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汝辰
中國測繪科學(xué)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地名學(xué)、歷史地理、語言學(xué)與民族學(xué)。出版專著和工具書3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國文化地名學(xué)》《早期西域底層地名探源》《中國地名掌故詞典》等。
摘 要:通過最早出現(xiàn)文獻記載的“中國”“中華”“華夏”名稱及其文獻釋讀和各種含義的考證,探索蘊含幾千年文明化石底蘊的國名、族名——“中國”“中華”“華夏”名稱的由來和含義,進而更全面地解讀中國文化的脈絡(luò)和內(nèi)涵。認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黃帝族的后裔,到了鯀和禹的時期,在今嵩山地區(qū)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認為“中國”有地理的中國之意,指“中央”“京師”“國中”“中原”;“中國”有民族的“中國”“華夏”之意;“中國”有文化的“中國”和“華夏”之意:即核心、權(quán)威、正統(tǒng)之意,具有睿智、高貴之意,具有中庸、適宜之意,具有光華、禮儀、文化、文明之意;“中國”有國號的“中國”之意,即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便成為人民當(dāng)家做主新國家的名稱。
關(guān)鍵詞:中國;中華;華夏;地名;文化;探源
0 引言
1965年寶雞博物館發(fā)現(xiàn)的何尊,經(jīng)研究是最早發(fā)現(xiàn)“中國”一名的文物,其上的銘文是這樣的:惟王初遷宅于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這段銘文的意思是:成王開始在成周營造都城。先是武王在消滅“大邑商”也就是滅了商朝以后,告祭于天說:“我將居住在這個中國,就以中國這個地方為中心,治理天下四方的人民?!庇谑俏覀冎懒耍?span id="vrjy3hx"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9721517">周武王滅商以后,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1043年武王在位期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中國”這個名稱,換言之,“中國”名稱已經(jīng)存在將近3100年了。
1 中國的由來
關(guān)于“中”字。按照古文字學(xué)家于省吾先生的考證,在殷商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中”字的首尾都加有若干條波浪形的飄帶,向右或向左飄,“本象有旒之旗”,也就是“中”字在造字之初,本是帶有飄帶的旗幟的象形;首領(lǐng)有事了,就在高處豎起一面大旗,人們看到大旗,就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圍繞在旗子的周圍,接受首領(lǐng)發(fā)布命令。于是,作為旗幟的“中”字,又引申出地理概念的中間的“中”、文化概念的合適的“中”等意思,這也就是清人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所說的:“中者,別于外之辭也,別于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span>
關(guān)于“或”字。現(xiàn)在這種寫法的“國”字,是古代40多種國字寫法中的一種。大概因為“國”太重要了,所以古代通過改變國字寫法表達自我權(quán)威的帝王不少。比如武曌最初擬定的國字新字,是在“口”中加“武”,代表武曌居中治國,但有人說這像把武曌給圍困起來了,與囚字無異,所以就再改為“口”中加“八方”,即圀,代表八方土地。太平天國洪秀全改定的國字為“囯”,即在“口”中加“王”,因為他自稱天王。1956年大陸確定第二批簡化字時,郭沫若先生選定了“國”字,“國”字從“玉”,“玉”為美好的象征,這表達了“國”為“玉”也就是寶貝的意思。
當(dāng)然,在中國古代,國字的主要寫法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繁體字的“國”,至于最早的國字,又是寫成“或”的,其實繁體字的“國”,“□”這個構(gòu)件是重復(fù)了。那么最早寫法的“或”是什么意思呢?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說:或,“從□從戈以守一”。這里的“□”指的是城池,“戈”指的是武器,“一”指的是土地,“或”就是一個人扛著武器,保衛(wèi)城池,守護土地,雅一點說,就是《禮記》里說的“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
2 “夏”的由來
夏部族,史書又稱夏后氏,其冠以夏名,大概開始于啟。啟以前的鯀和禹,先秦文獻多單稱鯀和禹,或稱“崇伯鯀”和“崇禹”;至于啟,則單稱啟,或稱“夏啟”“夏后啟”,是知夏族一名自夏啟的時候始著稱于世。但是夏部族何以命名為夏,是歷來眾說紛紜,迄今未成定論。一說夏人所建國家叫夏,因整個部族就稱作夏部族。如《史記·夏本紀(jì)》云:“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睆埵毓?jié)《正義云》:“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就是持的這種說法。
