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自拍亚洲精品动图,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高清不卡秒播在线播放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Wed, 02 Nov 2022 19:17:13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臨江門 – 寶寶取名網 http://www.51zclw.cn 32 32 城字五行屬什么的?城字在五行中是屬于什么! http://www.51zclw.cn/archives/24785 Wed, 02 Nov 2022 19:16:59 +0000 http://www.51zclw.cn/?p=24785 文字可以引導人走進一座歷經幾百年風塵的老城,但這須借助一點兒想象,若是文字和想象都出現(xiàn)歧義,便會產生梗阻??茨切├系貓D就不同了,尋常巷陌,依稀街路,都是往時的地標,接引你走入歷史。有趣的是城墻必標以齒狀,城門亦作拱形的門狀,雖是紙上圖畫,不見煙塵,不見人馬,卻如聞車聲轔轔,仿佛時光不曾老去……

1

一座城,城門也許是最有故事的地方。城里是一個世界,城外又是一個世界。一門相隔,兩重人間。城門啟閉,應和著日升月落,城市也在這晨昏里一天天不斷演繹自己的歲月。

看民國初年的吉林老地圖,沿著那象征城墻垛口的城際線仔細數(shù)去,從西端開始,轉向北,曲曲彎彎再向東,可見有臨江、福綏、德勝、致和、北極、巴爾虎、北新開、朝陽、新開、東萊十處城門。這便是從前俗話說的“吉林十門”。探究歷史,十處城門,并非同時而建,而是陸陸續(xù)續(xù)異時異代所辟,時間紀年的深處是歷史興替的烙印。

康熙十二年(1673)春,在副都統(tǒng)安珠瑚督率之下,吉林城建城工程正式開始。不到一年,工程告竣。城南以松花江為天然屏障,只在東、西、北三面立大木為墻。木城之外,又有土城。木城是為內城,土城則為外城。城雖兩重,門開則一,都是三面各開一處城門。木城城門,乃為鐘鼓樓式,形制壯觀,只是不知樓內當時是否設有鐘鼓。城門概以方位命名,稱以西門、北門、東門。城市誕生之初,只此三門。

乾隆七年(1742)四月,吉林城大火,燒毀衙署、官民房屋數(shù)百間,于是一并用官款重修。這一次,城池范圍略有擴大,木城消失,全部建為土城。城門辟為五個,有西門、大北門、小北門,以及大東門、小東門。其實,這次增辟的小北門和小東門,都不是這時新開,為官民們出入方便,康熙年間即增開了小北門,雍正時又增開了小東門。兩門都開在土城,木城仍是三門。此時木城毀為灰燼,新建的土城也就保留外城后增的兩個,設置為五門。

同治五年(1866),距離乾隆七年的因災修建已過去120余年,百年時光,風雨摧殘,城墻已有多處坍壞;更兼此時馬賊猖獗,不時騷擾,將軍富明阿乃帶頭倡捐,全城官紳商民共捐納銀錢16萬吊。這次重修,規(guī)模甚大,城墻全用土杈垛,墻高1.1丈,基寬1.5丈左右,頂有高三尺的磚砌女兒墻。城墻西北地方向外拓展,明顯見出“琵琶城”形狀。周長5598米,比原來延展478米。此外,又在城西南江沿至山根處修建2500余米的土墻一道,用以防御溫德河洪水;還在城前的南岸修立了2800余米的木柵欄江堤。城門則增加到八個,分為東萊、朝陽、迎恩、福綏、德勝、北極、致和、巴爾虎八門,其中福綏、德勝、致和、北極四門是為新建。除福綏與致和門無城樓外,其余都修有城樓,形制近于鐘鼓樓。

