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長庚?!保ā?span id="dmbivyd"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346402">詩經(jīng)》)
據(jù)此典故,昨天我們介紹了李庚(宋代,子長)。還有一個宋代人,據(jù)此起名李長庚(字子西)。到了明代,又有人起名長庚,而且還姓李呢!但他的字叫酉西。于是乎倆人可以互相區(qū)別了:
—— 李長庚(子西)
——李長庚(酉西)
這樣,一個典故,出來了三個名字,其中還有倆重名(但不重字)的??梢姡词谷f般無奈發(fā)現(xiàn)有人與自己重名,也可以另起一個“字”,來得到彌補(bǔ)。
當(dāng)然,也可干脆用“字”代“名”—— 改名了。
至于“字”未出現(xiàn)在“名”所在的典故中,怎么辦?可以從名推演出字來。這叫據(jù)名衍(生)字。
【千能,必強(qiáng)】黃千能(宋代,必強(qiáng))
《禮記》:“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qiáng)?!?/p>
笨鳥先飛。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
“必強(qiáng)”是建立在“千能”基礎(chǔ)上的。名與字,一般來說,要么相偕(同義),要么相反相成(反義或互補(bǔ))。這里,又有一個范例—— 連類相及、相因果。在今天人們拋棄了“字”而只是起“名”時,也許忽然發(fā)現(xiàn)“字”還蠻重要呢!它不僅可避免重名,而且也為起小名(乳名)提供了依據(jù)。(這是后話。)再看下例:
【久約,彌大】黃久約(金,彌大)
《論語》:“不仁孝不可以久處約?!?/p>
反過來說,仁者,可以處久約,而且此乃大事。故以“彌大”應(yīng)之。
這里,借典從否定之否定中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結(jié)論。而且進(jìn)一步悟出了典故以外的東西—— 彌大。
【康,叔夜】嵇康(三國魏,叔夜)
《詩經(jīng)》:“成王不敢康,夙夜其命宥密。”
意思是,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晨夜晚始順天育,不敢懈怠,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其中叔字為修飾字。
【大壽,松友】彭大壽(清代,松友)
《詩經(jīng)》:“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荗,無不爾或承?!?/p>
歲寒三友: 松、竹、梅。其中,大為美稱,友為修飾字。
【大翼,云舉】彭大翼(明代,云舉)
《莊子》:“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這里,舉為美稱,大為修飾字。
這個典故為人們所青睞,以此典起名者可謂多矣!例如:
張飛(翼德)
岳飛(鵬舉)
張?zhí)煲?/span>
姬鵬飛
《廣雅》:“倫,順也?!?/p>
《孝經(jīng)》:“以敬事長則順?!?/p>
中國人講究孝順父母、長輩。孝,順,乃天倫也、人倫也。孝和順分不開。所以,這位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人起名“倫”,取字“敬仲”。
敬—— 順—— 倫,是一個因果鏈條: 欲倫則須敬、順。
于是乎,人們起名時也想到了“倫”:
王崇倫—— 著名全國勞模
李德倫—— 著名指揮家
……
緣起:“空纏十萬貫,不得下揚州”
今春的某日,突然看到一位同事發(fā)的圖文并茂的朋友圈,圖是揚州瘦西湖的春光與畫舫,桃嬌柳媚,碧波瀲滟;配的文字是“空纏十萬貫,不得下?lián)P州”。這是把著名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下)揚州”略改了一下,顯屬有感而發(fā)。我則立刻心有戚戚,想跟同事互動一回,遂靈機(jī)一動,在這條信息后追了句:“既乏十萬貫,亦難下?lián)P州”,意謂同事富于資財,只是因疫情而不得下?lián)P州;而我,“窮措大”一個,更無力下?lián)P州去逍遙快活。其實,我只是存心“掉書袋”,做點翻案文章,調(diào)笑罷了。
引發(fā)此文寫作靈感的圖
這一時興起之舉,并未結(jié)束。我接著把截圖發(fā)給一學(xué)生看,他表示贊同,但附上大哭的小黃人表情,好像顯示他比我更窘,更無法實現(xiàn)下?lián)P州的心愿。為了安慰他,我急中生智,又續(xù)了句:“掙上十萬貫,疫散下?lián)P州。”沒想到學(xué)生樂不可支,反過來調(diào)侃我:“分我十萬貫,師徒下?lián)P州?!蔽乙啻髽?,“腦洞大開”,繼續(xù)文字游戲:
“管他多少貫,都要下?lián)P州”——灑脫;
“腰纏無十萬,官遣下?lián)P州”——出差;
“囊中無一貫,看人下?lián)P州”——羨慕;
“此間風(fēng)月好,何必下?lián)P州”——反語;
“不費十萬貫,紙上下?lián)P州”——看書。
學(xué)生拊掌,師徒莞爾。這細(xì)節(jié),是春天疫情中的小插曲,記錄下來,不過是博人一粲,略抒久困于疫的愁郁而已。
到了晚間,我的職業(yè)敏感突然來襲,憶起詩詞中其實有“下?lián)P州”和“上揚州”兩種說法,究竟何者為是?十萬貫、騎鶴與揚州又有何關(guān)聯(lián),為什么放在一起?想到這里,我困意全無,馬上行動起來,查文獻(xiàn),費思量,試圖解決問題。
揚州的歷史沿革錯綜復(fù)雜,約略言之,今之揚州,乃隋唐以來之揚州。其地向稱繁麗,不但大賈云集、富甲天下,而且有亭臺花月之勝、笙歌粉黛之樂,成為無數(shù)人心目中的“樂國”。宋人以為,甚至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都未足以盡揚州之美;最好也最到位的,寫到極致絕倫的揚州詩,乃唐人張祜之《縱游淮南》:“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辈坏谶@里生活,最后還要終老于此,戀戀紅塵,生死不離,才算得遂心愿。揚州的魔力大矣!既然如此,那就來揚州吧。怎么來呢?——“下?lián)P州”或“上揚州”。
