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天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http://www.51zclw.cn 寶寶取名 公司起名 專家起名 周易起名 姓氏起名 Sat, 15 Apr 2023 15:12:45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2 http://www.51zclw.cn/wp-content/uploads/2023/04/2023042403580774.png 三字經 – 寶寶取名網 http://www.51zclw.cn 32 32 籯的意思?金滿是什么意思!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2069 Sat, 15 Apr 2023 15:12:05 +0000 http://www.51zclw.cn/?p=32069 「6歲沒讀,60歲才讀

在蒙學經典中,有這么一本“書”——確切地說,是一篇千字文,我6歲時沒讀,60歲時讀它,倍覺言近旨遠,意趣橫生。這就是《三字經》,一本兒童啟蒙書,通篇也就千余字,我讀它,卻用了一整年時間。

“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古人談到《三字經》時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意思是,若能將《三字經》的每一句都讀懂講通,那么對國學中的經學、史學、子學就能融會貫通了。所以,說是兒童啟蒙書,但其實它并不是那么容易讀的。雖則還談不上融會貫通,但我讀后發(fā)現,這書讓人越讀越喜歡。

這一年,我一句一句地讀,一點一點地記,做了十幾萬字的讀書筆記。這些筆記以“蒙讀季1”專欄形式,在我個人公號《雲之云兮》陸續(xù)發(fā)表。

我選擇的是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規(guī)范讀本《三字經》,這個版本由馮國超先生譯注。作為自學教材,它比較具有權威性。中華書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等多家機構出版的各種讀本,我也備在手邊,常常翻閱。比較而言,這些以文字為主的書,很適合我這個年紀的人慢讀、慢悟。

回頭看,這樣的“寫讀”,盡管有點兒慢、有點兒笨,但一年堅持下來,自我感覺頗有收獲。6歲時沒讀,60歲才讀,感覺也很有趣,很有意義。做祖母的人,對了解兒童啟蒙書好像有種天然的興致,《三字經》既是兒童啟蒙教材,也是成年人了解國學傳統文化最實用的啟蒙讀物。

「唯有它被提到“經”的高度」

《三字經》原是一本家塾私用的兒童啟蒙書。據傳,南宋末年,江南大儒士王應麟老先生為本家族子弟識字讀書,親自撰寫了這本蒙讀課本。他的書很有特點,三個字一句,幾句一組,簡潔通俗,朗朗上口,比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倉頡篇》《凡將篇》《急就篇》等蒙學教材更好讀好記,誦讀起來更有音韻美,私塾先生像唱歌一樣,帶著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吟唱《三字經》。王應麟眼界高,學問大,用簡潔通俗的話語,講出了亙古不變的道理,以最簡單的形式,傳遞最豐富的內容。《三字經》作為中國傳統教育的蒙讀課本,千百年來影響極為深廣,古人稱它是“袖里通鑒綱目”“千古一奇書”,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塑造厥功至偉。因文淺意深,《三字經》風行700多年,流傳海外眾多國家。1990年,《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編入《兒童道德叢書》,成為一部世界級的兒童德育教材。

宋朝以后流行的啟蒙書里,最主要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統稱“三百千”,可唯有這個《三字經》被提到“經”的高度,與“四書五經”一樣,被歷代讀書人注解傳誦。那么,《三字經》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2009年受邀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三字經》的錢文忠教授認為: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經”的書,一定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度纸洝芬浴瓣P鍵詞”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匯聚到一起,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關鍵詞集。《三字經》內容非常平和,含有非?,F代的元素,直到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是兒童啟蒙書,卻不低幼;它簡單卻不單薄,它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傳統。

「它就是一部教育專著」

《三字經》就是這么重要的一部傳統的啟蒙經典。我們只有一句一句地去讀,才能理解《三字經》為什么能夠流傳到今天,才能夠理解《三字經》對于中國人來講,特別是對于還在學習過程中的孩子們、還在追求“文化歸宿”的成年人來講,有著怎樣不可替代的意義。

錢文忠先生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季羨林先生的弟子。他對《三字經》也是一句一句地讀。為了講好《三字經》,他認真研讀了三年時間,努力把自己放回著作者的那個時代,去體悟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并努力找出它的現代意義。他已是公認的《三字經》釋讀專家,他卻謙稱“并沒有把握完全理解《三字經》”,足見其超越時代的非凡價值。

《三字經》在我眼里,其實就是一部教育專著。大儒士王應麟一生學術著述很多,晚年卻把心思用在兒童蒙學上,可能到老都沒想到,縱使?jié)M腹經綸、著作等身,他的哪一本專著都沒能像《三字經》這樣,讓他揚名千古、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間,中國人幾乎人人都能說出幾句《三字經》。只因為,他做了一件人間最偉大的事——教育,平和地、真實地、照亮千萬家庭,影響億萬生靈的啟蒙教育。

一位矢志追求人生理想的學者大儒,一位飽經易代之苦的藹然長者,到了晚年,大徹大悟,把畢生理想、人生經驗和讀書心得凝結成短短千言,再一次咿呀學語,再一次回歸天趣。他以生花妙筆找到了初心,完成了生命的重塑。

今天,當我們讀《三字經》時,完全可以體會到那些諄諄教誨里透出的是平和、親切、慈祥,他的話是那樣語重心長:

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

——一定要把教育當回事??!

