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黃沙里,兩軍對壘,一場廝殺正欲上演。
中原軍隊在獵獵風(fēng)塵中,與匈奴大軍交戰(zhàn),刀光劍影重重,將軍被斬于馬下。
五千身著錦袍的精銳部隊,悉數(shù)戰(zhàn)死在北國疆場之上,無一幸免。
士兵們多是青壯年,有的連媳婦兒都沒娶上。
當黑夜逐漸來臨,回蕩著吶喊與痛呼的戰(zhàn)場,歸于平靜。
被鮮血染紅的河流,淙淙流淌,無人收殮的尸骸,堆積在河岸邊,山高水遠,再無歸家之期。
再過幾個春秋,他們連白骨都不會剩下,就這樣無聲地湮滅在歷史中。
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則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氣候宜人,芳草萋萋,深閨中的少婦,卻難得睡一個好覺。
每每午夜夢回,總是看見丈夫的身影,在眼前晃來晃去,而一朝夢醒,才恍然驚覺,原來千里赴疆場的他,還沒有歸來。
至于丈夫的名字么,我們無從知曉。
因為他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軍,有威猛的戰(zhàn)馬可騎,史書的一角得以留名。
他不過是黑壓壓隊伍中的一個小兵,就連奔赴戰(zhàn)場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著去的。
思念就像是一種慢性毒藥,你明明知道它再發(fā)作,卻無可奈何。
唯有心上人可解。
戰(zhàn)爭什么時候才能結(jié)束呢?
沒有人知道。
少婦長嘆一聲,又做起了針線活,寒衣做了一件又一件,始終沒人穿。
他應(yīng)該,很快就會回來吧。
這是晚唐邊塞詩人陳陶在《隴西行·其二》中描述的兩個場景。
一邊是鮮血白骨,一邊是少婦閨怨,放在一起,真是無處可話的凄涼。
《隴西行·其二》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陳陶此人,也堪稱神秘。
壯年時屢試不第,遂隱居山林,不知所終。
一生作詩以平淡見稱,《全唐詩》收錄其詩兩首,《隴西行·其二》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詩人,他實在稱不上有名,但一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卻讓他百世留名。
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
其一,是因為它的“分裂”。
上一秒讀者還置身于激烈悲壯戰(zhàn)爭場面中,下一秒就穿過深深庭院,瞥見一個女子寂寥的身影。
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卻又渾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
擁有“上帝視角”的我們,深深地被震撼了。
他們也許少年相識,也許一見鐘情,懷著對未來的深深期許,結(jié)為夫妻,立誓相守一生。
那可憐的女子,對于悲劇的發(fā)生渾然不知,災(zāi)難的降臨與滿懷期待的等候,刺痛了旁觀者的心。
誰忍心去告訴她呢?
你等的人,永遠不會回來了。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曾評:
此詩工妙,卻為前二句所累,筋骨畢露,令人憎惡。
他認為,詩是好詩,但前兩句實在太拉胯,令人生厭,不免可惜。
但對此,詩詞君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這句詩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將士們立志驅(qū)除韃虜,懷有保家衛(wèi)國的志向,為此不惜承受死亡的代價。
這就說明,他們的犧牲,不是愚昧的,被迫的,而是由心中的志向所驅(qū)使。
只是一場戰(zhàn)爭的開始與結(jié)束,成與敗,往往不是由這樣的“小人物”所能左右的。
大家與小家,在那樣的時代,很難兼顧。
懷有勝利的希望,卻最終失?。粦延袌F圓的夢想,卻最終死別。
寥寥幾字,卻字字誅心。
其二,則是因為它看到了“小人物”,也寫活了“小人物”。
古往今來,詩文小說中,描寫戰(zhàn)爭的數(shù)不勝數(shù)。
但我們似乎只記得霍去病、衛(wèi)青、李廣,記得岳飛、韓信。
在他們身后,數(shù)以百萬計的士兵、征夫,卻連名字都沒有。
將軍多威風(fēng)啊,一將功成,青史留名。
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是不重要的。
但在陳陶這首詩中,我們透過一個丈夫,一個妻子,看到了千千萬萬個因為戰(zhàn)爭而破碎的家庭。
一個人的犧牲,摧毀了幾個人的人生。
再想下去,不免心驚。
《載酒園詩話又編》中推測:陳陶《隴西行》“五千貂錦喪胡塵”必為李陵事所作。漢武欲使是匈奴兵毋得專向貳師,故令陵旁撓之。一念之動,殺五千人。
漢武帝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突襲匈奴,李陵奉命帶五千精銳吸引火力,分散匈奴兵力,遭到八萬胡軍圍剿,全軍覆沒。
也就是說,這五千人從一開始,就是淪為炮灰的命運。
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這只是一種戰(zhàn)術(shù),但對于“五千貂錦”而言,則是人生的終點。
陳陶以漢譏唐,全詩未卻對此事有一字評價,卻于閨情上大動筆墨,更顯深厚。
世人盛贊詩圣杜甫,為民發(fā)聲,以詩寫史,在詩詞君看來,這首《隴西行》,又未嘗不是如此呢?