盤點各種“下?lián)P州”
先說“下?lián)P州”。南朝時無名氏的《那呵灘》其四就寫:“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焙笫浪颓槔上?lián)P州,就成為一種相對常見的抒情模式,這多是在樂府和文人擬樂府中用之。明末陳子龍《懊儂歌》(其三)云:“咿啞江陵烏,集歡檣子頭。白皙江陵女,隨歡下?lián)P州?!眲t是寫一對情人攜手下?lián)P州。
“下?lián)P州”成為一個著名典故,主要還是拜隋煬帝楊廣所賜。楊廣雖是有名的昏君,但他疏浚運河,卻頗有功績,那著名的大運河溝通了長江、黃河、淮河、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令揚州成為交通樞紐、商貿(mào)重鎮(zhèn),日益繁華起來。楊廣三下?lián)P州巡幸,更于江都置宮館,還留下了《泛龍舟》詩:“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無疑有著濃濃的揚州情結(jié),后來的《隋煬帝艷史》《隋唐演義》《說唐》等小說還虛構(gòu)了他在揚州的艷遇——跟美女瓊花的故事。這自然是靠不住的“戲說”而已。
到了唐代,寫“下?lián)P州”最著名、最精彩的,無疑是李白。他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極膾炙人口,《唐宋詩醇》評云:“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痹谧蠲篮玫臒熁ㄈ隆跋?lián)P州”,遂成為人人歆羨的樂事。李白的妙筆,必然對“下?lián)P州”的流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還有一首《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六):“濯錦清江萬里流,云帆龍舸下?lián)P州。北地雖夸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逼鋵嵈嗽婎H具迷惑性,幾個地名,風(fēng)馬牛不相及。詩里的南京,實指成都。安史亂中,玄宗倉皇逃到蜀地,其中的“下?lián)P州”云云,系用事,大有美化逃跑的意味。太白真是善于用典,把天子之“蒙塵”,依然寫得那么富麗堂皇,甚至令人產(chǎn)生?;笾?。
杜甫也寫到“下?lián)P州”,《解悶十二首》(其二)云:“商胡離別下?lián)P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游?!睋P州果然是東南最繁華富庶的都會,而“下?lián)P州”也有可能是為了“國際貿(mào)易”,唐時的西域胡商就常往來其間,亦引發(fā)了杜甫的游興。但杜甫只是向往,并未真到過揚州。晚唐杜牧則真的在揚州留有風(fēng)流韻事,小杜自言“十年一覺揚州夢”,詩里也用過“下?lián)P州”,他最有名的揚州詩應(yīng)屬“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
李白、杜牧等名詩人的千古麗句,令“下?lián)P州”成為風(fēng)雅之事,后人再作,就喜歡在詩中營造一種優(yōu)雅氛圍、斯文格調(diào),如南宋鄭震《荊南別賈制書東歸》:“回首荊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lián)P州”;元代楊維楨《篳篥吟》:“春風(fēng)吹船下?lián)P州,夜聽笛聲江月流”;明代王世貞《過德州不及訪于鱗有寄》(其二):“最好漸圓新夜月,片帆無賴下?lián)P州”,無論是月明吹笛、春風(fēng)吹船,還是片帆無賴,都把“下?lián)P州”描摹成詩意的、令人神往的佳事。
有正必有反,并非所有的“下?lián)P州”都讓人向往,也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宋人周行己《病中思?xì)w呈千之十七兄》有句:“白首遑遑謾世憂,我今問米下?lián)P州”,就是為了生計,哪還有瀟灑可言?明初袁凱《江上舟中聞笛》云:“誰家吹笛倚江樓,江上行人夜未休。獨有思家兩行淚,為君揮灑下?lián)P州?!彪m思家念親,卻凄凄惶惶、身不由己地“下?lián)P州”去也。
直到晚清民國,“下?lián)P州”都是詩詞中常見的典故,如楊圻就多次用,錄其《臨江仙·怨意》一首:“飛絮游絲無定意,芳菲欲問無由。吹簫人在小紅樓。珠簾玉砌,滿眼是春愁。雨后風(fēng)前憐別夜,一床閑夢悠悠。桃花春水下?lián)P州。江南江北,還在海西頭。”這濃濃的離愁別怨,如何排遣!
上文列舉的“下?lián)P州”的作品,以行路、送別、寄遠(yuǎn)居多;此外,在詠史懷古中亦大有用武之地,歷代不乏佳作。古代的揚州,幾番興衰,其繁華愈勝,而搖落愈悲。從鮑照《蕪城賦》的盛衰之嘆,到姜夔《揚州慢》的黍離之悲,佳篇甚多,不煩枚舉;而隋煬帝的“下?lián)P州”,又提供了獨特的懷古視角。南宋朱繼芳的《揚州》云:“金陵王氣水東流,流到淮南(一作東淮)古岸頭。夜半一聲天上曲,錦帆天子下?lián)P州?!庇脳顝V巡幸事,詠古傷今,含蓄有情。明人王恭的《臺城送客之廣陵城》在送別中寓有興亡滄桑的意味:“金陵樹里送行舟,二十四橋春水流。腸斷瓊花天上去,更無歌管下?lián)P州?!币嘣~清句麗,感慨不已。明呂時臣《過山陽有感》云:“黃金散盡不封侯,始信浮生總浪游。漂母祠前芳草暮,淮陰道上白云秋。帆收遠(yuǎn)寺鐘初定,角轉(zhuǎn)重城水亂流。多少英雄死無處,何如吹笛下?lián)P州。”同為詠史,卻略見新意。末尾言英雄功業(yè)皆為虛幻,何如下?lián)P州瀟灑快活?