但夏王朝何以用夏為其國名,還是不得而解。另一說認為夏部族因活動于夏地故得夏名,而夏地所在,其說不一。章太炎《中華民國解》說:“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際。”但是,蒙文通先生謂“漢水名夏,為楚莊王以后事”。就是說春秋以前漢水尚不稱夏水,因此夏部族不可能因此水而得名。又有人認為今山西夏縣古稱安邑,又稱“夏墟”,或稱“大夏”,應(yīng)為夏部族的發(fā)地。然而,“夏墟”也可能與“殷墟”屬于同一性質(zhì),當(dāng)為夏朝滅亡后的廢墟。夏部族仍以久居夏地而得名。這個夏地應(yīng)在古代陽翟即今河南禹縣地區(qū)。
《史記·夏本紀(jì)·正義》引《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啟所封也?!?span id="miz3x8w"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2181785">郟城縣東北正當(dāng)古陽翟境內(nèi)?!秴窃酱呵铩芬舱f:“啟遂即天子之位,治國于夏?!币陨腺Y料說明今河南禹縣地區(qū),至遲在啟的時候起已成為夏人的活動中心,并且在這里建立起夏王朝國家政權(quán),夏部族從此也著稱于世。夏部族既以久居于夏地而得名,那么今河南禹縣當(dāng)時必已稱為夏地,至于何以稱夏史書無解,我們推測當(dāng)以此地古時盛產(chǎn)夏翟鳥而被稱作夏地。
今河南禹縣古稱陽翟。陽翟一名的由來,當(dāng)因古代此地多出翟鳥而得名。按翟,許慎《說文·羽部》云:“山雉也。尾長。”徐鍇《說文系傳》云:“古謂雉為翟?!惫糯?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7%bf%9f%e9%b8%9f" title="【查看含有[翟鳥]標(biāo)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翟鳥,又稱作鸐,就是今天所說的山雞。古代有翟鳥多棲息于今河南伊洛河以南東至于江淮間山區(qū),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本草嘉祜圖經(jīng)》云:“江淮伊洛間有一種尾長而小者為山雞,人多畜之樊中,則所謂翟,山雉者也。”陽翟在春秋時期又稱作櫟?!洞呵铩せ腹迥辍吩疲骸扒锞旁拢嵅蝗胗跈??!倍蓬A(yù)注:“櫟,鄭別都也,今河南陽翟縣?!?/span>
翟鳥又稱作夏翟。《尚書·禹貢》云:“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span id="x2qy8nh"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8056013">孔穎達《正義》曰:“《釋鳥》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為雉名。就是說夏翟和翟都是山雞的名稱。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胡渭曰:“師曠《禽經(jīng)》,‘五彩備曰翚,亦曰夏翟?!⒃疲骸粑仓料膭t光鮮也’……郭璞《爾雅注》云:‘伊雒而南雉素質(zhì)五彩皆備曰翚?!对姟吩疲骸缌毸癸w’,言其文之奐散也,翚即夏翟審矣?!笨芍?span id="dphabvp" class="wpcom_tag_link">翟鳥是因其羽毛光澤鮮艷而稱之為夏翟。
夏翟在古代又單稱為夏?!洞呵飿b梁傳·隱公五年》云:“榖梁子曰:舞夏?!狈秾帯都狻吩疲骸跋?,大也;大謂大雉,大雉,翟雉。”這里所謂“舞夏”即以翟鳥羽毛作舞具之意。由此可知翟鳥在古代曾稱作夏翟,又單稱作夏,古人語言從簡多單音詞,因此夏鳥當(dāng)即夏翟鳥的初稱。如果此釋不誤,今河南禹縣地區(qū)因曾以翟鳥命為地名,則此地最早當(dāng)稱作夏地,后稱作夏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稱作櫟和陽翟。稱櫟者,乃翟鳥之別名,稱陽翟者,當(dāng)因古夏、陽二字音、義相近通用之故。按夏,胡雅切,古音屬匣紐陰聲魚部;陽,與章切,古音屬喻紐陽聲陽部。
錢大昕以為匣母三、四等、輕讀亦有似喻母者,故匣、喻二紐同屬喉音,古為雙聲;魚、陽二部陰陽對轉(zhuǎn)也為疊韻。古夏、陽二字既為雙聲疊韻,可相通假。又夏、陽二字意也相近?!?span id="rdvh278"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13398">說文》云:“陽,高明也?!标?,段注云:“日之所照曰陽?!薄稜栄拧め屘臁吩疲骸跋臑橹烀鳌!庇终f:“夏為昊天?!惫弊ⅲ骸把詺怵╆??!毙蠒m疏云:“皓旰,日光出之貌也?!笔枪畔摹㈥柖侄加行稳萏柟饷鞲哒罩?。
清人吳調(diào)陽《〈漢書·地理志〉詳釋》云:“陽翟,今禹州。注云:‘夏禹國?!福?span id="oa2kcw7"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7317424">禹都本在鄭櫟,……地多夏翟,故國號夏?!眳鞘纤f基本上是正確的,不過確切地說夏翟最早當(dāng)單稱作夏,夏王朝實因建都于夏地即后世的陽翟而得名。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黃帝族的后裔,到了鯀和禹的時期,在今嵩山地區(qū)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該部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以石耜作為自己崇拜的圖騰,因而姓姒氏。該部族早期因久居于崇山周圍或稱作崇部族,南遷至夏地以后,因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而該部族其時又已成為中原地區(qū)部族聯(lián)盟的主體,故以居于夏地而冠以夏名,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夏部族。夏部族首領(lǐng)啟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趨勢,在古代夏地即今河南禹縣地區(qū)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政權(quán)夏王朝,文獻記載這里所稱夏邑、夏國、夏亭、夏臺等地名,都應(yīng)是當(dāng)年夏王朝留下來的名稱和遺跡。
