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成語大全四字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們既體現(xiàn)了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總結(jié),又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不同的角度探尋這些豬成語的含義與文化背景。
豬突豨勇這個成語源自于《莊子·外物》:“踢虎斬豬、玷錦披鉛。”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勇猛無畏、英勇頑強的形象。這個成語在現(xiàn)代,常用來夸贊那些在困境中展現(xiàn)出非凡勇氣和膽識的人。
豬狗不如這個成語傳統(tǒng)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它用來形容人品惡劣、行為卑劣,甚至連豬和狗都不如。這個成語的出現(xiàn)讓人們反思人性的黑暗面,警示人們不要陷入道德淪喪的境地。
豬狗養(yǎng)育這個成語起源于《后漢書·榮古百子傳注》:“對敵者用箭,不賓者用豬犬?!彼枋隽嗽趹?zhàn)爭年代,為了對付敵人不惜用豬狗的肉來供給軍隊。這個成語的背后蘊含了哀史的深意,警醒人們珍惜和平,呼吁世界和平。
班門弄斧源自《列子·湯問》:“伯牙鄙夫,然彈琴之妙,假手於謝公……於是韓愈著長袖毀琴,呼嘯而去曰:‘胸中無琴,何以有子’?!边@個成語形容一個人以大材小用的方式顯示自己的技藝,卻不自知與眾不同,猶如班門弄斧,不知自己的斧頭已經(jīng)獲得無上贊譽。
風(fēng)豬云狗這個成語源于明代吳自牧的《東籬雜記》:“仆自順天至楊凌,悉遇防長專以謀利,言辭浮誕,風(fēng)豬云狗。”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說話虛浮夸大、言辭不實的特點。他們像風(fēng)一樣猖狂,像豬一樣沉浸在虛假的幻想之中。
豬騎牛是最早成文于《毛詩·南陔》:“騂牛豬羆,弟子多僞。”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些無能之輩依附于有能之人,在后面享受權(quán)力和榮耀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依然存在,我們需要認清它們的真相。
豬成語大全四字成語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每個成語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正如成語所言,“學(xué)而不思則罔”,我們不能簡單地記住這些成語,而應(yīng)該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思考它們的背后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觀。通過理解和應(yīng)用這些成語,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
總之,豬成語大全四字成語是中華文化的寶藏,它們承載了我們的智慧和文化傳承,也是我們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學(xué)習(xí)和理解這些成語,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
]]>成語是漢語的瑰寶,凝結(jié)了人們對生活、情感和思考的深刻認識。起名時使用成語,不僅有著卓越的文化內(nèi)涵,更展現(xiàn)出深邃的意境和創(chuàng)意。首先,我們應(yīng)當(dāng)謹慎選擇成語。成語要符合命名對象的特點和意義,同時又要有良好的音韻效果和易于記憶。例如,如果要給一個有著藝術(shù)天賦的孩子起名,可以選擇“心花怒放”這個成語,既能表達孩子天馬行空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又能在音韻上給人以愉悅的感受。
第二,除了選擇合適的成語外,我們還應(yīng)當(dāng)注重成語的使用方式。成語可以作為名字的整體,也可以作為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組成部分。其中,成語作為名字的整體更加直觀和明確,例如“龍馬精神”、“一鳴驚人”等等。而成語作為字的組成部分,則更具啟發(fā)性和詩意,例如“妙語如珠”、“笑里藏刀”等等。在這種方式下,我們可以將成語與其他字組合,以新穎的方式展現(xiàn)出寓意。
第三,成語起名要注意平衡言簡意賅和修辭華麗之間的取舍。成語往往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但有時過于華麗的名稱反而會使人對名字的內(nèi)涵產(chǎn)生疑惑。如何在言簡意賅與修辭華麗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地方。比如,“步步高升”是一個簡潔而含義豐富的成語,以其意味著孩子將來有堅定的步伐向上攀登的決心。
通過成語起名,我們不僅僅是給人命名,更是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成語作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蘊含著歷史、民族性格和智慧。成語起名使我們重新認識了成語的魅力,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樂趣和意義。
在選擇成語起名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儲備和思考能力。這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挖掘成語的奧秘會使我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一步得到了刺激,更培養(yǎng)了我們的審美觀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成語起名不僅僅給我們帶來獨特的名字,同時也為我們的自我提升和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機會。