值得留意的是,在僧人詩偈中,“船子下?lián)P州”屢見不鮮。這源于《景德傳燈錄》所載之唐代福州雪峰義存禪師語錄:
問:“寂然無依時如何?”
師曰:“猶是病?!?/p>
曰:“轉(zhuǎn)后如何?”
師曰:“船子下?lián)P州。”
“船子下?lián)P州”乃一譬喻,借以形容修行中達(dá)到的高妙境界,或許類似乘船中那種“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的舒適恬逸感,其中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妙。此后僧禪詩屢用之,北宋高僧釋宗本《辭眾》就云:“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fēng)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币嗍俏虻烂钫?。
用“下”字,當(dāng)跟揚州的交通和地理位置大有關(guān)系。古代到揚州,一般都是水路,而揚州在中國的東部,離海不算遠(yuǎn)了,所謂“海西頭”。如果從中原一帶到揚州,那就是“下水船”,即從西往東順?biāo)埋偟拇?,故用“下?lián)P州”是水到渠成的,也是順理成章的。無論是隋煬帝的下?lián)P州、還是清乾隆的下江南,用“下”固然有水路順流而下之意,但不可忽略,還有一層皇帝居高臨下巡游的意味。當(dāng)然,如果處在揚州下游或南邊,而往揚州去,從地理位置上則是“上揚州”了。
清刻本《揚州畫舫錄》
美麗的夢:多金、成仙加“上揚州”
上面梳理的這條“下?lián)P州”線索,跟標(biāo)題里的十萬貫、騎鶴,似乎沒有太多關(guān)系。真正有關(guān)聯(lián)的,是“上揚州”。
十萬貫,在古代泛指發(fā)大財,史書中記載“數(shù)十萬貫”的地方甚多。小時讀《水滸》,屢見“十萬貫金珠寶貝”,就覺得這是潑天富貴了。唐代即有“錢十萬貫……可通神矣”之說(張固《幽閑鼓吹》)。宋太祖曾想用桑維翰這樣的大臣(其時桑已死),左右言此人太愛錢,活著也不能用,太祖說了句極風(fēng)趣的話:“窮措大眼孔小,賜與十萬貫,則塞破屋子矣!”(按,宋人筆記載之頗多,錄自陳善《捫虱新話》上集卷二)令人絕倒。竊以為,十萬貫或可喻為今之財務(wù)自由,似甚應(yīng)景。而騎鶴,一開始就與道教的成仙飛升有關(guān)。鶴在古代文化中被認(rèn)為是長壽、優(yōu)雅、吉祥的象征,仙人多騎鶴,在鶴前加一仙字,即有超塵出世之思。白居易是較早用騎鶴典故的詩人,其《酬贈李煉師見招》有句云:“曾犯龍鱗容不死,欲騎鶴背覓長生”。賈島《游仙》亦用之:“歸來不騎鶴,身自有羽翼?!敝了?,詩文用得更多。
十萬貫、騎鶴、揚州,這三者是怎么合在一起的呢?可以說源自唐詩?!?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8%85%b0%e7%bc%a0%e5%8d%81%e4%b8%87%e8%b4%af" title="【查看含有[腰纏十萬貫]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收入了清人所編的《全唐詩》,題為《言志》,下有釋文:“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云云,欲兼三者?!笨鬃佑忻裕骸邦粮餮誀栔荆俊睂κ|蕓眾生而言,似不必侈談什么鴻鵠之志。釋文中的三個志愿,很“接地氣兒”,至少“不裝”。三事單獨實現(xiàn)已難得,合并或可稱“最高理想”。自古以來,多數(shù)國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官,如果能在富足的好地方做官,更是求之不得。揚州是人間樂土,在此做刺史絕對屬于上等的“美差”。除了做官,多金、成仙也是人人羨慕的。而有一人,胃口奇大無比,要兼得這三樁好事:做揚州刺史、多金、騎鶴飛升;而把它們合成一句——“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就橫空出世了!噫吁嚱!三樁人所歆羨的美事一并實現(xiàn),快何如哉!詩里的揚州,原意是指到揚州做官,而用“上”字,不但有去、到之意(今猶常說:上班、上學(xué)、上哪兒去),還顯示出飛升的意味,似乎“上揚州”是去人間天堂,且與騎鶴正相匹配,而詩也就有了仙氣,刻畫出得道升天之逍遙。說到底,十萬貫、騎鶴和“上揚州”用在一起,還是源自一個“欲”字,很多人想魚與熊掌兼得。古人擅長精煉,如能將十字簡化成一詞,以喻三事,豈不更妙?于是“揚州鶴”又成專有名詞,一詞總?cè)?,宋人頗喜用之。但睿智的蘇軾已潑了一瓢冷水:“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篱g那有揚州鶴?”(《於潛僧綠筠軒》)癡兒何其多也!