在歷史的洪流中,也許我們都是可有可無的水滴與沙礫,但正是無數(shù)的水滴與沙礫,才匯聚成奔騰不息的河流。
每個人的存在,都彌足珍貴。
每個人的人生,都值得歌頌。
無論何時何日,都應(yīng)珍惜,珍重。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chuàng)發(fā)布。作者:胡子雯。
]]>李廣(?~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時期名將。
李廣于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后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wèi)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lǐng)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zhàn)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zhàn),回朝后自殺。司馬遷評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名列“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封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陵(?—前74年),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北)人,漢朝將領(lǐng)。
李陵是李廣之孫。武帝時,為侍中建章監(jiān),善騎射,拜騎都尉,教射酒泉、張掖將士,防備匈奴侵擾。天漢二年(前99)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時,自請率步卒五千出居延(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至?;?span style="color: #333333">,為單于所率八萬余騎包圍,雖率軍力戰(zhàn),終因糧盡矢絕,救援不及而投降,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于他,立為右校王,尊貴用事,后武帝聽信謠傳,以為李陵教匈奴為兵,遂族滅其家。漢昭帝立,霍光遣使招李陵歸漢未果。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在羈留二十多年后,病死在匈奴,他的血脈留在了草原上。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隴西郡上邽縣(今甘肅天水)人,西漢名將。
趙充國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xí)性。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百壯士突圍,被拜為中郎,歷任車騎將軍長史、大將軍都尉、中郎將、水衡都尉等職。他率軍擊敗武都氐族叛亂,并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漢昭帝死后,趙充國與霍光等擁立漢宣帝,獲封營平侯。累官蒲類將軍、后將軍、少府。神爵元年(前61年),計定羌人叛亂,并建議開展屯田。趙充國晚年致仕后,仍常參與議論“四夷”問題。甘露二年(前52年)去世,年八十六歲,謚號“壯”。甘露三年(前51年)繪像未央宮麒麟閣,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龐德(184年—219年),字令明,涼州南安郡狟道縣(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人,東漢末年名將。
龐德武藝出眾、膽識過人,原為馬騰麾下武將,在隨馬騰四處征戰(zhàn)的過程中屢立戰(zhàn)功,勇冠三軍。建安十八年(213年)龐德跟隨馬超起兵反曹操,被打敗后,隨馬超奔漢中依附張魯,馬超因受張魯部將排擠而轉(zhuǎn)投劉備,龐德仍追隨張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漢中后,龐德跟著張魯歸順曹操。曹操久聞龐德勇猛善戰(zhàn),于是任命他為立義將軍,封關(guān)門亭侯。襄樊之戰(zhàn)時,龐德率軍支援樊城的曹仁,在與關(guān)羽的戰(zhàn)斗中,曾一箭射中關(guān)羽前額。后來兵敗被關(guān)羽所擒,龐德誓死不降,最終為關(guān)羽所殺。后被曹丕追謚為壯侯。
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姜維出身天水姜氏,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去世后,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九年(256年)拜大將軍,獨掌軍權(quán),繼續(xù)北伐事業(yè),大戰(zhàn)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蜀漢景耀七年(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后主劉禪投降。姜維志存光復(fù),假意投降,與鐘會反叛,事敗被殺,享壽六十二歲。
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省秦安縣)人,氐族,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第三位君王。
苻堅容顏瑰麗,雅量瑰姿,極度崇尚漢文化,初任龍驤將軍,后封東海王,發(fā)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而即位,后勵精圖治,開鑿涇水渠,重用王猛、鄧羌、苻雅、楊安、朱肜、苻融等人,實行漢化改革,得以集權(quán)中央,國勢大盛,史稱“關(guān)隴清晏,百姓豐樂”,促進文教發(fā)展與民族融合,推動五胡漢化進程,對漢文化的延續(xù)有所貢獻。心懷“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之志,廣施仁政,打壓豪強,減刑免租,撫恤鰥寡,從諫如流,畢生以消除民族矛盾為己任,各族百姓對苻堅十分地愛戴。隨著國力日漸強盛,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諸國,降服化外蠻夷,使飽受戰(zhàn)亂的華北再度恢復(fù)生機,攻占東晉的川蜀、襄陽等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又遣呂光征服西域諸國,開拓五胡疆域最遼闊的時期。在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苻堅未有一次屠城暴行。
