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學(xué)大師陳寅恪費勁地考證楊貴妃嫁給唐明皇時是不是處女,不禁腹誹:
陳寅恪是不是太猥瑣了,沒事去考證人家楊貴妃是不是處女,這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啥關(guān)系?
胡人有個習(xí)俗,父親不在了,兒子可以娶父親的女人為妻,兄長不在了,弟弟可以娶哥哥的女人為妻。他們不受儒家倫理觀念約束,也根本不在乎女子是否貞潔。
武則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兒子李治將武則天納為妃子。
而楊貴妃在成為唐玄宗的妃子前,已嫁給兒子壽王李瑁的為妃。因唐玄宗聽說自己兒媳是天下尤物,就召幸了她,封她為貴妃,根本不在乎她是否同兒子上過床。
這明顯都是胡人的習(xí)俗。
由此推出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身上流淌著胡人的血液,至少有一半是胡人的血統(tǒng)。
由此上溯北魏胡漢通婚,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儒雅謙讓的漢人與野性雄渾的胡人結(jié)合,華夏民族的基因得到升華,才孕育出世界級燈塔之國大唐。
而這一切都與北魏時一個馮姓女子息息相關(guān)。
五代十六國時,慕容家族先后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四個政權(quán)。漢人馮跋為后燕禁衛(wèi)軍將領(lǐng),見后燕君主慕容熙昏庸無道,舉兵殺死慕容熙,自立為王,建立北燕政權(quán)。
馮跋死后,其弟馮弘繼任北燕君主。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舉兵攻打北燕,馮弘戰(zhàn)死,北燕亡國。
馮弘的幾個兒子各奔西東,馮朗歸順北魏。六七年后,馮朗與王氏(今朝鮮平壤人)生下一女孩。因為史書沒有留下這個女孩的名字,為了方便記述,我們暫且就把這個女孩叫作馮小妹。
在馮小妹長到五六歲時,她的父親馮朗因一個案件受到牽連被誅殺。
按照北魏的慣例,馮燕作為罪臣之女送進北魏宮中當(dāng)婢女,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唉,可憐的娃。這么小年紀,國家亡了,父親死了,何處可安身?
幸好馮小妹有個姑姑在宮中當(dāng)昭儀,馮燕得其悉心照顧,生活還不算凄惶。
晃眼間,馮小妹十二歲了,出落得容顏俊美,如出水芙蓉,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閨秀風(fēng)范。
當(dāng)時北魏的皇帝叫拓跋濬,年僅十四歲,翩翩少年,春心蕩漾。見到落落大方氣質(zhì)高雅的馮小妹,為之傾倒。
就把我們的馮家小妹選為貴人,在她十五歲時,冊封為皇后。
馮皇后用女性特有的柔情,無微不至,關(guān)心體貼自己的丈夫。
拓跋濬每次征戰(zhàn)回到家,都被馮皇后的柔情溶化了,征戰(zhàn)的疲倦與煩惱頓時煙消云散。
小兩口恩恩愛愛了十年。
然而世事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會先來。
拓跋濬在25歲時突然死了。
馮皇后見與自己無比恩愛的丈夫突然離世,她無法接受這個現(xiàn)實,徹底崩潰了。
宮人在焚燒自己丈夫生前衣服用具。
萬念俱灰,傷心欲絕的馮皇后縱身躍入熊熊烈火中。……
西方傳說中有一只不死鳥,每隔五百年就會集香木以自焚,從死灰中更生后獲得長生,比原來更鮮艷美麗。
現(xiàn)代詩人郭沫若根據(jù)西方不死鳥的傳說,寫下《鳳凰涅槃》的美麗詩篇,歌頌鳳凰浴火重生,翱翔于天際,永生不死。
馮皇后就像西方傳說中那只不死鳥,被人從烈火中救了出來。烈火灼傷了她細嫩的肌膚,卻讓她的靈魂得到升華。
在養(yǎng)傷其間,她痛定思痛,把對丈夫的思念的痛楚轉(zhuǎn)化為力量,下決心接過丈夫的擔(dān)子,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扛起北魏的江山。
此刻,她的眼神變得堅強凌厲。
手握兵權(quán)的車騎將軍乙渾見馮皇后年輕,繼位的拓跋弘才十三歲,認為他們母子倆根本無力掌控北魏朝政,就攏一些大臣密謀造反,自己當(dāng)皇帝。
馮皇后得知情況后,表面不動聲色。暗地派禁衛(wèi)軍迅速將乙渾抓捕,一刀咔嚓了,還誅殺他三族。
她霸氣宣布臨朝稱制,代理兒子管理國家。
眾大臣驚賅莫名,如此雷霆手段,這還是之前那柔情款款,儀態(tài)萬方的皇后么?