從文獻(xiàn)上考察,“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最早見于宋代,如葛立方《韻語陽秋》、僧人詩偈等,蓋當(dāng)時已成歌謠諺語,流布人口;而詩句再加上“三難并”事跡,最早也見宋代文獻(xiàn),如類書《事類備要》《古今事文類聚》(偽托王十朋的《東坡詩集注》亦載),而出處則寫《小說》,后乃有云為南朝梁殷蕓《小說》者。此書久佚,今人輯錄之《殷蕓小說》,收此條于三國“吳蜀人”中。清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曾辨《殷蕓小說》所言之揚州為建業(yè)(江寧),非今之揚州,可參。
從用事的角度考訂,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三事,在宋以前詩文,從無合并用之者。退一步講,三事各自單用,亦自唐人始。故筆者以為,《全唐詩》收錄似較合適,蓋唐人始單言之,繼而又“三合一”,而宋代成口頭禪,更廣泛運用之。若為三國時典故,何以整個六朝、唐代無言之者?傳言出自《殷蕓小說》,并無確鑿證據(jù),誤傳的可能甚大。且詩文典故、意象的成立、運用和固定,是有其過程的。再考慮揚州在隋唐發(fā)展成人所向往的大都會,空前繁盛,故將此典故的出現(xiàn)時間斷在唐代,遠(yuǎn)比斷在三國合理。其真正流行、家喻戶曉,則在宋代。
請允許“想得美”
今人嘲諷異想天開者,每戲云:“想得美!”宋人筆記中已有“美事不兩全”的慨嘆,王楙《野客叢書》卷十三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天下美事,安有兼得之理!夏侯嘉正喜丹灶,又欲為知制誥,嘗曰:‘使我得水銀銀半兩,知制誥三日,平生足矣!’二愿竟不遂而卒。白樂天棄冠冕而歸,鍛煉丹灶,未成,除書已到。世事相妨,每每如此。蓋造化之工,不容兼取,既欲為官,又欲為仙,安有是理邪!”白居易、夏侯嘉正都成“反面典型”。十萬貫是俗世之發(fā)大財,而騎鶴則是得道成仙之快意,還要饒上在富庶的揚州做官,真是黃粱美夢,注定無法實現(xiàn),只能再說一句“想得美”!
雖說是“想得美”,但總要允許人去想;人生實苦,如果再沒點美好的空想迷夢,豈不令人絕望?從宋代起,“上揚州”乃成一典故,時興起來,有特殊用意,與“下?lián)P州”不同。宋人王庭圭《梁道人借示丹經(jīng)數(shù)冊閱未遍輒告行歸其書贈之以詩二首》(其一)云:“丹經(jīng)汗損幾車牛,奧意難從紙上搜。相見纏腰無十萬,待看騎鶴上揚州?!边@是祝愿朋友早日成仙得道。陳與義《答元方述懷作》有云:“不見圓機(jī)論九流,紛紛騎鶴上揚州”,亦屬有感而發(fā)。在雅士的眼中,“上揚州”或許俗不可耐,于是反其道而用之,如南宋歐陽守道《題興善院凈師月巖圖》:“人言腰錢騎鶴上揚州,何如巖中月下從僧游?!边@“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之妙,又豈是“腰錢騎鶴上揚州”所能比擬的!人最不可俗也。
還有的“上揚州”用典,頗能翻新出奇。如南宋張擴(kuò)《讀錢神論偶成》有云:“不愿腰纏十萬上揚州,安用呼盧百萬供一擲!”眾人都羨慕的,這位偏不,他喜歡一擲百萬地去豪賭。也是人各有志,不可強(qiáng)求。南宋范成大《白云泉》云:“龍頭高啄嗽飛流,玉醴甘渾乳氣浮。捫腹煮泉烹斗胯,真成騎鶴上揚州。”泉水煮茶,美矣;飲茶到一定境界,妙矣;以“騎鶴上揚州”形容美妙的喫茶之境,何等熨帖穩(wěn)愜!這不能不說是借鑒了高僧詩偈的用法,點鐵成金矣。
金元名臣耶律楚材《感事四首》(其一)亦用“上揚州”:
富貴榮華若聚漚,浮生渾似水東流。
仁人短命嗟顏氏,君子懷疾嘆伯牛。
未得鳴珂游帝闕,何能騎鶴上揚州。
幾時擺脫閑韁鎖,笑傲煙霞永自由。
篇幅有限,不擬疏解全詩,只看第三聯(lián),意謂想到揚州做刺史,有個前提,得先進(jìn)京,金榜題名,然后才有外放的機(jī)會,可謂大實話也。耶律楚材在另一首《蒲華城夢萬松老人》末尾云:“撇下塵囂歸去好,誰能騎鶴上揚州?”徑直指出“上揚州”乃空幻之迷夢。
另,宋人宋伯仁有《揚州騎鶴樓》詩,因知宋時揚州有騎鶴樓,足見“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在當(dāng)時之深入人心,竟然令“騎鶴”從文學(xué)想象變成了實地景觀。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此樓明時尚存,在府城東北;清《江南通志》言,在江都縣大街內(nèi),而今安在哉?