3 華夏、中華的由來
比較可靠的關(guān)于華的文獻記載,始于西周,金文中華字即甚多,田倩君更直言:“華字是創(chuàng)自周朝無疑”。字本義,傳統(tǒng)說法釋為花?!对姟ば⊙拧ぼ嬷A》東漢鄭玄箋云:“陵苕之干,喻如京師也,其華猶諸夏也,故或謂諸夏為諸華?!?/span>
華即花,《詩·小雅》“常棣之華”“裳裳者華”,花均作華。鄭玄以干喻京師,以花喻諸夏(周的諸侯國),是經(jīng)學(xué)家的說法,但他釋華為花,是從文字立論的。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開花謂之華,與花朵之華微別。”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說:“木謂之華,草謂之榮?!被蛟品粗骸耙匀A(華)從草,榮(榮)從木,訂之其義實互易”。
由光華、鮮美之義引申到文化上,華又指服章之美與文化之高,遂與夏的引申義近同。偽古文《尚書·武成》“華夏蠻貊”偽孔傳:“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闭卤搿吨腥A民國解》也說:“以為華美,以為文明,雖無不可,然非其第一義,亦猶夏之訓(xùn)大,皆后起之說耳”。
既然華、夏兩字音義近同,那么華、夏就是名異而實同的稱號;用夏為稱足矣,為什么又要衍出華、諸華、華夏呢?其故思之二。其一蓋為加重語氣。按照顧頡剛、王樹民的說法,自西周以來及于春秋,夏、諸夏等名號使用的機會既多,指代也日趨廣泛,于足“便由音近而推衍出華字來,以便加重語氣”。如《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span>
夏和華兩字互舉為文,正與裔和夷兩字互舉為文一樣,都是加重語氣的寫法。其二蓋為加強語義。按夏的引申義為大,然而只以人來稱揚國家,還感覺不夠,不足以顯示出其文化來,于是或代之華字,以喻其冕服采章,禮義光華;或在夏字前冠以華字,而成“華夏”一詞,華夏者,代表了既華美而文化又高的大國,所以區(qū)別于、并駕乎四夷之上。另外,從歷史詞匯學(xué)的角度看,正如童書業(yè)所指陳的,夏、華既為一音之轉(zhuǎn),由夏、華而華夏,可理解為是由單音節(jié)詞向雙音節(jié)詞的自然過渡。而類似的雙音節(jié)詞代替單音節(jié)詞,在春秋前后這一時期還可以舉出許多的例證。
華、諸華、華夏這三個古老名號,多使用于春秋時期?!蹲髠鳌废骞哪晡航{諫晉悼公說:“諸華必叛?!庇终f:“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毕骞荒陼x悼公賜魏絳女樂云:“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謂晉大夫范宣子:“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闭压曜游髟唬骸皡?,周之胄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諸華?!边@些華、諸華與戎狄對舉,和夏、諸夏顯是名異而實同。夏、諸夏“中國之人也”,“別于北方狄,東方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蔡聲子對楚令尹子木說:“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于桑隧,獲申麗而還,鄭于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華夏”明指中原諸侯,和諸夏的含義相同。
在我國歷史上,與“中國”并稱的別名,有“華夏”“中華”“九州”“四?!薄俺嗫h”“神州”等稱呼?!叭A夏”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一帶夏朝的先民自稱“華夏”。唐代經(jīng)學(xué)家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币虼耍叭A夏”指的就是中原諸族,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爸腥A”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爸腥A”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志》裴松之的注中。隨著歷朝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管轄的地方都稱“中華”,于是,“中華”便泛指全國。透過唐人韓偓“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云從島上來”的詩句,人們便可得知此間的“中華”已與“外國”對舉了。這樣,“中華”就成為同“中國”并稱的別名。