總之,成語起名是一門藝術(shù)。通過獨特的名字,我們能夠給予他人以啟發(fā)和對生活的深思。同時,成語起名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所以,讓我們把成語起名作為一種方式,用詩意和哲學(xué)的觀點來塑造我們的名字。這將是一段探索成語起名藝術(shù)的美妙旅程。
]]>宛字五行屬什么是廣受關(guān)注的話題。在中華文化中,五行是一種重要的哲學(xué)和宇宙觀念,它是一種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來描述世界萬物的理論。而“宛”字則是中國古代漢字中的一個重要字,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的寓意。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五行的基本含義。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被視為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核心要素,它們相互克制、相互制生,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系統(tǒng)。木代表生長、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火代表熱情、活力和行動力;土代表穩(wěn)定、安全和堅實;金代表秩序、財富和權(quán)力;水代表流動、變化和智慧。五行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和平衡是中華文化和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基石。
那么,“宛”字五行的寓意和含義是什么呢?宛字的筆畫和構(gòu)造可以聯(lián)想到木、土、金三種元素。它由“元”和“宀”組成,“元”表示一切事物的起源和基礎(chǔ),代表著宇宙精氣的原點;而“宀”則表示屋頂、家園,代表著安定和安全。因此,宛字的寓意多層次,既包含了五行的元素,又體現(xiàn)了穩(wěn)定和安全的意義。
從五行角度來看,宛字可以與木、土、金三個元素聯(lián)系起來。木象征生長和創(chuàng)造力,它與宛字的寓意相契合,都代表著積極向上的力量。土象征穩(wěn)定和安全,與宛字的安定含義相得益彰。金象征財富和權(quán)力,而宛字則代表著穩(wěn)固和根基,也與金相關(guān)。因此,我們可以說宛字的五行屬性是木、土、金。
此外,宛字還有著更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它在古代詩詞中被廣泛應(yīng)用,蘊含著詩人對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達。宛字也常用來形容柔美、曲線優(yōu)美的事物,象征著優(yōu)雅和風(fēng)韻。
總結(jié)起來,宛字五行屬于木、土、金,并且具有穩(wěn)定、安定和安全的含義。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和情感表達。宛字的寓意和含義不僅體現(xiàn)了五行理論,也傳達了人們對于穩(wěn)定和積極力量的追求。
通過對宛字五行的寓意和含義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五行理論,以及宛字背后的哲學(xué)思想和情感表達。它們都是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繼承。希望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感受五行的力量,以宛字為引導(dǎo),追求穩(wěn)定、積極和美好的人生。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五行的基本涵義。木、火、土、金、水分別代表著生長、炎熱、沉降、收斂和流動等質(zhì)量與屬性。這些元素之間相互作用,既可產(chǎn)生正面的效應(yīng),也可能引發(fā)負面的影響。例如,木能生火,火能燒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這是五行之間的“相生”關(guān)系;反之,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相克”關(guān)系,如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通過這種相生相克的關(guān)系,五行理論揭示了萬物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平衡,而人們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自身與外界的關(guān)系,以達到健康、繁榮和和諧的目標(biāo)。
古人認為,五行代表了宇宙的運行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的變化趨勢。通過觀察自然界,他們發(fā)現(xiàn)了木、火、土、金、水的變化輪回,從而得出了“事物變化無?!钡慕Y(jié)論。人們在生活中需要根據(jù)五行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以適應(yīng)時局的變遷。例如,在木旺的時候要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新,積極開拓新事物;在火旺的時候要善于表達自己,發(fā)展人際關(guān)系;在土旺的時候要勤奮踏實,穩(wěn)步前進;在金旺的時候要注重積累財富和人脈;在水旺的時候要保持靈活變通,主動適應(yīng)環(huán)境。通過對五行的把握,人們可以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zhàn)。