由上面的引用分析可見,“上揚州”跟十萬貫、騎鶴搭配,是“正牌”,用的也最多。特別是文人墨客用揚州典故,凡是把揚州跟十萬貫、騎鶴聯(lián)系在一起的,率多作“上揚州”,絕少作“下?lián)P州”者。雖然一字之差,但鮮有誤用,足以說明古代文士對此典故是有斟酌的。戲曲已是通俗文學(xué),甚至文人作劇也如此用,可知一絲不茍,元代楊景賢的《西游記》雜劇就有“金釵兩股牢拴就,抵多少騎鶴上揚州”。這并非錙銖必較,而是讀書細(xì)致,造理精微。
清刻本《平山堂圖志》
茲舉兩位同時用過“上、下?lián)P州”的宋明文人,以見區(qū)別之井然。北宋鄒浩《招俞清老并簡康遠(yuǎn)禪師》(其一)云:“腰錢騎鶴上揚州,妄想空來事事休。惟有三竿風(fēng)月在,待君同理釣魚舟。”與“腰錢騎鶴”并舉則用“上揚州”;其《寄俞清老》末云:“一滴曹溪好消息,為君船子下?lián)P州”,與“船子”同用則是“下?lián)P州”矣。有趣的是,此二詩都是寫給俞清老的,可稱見微知著。再看明代胡應(yīng)麟,其《贈戚山人伯堅》中的兩句:“底事歌魚來越郡,誰能騎鶴上揚州”;《真州逢李季宣》起云:“短棹東來不厭游,吹簫彈鋏下?lián)P州”,《青樓曲八首》(其八)末云:“二十四橋天似水,畫船乘月下?lián)P州”,上、下之間,亦是辨別清晰,洞識精微。
文人墨客明察秋毫,而宋代的和尚有時卻“上、下”混用。宋時僧禪詩寫到揚州的頗多,有的就把“上、下?lián)P州”混淆了。佛教傳道,講究心法妙悟,而禪師喜借人所共知的俗語、口頭禪來打機(jī)鋒、參話頭,以求得佛理禪趣。既然“騎鶴上揚州”有白日飛仙之妙,禪詩用用何妨?北宋禪師釋中仁《舉與萬法為侶因緣頌》就徑直拿來:“秤錘搦出油,閑言長語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南宋的釋師體《頌古二十九首》(其十三)亦云:“義從親處斷,貧向富邊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贝硕幍摹吧蠐P州”,已然意味著宗教意義上的超脫與自由了。如前所言,還有混用“下?lián)P州”的,南宋釋宗杲《頌古六首》(其五)云:“俱胝一指頭,吃飯飽方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庇秩玑尩李仭俄灩拧罚ㄆ淦呤牛┰疲骸翱祢T駿馬上高樓,南北東西得自由。最好腰纏十萬貫,更來騎鶴下?lián)P州?!眴栴}來了,何以僧人偶爾上、下混用?或許因為僧禪詩比較接近白話詩,與民間的關(guān)系親近;而民間沒有分辨得那么細(xì)致,老百姓是“上、下?lián)P州”混用的,于是僧禪詩間或從俗,無有定準(zhǔn)了。
妙在上下虛實之間
通過上文的梳理可見,“下?lián)P州”和“上揚州”是兩個不同的典故,含義不同,用“下”抑或“上”,是要視情況而定的。但凡表達(dá)升官發(fā)財、享受人生,或追求升天得道的,多把十萬貫、騎鶴和“上揚州”聯(lián)系起來,這往往是精神上的虛指;而真的要去揚州(包括送別),或由楊廣巡幸揚州抒興亡之感,則用“下?lián)P州”居多。另外,還有個別的特例,不贅述。從數(shù)量上考察,歷代詩詞中,用“下?lián)P州”和“上揚州”的,大約各占半壁江山,沒有出現(xiàn)一個極多、另一極少,或一個壓倒另一個的情況。
《周易·系辭上》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苯柩灾吧蠐P州”,多精神世界的暢想翱翔,一枕槐安,飄飄欲仙,“形而上”也,故用“上”;“下?lián)P州”,多現(xiàn)實生活的順流而下,實有其事,“形而下”也,故用“下”。再從情緒言之,“上”有著逆流的剛勁、昂揚的憧憬;而“下”則多順流的纏綿、離別的傷感。從詩的感覺來說,如作“煙花三月上揚州”,或略顯不符審美習(xí)慣,缺少了思念的纏綿與離別的惆悵;如作“春來騎鶴上揚州”,就顯得明快、曉暢,要和諧許多。說明這里也有微妙的審美心理的問題。
清乾隆刻本《南巡盛典》中的揚州圖
近代以來,筆者故鄉(xiāng)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間小調(diào)《摘石榴》,寫青年男女無法自由戀愛,遂“下?lián)P州”私奔,追求美好生活。歌詞中男的提出“下?lián)P州”的想法,女的接唱:“聽說下?lián)P州,正中我心頭,打一個包袱我就跟你走。一下?lián)P州,再也不回頭……”以“下?lián)P州”來象征心目中的戀愛樂土。這倒是與明末陳子龍的寫法一脈相承。
拙文談的問題雖然細(xì)小,但因“腰纏十萬貫,騎鶴上(下)揚州”是口頭禪、歡喜事、“心外妙”,眾口流傳,甚至入了古代童蒙書(如《幼學(xué)須知》),惜人多未措意其形成時代和幽微差異,特別是未能體會古人用典的精密不茍,故不憚繁瑣,考證始末,斟酌異同。這或許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今人談一線大都會,言必稱“北、上、廣”;而在中古時代,揚州則是當(dāng)之無愧的東南大都會,或可比作今之上海,故而人人憧憬神馳。要之,這個典故形成于唐代,風(fēng)行于宋代,迄今不衰,與隋唐以來揚州富甲東南、佛教的流行及世俗享樂的社會風(fēng)氣等,都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大疫已三年,百事不由人。期待疫散云開,所有的人,不管有沒有十萬貫,騎不騎仙鶴,做不做揚州的官兒,都能隨時隨地、毫無阻礙地“下?lián)P州”或“上揚州”。這一天,遠(yuǎn)乎哉?