中國也簡稱為“華”?!熬胖荨币辉~最早出于《尚書·禹貢》。近代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禹貢》是戰(zhàn)國之時走向統(tǒng)一前夕的總結(jié)性的地理記載。它用名山大川自然分區(qū)方法,記述當(dāng)時我國的地理情況,將華夏分為九州,假托為大禹治水以后的政區(qū)制度。《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古籍中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各書中所記州名有所差異,但是記載的都是“九州”,于是“九州”便作為“中國”的別名一直沿用至今。上古先民曾以為,中國居天下之中,而四境為東、南、西、北海所圍,因此曾自稱“四?!?,國境以外則稱“海外”。戰(zhàn)國中后期的齊國人鄒衍認為,《禹貢》中的“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后來“赤縣”“神州”便都作為“中國”的別名一直沿用至今。
4 地理的“中國”
因為“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兩端,就不會有中間,沒有四方,就不會有中央,所以“中國”所指的地域與對象,也是多變的。一般來說,皇帝所在的都城或者皇帝直接統(tǒng)治的地方是中國,其他的城邑或者其他的地方就不是中國;居中的國家是中國,周邊的政權(quán)就不是中國;內(nèi)地或者中原是中國,邊疆或者其他地方就不是中國。在這種多變的地理概念的“中國”里,皇帝直接統(tǒng)治的地方是中國,尤其是其中的秦朝、漢朝、清朝皇帝直接統(tǒng)治的中國范圍,最值得我們關(guān)注。
4.1 “中國”指“中央”“京師”“國中”
在古代,“中國”指國家中心,也就是今天的“中央”和“中央之城”,或者是“首都”“都城”“京師”和“國中”等意。例如《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舜“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引東漢劉熙的話解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边@時“中國”的含義是指國家中心的都城。《毛詩·大雅·民勞》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又說“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將“中國”與“京師”并列,表明其語義是相同的,所以毛傳解釋說“中國,京師也”,認為中國的含義是京師的意思。
《孟子·公孫丑下》曾記載說:“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意思是說:“王欲于國中央為孟子筑室?!闭f明這里所說的“中國”是指國家的中央,也就是國家的中心地區(qū)。晉范寧《集解》曰:“中國,猶國中也?!币舱J為“中國”是“國中”的意思。春秋戰(zhàn)國以后,中國的含義不斷變化,但作為“京師”“中央”“國中”的含義,仍時而被后人使用。
4.2 “中國”指“中原”
古代的“中國”也用來指稱中原,引申為中原王朝,主要的是一個地域概念。西周以前,“中國”一詞多指一國之中心,到了春秋戰(zhàn)國以后,“中國”一詞已經(jīng)由一國之中心引申為天下之中心。如《戰(zhàn)國策》說:“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泵鞔_賦予中國以天下中心之義?!稉P子法言書·問道》說:“中于天地者為中國?!薄尔}鐵論·輕重》說:“中國,天地之中,陰陽之際也。”也賦予中國以天下中心之義。宋人石介也說:“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nèi)也?!睂⒅袊鵀樘煜轮行闹x說得更加明白。
由于受時代和條件的限制,古人以為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就是天下的中心地區(qū),因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及其所建立的政權(quán)為“中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將地處中原地區(qū)的周、衛(wèi)、齊、魯、晉、宋、鄭等看成是中國,而將中原以外的秦、楚、吳、越看成是夷狄,不是中國。如楚國國王熊渠自己就承認“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梢姡袊鴼v史上“中國”一詞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指中原地區(qū),主要的是一區(qū)域地理概念,并由此引申為中原地區(qū)所建立的政權(quán)及其所控制的區(qū)域。杜榮坤曾指出,歷史上“中國”一詞“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轄的地區(qū)”,就是這個意思。
5 民族的“中國”“華夏”
古代的“中國”還用來指華夏、漢族,引申為華夏、漢族建立的政權(quán)。古人所說的“中國”,最初指一國之中心,并引申為天下之中心,那時居住在所謂的“天下中心”地區(qū)的居民主要是華夏族,于是,“中國”一詞又引申為“華夏”和華夏人建立的政權(quán)。如孔穎達為《尚書》“華夏”一語作疏曰:“華夏謂中國也?!薄洞呵镒髠鳌酚涊d“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晉杜預(yù)作注曰“諸夏,中國也”?!抖Y記·王制》稱“中國、夷、蠻、戎、狄”為“五方之民”,等等。
都以“中國”與“蠻貊”“四夷”對舉,顯然是以“中國”指華夏族,并引申為華夏族建立的政權(quán),而以蠻貊、夷狄等指四夷等少數(shù)民族,并引申為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西漢政權(quán)建立以后,華夏族發(fā)展為漢族,漢族及漢族建立的政權(quán)又成了“中國”的代名詞。于是,漢族及其建立的西漢、新、東漢都是中國,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權(quán)則被一些人視為不是中國。