這一霹靂手段,讓北魏朝臣從新認識了他們的皇后,再也沒有敢動歪心思了。
第二年拓跋弘生下一個兒子,望著白胖胖的孫子,激起馮皇后的母性溫情。
她對兒子拓跋弘說,朝政你來管吧,我要安心帶孫子了。
拓跋弘當(dāng)然高興了,自己終于可以親政了。
馮皇后在宮中撫育孫子,但總感覺生活還缺點什么。也難怪,二十四五歲芳華,就一個人獨守空閨,長夜漫漫,孤寂滋味,怎生受得。
一個英俊偉岸,多才多藝的男人扣開了她孤寂的心扉,他叫李奕。
李奕經(jīng)常進宮,與馮皇后纏綿。
應(yīng)該叫馮太后了,因為她撫育的孫子拓跋宏已被立為太子。
兒子拓跋弘發(fā)現(xiàn)老媽和一個男人在宮中鬼混,感覺很沒面子。他就找個機會將李奕殺了。
李奕可是馮太后喜歡的甜點,想不到兒子說殺就殺了,心中很不高興。
馮太后又得知兒子經(jīng)常和一些佛道人士參禪,荒廢國事,心中更不爽了。
于是她就逼兒子退位,立五歲的孫子拓跋宏為皇帝。
她兒子雖然做了太上皇,卻又忍不住經(jīng)常插手國家大政。
馮太后忍無可忍,將兒子幽禁了,自己再度臨朝稱制,親自打理國家政務(wù)。不久她兒子就暴亡了,原因不詳。
諾大一個國家,政務(wù)繁雜,都壓在馮太后一人身上。而馮太后孫子又小,自己又沒有得力的心腹干將做幫手,政令難以通達,執(zhí)行力度也會大打折扣。
怎么辦呢?
馮太后深知,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光靠她一個人是不行的,得需有一大幫有能力和才華的人。而這些必須服從她的意志,死心塌地忠誠于她。
于是,她開始尋找人才,用自己的女性魅力征服他們。
一天,有人獻上一只東北虎。馮太后就帶上孫子去觀看。
東北虎不知怎的,沖破籠子跑了出來。一行人嚇得不知所措,一時驚呆了。
隨行人員出,突然閃出一個偉岸的男人,抄起一根棍子,與老搏斗。
這個老虎被這個勇悍的男人逼得退回籠子里了。
馮太后見這個男人如此勇悍,身手敏捷,心中狂喜,這可是帶兵的料呀。
馮太后得知這個男人叫王叡,身世清白,就把他納入自己帳下,讓他出任軍隊的高級將領(lǐng),還賞賜給他很多財物。
王叡上了馮太后的床,又得到這么多賞賜,自是唯馮太后馬首是瞻,叫他打東,他絕對不敢往西。
有一個叫陳沖的漢人,風(fēng)流倜儻,一表人材,又熟讀經(jīng)史,胸有韜略。
這樣優(yōu)秀的人物,馮太后自然不會放過。也把讓收進帳中,讓他出任高官,成為自己智囊,管理行政事事務(wù)。
當(dāng)時在南方有一個政權(quán)叫南齊,北魏和南齊經(jīng)常掐架,你想吃掉我,我也想吃掉你。
南齊派了一個叫劉瓚的使者到北魏談判。
劉瓚長得玉樹臨風(fēng),又口才便捷,很快吸引馮太后的目光。
馮太后將劉瓚拉到自己帳內(nèi)慢慢談了。
南齊皇帝高興了,自己派的使者成了北魏太后的情夫,以后與北魏有什么難以解決的事都派劉瓚去處理。
而劉瓚被馮太后的魅力徹底征服了,南齊有什么舉動也一五一十向馮太后匯報。
馮太后與劉瓚在帷幄內(nèi)打得熱火朝天,而北魏和南齊兩國卻消停了,十幾年都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歷史就是這么奇妙有趣。
馮太后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一個又一個有英俊奇?zhèn)ヒ娮R不凡的男人,組成一個龐大的男寵天團,占據(jù)要職,幫她管理國家。
北魏朝政完全掌握在她手中,她的想法和改革措施才得以順利落實。