而今天,五行理論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xí)慣。五行的哲學(xué)思想貫穿于中醫(yī)、農(nóng)學(xué)、風(fēng)水等各個領(lǐng)域,對促進個體健康、調(diào)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布局建筑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中醫(yī)學(xué)中以五行為基礎(chǔ),通過調(diào)整人體內(nèi)五行的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另外,在農(nóng)學(xué)中,農(nóng)民會依據(jù)五行的變化來決定什么時間進行耕種、收割等農(nóng)事活動;而在風(fēng)水學(xué)中,人們會通過五行的關(guān)系布局自己的住宅或辦公環(huán)境,以獲得更好的福祉。
總之,王的五行是傳承千年的中華文化中的智慧之道,它讓我們對宇宙中的萬物有了更為深入的認知。通過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我們可以更好地應(yīng)對和適應(yīng)生活的變化和挑戰(zhàn)。同時,五行的理論也在各個方面得到了應(yīng)用,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發(fā)揮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yīng)該更加重視并傳承這一古老智慧,將其發(fā)揮到更多領(lǐng)域,使人類社會更加和諧、繁榮。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齡”字的構(gòu)造和意義。齡字由“阝”、 “令”和“囗”三個部分構(gòu)成。字形上,它具有山水交錯、云煙繚繞的美感,形如一個小山包圍著令字?!褒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漢字,它有兩個主要的義項。一是指年齡,指一個人的年紀(jì),代表著時間的積累和生命的沉淀;二是指年歲,指四季更替和歲月的流轉(zhuǎn),體現(xiàn)了時間與自然的律動。
齡字在五行學(xué)說中的歸屬是水。根據(jù)五行學(xué)說,水在五行中屬于陰性,代表著生命和成長。水具有柔性、靜止的特點,它能夠養(yǎng)育萬物,滋潤大地。與此相對應(yīng)的,齡字所包含的意義也與水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歲月沉淀下來的經(jīng)驗和智慧就像水一樣滋潤人的心靈,讓人更加成熟、深沉。同時,年齡的增長也像水流一樣不可阻擋,只有接受時間的洗禮,才能更好地經(jīng)歷人生的起伏與變化。正是由于這些特點,齡字被賦予了屬于水的屬性。
在漢字文化中,齡字還有許多有趣的詞語和成語。比如,“花甲之年”就是指人達到六十歲的年齡,取自于齡字中的甲,表示歲數(shù)。而“不見蹤龍始見首”中的龍字則表示了人們對長壽、成熟、智慧的向往。這些詞語和成語都展現(xiàn)了人們對齡字的深入理解和賦予的象征意義。
總結(jié)起來,齡字是一個富有深意的漢字,既寓意著人的年齡和時光的流轉(zhuǎn),也象征著生命的成長和人生的閱歷。而在五行學(xué)說中,齡字所屬的元素是水,這與其所體現(xiàn)的靜止、柔性和生命滋潤的特點相契合。通過對齡字的探索,我們更深刻地領(lǐng)悟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文化的卓越價值。
最后,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的流逝,感悟生命的美好,用智慧和經(jīng)歷,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歲月。
]]>《生僻字》這首歌,里面一共有70多個生僻字,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熱詞“又雙叒叕”。
據(jù)陳柯宇介紹,2017年初,自己在看新聞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不少網(wǎng)友會在評論常見新聞現(xiàn)象時,用“為什么‘又雙叒叕’發(fā)生了”來描述?!拔铱吹竭@四個字,雖然明白網(wǎng)友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后面兩個字念什么我并不知道,所以就專門去翻了字典,查完才知道原來這兩個字這么讀?!?/p>
圖片來源酷狗,侵刪
陳柯宇認為,也許很多人都像他一樣并不熟悉“叒”“叕”這樣的生僻字的讀音,但是又會經(jīng)常見到或者使用這些字,“那時候,我就想能不能用這些生僻字創(chuàng)作一首歌曲,一方面可以讓成年人認識這些字,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xué)生們從趣味中學(xué)會這些字?!?/p>
《生僻字》走紅后,不少網(wǎng)友大呼:知識點太密集,必須多聽幾遍才能認全,也有網(wǎng)友將該歌曲稱為“有史以來最難寫出歌詞的歌曲”。而有正在念高中的網(wǎng)友表示,這樣的歌曲對高考語文很有幫助。
圖片來源酷狗,侵刪
對于歌曲《生僻字》,也有一些網(wǎng)友表示質(zhì)疑,認為歌詞中有些字并不生僻,例如“娉婷裊娜”、“涕泗滂沱”等也被當(dāng)作生僻字,讓人悲哀。還有網(wǎng)友從音樂創(chuàng)作的角度表示,這樣的歌詞只是簡單地堆砌生僻字,并沒有意義。
《生僻字》歌詞,了解一下,發(fā)一下讀音嗷,三生發(fā)了沒讀音的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luò bǐ chéng huà liú xià wǔ qiān nián de lì shǐ 落 筆 成 畫 留 下 五 千 年 的 歷 史
ràng shì jiè dōu rèn shi
讓 世 界 都 認 識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yī piē yī nà dōu shì gù shì
一 撇一捺 都 是 故事
guǐ jǔ huǒ bǎ qián chéng xiàng dào guāng
跪 舉 火 把 虔 誠 像 道 光
sì fāng tián dì luò gǔ chéng cāng
四 方 田 地 落 谷 成 倉
gǔ rén xiàng xíng shēng yì biàn è liáng
古 人 象 形 聲 意 辨 惡 良bá xiāo kuí jì chī mèi wǎng liǎng
魃 魈 魁 鬾 魑 魅 魍 魎
Wu yòu shuāng ruò zhuó
Wu 又 雙 叒 叕
Wu huǒ yán yàn yì
Wu 火 炎 焱 燚
Wu shuǐ zhuǐ miǎo màn
Wu 水 沝 淼 ?