中國古代,華夏和漢族雖然都沒有建立一個以“中國”為國號的政權(quán),但他們大多自稱“中國”,這已經(jīng)成為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同時,少數(shù)民族及其政權(quán)也積極地認同于中原政權(quán)及其華夏和漢族政權(quán),常常以華夏、漢族政權(quán)的繼承者自居,也自稱“中國”。如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承認司馬遷關(guān)于“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的說法。
6 文化的“中國”和“華夏”
6.1 “中國”具有核心、權(quán)威、正統(tǒng)之意
如前所述,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中國”的含義不斷發(fā)展變化,作為“京師”“中央”“國中”這一含義,仍時而被人們使用。如《漢書·地理志上》記載“咸則三壤,成賦中國”,顏師古注曰:“言皆隨其土田上中下三品,而成其賦于中國也。中國,京師也。”按顏師古的解釋,這里的“中國”也是指京師。《漢書·揚雄傳》記載,婁敬“建不拔之策,舉中國徙之長安”,顏師古解釋說“中國謂京師”,說明這里的中國也是指京師。陳連開曾指出,“直到清朝,此義一直在沿用”。因為“中國”有“京師”之意,因而就有了核心、權(quán)威和正統(tǒng)的文化含義。
6.2 “中國”具有睿智、高貴之意
關(guān)于文化的“中國”。胡阿祥認為,理解文化的“中國”,關(guān)鍵在“中”字。在以農(nóng)業(yè)為底色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居中的“中”總是好的,所謂“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賢之學(xué),皆不外乎中”(清錢大昕《中庸說》),我們做人做事,也要講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所以,文化上的“中”,為正,為順,為和平,為忠信,為合宜。既然“中”字具有這么多的美義,那么文化的“中國”當(dāng)然就是美好的地方。如何美好呢?我們不妨說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在群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代后期,趙國國君趙雍,也即是我們習(xí)稱的趙武靈王,曾經(jīng)實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以求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
胡服騎射備受朝野的非議,而在這些非議中,又頗多涉及了文化概念的“中國”,比如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就勸說道:“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xué)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span>
由以上勸說之辭,我們可知,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是因為其人則聰明睿智,其用則萬物所聚,其禮則至佳至美,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區(qū)域;凡是詩書禮樂達不到這種標(biāo)準(zhǔn)的地方或者人群,就算不上中國。這樣的“中國”,為遠方所仰慕,為蠻夷所心儀。這就是文化概念的中國。
6.3 “中國”具有中庸、適宜之意
文化概念的中國,在中國的歷史上,產(chǎn)生了兩方面的復(fù)雜影響。一方面,既是“中國”,就應(yīng)該是雍容華貴、富庶文明、詩書禮樂的地方,相對而言,那些非“中國”的蠻夷戎狄與外邦遠方,就照例是貧窮、落后、野蠻的地方,所謂“晝象中國,夜象夷狄”(《漢書·五行志》),所謂“大哉中國!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禮義所自出也”(《中說·述史》),所謂“所以為中國者,以禮義也,所以為夷狄者,無禮義也”(唐皇甫湜《東晉元魏正閏論》),所謂“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北宋石介《中國論》),所謂“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nèi)以御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皇明大政記》),自漢至明的這些言論,都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另一方面,文化概念的中國對于周邊民族與國家的吸引力又是巨大的,這奠定了中國這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思想基礎(chǔ)。多次出使遼國的宋朝大臣富弼也說:“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庇纱擞挚梢娺|國契丹民族對文化“中國”的深深仰慕與全面融入。到了清朝,滿族統(tǒng)治者也不自外于中國,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就曾經(jīng)說過:“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同是中國人,不能因為籍貫(民族)的不同,“妄生此疆彼界之私”,“妄判中外”(《大義覺迷錄》卷首上諭)。