建元十九年,發(fā)動淝水之戰(zhàn),意圖消滅東晉,結(jié)束亂世。最終敗給東晉謝玄率領(lǐng)的北府兵,導(dǎo)致社會矛盾激化,陷入混亂局面。建元二十一年,為后秦主姚萇所害,被姚萇縊死于新平寺,終年四十八歲 。死后被三個國家共同追封謚號,尊上謚宣昭皇帝、文昭皇帝、壯烈天王,廟號世祖。
呂光(337年—399年),字世明,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省秦安縣)人,氐族,十六國時期軍事家,前秦著名將領(lǐng),后涼開國君主。
呂光沉穩(wěn)持重,富有謀略,寬厚有度,勇力過人。前秦時期,深得宰相王猛賞識,以“舉賢良”入仕,起家美陽縣令,深得治下百姓愛戴,遷鷹揚將軍。永興二年(358年),征討并州牧張平,將萬人敵張蠔刺下戰(zhàn)馬,與鄧羌合力將其擒獲。建元四年(368年),在平定五公之亂的戰(zhàn)役中用計擊潰茍興,斬殺苻雙、苻武,立下大功。建元六年(370年),領(lǐng)軍征伐前燕,受封都亭侯。在此后鎮(zhèn)壓蜀地李烏起義,平定聲勢浩大的苻洛之亂,征服西域諸國,屢立戰(zhàn)功,為苻堅所器重。
淝水之戰(zhàn)后,面對前秦大亂,呂光于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帶兵東歸,消滅涼州刺史梁熙,占據(jù)姑臧。并先后討平張大豫、徐炅、彭晃、康寧、王穆、王楨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河西。收到苻堅死訊后,為其發(fā)喪,尊苻堅為皇帝,謚曰文昭皇帝,隨后據(jù)地稱制,先后自封酒泉公、三河王。龍飛元年(396年),自稱天王,國號“大涼”。隨即大破南羌首領(lǐng)彭奚念,擊敗西秦,迫使乞伏乾歸稱臣。呂光征戰(zhàn)四方,后涼疆域不斷擴大,鼎盛之時,西包蔥嶺,東劃大河,成為威震西北的一方霸主。但其在位后期年老倦政,執(zhí)政失當,聽信讒言,殺害沮渠羅仇等忠臣,致使人心思變,反叛四起。病重之時,冊立太子呂紹為天王,自號“太上皇帝”。龍飛四年(399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謚號懿武,廟號太祖,安葬于高陵。
李靜訓(xùn)(600年—608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
她是北周大將軍李賢曾孫女,光祿大夫李敏之女,自幼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楊麗華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yǎng)。隋煬帝大業(yè)四年(608年),歿于宮中,時年九歲。楊麗華十分悲痛,以厚禮葬之。1957年,在西安城西發(fā)現(xiàn)了保存最完整,等級規(guī)格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xùn)墓。
李思訓(xùn)(651年—718年),字建見,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官員、書畫家。
李思訓(xùn)出身宗室,起家常州參軍,二十歲前后任江都縣令。武周時期,避禍隱居。唐中宗復(fù)位后,累授宗正卿、岐州刺史,封隴西郡公。唐玄宗開元初年,進拜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封彭國公,后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開元六年(716年)去世,時年六十六歲,冊贈秦州都督,謚號“昭”,陪葬于橋陵。
李思訓(xùn)工書,善丹青,書畫稱一時之絕。他擅畫山水、樓閣、花木及走獸等,世稱“李將軍山水”,其山水樹石,師法隋代展子虔,并加以發(fā)展,形成筆格遒勁,金碧輝映,意境奇?zhèn)?,用筆遒勁,具有裝飾意味的“青綠山水”與“金碧山水”的風(fēng)格,時人有“國朝山水第一”之評。唐人朱景玄列其畫為“神品”。明人董其昌尊其為“北宗”畫派之祖。為與其子李昭道相區(qū)別,世稱“大李將軍”,其畫作多已散佚。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宰相。
李林甫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起家千牛直長,歷任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yè)、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禮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次年(736年)又代張九齡為中書令(右相),后封晉國公,兼尚書左仆射。他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但后期大權(quán)獨握,閉塞言路,排斥賢才,使得朝綱紊亂,又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勢力坐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天寶十一載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后被楊國忠誣告謀反,遭削官改葬,抄沒家產(chǎn),子孫流放。
權(quán)德輿(759年—818年9月30日),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宰相、文學(xué)家。
權(quán)德輿少有才氣,未冠時即以文章馳名,曾受地方節(jié)度使杜佑、裴胄的征辟。唐德宗聽聞其才學(xué),特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次知貢舉。唐憲宗時,累遷至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權(quán)德輿知制誥九年,三知貢舉,位歷卿相,在貞元、元和年間名重一時,后因事罷相,歷任東都留守、太常卿、檢校刑部尚書、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等職。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享年六十歲,追贈左仆射,謚號為文。
劉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宋初年名將。