kuíbao
?
qióng qióng jié lì hàng xiè yī qì
煢 煢 孑 立沆 瀣 一氣
jǔ jǔ dú xíng tí hú guàn dǐng
踽踽獨 行 醍 醐 灌 頂
mián mián guā dié fèng wéi guī niè
綿 綿 瓜 瓞 奉 為 圭 臬
lóng xíng dá dá jī jiǎo gā lá
龍 行 龘 龘 犄 角 旮 旯
pīng tíng niǎo nuó tì sì pāng tuó
娉 婷 裊 娜 涕泗 滂 沱
呶 呶 不 休 不 稂 不 莠
áng
卬
duō jiē dié xiè mào dié tāo tiè
咄 嗟 蹀 躞 耄 耋 饕 餮
líng yǔ yīng yù jì yú jǔ yǔ
囹 圄 蘡 薁 覬 覦 齟 齬
yòu è wú xuān hù è bù quān
狖 軛 鼯 軒 怙惡不 悛
qí léi huī huī ā zā jié jué
其靁 虺 虺 腌 臢 孑 孓
zhì fá zāng pǐ zhēn biān shí bì
陟 罰 臧 否 針 砭 時 弊
lín cì zhì bǐ yī zhāng yī xī
鱗 次 櫛 比 一 張 一翕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luò bǐ chéng huà liú xià wǔ qiān nián de lì shǐ
落 筆 成 畫 留 下 五 千 年 的歷史
ràng shì jiè dōu rèn shi
讓 世 界 都 認 識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yī piē yī nà dōu shì gù shì
一 撇一捺 都 是 故 事
xiàn zài quán shì jiè gè dì
現(xiàn) 在 全 世 界 各 地
dào chù yǒu zhòng guó zì
到 處 有 中 國 字
huáng pí fū de rén jiāo ào de bǎ tóu tái qǐ 黃 皮 膚的 人 驕 傲 地 把 頭 抬 起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yī píng yī zè pǔ xiě chéng shī
一 平 一 仄譜 寫 成 詩
qióng qióng jié lì hàng xiè yī qì
煢 煢 孑 立 沆 瀣 一氣
jǔ jǔ dú xíng tí hú guàn dǐng
踽踽獨 行 醍醐 灌 頂
mián mián guā dié fèng wéi guī niè
綿 綿 瓜 瓞 奉 為 圭 臬
lóng xíng dá dá jī jiǎo gā lá
龍 行 龘龘 犄角 旮旯
pīng tíng niǎo nuó tì sì pāng tuó
娉 婷 裊 娜 涕泗 滂 沱
呶 呶 不 休 不 稂 不 莠
áng
卬
duō jiē dié xiè mào dié tāo tiè
咄 嗟 蹀 躞 耄 耋 饕 餮
líng yǔ yīng yù jì yú jǔ yǔ
囹 圄 蘡 薁 覬覦 齟齬
yòu è wú xuān hù è bù quān
狖 軛鼯 軒 怙惡不 悛
qí léi huī huī ā zā jié jué
其靁 虺 虺 腌 臢 孑 孓
zhì fá zāng pǐ zhēn biān shí bì
陟 罰 臧 否 針 砭 時 弊
lín cì zhì bǐ yī zhāng yī xī
鱗 次櫛比 一 張 一翕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luò bǐ chéng huà liú xià wǔ qiān nián de lì shǐ 落 筆 成 畫 留 下 五 千 年 的歷史
ràng shì jiè dōu rèn shi
讓 世 界 都 認 識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yī piē yī nà dōu shì gù shì
一撇一 捺 都 是 故事
xiàn zài quán shì jiè gè dì
現(xiàn) 在 全 世 界 各地
dào chù yǒu zhòng guó zì
到 處 有 中 國 字
huáng pí fū de rén jiāo ào de bǎ tóu tái qǐ
黃 皮 膚的人 驕 傲地 把 頭 抬 起
wǒ men zhōng guó de hàn zì
我 們 中 國 的 漢 字
yī píng yī zè pǔ xiě chéng shī
一平 一仄 譜 寫 成 詩
Yōu měi xuán lǜ zì 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