光緒九年(1883),希元將軍主持,再修吉林城,改土墻為磚墻,城墻加筑垛口,垛口長二尺,間距五尺,高二尺一寸。墻高1.5丈,厚三尺。城池深一丈。新修后的城墻,城堞巍然,擁青山而御大江,因此有“塞外干城”之稱。但在歷史上,這已是最后的擴修了。此時的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宣統(tǒng)元年(1909)時,因日本人在城東一帶開辟商埠,商旅日繁,遂在朝陽門和東萊門間新辟一門,即稱新開門。民國十九年(1930)秋,駐于朝陽門外的吉林陸軍訓練處為便于和城內的東北邊防軍駐吉司令部聯(lián)系,經省長張作相批準,在朝陽門與巴虎門之間又辟一門,稱之北新開門。至此,吉林城有了“十門”的歷史記憶。當時,吉林城的東、西、北三面,大體在今日南京路道西,光華路道南,福綏街道以東。

可是,也就從這時起,吉林城的古城墻開始走向毀滅。在開辟北新開門時,老城樓都被改變模樣,一律拆除,換以水泥砌筑的門柱,上端嵌以漫圓形鐵木結構的門標,示之以何門。古城的威嚴,就在城樓的雄壯,城樓一拆,立即威嚴頓失。之后,由于修建道路諸因,到1940年時,已僅有福綏門至德勝門、致和門到牛馬行北端、琿春街北到北新開門三段殘破的城墻。1996年,大東門北側原食品廠后墻一段殘存的墻基也被清除。從此,關于古城墻的一切記憶,便都走入歷史檔案。

2

老吉林人講古話舊,必談及臨江門。今天的臨江門,曾經叫迎恩門,是因康熙和乾隆東巡,都是從此進入吉林城。

臨江門(原迎恩門)

迎恩門外,即是迎恩街(今西安路)。《永吉縣志》記載:“吉省有三條驛路,其中西路‘俗稱御路,由烏拉頭站起,西經歡喜嶺、老爺嶺、大小綏河,七十里至搜登站,復西經一拉溪、岔路河,七十里至伊勒門站……’”康熙和乾隆都是由此驛路來吉。臨江門外的一條長街,遂成“御路”;為感念圣駕御臨之恩,街路也就稱之“迎恩街”;城門也稱“迎恩門”。傳說中乾隆縱懷立馬的歡喜嶺,即在街路盡頭;落馬的湖蕩(今落馬湖),也在臨江門街外不遠處。隨康熙東巡的意大利傳教士南懷仁在其《韃靼旅行記》中存寫的一個歷史細節(jié)是,歡迎的百姓匍匐街邊,戰(zhàn)兢兢不敢仰望,康熙令盡可走近觀瞻,拉近與百姓距離……

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冬,流人楊越之子楊賓往寧古塔探父,也是從這一條御路走入城中。那時吉林建城不過才剛剛16年,當時所見卻是,土墻“今皆圮,唯東西北三木樓在耳”。城中景象,“中土流人千余家,西關百貨湊集,旗亭戲館,無一不有,亦邊外一都會也。”

此處的西門,亦即臨江門。楊賓筆下,乃是一城的熱鬧繁華處。繁華之因,在于門外沿江至溫德河口處,既是造船船廠,又是水師營駐地,還有一城最大的頭道碼頭,俗呼“船營”的水師營“在西門外頭道碼頭舊有杉木槽子船數(shù)十艘,由兩省水師營管理,打樺皮、采珠時用之”。岸外又有乾隆十九年(1754)建的龍船房十九間,堆撥房二間。軍兵匠役交雜,人丁因此繁密。這一條街,后來即得名“船營街”。街上買賣商鋪,鱗次櫛比。舊時陸路貨運,都靠畜力,牛車馬車驢車,各有所用。迎恩街與船營街間,曾有幾處大車店,專供鄉(xiāng)下進城的車馬和老板子(趕車人)住店歇息。耆老記憶,有一處韓家開的大德車店,院落寬敞,可容二三十臺馬車;店內南北大炕,供給的吃食甚好,幾天不重樣兒。最奇的是,店內大豬圈里,養(yǎng)一頭千斤大豬,肥得不能走動,只能坐地而食。俗語說“有千斤豬無千斤牛”,這豬在好幾年里竟成了韓家大車店招徠客人的一個活物牌匾……