教之道,貴以專。

養(yǎng)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孩子的性情啟蒙靠家庭、靠家長,這是為人父、為人師長的義務和責任,可不能懈怠。后世子孫們,你們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知識和本事,就交給教書先生和他自己吧;蒙童培養(yǎng)成“人”,此乃百年大計,你們一定要專心致志、毫不放松才是啊!

首孝悌,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美好道德的培育第一,學習知識第二。

人遺子,金滿籯;

我教子,唯一經。

——比金子還寶貴的是給子孫后代留下精神財富,而不是錢財。

一位大儒,親自撰寫識字課書,可見古時的世家大族多么重視少兒教育,多么重視家庭教育。好教材不多,自己動手寫吧。

好教材、好課本,哪個時代都很需要,哪個家庭都很需要。曾經修訂過《三字經》的清末大學者章太炎先生曾經吐槽:我看現在的學生,儒家五經”是什么都說不出,從古到今有哪些朝代背不下來,都大學生了,連周公是誰都不知道。讓他們去了解經書的大義,懂得史書的章法,不就像讓瞎子觀察、讓跛子走路嗎?復興傳統學問,讓學生們都能“誦《詩》《書》,窺紀傳”,我沒這個本事,但從教育下一代來說,“則今之教科書,固弗如《三字經》遠甚也”。太炎先生言下之意,古人寫的《三字經》,是一部挺實用的兒童啟蒙書。

「仿佛回到稚童時光」

《三字經》究竟好在哪里?除了道德意義,它有吸引小讀者的很多好處:

《三字經》有認字的樂趣。書里有重復的字,學過《三字經》,可以認得幾百個漢字,學會了一個字,繼續(xù)往下讀,又看見了這個字,仿佛遇見了老朋友,是非常開心的事?!度纸洝酚羞@個樂趣。

《三字經》善于講故事。小孩子愛聽故事,一開始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竇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清末著名的實業(yè)家狀元張謇,提到老師給他開蒙,有一條是“就《三字經》說故事”?!度纸洝范潭糖а裕瑓s藏著幾十個經典故事,這里有超強的說故事的能力。

《三字經》有生活趣味。孩子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天天看的、用的、吃的、聽的、玩的、叫的,那些活潑的名物常識,隨時隨地可見可感,如數字、三才、三光、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實實在在,活靈活現,孩子生活里有的,書本里寫出來,沒有一個不是熟悉又親切的。

《三字經》里還有價值觀、人生觀建設。仁義禮智孝的道理蘊含在字字句句里,如果孩子照著做,應當會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三字經》短小精悍,功能強大,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知識得以豐富,心智得以開啟,境界得以提升。它鼓舞人、激勵人,它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懂得養(yǎng)兒育女的正確途徑,它教給家長很多方法。我讀后就想這樣做:強健其體魄,保護其天性,煥發(fā)其精神,美好其人格。我要讓我們的孩子好好玩耍、好好讀書、好好做人,讓他成為一個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生活的人。

現在,每當我翻開圖文并茂、注音釋文的蒙讀小書《三字經》,咀嚼經文的字字句句,仿佛回到稚童時光。每一次捧讀,頓感跨越了時空,時時感受到古圣先賢的親切教誨與溫柔敦厚之氣。恰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遇上“一位氣質相近的老師”,叫人流連忘返,欣欣向榮,學業(yè)日進。又好比暢游在京杭大運河,呼吸到創(chuàng)造的鮮活氣息。它的文字,一如運河水那樣,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滋養(yǎng)萬民,又如文化遺產大運河那樣欣逢盛世、生機盎然。

欄目主編:顧學文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季云

]]>
晰字五行屬什么?五行屬什么怎么看! http://www.51zclw.cn/archives/31679 Sun, 02 Apr 2023 11:31:36 +0000 http://www.51zclw.cn/?p=31679