優(yōu) 美 旋 律自 宮 商 角 徵 羽
zhòng rén jiē shuō chéng zhī yú yǔ gù chéng yǔ
眾 人 皆 說 成 之 于語 故 成語
——————————————
《生僻字》是一首中國風(fēng)的歌曲,歌詞中,詮釋著希望中國的漢字,可以傳揚到全世界的每個角落。此歌曲已堪稱神曲了,被人稱為史上最難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歌詞都由生僻字組成,如果不寫上拼音,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歌詞該怎么念整首歌里面幾乎有一半歌詞不認識,感覺語文都白學(xué)了!此歌曲中包含了將近70多個生僻字,有些更是多音字。希望聽到這首歌的朋友們,都能學(xué)會這些生僻字!
圖片來源酷狗,侵刪
下面來了解一下《生僻字》歌詞里面的成語出處
01.煢煢孑立 出自李密的《陳情表》
02.沆瀣一氣 出自錢易的《南部新書》
03.踽踽獨行 出自張繹的《祭程伊川文》
04.醍醐灌頂 出自顧況的《行路難》
05.綿綿瓜瓞 出自《詩經(jīng)》中的《棉》
06.奉為圭臬 出自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
07.龍行龘龘 出自于《玉篇》
08.犄角旮旯 出自于《左傳·襄公十四年》
09.娉婷裊娜 出自于徐復(fù)祚《紅梨記·豪宴》
10.涕泗滂沱 出自于《詩經(jīng)》的《澤陂》
11.呶呶不休 出自于唐代韓愈的《言箴》
12.不稂不莠 出自《詩經(jīng)》的《小雅》
13.狖軛鼯軒 出自 李東陽《麓堂詩話》
14.怙惡不悛 出自《左傳·隱公六年》
15.其靁虺虺 出自《詩經(jīng)》的《終風(fēng)》
16.腌臢孑孓 出自《水滸傳》
17.陟罰臧否 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
18.針砭時弊 出自于《后漢書》
19.鱗次櫛比 出自于《詩經(jīng)》的《良耜》
20.一張一翕 出自于《道德經(jīng)》。
——————————————
1.魃魈魁鬾魑魅魍魎(當(dāng)今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2.又雙叒叕(世間萬物變化更替頻繁。)
3.火炏焱燚(光怪陸離、變化瞬息,只念存一絲星星之火,可讓中華文化燎遍中華。)
4.水沝淼?(世間千千,唯有上善若水,才能使絹絹細流中華文化成長為奔騰的黃河。糟粕已被歷史的溯流沖走,留下的是厚重的精華。)
5.煢煢孑立沆瀣一氣(文化只影一人、單槍匹馬躍過崔沆夜間的水氣。)
6.踽踽獨行醍醐灌頂(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道路如同車輪獨自滾滾前進了許久,明白了世間擾擾。)
7.綿綿瓜瓞奉為圭臬(世間綿綿密密的文化是我們所綿延不絕的、信奉。)
8.龍行龘龘犄角旮旯(遠古的中華文化如同古龍騰云而上,而今卻被世人遺忘于角落。)
9.娉婷裊娜涕泗滂沱(世人追奉于現(xiàn)世的美好、華麗,追求那一時的快感。不顧文化的喟然、淚如滂沱。)
10.呶呶不休不稂不莠(別抱怨中華文化的冗長又啰嗦,只因世間人們的目空一切。)
11.卬(抬起頭?。?/p>
12.咄嗟蹀躞耄耋饕餮(嘆息、徘徊、衰老,也攔不住世間人們貪婪的到來。)
13.囹圄蘡薁覬覦齟齬(世人把文化囚禁、束縛,從中得到了不該得到的東西(糟粕的文化)還彬彬有禮脫帽告辭。)
14.狖軛鼯軒怙惡不悛(世間的人們啊,無論現(xiàn)世科技多么便利靈活、風(fēng)光旖旎。但缺失中華文化的靈魂,怎的會長久。死不悔改,終會跌落深淵。)
15.其靁虺虺腌臢孑孓(打雷了,是否能驚走世人心靈中的赤蟲,重新尋回遺落世間的中華文化。)
16.陟罰臧否針砭時弊(哪怕受困于社會中的形形色色、對錯利弊,哪怕陷入于不猧不魀。也要不恥最后,尋回蒙塵的中華文化。)
17.鱗次櫛比一張一翕(世間萬物之中皆蘊含了中華文化,連同呼吸的每一口空氣。
]]>雖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個成語它本來的意思與之后的延伸用法無論怎樣發(fā)展,都不能隨意為之,很少有人愿意引經(jīng)據(jù)典把一個詞解釋明白。
在一個快餐式的時代,無論什么都在趕節(jié)奏搶時間,所以“拿來主義”在現(xiàn)在體現(xiàn)的愈發(fā)明顯,不少人把成語拿來就用,但是沒有認真思考這個成語是否放在語境中合適。