門外迎恩街一帶,在康熙元年(1662)即建起馬神廟,康熙十二年(1673)又建西方寺,雍正五年(1727)又建火神廟。這些寺廟,皆規(guī)模盛大,都有鐘鼓樓,火神廟還單建一座演戲樓,每逢節(jié)慶,即旗鼓響亮,觀者如潮。香火繚繞里,人流雜沓往還,更多了幾分熱鬧……

清代二百多年里,臨江門又是將軍衙署官員往來至為頻密的一座城門。每年的長白山望祭大典,例由將軍去小白山代祭。祭祀的儀仗走過城門,旗幡招搖,輝映得半邊城墻也變得隆崇。嘉慶二十一年(1816)春,將軍富俊又主持在門外迎恩街邊創(chuàng)修萬壽宮,有丹壁一座,正殿三楹,過廳三楹,甚是軒敞。宮內有木雕龍桌案,中列萬歲牌位,案上排列檀木鐫刻的福壽如意花供器。此專為每月朔望(初一與十五)之期和皇帝萬壽節(jié)時,闔城官員來此為皇帝遙祝請安。那都是拂曉時分,晨曦未露,一干官員即已提著燈火匆匆走出城門……

臨江門外,已經消失的另一景觀是,光緒十九年(1893)起,這里相繼建起了多處祠堂,有金順的金忠介公祠堂,德英的德莊毅公祠堂,依克唐阿的依誠勇公祠堂,希元的希公祠,牌坊宏崇,院落森嚴,清亡后,多數(shù)成了幾家共處的大雜院。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陸續(xù)拆毀……至今令很多人懷念的是,那些雕工精美的匾額,光潔流麗的碑銘,實在太可惜了!

臨江門也是吉林城最早亮起路燈的地方。達桂任吉林將軍時,頗有幾分改革銳氣,在當時朝陽門外主持建起發(fā)電所。這也是吉林電力工業(yè)之初章。之后,即在臨江門一帶街路安裝路燈。彼時都沒見過這等新鮮事物,每當路燈亮起,人們紛紛前來觀賞,戲謔稱“看西洋景”……

歷史上,臨江門曾留下一個慘痛記憶。宣統(tǒng)三年(1911)五月十日下午,刮西南大風,門內一家飯館失火,竟致全城大半房屋化為灰燼,是古城歷來未有之火災,京城也為之轟動……

這次火災,俗稱“辛亥大火”,雖然沒有殃及臨江門城樓,但1923年的癸亥之年,在又一次大火里,臨江門城樓還是被燒掉了。

清廷滅亡,迎恩門名也隨之取消,正式改稱臨江門。這時臨江門內發(fā)生的一件大事是,迎迓新文化的時代風潮,1917年在此誕生了毓文中學。隨后,一批新文化人物在這里寫下了吉林文化與教育的新章……

3

從臨江門沿城墻西北行,則是福綏門?!案=棥敝?,緣于《詩經》?!对娊洝ば⊙拧x鴦》有“君子萬年,福祿綏之”之語,《周頌·桓》有“綏萬邦”之言,俱是安定、安好,福祉人民之意。徐德源先生在《吉林舊事》一書中說:“大凡一座城總要有一座汲水、排水的城門,按照五行方位,西方壬癸屬水位,所以水門都要修建在城西面,福綏門就是吉林城這樣的城門?!睆拿駠跄臧娴募掷系貓D亦可見,福綏門內北端,確有一處帶狀的湖泊,與城墻走勢接近,且面積頗大。老吉林人皆稱福綏門為“水門洞子”,有小河流過,這一處湖泊似可作證明。再者,《永吉縣志·輿地志四》的一條記載也證明此處確有小河,門內的福綏街路“東至橋頭,與翠花胡同東口接”,如無河流,怎來“橋頭”?同治年間修建的八處城門,獨有“福綏”與“致和”沒有城樓,依此推想,應是有河有湖,因此路稀人少,才沒有在福綏門建造城樓吧?可見舊時口傳的“水門洞子”并非虛語。而名之以“福綏”,應該也有流水湯湯,載福載祿,福佑綏靖一方平安之意。