兩千多年來,數千種蒙書中,《三字經》和《弟子規(guī)》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閱瀆人數最多的蒙書,也是最適合當代小學生誦讀,借以了解傳統文化的經典?!?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4%b8%89%e5%ad%97%e7%bb%8f" title="【查看含有[三字經]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三字經》以國學教育為主,旨在“勸學”,《弟子規(guī)》以倫理教育為主,旨在“做人”,但無不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體現出匠心獨運的編寫理路。在我看來,《三字經》是一部傳統文化的微型經典,《弟子規(guī)》則是為人之道與文明儀范的微型大全。本文通過《三字經》傳播影響史和文本闡釋史的考察,對《三字經》作深度解瀆,發(fā)掘其多重意蘊。

一、《三字經》的傳播影響史

南宋迄今,《三字經》八百年的傳播影響史,有兩大謎團、一大特點,即作者不明、版本不定,卻又形成一部代有其人、綿延相續(xù)的注釋、補訂、仿作史。

首先是作者不明?!度纸洝返淖髡?,到底是南宋浙江鄞縣大儒王應麟,還是南宋順德登州儒者區(qū)適之,迄今難有定論。作為蒙書之首的《三字經》,流傳迄今近千年,但明代以前似未見著錄,明代中后期方有學者提及。但或只涉及書名而未提作者,如呂坤(1534-1616年)《社學要略》作曰:“初人社學,八歲以下者,先瀆《三字經》,以習見聞”;或點明不詳作者,如趙星南《教家二書序》曰:“世所傳《三字經》、《女兒經》者,皆不知誰氏所作?!?/p>

人清以后,《三字經》的作者,出現兩種意見。一種認定是王應麟所作。最先提出者是清初王相,其《三字經訓詁序》(1665年)曰:“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言簡義長,詞明理晰,淹貫三才,出入經史,誠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也?!鼻迦讼闹缎W紺原珠序》亦曰:“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指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賅也。”一種認為是區(qū)適之所作。最先提出者是稍后于王相的清初學者屈大均,其《廣東新語》(1677年)曰:“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qū)適之所撰。適之,順德登州人,字正叔,人元抗節(jié)不仕?!贝撕?,持不同意見者代有其人,并各自為己見作了論證,以致有的刊本不知所從,對作者作調和處理。如民國金陵大學《三字經》油印本,署作者為“王應麟撰、區(qū)適之改訂、黎貞續(xù)”。

近年以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三字經》的作者問題,再度引起南北學者、尤其是順德和寧波兩地學者的關注,并專門舉辦了《三字經》的學術討論會。2007年,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博物館的李健明根據明代廣東學者黃佐(14901566)《廣東人物志》和明萬歷年問出版的《順德縣志》中的記載,為“區(qū)適之所撰”說提供了新的史料。寧波方面的學者鄭傳杰,則對李文史料的可靠性和引用的規(guī)范性提出質疑,并予以反駁,指出黃佐的區(qū)適之撰“這一說法實來源于民間傳聞”,來源于“故老相傳”,而民間傳聞自然不可信。

寧波大學歷史系教授錢茂偉,在分析了雙方的論據和研究思路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通過對“文句索源”,認為《三字經》是一部“原創(chuàng)蒙學作品”,它的底色是“宋代文化”,它的成書不是北宋而是“南宋中期”。其次,通過《三字經》“署名嬗變”的考察,認為,“《三字經》實際作者是一位佚名蒙師,兩者必居其一式的《三字經》作者討論,可能是一個偽命題。區(qū)適之說是一個民間傳說,署名王應麟則是一種公共文化冠名現象?!?/p>

客觀地說,錢茂偉教授的研究視野開闊,論證詳實,方法和觀點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他通過“文句索源”,指出《三字經》是一部“原創(chuàng)蒙學作品”,成書于“南宋中期”,是頗為令人信服的;通過“署名嬗變”的考察,認為“署名王應麟是一種公共文化冠名現象”,從文化傳播學看也不無道理。但是,他的“公共文化冠名”說,畢竟是“可能”的猜測,是學理性的分析,缺乏必要的史料證據。鑒于明末清初以來,王相“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之說,早已深人人心,也為海內外瀆者普遍接受。本文從俗,依然采用“王應麟著《三字經》”的說法。

其次是文本不定。明代以來,《三字經》的文本篇幅,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度纸洝匪卧瘫?,未見留存。現存最早版本,為明刻趙星南的《三字經注》本。此本原文為1086字,但在述史部分有顯為明人續(xù)補的“遼與金”至“再開辟”等24字;另據清人許印芳《增訂發(fā)蒙三字敘》所說,“古本”述史僅至五代即止,而無“炎宋興”等12字,則最接近《三字經》原本的僅1050字。到了清代,《三字經》的文本又發(fā)生了變化。張志公說:“今天所見到的清初的本子是1140字,后來比較通行的本子(如所謂《徐氏三種》本),總共1248字?!睋?,從“古本”的1050字,到明刻的1086字,再到清初的1140字或1248字,《三字經》文本,隨年代的推移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到了清末許印芳的《增訂發(fā)蒙三字敘》,文字已數倍于古本《三字經》了。