責(zé)任編輯:鄭詩亮
校對:劉威
]]>撰稿:成宇 | 主講:成宇
童聲誦讀:王源博 指導(dǎo)教師:王瑩
上期答案
范文甫的上聯(lián)分別是:“但愿人常健”“何必我千秋不老”,請問他的下聯(lián)是:
何妨我獨貧
但求人百病不生
《笠翁對韻》之“七虞”
紅對白,有對無。布谷對提壺(1)。毛錐對羽扇(2),天闕對皇都(3)。謝蝴蝶,鄭鷓鴣(4)。蹈海對歸湖(5)?;ǚ蚀河隄?,竹瘦晚風(fēng)疏(6)。麥飯豆糜終創(chuàng)漢(7),莼羹鱸鲙竟歸吳(8)。琴調(diào)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9);酒旗斜掛,杏花村里共來沽(10)。
羅對綺(11),茗對蔬(12)。柏秀對松枯。中元對上巳(13),返璧對還珠(14)。云夢澤,洞庭湖。玉燭對冰壺(15)。蒼頭犀角帶,綠鬢象牙梳(16)。松陰白鶴聲相應(yīng),鏡里青鸞影不孤(17)。竹戶半開,對牖不知人在否(18)?柴門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19)。
賓對主,婢對奴。寶鴨對金鳧(20)。升堂對入室(21),鼓瑟對投壺(22)。覘合璧,頌聯(lián)珠(23)。提甕對當(dāng)壚(24)。仰高紅日近(25),望遠(yuǎn)白云孤(26)。歆向秘書窺二酉(27),機(jī)云芳譽(yù)動三吳(28)。祖餞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29);荒田五畝,歸來獨荷月中鋤(30)。
君對父,魏對吳。北岳對西湖。菜蔬對茶飯,苣筍對菖蒲(31)。梅花數(shù),竹葉符(32)。廷議對山呼(33)。兩都班固賦(34),八陣孔明圖(35)。田慶紫荊堂下茂(36),王裒青柏墓前枯(37)。出塞中郎,羝有乳時歸漢室(38);質(zhì)秦太子,馬生角日返燕都(39)。
注釋:
(1)布谷對提壺:布谷,即布谷鳥,因啼聲極像“布谷”,而得名。提壺,一種鳥的名字,宋代王之道《浣溪沙·春日》中有“一聲何處叫提壺”的詩句,劉禹錫詩有“池看蝌蚪成文字,鳥聽提壺憶獻(xiàn)酬”的詩句。
(2)毛錐對羽扇:毛錐,毛筆的別名。羽扇,鵝毛扇。
(3)天闕(què)對皇都(dū):天闕,天上的城池,也用以比喻都城?;识?,都城,首都。
(4)謝蝴蝶,鄭鷓鴣:謝蝴蝶,北宋詩人謝逸好作蝴蝶詩,人稱為謝蝴蝶。鄭鷓鴣:唐代鄭谷寫的《鷓鴣》詩,有“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一聯(lián),詩家評為最得神韻,所以被稱為鄭鷓鴣。
(5)蹈海對歸湖:蹈海,戰(zhàn)國時,秦兵圍困趙都邯鄲,魏王派人勸說趙王,尊奉秦昭王為帝,秦兵自退。這事被圍困在城中的齊國將士魯仲連知道,說如果秦真的為帝,自己“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歸湖,范蠡、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滅吳,范蠡功成身退,改名換姓,泛舟于五湖。
(6)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fēng)疏:花朵看上去那么新鮮漂亮,那都是因為春雨的滋潤;夜晚的風(fēng)把竹葉吹得卷了起來,顯得竹子更為瘦削。
(7)麥飯豆糜(mí)終創(chuàng)漢:糜,粥。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在饒陽遇到困難,將軍馮異于滹沱河為他燒麥飯,在蕪?qiáng)渫樗笾?,使他度過難關(guān)終于創(chuàng)立了東漢王朝。
(8)莼羹(chúngēng)鱸鲙(lúkuài)竟歸吳:典出《世說新語》。莼菜,多年生水草,可做湯吃。莼羹:一種用野菜煮成的湯。鱸膾,鱸魚切成的絲。晉張翰,厭倦官場,見秋風(fēng)起,思念起故鄉(xiāng)的莼羹、鱸魚膾,當(dāng)即棄官而去。
(9)琴調(diào)(diào)輕彈,楊柳月中潛(qián)去聽:琴調(diào),用琴所彈奏的曲調(diào)。潛,悄悄地。在楊柳下、月光中,悄悄地去聽有人把琴曲輕彈。
(10)酒旗斜掛,杏花村里共來沽(gū): 酒旗,賣酒小店門前掛的布做的招牌。杏花村,泛指賣酒的地方。沽,買酒。杏花村頭斜斜地掛著酒旗,大嘲豪都來這里買酒。
(11)綺(qǐ): 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
(12)茗(míng):茶?!睹姟げ菽臼琛罚骸笆袢俗鞑瑁瑓侨俗鬈?。
(13)中元對上巳:中元,傳統(tǒng)節(jié)日“三元”之一。即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祭祀亡故親人、緬懷祖先的日子。上巳,上巳節(jié),在農(nóng)歷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結(jié)伴去水邊沐浴,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
(14)返璧對還珠:返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還珠,相傳古代合浦郡盛產(chǎn)珍珠,許多郡守到任后盡力搜刮,寶珠竟然遷往別處。后來孟嘗去做郡守,清廉自奉,寶珠又回來了。
(15)玉燭對冰壺:玉燭,白色的蠟燭。冰壺,盛冰的玉壺。中國認(rèn)為:玉,象征君子的品性;冰,純凈堅硬,象征純潔堅貞的高尚品德。
(16)蒼頭犀角帶,綠鬢象牙梳:蒼頭,頭發(fā)白了,代指老年男性。犀角帶,即犀圍,就是繡有犀角的腰帶,指品官的腰帶。綠鬢,頭發(fā)烏黑發(fā)亮,代指年輕美貌女子。象牙梳,象牙做的梳子。
(17)松陰白鶴聲相應(yīng),鏡里青鸞影不孤:松柏下白鶴的鳴叫聲聲呼應(yīng),鏡子里畫著的青鸞自有鏡中的影子相隨?!懂愒贰酚涊d,罽(jì)賓國王得到一只鸞鳥,從不鳴叫。他的夫人說:“聽人說鸞鳥找到同類就鳴,何不讓它照鏡子試一試?!丙[鳥發(fā)現(xiàn)鏡子里的影象,高聲悲鳴,向天空奮力一飛,就死掉了。
(18)竹戶半開,對牖(yǒu)不知人在否:戶,門。牖,窗戶。竹門半開,往屋里探視一下,不知道里面有人嗎?