福綏門里,當年卻是吉林城的尋春之地,東行不遠的翠花胡同,各種花店鱗次櫛比,一年四季花光搖搖,鮮花、紙花、絹花、蠟花……裝點了半城春色。今天的福綏街口,有“福綏六合”街碑,碑文曰:“福綏街與北京路解放大路三街衢縱橫交會而成六合之勢,故謂之福綏六合。福綏街通達北嶺南江,北京路解放大路綿亙東西,此誠江城勝境也……”

從福綏門西北行約一里,乃德勝門。“德勝”之意旨,是謂“德必勝”;亦有“得勝”之意。軍隊出征與凱旋,都經此門。而城門稱“德勝”者,國內除北京之外僅吉林有。清代,門外即是演武廳和校場,吉林十旗的馬步軍兵,每年春秋兩季都在此舉行大規(guī)模演練。吉林有了自己的考棚后,這里還是武科的考棚。新中國成立后,此處曾是城市的露天體育場,現(xiàn)在則是公園化廣場。清亡后,德勝門內曾駐有憲兵營。那時,城門內的一些道路還十分難行,《永吉縣志》記述,憲兵營胡同路,“南半尚能通車,北則湫隘,僅容行人……”

德勝門(1928年攝)

吉林城有“琵琶城”之稱,在老地圖上看,城墻果然像極了琵琶形狀,琴頭就在德勝門處齊齊地伸向北面。致和門與北極門就在琴頭的兩端。北大街從江沿一路向北伸展,在炭市胡同北分成兩條,一條通往北極,一條通向致和門?!爸潞汀敝?,源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語,寓意社會和諧,萬物相生相長,是一切和睦和美的理想境界。致和門與北極門一帶,俗稱“北關”。老北關外,自康熙初年起,就有回民陸續(xù)遷入,他們勤勞肯干,極擅經商,尤長于飲食生意,使得清真美食成為吉林食譜的一大亮色。城門取名“致和”,正是對回、漢民族團結和諧的一種祝福;而城門不設鐘樓,也是意在少一點兒威肅和殺伐之氣吧?

吉林古城,致和與北極是相鄰最近的兩個城門;又各置琵琶琴頭的兩端;只是稍稍偏斜的琴頭,讓北極門處于吉林城的最北端。仰望天星,唯北斗是拱。城門名之“北極”,既示以地理方位,當也有祈望星象默佑之意吧?這一名字,也是北京之外吉林僅有。1949年前,北極門外向東一帶,尚很空曠,多是菜園子,有劉家園子、黎家園子、錫家園子、程家園子,又有做醬菜的二合園、五美園……城門外,即是與城門同名的北極街,可直抵玄天嶺下。

從北極門向東南,然后在牛馬行街盡頭趨東,便是巴爾虎門。名之巴爾虎,是因此處有蒙古陳巴爾虎旗駐軍。清代吉林,巴爾虎旗兵曾分駐多處,駐地附近漸成村落,遂一概名之巴爾虎屯,這也就是今天有一個又一個巴爾虎屯的來歷。從吉林各城門的命名來看,此門似不應以巴爾虎名之,因為它與其他各門的命名實不相統(tǒng)一,很大的可能是,只因這些旗兵身形魁梧,勇猛彪悍,是特出的蒙古漢子形象,這一座城門也就改了“巴爾虎”的俗稱,原名反倒湮沒了。當然,這只是今天的一個猜想。巴爾虎門內東南隅,曾有鷹房五間,八旗軍行圍演練,必帶獵鷹海東青跟隨。一條胡同,也即因此叫“鷹房胡同”。清末,巴爾虎門內,相繼建起吉林法院高等廳和地方廳,又建起吉林第一監(jiān)獄。城門外,不遠處即是望云山,山腳黑山頭地方,有靈仙府,從前常有來此討藥者。近代史上值得銘記的一件事是,反清革命志士熊成基就是在巴爾虎門外的九龍口被殺害的……

巴虎門(1924年攝)