馮太后徹底掌控朝政后,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北魏的體制當(dāng)時實際上還是比較落后的奴隸制,行政體系不完善,朝廷官員是沒有俸祿的,靠的是戰(zhàn)爭中掠奪的錢財或皇帝的賞賜養(yǎng)家糊口。
而基層政權(quán)掌握在眾多的宗主手中,國家權(quán)力根本無法延伸到最底層的百姓。而宗主權(quán)力日漸強大,就會形成割據(jù)勢力,皇權(quán)就會受威脅。
皇太后推行班祿制,就是給官員們發(fā)工資,按官職大小制定工資制度。
好處就是官員們吃上皇糧,自然就要服從皇帝,聽從指揮。壞處是國家要承擔(dān)龐大的工資開支。這個開從哪里來?
當(dāng)然要靠稅收。而宗主們掌控了基層,國家要向農(nóng)民收稅,必須得通過他們。戶口報多報少由他們說了算,國家的稅收自然大打折扣。
這時,馮太后的男寵天團發(fā)揮作用了。
李沖向馮太后建議廢除宗主都護制,在基層實行三長制。
就是五戶為一鄰,設(shè)鄰長;五鄰為一里,設(shè)里長;五里為一黨,設(shè)黨長。
三長制就像現(xiàn)在的村小組,村委,鄉(xiāng)鎮(zhèn)三級,負責(zé)管理基層百姓,征收稅賦。
三長制讓皇權(quán)延伸到基層,國家可以收上足額的稅賦,讓北魏政體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國力大幅提升。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quán),他們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不事農(nóng)耕,以搶掠漢人為生。他們進入中原,建立政權(quán)后,有的鮮卑貴族對漢人有一種天然敵視,主張殺光漢人。
但有見識的鮮卑族則認為應(yīng)依靠漢人,拉籠漢人,讓漢人為他們服務(wù)。
而馮太后本人是鮮卑化的漢人,在她思想潛意識中,認為胡漢就是一家人,不應(yīng)分彼此,而且還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漢人先進的東西。
在她統(tǒng)治北魏時,她大量重用漢人,讓漢人登上北魏的政治舞臺,要讓鮮卑人徹底漢化。
所以她處理朝政時都帶上小皇帝拓跋宏,向他灌輸自己的理念。為以后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實行徹底漢化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她成為我國民族大融合的開鎖人和鋪路者。
她的歷史功績,流芳百世,死后謚號為文明太皇太后
五胡亂華,差點讓華夏文明出現(xiàn)斷層。
天佑中華,降生了馮太后這樣一個人物。
在她的嚴格教育下,孝文帝精通儒家經(jīng)義,史傳百家,見識超群。
孝文帝遷都洛陽,頒布法令,推行漢制,進行徹底的漢化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華夏文明得到繼承發(fā)揚。北方胡人的雄渾狂野與中原漢人的儒雅謙恭凝結(jié)在一起,催生出一個大唐盛世。
參考資料:
1.《魏書》
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