理解“中國”名稱各方面的意義,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人的典型行為。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行為原則之一是“中庸”?!墩撜Z·雍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绷终Z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中庸之道在中國人心中居極重要之位置,蓋他們自名其國號曰‘中國’,有以見之。中國兩字所包含之意義,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顯示出一種生活的軌范。”
“中國”,整體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中國人的典型行為,是“中”,是中庸,是折中,是并存,是和平而不激烈、調(diào)和而不偏頗,是不過激。這樣的“中國人”,與意蘊豐富、內(nèi)涵深刻的“中國”的名稱協(xié)調(diào)合一。
“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稱為“君子之道”,是儒門弟子修身養(yǎng)性的至上法則。這一哲學(xué)思想由孔子提出,再由孔子的孫子子思加以闡述說明,最終得以形成一套“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理論。“天人合一”理論可以分為天道和人道。所謂天道,就是自然;而人道,包括各種行為準(zhǔn)則。子思在他的著述中具體闡述了“中庸之道”,其中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致中和”。
6.4 “華夏”“中華”具有光華、禮儀、文化、文明之意
古代的“華夏”又在天下中心的基礎(chǔ)上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如前所述,在古人所認為的天下中心地區(qū)主要居住華夏族。孔穎達為《尚書》(卷11)“華夏”一語作注云,“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正義曰“冕服采章對披發(fā)左衽,則為有光華也”??追f達為《春秋左傳》作疏曰,華夏“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元吳澄也曾解釋說“夏猶四時之夏,明而大也,中國文明之地,故曰華夏”。華夏即是中國,于是,中國又被賦予華麗、光華、光明、文明、高貴等含義。
漢朝侯應(yīng)說:“中國有禮儀之教,刑罰之誅”。認為“中國”文化水平最高,懂文明,知禮義,有教養(yǎng),最為高貴。古人認為,中國與四夷的文化差異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是否懂“禮”,所行合乎“禮”的要求即是“中國”,不符合“禮”的要求,即是夷狄,賦予中國以超越種族的文明含義。春秋時期南方的吳國,雖是西周正統(tǒng)姬姓周太王及其后人所建,但由于他們沒有奉行“中國”之禮,也不是中國。“禮”的標(biāo)準(zhǔn)高于族類的區(qū)別,昭示出“中國”和“夷狄”并非完全是種族概念,而是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的文化概念。馮友蘭先生曾指出,中國一詞在古代文化意義上最甚,民族意義較少,國體意義尚無。
7 國號的“中國”
從以上關(guān)于“中國”概念的內(nèi)涵來看,原先“中國”只是一個地域的概念。但在《史記》的《齊太公世家》《天官書》《匈奴列傳》等篇中所提到的“中國”,其含義指的卻是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當(dāng)然,盡管從漢代起人們便把漢族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但是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quán)曾以“中國”作為正式的國名。至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而與這些傳教士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國”來稱呼自己的國家。顯然,這時的“中國”已是指稱與外國相對的有自己主權(quán)與疆域的國家。
此間,“中國”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外交文獻上,是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此時,西方人是從國家的層面上來理解“中國”含義的,而清政府卻仍是從中央、中心、天下等字面上來理解“中國”的含義,將“中國”作為尊稱來使用。因此,盡管“中國”已有作為國家稱謂的含義,但畢竟并非是正式的國名?!爸袊闭阶鳛閲?,開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至此,“中國”方才成為國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便成為人民當(dāng)家做主新國家的名稱。
【注】文章原載于《測繪科學(xué)》2019年第6期。為方便手機閱讀,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責(zé)編: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