運用的過程也只是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博學(xué)多才”,久而久之就會有班門弄斧之感,不僅難以展現(xiàn)學(xué)富五車,而且還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關(guān)于一個成語來說,很多時候解是從它的字面意思開始,然后再來深挖其中的內(nèi)涵。其實如果真正地想了解古漢語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曾經(jīng)想過想要穿越回去,但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古代很多字的讀音和現(xiàn)在不同,讀音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變遷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在詩詞大會中就有過這樣一個現(xiàn)象,大家對“石徑斜”的讀法爭議很大。隨著讀音慢慢的通俗化,很多詞也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關(guān)于虛與委蛇這個詞,大家都很好奇委蛇的含義從何而來,其實委蛇在古代,是一個物種,準(zhǔn)確地講是鬼。
關(guān)于這一點并不是憑空而來,在《山海經(jīng)》中其實有非常明確的記載,這里面的委蛇又叫延維。
“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日延維,人主得之而饗食之,伯天下?!?/p>
在古代社會總會對一些物種賦予神秘的色彩,比如“委蛇”就是其中之一,雖然這個東西十分懼怕打雷,但是卻有一個奇妙的傳說。
如果有人有幸能夠見到它,那么在將來一定會施展自己的宏圖之志,成就一方霸業(yè)。
管仲和齊桓公也有過類似的故事,有一次二人相約去打獵,一路上歡聲笑語,但是突然齊桓公渾身直冒冷汗,手腳發(fā)抖,拽住管仲的手不撒開。
這樣的舉動讓管仲之分擔(dān)憂,令人把齊桓公抬回宮里,之后管仲問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齊桓公淚如雨下的傾訴自己看到了傳說中的委蛇。
管仲突然仰天長笑,告訴齊桓公不必為此擔(dān)憂,看到委蛇說明他有朝一日終能成為霸主。只管安心政事即可,齊桓公聽完這一席話,瞬間動力大增。
“蛇”這個字也是從繁體字進化而來,它的繁體字寫作“虵。
關(guān)于成語不能局限于曾經(jīng)的意思,一定會隨著朝代的更替衍生出其他意思,然后逐漸成熟定型。
蛇的聲音最初是“也”,在古代讀音中類似“姨”。后來用處逐漸變多,竟然發(fā)展成了一個多音字。音調(diào)的演變也通過史書明確地記載出來。
《廣韻》是北宋時期的一本韻書,里面寫到當(dāng)“蛇”表示“曲折通過”的時候,讀音會發(fā)生改變,讀為“移”。
從虛與委蛇這個成語來看,其實很能反應(yīng)大多數(shù)人都社交狀況,這個成語是指對別人假意相待,敷衍應(yīng)酬。
當(dāng)大家都在忙于工作的時候,還需要進行各種無謂的社交,所以只能撐著疲憊的身體強顏歡笑。
不是大家不愿意真誠地與人交往,而是人心復(fù)雜的時候,很多人把虛偽當(dāng)作一種自保,在新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主體。
信息傳播極速發(fā)展,喜歡的成本變成了文字的交流,這個成語本身其實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很多人卻把它用在了褒義的語境中,屬實不太合適。
虛與委蛇后兩個字的讀法其實是wēi yí,但是有人把它讀成了這兩個字單個字的讀音委蛇wěi shé。
所以對于成語的認識如果只停留在表面,那么就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強制地加以理解,成語真正的意義也就沒有辦法體現(xiàn)出來了。
中華文化的魅力體現(xiàn)在,一個詞語的出現(xiàn)源遠流長,如果從現(xiàn)代漢語的角度分析,虛與委蛇是一個偏正結(jié)構(gòu)的成語,虛與是在修飾委蛇。
其實委蛇也可以自己做一個詞語,表示:曲折蜿蜒,行止迂回。這個詞也基本代表了整個成語意思的走向。
委蛇也有道路彎彎曲曲的意思,人的一生其實也和走路一樣,只能順著修好的道路往下走,充滿了很多無奈,也注定會有很多順服。
人不可能孤注一擲地做選擇,要學(xué)會順應(yīng)時勢的變化,然后做出一些相應(yīng)的改變,這是為了自己的發(fā)展,也是靈活應(yīng)對的方式。
中華文化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外語用盡詞匯都沒有辦法表達的意思,我們就可以用四個字精煉地解釋出來,還能充滿了文化的韻味。