(19)柴門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無,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柴門關(guān)得嚴(yán)嚴(yán)實實,還有沒有客人停下車來要求住宿的呢?
(20)寶鴨對金鳧(fú):寶鴨和金鳧都是指古代用來焚香的器具。
(21)升堂對入室:古代居室建筑,室外有堂?!墩撜Z·先進(jìn)》記載孔子評價子由:“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币馑际撬呀?jīng)有了一定的造詣,但還不夠理想。
(22)鼓瑟對投壺:鼓瑟,彈琴。投壺,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
(23)覘(chān)合璧,頌聯(lián)珠:覘,觀測。合璧,日月合璧,日月同升。聯(lián)珠,五星聯(lián)珠,指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等五大行星排列得非常相近,就像一條美麗的珠鏈。合璧、聯(lián)珠,都是吉祥的征兆。
(24)提甕對當(dāng)壚(lú):甕,瓦罐。提甕,典出《后漢書·列女傳》漢代鮑宣的妻子喜歡打扮,鮑宣說:“這和我們的家境很不相稱?!彼钠拮佑谑侨サ羧A麗的服飾,著布衣,并且自己提甕打水。后用來形容修行婦道、甘于貧苦。壚,放置酒器的土臺,這里借指酒店。當(dāng)壚,指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25)仰高紅日近:晉明帝幼時聰慧,有一天,有使者朝見,他的父親晉元帝問他:“日與長安孰近乎?”他回答說:“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第二天他的父親大宴群臣,又問他“天陽和長安哪一個近?”他卻回答說:“舉頭見日,不見長安?!?/span>
(26)望遠(yuǎn)白云孤:比喻客居他鄉(xiāng),思念父母?!缎绿茣さ胰式軅鳌酚涊d,“(狄仁杰)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皭澗弥T埔?,乃得去?!?/span>
(27)歆(xīn)向秘書窺二酉:歆向,劉歆和劉向父子,都是西漢學(xué)者。二酉,即大、小酉山,在湖南沅陵縣。相傳,秦時有人在此讀書,在山中留下了很多的書。窺二酉,讀了許多古代的藏書。
(28)機(jī)云芳譽(yù)動三吳:機(jī)云:陸機(jī)、陸云兄弟,都是西晉著名的文學(xué)家。芳譽(yù),美好的聲譽(yù)。三吳,是他們的家鄉(xiāng)。
(29)祖餞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當(dāng)年飲餞行三杯酒的情景似在眼前,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在鮮花叢中喝著酒漸漸老去。祖餞,古人出行,先要祭祀路神。
(30)荒田五畝,歸來獨荷月中鋤:出自陶淵明《歸田園居》詩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31)苣(jù)筍對菖蒲(pú):苣筍、菖蒲,均為植物名。
(32)梅花數(shù),竹葉符:梅花數(shù),古代的占卜之法。相傳為 宋 邵雍所作。竹葉符,漢帶竹制的信符。右一半留在京師,左一半交給郡國。凡發(fā)兵用銅虎符,其余征調(diào)用竹使符。
(33)廷議對山呼:廷議,即廷臣會議,是古代朝廷的議事制度。山呼,古代臣子祝頌皇帝的一種禮節(jié)。
(34)兩都班固賦:兩都,即《兩都賦》,東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班固的代表作。
(35)八陣孔明圖:八陣圖,古代用兵的一種陣法,為諸葛亮所創(chuàng)。
(36)田慶紫荊堂下茂:相傳田氏三兄弟商議分家,準(zhǔn)備把堂前的一棵紫荊樹也截為三段,第二天樹就枯死了。兄弟三人大驚,說:樹木同株,聽說要分開就死掉了,難道人還不如樹嗎?于是決定不再分居,紫荊樹又復(fù)活了。
(37)王裒(póu)青柏墓前枯:西晉時期,王裒的父親被晉文帝司馬昭殺死,王裒在墓前號哭,墓前的柏樹忽然枯萎。
(38)出塞中郎,羝(dī)有乳時歸漢室:中郎,指蘇武。羝,公羊。乳,生羊羔。蘇武以中郎將身份出使匈奴,被扣留,蘇武不肯投降,匈奴單于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告訴他:“羝乳乃得歸?!?/span>
(39)質(zhì)秦太子,馬生角日返燕都:戰(zhàn)國末年,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zhì),秦國對他很無禮,于是思?xì)w故鄉(xiāng)。向秦王懇請回鄉(xiāng),秦王說:“烏鴉白頭,馬生角,一定放你回去?!?span id="2jjg0yv"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5480723" qid="6595880520536560903" mention-index="1">太子丹仰天而嘆,烏鴉果然白了頭,低頭落淚;馬就生出了觭角。秦王不得不放他回來。
今天我們講《笠翁對韻》的 “七虞”,這個韻部一共有168個韻字,分別是:
于 烏 區(qū) 夫 無 殳 毋 乎 芻 盧 奴 鳧 吁 朱 污 紆 迂 劬 吳 吾 嗚 孚 嶇 扶 芙 蕪 蘆 蘇 驅(qū) 侏 刳 呱 呼 圖 壚 姑 孤 孥 巫 帑 弧 徂 拘 樞 沽 瀘 爐 狐 盂 膚 臾 誅 邾 駒 駑 俘 俞 匍 姝 枯 枸 櫨 殂 洙 禺 竽 胡 茱 誣 轤 郛 須 俱 壺 娛 徒 株 梧 殊 涂 珠 租 荼 蚨 諛 逋 途 都 鴣 鸕 屠 晡 桴 瓠 符 粗 艫 菇 菟 菩 菰 萸 蛄 趺 軀 銖 隅 雩 顱 麩 廚 喁 嵎 愉 揄 渝 湖 猢 腴 葡 葫 蛛 觚 謨 趨 辜 逾 酤 酥 鋪 愚 榆 瑚 瑜 穌 蒱 蒲 虞 覦 輸 雛 鱸 摹 模 滹 窬 箍 膜 酴 需 骷 敷 糊 蝴 齬 儒 醐 嚅 孺 濡 瞿 襦 躕 鼯 氍 癯 衢 鸆
這個韻部和“六魚”一樣,帶有“ü”韻母的韻字歸入《中華新韻》的“十二齊”,還有一部分帶有“u”韻母的字歸入了“十四姑”。
今天我們結(jié)合“七虞”這一韻部講一下有關(guān)典故的問題。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以及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rèn)的人物、事件。大致包括: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文學(xué)典故,如曉風(fēng)殘月,大江東去 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和以前的韻部一樣,這個韻部文中也涉及了很多的典故。我們從中挑選兩個,一個是“莼羹鱸鲙竟歸吳”中的“莼鱸之思”,另一個是“鏡里青鸞影不孤”的“青鸞舞鏡”。