劉锜外表出眾。通曉兵法與風(fēng)水五行之術(shù),擅長射箭,聲音響亮如洪鐘。劉锜自少隨父征戰(zhàn),宋徽宗時為閤門祗候,南宋建立后被授為隴右都護,多次戰(zhàn)勝西夏,頗著威名,之后受名臣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zhàn),又扈從宋高宗,兩任權(quán)主管侍衛(wèi)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zhàn)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并派兵協(xié)助岳飛北伐,次年于柘皋之戰(zhàn)再破金軍,此后被罷去兵權(quán),兩知荊南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今已佚?!度卧姟蜂浧湓娖呤?/span>。
劉锜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fēng)度,對南宋政權(quán)的建立與鞏固起到重大作用。《宋史》稱“劉锜與韓世忠、張俊、岳飛并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岳”。
胡纘宗(1480年—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號可泉,亦號鳥鼠山人,陜西鞏昌府秦安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歷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嘉靖十三年(1534)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xiàn)存江蘇鎮(zhèn)江有“海不揚波”、曲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牌匾。
安維峻(1854年—1925年),字曉峰,號盤阿道人,甘肅秦安人,清代著名的諫官。
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安維峻性情耿直,不阿權(quán)貴,中日甲午之戰(zhàn)前夕,支持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zhàn)派,連續(xù)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請誅李鴻章疏》,1894年《請明詔討諉法》。安維峻之上書聲震京都,卻因言獲罪,被革職發(fā)派張家口軍臺。京城時人以“隴上鐵漢”四字相贈,大刀王五及京城應(yīng)考文人為之送行。1899年后,安維峻主講隴西南安書院,在家鄉(xiāng)辦學(xué),辛亥革命中任京師大學(xué)堂總教習(xí)??傋搿陡拭C新通志》(100卷),著《諫垣存稿》、《望云山房詩集》等5部。
王治岐(1901年—1985年8月11日),字鳳山,甘肅天水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24年,王治岐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xué)習(xí),后來又畢業(yè)于陸軍大學(xué)將官班乙級第一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參謀主任、甘肅保安旅旅長、西安中央軍校七分校第十五期學(xué)生少將總隊長、第八十軍第一六五師師長、第一一九軍軍長、隴南兵團司令官、甘肅省政府主席等職。1949年12月9日,王治岐在武都縣率部通電宣布起義,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和平解放了武都。新中國成立后,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民革甘肅省第五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革第六屆中央委員,西安黃埔軍校同學(xué)會名譽會長等職。1985年8月11日,王治岐在甘肅蘭州病逝,享年84歲。著有《王治岐回憶錄》。
徐國珍(1912年—1993年2月22日),甘肅省天水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徐國珍于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組織指揮所屬部隊殲滅了進犯我三邊地區(qū)的敵人,鞏固了革命根據(jù)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帶領(lǐng)部隊阻擊敵人,堅持敵后斗爭,為西北的解放做出了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致力于部隊的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shè),為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為保衛(wèi)和建設(shè)大西北做出了貢獻。他歷任軍分區(qū)司令員、省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qū)副司令員、蘭州軍區(qū)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當選全國政協(xié)六屆委員。1993年2月22日,徐國珍同志因病在蘭州逝世,終年81歲。
徐國珍將軍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自我批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他治軍嚴謹,作戰(zhàn)勇敢,忠于職守,工作勤奮。他清正廉潔,團結(jié)同志,聯(lián)系群眾,關(guān)心下級,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品格和道德風(fēng)范。
丨以上內(nèi)容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丨
★歷史名人錄整理標準,以本篇為例,本地籍貫古今歷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有積極重大的影響,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事跡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等
★編輯:余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