學(xué)習(xí)成語的意義可能在于了解過去的故事,對現(xiàn)在進行啟示,都說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不能理解中國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那些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情懷,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實紅樓夢中就有關(guān)于虛與委蛇的運用,鳳姐和賈瑞的那段故事人們并不陌生,賈瑞說完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話以后,鳳姐并沒有把他怎樣。
而身面露笑容,與他進行了一番友好的交談。并且還夸他是一個聰明和氣的人,希望有機會還能進行交流。
這給了賈瑞單相似的機會,他并沒有看懂鳳姐當(dāng)時的笑里藏刀,也因此命喪黃泉。其實鳳姐當(dāng)時的表現(xiàn)就可以用虛與委蛇來形容,表面喜歡,背地里卻想著整對方。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人把成語讀錯,然后慢慢地就會將錯就錯,讓成語的讀音發(fā)生改變,這是一種普適化的表現(xiàn),也是成語走進大眾視野的一個標(biāo)志。
成語的意義除了表情達意之外,更重要的還能讓中華兒女產(chǎn)生一種文化認同,是聯(lián)系古代與今天的一條線索,感受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以物喻理,博大精深。樹與人類伴生伴助,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它的品質(zhì),或松齡千年,或楊柳婀娜,或槐蔭玉立,說的是樹,喻的是人。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樹”這個詞有兩重含義,一重是作為木本植物的“樹木”的含義,是名詞;另一重是以樹喻立、喻直的文化含義,是動詞。以樹擬人,樹又不似人。直樹為棟是哲理,歪樹為美就是美學(xué),怪樹為奇便喻成獨特,我們看到林林總總的樹構(gòu)成森林,也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構(gòu)成社會,這就是中國樹的文化。
中國人喜歡樹,把樹寫進詩文、繪入圖畫,成為不可動搖的文化傳統(tǒng)。丹青山水必有樹,山水畫家說,樹是山水的眉目。明白無誤地說,山水畫就是一張臉面,這張臉面上如果沒有眉眼,那是多么難看!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李漁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編繪畫譜、成書出版的《芥子園畫譜》教習(xí)作畫,其中的“樹譜”通篇賦予人情事理?!爱嫎淦鹗炙尼ā北阏f的是樹的特征,“岐”實際是“歧”之誤。歧者,是分岔,是不相同。樹必分杈,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沒有一根相同的枝杈,以此喻人最為貼切。樹譜說:“石分三面、樹分四枝也。然不曰面而曰歧者,以見此法參伍變幻真若路之分歧。”畫中的“石分三面”便是立體的石,“樹分四枝”是說樹的枝杈向四面伸展,是立體的樹。古人對于三維空間很早就有了清醒的認識,于是要求“四歧之中面面有眼,四歧之外頭頭是道”,這是圖畫中樹的美學(xué)。
原則確立,緊接著講樹的畫法。如果畫兩棵樹,務(wù)必一棵大樹、一棵小樹相搭配才好看。畫譜說,一大加一小是扶老;一小加一大是攜幼。大樹須婆娑多情,小樹須窈窕有致。這是不是以人比樹?如果畫三棵以上的樹,畫譜則要求“須左右相讓,穿插自然”,這是人的和諧美學(xué),于是就分出“交形”與“分行”的規(guī)則,讓讀畫的人讀出畫中的意趣。畫中的樹挺立著、交織著,其實是人的挺立與交織。
以人比樹,大概是有了文學(xué)就有了這樣的比擬?!对娊?jīng)·小雅·巧言》說:“荏染柔木,君子樹之?!边@里的“樹”是種植,說風(fēng)采無限的樹木由君子栽培,把“荏染”的樹與君子等同起來,意味著君子如樹,風(fēng)采無限。由此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他比喻說,種植糧食,有一年的盤算就夠了;種植樹木,須十年盤算;那么,樹立一個人呢?須終身盤算。樹人當(dāng)然是樹德?!渡袝ぶ軙ぬ┦摹氛f得更直接:“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边@里的“樹”是建立,說的是:建立德治,務(wù)必深益;剪除邪惡,務(wù)必根盡。