在民間的稱謂里,巴爾虎門很早已簡稱為“巴虎門”。從此偏東行,是朝陽門,民間亦稱“大東門”。在巴爾虎門至朝陽門一段城墻內,曾是糧食倉儲之地,有倉房六十四間,看倉的堆撥房三間。四周圍以高五尺的土墻,周長一百三十四丈。存儲的糧食,主要是供應旗丁與衙署官員。吉林的老城門里,德勝門和朝陽門的名字,遍查史冊,只是北京才有。這也是吉林城城門名字的特殊之處。由朝陽門開始,城墻便往南趨向松花江邊。城門“朝陽”,概源于《詩經》“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句,有浴朝暾、迎朝陽、郁勃旺盛之意;當然也標示了地理方位。耆老記憶,民國之前,朝陽門外,有天齊廟,亦名東岳廟,建于雍正二年(1724),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一年一度例行的廟會,搭臺唱戲,熱鬧異常。從那里以北以西地方,卻一直人煙稀少,稍遠的西山腳下(今桃園廣場),曾有瓜爾佳氏祖塋,烏雅氏家族除在九棵樹(今兒童公園)有墓園外,在那里也有一處墓園。臨近朝陽門地方,則有北窯坑、季窯坑、小窯坑等燒制磚瓦的窯坑。朝陽門里,是城里兩條大街的起點,一條是通天街,另一條是河南街。兩條街恰處城市南北的中間地帶,往來人流不斷。通天街南,有牛宅胡同;河南街在清代中期發(fā)展為商業(yè)街后,即一直作為吉林的商脈所在,欣欣向榮,蓬勃昌盛,商戶鱗次櫛比,也許真的就是吸納了一輪朝陽給予的活力……

4

朝陽門(1904年攝)

由朝陽門南行不遠,便是新開門。此門開在宣統(tǒng)元年,其時,清朝已經國祚將盡。城門里,有蟲王廟胡同、老師衙門胡同、崇文書院胡同。經朝廷敕建的伊興額、富明阿、穆圖善的祠堂也在老師衙門胡同左右,富明阿和穆圖善都曾任吉林將軍,伊興額雖沒做過封疆大吏,卻也在戰(zhàn)死疆場后晉封將軍,祠堂里咸豐和同治的御制祭文碑就有三通。這些祠堂,看著就十分威嚴,整日香火不斷。誰也想不到的是,這座門開了不到三年,清王朝即宣告滅亡;從那之后又過了20年,即發(fā)生九一八事變,9月21日深夜,日本侵略者就從這個城門進入吉林城。從此,一段黑暗的日子也就開始了。而1930年在朝陽門與新開門之間打出的北新開門,應該是最短命的一個城門了,日軍占領吉林后,東部的城墻在幾年內便都被拆除。耆老記憶,那些祠堂,也就從這時開始頹壞,因為在日本人的淫威下,一些家族選擇了避亂遠走,祠堂雖然留人打理,可是已香火漸息,冷落生塵,怎樣的繁華也經不住時光的摧殘啊……

北新開門(1936年攝)

東萊門是吉林城最東面的一座城門了?!皷|萊”之名,既有紫氣東來之寓,亦有遠對仙山,徑迎蓬萊之意。它與臨江門,都是吉林城捍衛(wèi)江干的城門。它們距離并不甚遠,在臨江門的城樓上就可望得見東萊門的城樓。兩處城門皆風景不殊,遠方蒼山如黛,煙嵐萬頃;面前江流有聲,澎湃如潮,十足江山勝境之地。因此,東萊門里一帶,就多有官宦和富商人家的深宅大院,金家大院、吳家大院、李家大院……都在這一片兒。1917年,一座天主教堂也擠了進來。教堂占地6000余平方米,是由法國巴黎天主教會外方傳教會派在東北吉林的神父蘭祿業(yè)主持修建的。整整建了十年,1926年方才竣工。這座教堂,也有著巴黎圣母院一樣的飛扶壁,有幻化迷離的彩色玻璃花窗,有不輸于米蘭教堂的線形尖拱券,有扶搖玉立的簇柱……只是不知道,在那個年代,蘭祿業(yè)是怎樣買得了這一塊全城最金貴的地皮呢?現(xiàn)代著名作家穆木天在他的散文《雪的回憶》中敘說,從江南望過去,“在江北岸,是滿鐵公所與天主教堂雄赳赳地,屹立著,俯瞰著蜿蜒的大江……”