“莼鱸之思”的主人公是張翰,他是個大才子,詩書俱佳,他在一首描寫江南的菜花的詩中,有“黃花如散金”之句,李白極為喜愛,專門寫詩稱贊:“張翰黃金句,風(fēng)流五百年”。張翰不僅詩寫得好,還是一個典型的“吃貨”,并因此留下了“莼鱸之思”典故。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fēng)起,因思吳中莼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jī)?!边@段話的意思是,張翰見到秋風(fēng)大起,想起了家鄉(xiāng)的兩道名菜莼菜羹、鱸魚膾,于是棄官回鄉(xiāng),不久朝中兵變,張翰因此躲過了一場劫難。《晉書·張翰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后來被傳為佳話,“莼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xiāng)的代名詞。
“鏡里孤鸞”的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jié)置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孤鸞三年不鳴,臨鏡后以為見到同類,便慨然悲鳴,展翅奮飛而死。后來這個典故演化出“鏡里孤鸞”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夫婦生離死別的悲哀。
不過還有一個關(guān)于“青鸞”的典故,但不是出自《鸞鳥詩序》,而是出自《山海經(jīng)》。這個典故叫“青鳥傳書”,《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記載“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小鵹,一名曰青鳥。” 青鳥,是吉祥之物,也稱青鸞、青鸞信、青鸞翼等。漢代壁畫上常見其于西王母座旁,傳說西王母駕臨前,總有青鳥先來報信?!端囄念惥邸酚涊d“七月七日,上(漢武帝)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许?,王母至。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蔽鳚h班固的《漢武故事》也有類似記載。因為青鳥是吉祥的信使,詩人們往往用它傳達(dá)思念之情,比如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借用“青鳥”表達(dá)了詩人與相愛之人離別的纏綿情義。是這樣寫的: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從上面的典故,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在詩文中恰當(dāng)?shù)剡\用典故,可以達(dá)到言簡義豐的表達(dá)效果,但是在使用典故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注意下面的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同一典故常常有不同的表達(dá),比如“莼鱸之思” ,也可以稱之為張翰莼、張翰膾、張翰鱸、莼菜鹽豉、莼羹、莼羹豆豉、莼羹鱸膾、鱸羹下豉、莼膾、莼鱸思、莼鱸鄉(xiāng)思、莼鱸興、莼鱸張翰等等,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這些同意典故的不同稱謂,可以為遣詞造句,協(xié)調(diào)平仄、韻腳提供方便。另一個問題就是有的典故可能會有和它名稱一致或相近的另一個不同的典故,比如“鏡里孤鸞”和“青鳥傳書”的神鳥都可以稱為“青鸞”,但這是兩個不同的典故,表達(dá)的意思也不相同,在使用的時候,我們就要小心辨別,避免弄錯。
提到典故,我們自然要提到一位詞人,這就是辛棄疾。他是以善于用典而著稱的,比如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ì)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短短的22句話,130個字,卻運用了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等五個歷史人物的典故,也正是因為他的詞中多用典故,因此有“掉書袋”之稱。有人曾就《永遇樂》這首詞給辛棄疾提意見,說用典過多,辛棄疾聽后大喜,“乃味改其語,日數(shù)十易,累月猶未竟?!边@句話的意思就是辛棄疾潛心修改這首詞,一天修改數(shù)十遍,竟然一個月沒有改動一個字。這恰恰說明,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造地設(shè),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效果,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梢?,用典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恰到好處。
我們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用典也應(yīng)該像辛棄疾這樣有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力求把典故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xué)問、或為了用典而用典。
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詩文中用典的問題,自然我們本期的試題也和用典有關(guān),在對聯(lián)中用典也是非常常見的,如果恰當(dāng)?shù)厥褂玫涔?,可以使對?lián)妙趣橫生。明代有一位“神童”叫高則誠,七歲時時候,他身穿綠袍從學(xué)塾中歸家,路逢官居尚書的鄰居,尚書戲弄他說:“水出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彼娚袝碇t袍,回答說:“落湯是子著紅袍,鞠躬如也?!鄙袝犃耍B連驚嘆“后生可畏”。這個對聯(lián)中的“美目盼兮”和“鞠躬如也”分別是《詩經(jīng)》和《論語》中的成句,能在即景應(yīng)對中迅速地引用,確實是需要學(xué)問和才氣的。
本期試題
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
“西席桃李滿桑梓;東坦龍蛇盡楷模 ”
14個字運用了6個典故,分別是西席、桃李、桑梓、 東坦、龍蛇、楷模 ,您能說出這六個典故的出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