在中華文化觀念里,人生如樹,樹生即人。且看王安石的《憶昨詩示諸外弟》詩:“憶昨此地相逢時,春入窮谷多芳菲……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男兒少壯不樹立,挾此窮老將安歸?!彼苍谥v人生樹立以及不能樹立之哀。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更進一步講到,樹立人生要從根本上“樹本”之理。當(dāng)年呂不韋曾規(guī)勸華陽夫人:“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后,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是說人立于世,不要以青春靚麗為資,而應(yīng)以賢德正直為本。他的勸告雖然動機存疑,但人本思想是沒有差錯的。這是“樹本”最早的文字記載。此后,人們以樹為范例,建樹起無數(shù)的英模,為人寰立行為標(biāo)本,為思想立正確準(zhǔn)則。人與樹并立于世間,共同綠化著這個生氣勃勃的世界。
人并不盲目地效仿樹,對于樹是有取舍的。效其直,慕其堅,羨其韌,人的行為準(zhǔn)則就有了耿直、堅強、堅韌的品格,同時,又棄其斜、怪、丑,斥其不成材。原來人們是以堪用、擔(dān)當(dāng)來評價樹的。樹又是人們心中的骨架。故宮的梁柱是樹木做的,這些樹生時婆娑多情,斫后承梁負脊,肩起一座巍峨的宮殿,實際上是肩負起一段歷史,這樣的樹如何不讓人心生敬意?難堪大用的斜、怪、丑卻是入畫的好素材,這樣的樹以奇標(biāo)新立異,形成中國畫里的美學(xué)共識。直立與歪斜、端正與怪異,在樹的身上完成了對立與統(tǒng)一。
以物取意,唯物立標(biāo),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物盡其用,物便多情,樹就寄托起人們無限的情感。賀知章看到了柳的依依多情,便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币徽Z既出,派生出柳的文化。插柳寓意不擇生存環(huán)境,折柳寓意留別,把柳條盤成枝冠戴在頭上寓意生發(fā),把柳條插到門上寓意辟邪。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柳便成了戰(zhàn)勝邪惡的力量。桃樹是柳樹之外被屢屢鐘情之木,唐代元稹詠桃花:“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桃花是結(jié)隊登場的女子;崔護筆下的桃花更是花與人面的疊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李賀則有點傷春:“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币豢脴洌诓煌说难劾锞哂胁煌淖藨B(tài),這是文化觀念的解讀。
最被人尊重的是松樹。松樹千載,華亭如蓋,且不朽腐,是中華文化中極莊嚴(yán)的形象,有文以來,沒有誰敢輕褻玩弄。魏晉時期的劉楨以松樹勉勵自己的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fēng)。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边@哪是說松,分明是在說人。陳毅將軍另寄深意:“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绷私鈱④娚降娜?,都知道這是他的自我寫照。如果僅僅滿足于松齡鶴壽,那文化就俗了,松的文化是它苦寒而不凋、艱歲而青蔥的本色。
另一株經(jīng)歲寒而愈紅的是楓樹,它也是被人尊敬的樹。杜牧忍不住停下腳步贊賞它:“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是對生命的禮贊。楊萬里眼光詼諧,他眼里的楓樹是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卑阉?、楓間雜在一起,塑造了《芥子園畫譜》里的意境。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從沒有無來由的謬賞,我們擊節(jié)贊嘆貞節(jié)、高潔、氣節(jié)、不屈、不折,都是從樹的性格中引申過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