新開門(1936年攝)

城門外東面,雍正年間曾建起先農壇、社稷壇、風云雷雨山川壇,一年四季,祭祀不斷。清末時,這些壇廟才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斷了香火。在那一帶至今輝煌不倒的是文廟,它建于光緒末年,雖然歷經劫波,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它一直光芒閃爍。城門腳下不遠,就是改集街渡口了,除了冬天,大江冰封,從春至秋,江上船來船往不斷。渡船都是大木船,不僅載人,也載牛馬豬羊等活物,就是大馬車也可以上船。由于這一段江流正位于太極S形的轉彎處,俗稱回水彎兒,一條胡同竟就叫作回水彎子胡同。《吉林通志》記載,東萊門還是西路驛站的必經之地,從此奔臨江門走大御路直奔京師。驛路與渡口相鄰,這里的繁忙就可以想見了……

東萊門 (攝于1919年)

5

《永吉縣志》記載:民國“十七、八、九各年(1928—1930),經市政公所暨市政籌備處將東萊、朝陽、巴爾虎、致和、德勝、福綏、迎恩各門樓先后拆除,均改為新式鐵筋門,唯北極門尚仍舊式,未及修改。并改巴爾虎門為巴虎門,改迎恩門為臨江門,共為十門。舊有各門樓均為一層,如寺觀鐘鼓樓式,樓高五丈,門寬一丈五尺。新改各門寬二丈二尺”。

歲月如風,時光走馬。一一細數(shù)這些城門,雖已年湮代遠,城墻城門都不再存,但作為地名卻保存下來。臨江門、德勝門、北極門、大東門……已是這座城市地名的重要標識,既標示著從前的歷史密碼,也標示著今日的城市方位。城門初辟時,與城門對應的那些街路:致和街、德勝街、北極街、朝陽街、大東街……今天也還都在,有城門時,它們是城門的延伸,城門是鎖扣,街路是線軸拖出的線;城門掌控機杼,街路是其筋絡?,F(xiàn)在沒有了城門,線就扯得更長也更寬坦了。走在這些街路,恍惚會想起這里曾經有過城門,這也就是人對歷史的依戀吧。

一道城墻,即是“關”,俗稱城關;一座城門,亦是關,俗稱“關門”。因為這些城墻和城門,吉林城又有了西關、北關、東關這些區(qū)域之別:西關大體在臨江門至福綏門迤西一帶,北關在德勝門至巴爾虎門迤北一帶,東關在朝陽門至東萊門一帶。住居城外的,稱西關外、北關外、東關外,住在城里的,習慣稱西關里、北關里、東關里,或者就直接以城門作為指稱,說是住在臨江門外、北極門外、朝陽門里、大東門里……今天看,吉林古城的城池并不算大,但這不大的一座城,西關、北關、東關卻也有各自的風景,俗話里“東關的‘秧子’,北關的‘箱子’,西關的‘筐子’”,即是說東關多富家,子弟多紈绔,“秧子”即手不提籃、肩不挑擔,而專事玩樂的紈绔子之俗稱也。“箱子”是謂北關多回民,他們勤勞肯干,常是在肩上斜背著熱乎乎的牛羊肉熟食箱子沿街叫賣?!翱鹱印闭f的是西關外一帶多菜民,進城賣菜的花筐大得嚇人……

今天,圍繞這些老城門緩步走一圈,至多也不過兩個小時,可是,走進歷史,流連那些風景,傾聽那些故事,卻要三百年的時光。想象在東萊門城樓上看紅日出岫,在臨江門城樓上看夕陽銜山,都是美麗的風景:那一刻,一任目光輕撫蒼山如海,聽一江天水作無弦的樂語天音,該是何等的愜意!只是,這已成為歷史的風景!


本文選自2021年民生讀本,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fā)立項項目《木城往事》,作者高振環(huán),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版權所有,未經許可嚴禁通過任何方式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