、峰、濤等壯麗景色,或用龍、虎、豹、彪等猛獸,或松、柏、樺、杉等堅硬木材等。相對而言,女子則更突出道德情操、陰柔美麗的蘊意,故所用之“物”,或用瓊、瑤、瑛、環(huán)等美玉,或蘭、梅、鳳、燕等花鳥,或用云、月、雪、霞等美麗景色,或用翠、紅、彩、艷等五彩顏色。
中國的起名文化博大精深,名字包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特殊寓意,也體現(xiàn)了命名者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更是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外在展現(xiàn)。姓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東亞各地也都非常注重起名,并由此形成了姓名學。姓名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語言符號,蘊含著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的思想文化,包括觀念、道德、價值、情感、信仰,等等。起名文化的變化,體現(xiàn)了古代社會文化的變遷、思想觀念的演變。
來源:《人民論壇》雜志11月上
作者:姜海軍(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導)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