再次是形成了一部代有其人、綿延相續(xù)的傳播影響史。《三字經》的傳播影響史可分四個方面。

一是《三字經》的注釋。今所知最早注釋者是萬歷年問臺州人薛國讓的《啟蒙三字經》,然此書不傳?,F存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萬歷年問趙星南的《三字經注》、清初王相的“訓詁”和清代后期賀興思的“注解備要”。此類注本,在文本上大多以王本為準,僅在歷史部分各有續(xù)寫,主要致力于文字的串講、典故的詮釋和義理的闡發(fā);在文字、典故、義理三方面,又因注者的不同而各有側重。如潘子聲的《三字經針度》,只注單字,不注全句,只注字義,不注句義,近似于《三字經》小字典;賀興思的《三字經注解備要》,是此前注本中篇幅最大的一種,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并附有《歷代帝王源流歌》。

二是《三字經》的補訂。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前期車鼎賁的《三字經》、后期許印芳的《增訂發(fā)蒙三字經》、民國初年章太炎的《重訂三字經》等。內容的增補,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側重于增加他們認為兒童應懂的倫理規(guī)范和文化知識,一是隨時代的變化而側重于傳播近代思想和科學知識。由章太炎“重訂”、劉松齡“訂補”的《增訂三字經》,則兼具上述兩方面的內容。200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傅璇琮任主編、在向社會公開征求修改意見基礎上,由“《三字經》修訂工程編審委員會”修訂的《三字經·修訂版》,這應是最新的、影響較大的一個《三字經》“補訂本”了。

三是《三字經》的仿作。明清迄今,《三字經》的仿作層出不窮,從對象分,有專供女子閱瀆的《女三字經》,有專供教育小兒的《三字幼儀》;從內容分,有專述歷史的《歷史三字經》,有專講地理的《輿地三字經》,有專門介紹中醫(yī)、中藥的《醫(yī)學三字經》和《藥性三字經》,有專門介紹新學的《西學三字經》和《時務三字經》等等。種類繁多的《三字經》注釋本、補訂本和仿作本,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三字經》系列。

四是《三字經》的傳播。這是由國內南北的傳播擴大至海外亞歐的傳播。據考,明清之際《三字經》已經傳至韓國和日本,或加以修訂,或直接翻印,被廣泛用于兩國蒙童的學習。其問又隨著“下南洋”的華人,被帶到緬甸、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諸國。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訂立《恰克圖界約》之后,沙皇政府派到北京的“學藝”人員,即以《三字經》為識字課本,后又被譯成俄文。道光九年(1829年)又在彼得堡出版了《漢俄對照三字經》,被人稱為中國“十二世紀的百科全書”,廣泛流行于俄國知識界和俄國公眾。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由美國傳教士出版了英譯本。1990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譯的英文本《三字經》,同年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后即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

《三字經》近千年傳播影響史上的兩大謎團和一大特點,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字經》的巨大價值、深廣影響和歷代瀆者對它的持續(xù)興趣和高度關注。

二、《三字經》的文本闡釋史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三、百、千”屬于識字類蒙書。那么,作為“蒙書之首”的《三字經》到底是一部什么書?它只是識字類蒙書,還是勸學性蒙書?編者只考慮字句的聲韻和諧,還是蘊含了內在的學理體系?圍繞這一問題,《三字經》的文本闡釋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的概括評價,稍后的文本解瀆,以及現代的學理分析。

從明代開始,《三字經》的豐富內容和嚴謹結構,便已受到人們的關注。不過,最初大多只是概括性的評價或贊嘆。如趙星南認為,《三字經》“可以當十三經”。清人夏之瀚亦只“嘆其要而賅也”六字。為車鼎賁《三字經備要》作序的朗軒氏稱贊《三字經》是“一部袖里《通鑒綱目》”。王相《三字經訓詁序》的贊語稍長,也是概括性評價中最值得重視的,其日:“言簡義長,詞明理晰,淹貫三才,出入經史,誠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也?!睂Α度纸洝返娘L格、內容、地位和價值作了全面評價,不啻為《三字經》解瀆提供了一個論綱。然而,惜其“要而賅”也。

清代對《三字經》的文本解瀆,有兩個人的兩種角度值得重視?,F代學者解瀆《三字經》的千言萬語,其實并未超越清人的思路。

一是清代前期的車鼎賁。他在《三字經》“訂補本序”中,對《三字經》的內在理路做了清晰的梳理。其曰:“今觀其書,首之以性善之說,繼之以孝悌之行,繼之以方名象數之學,又繼之以瀆經史之次第,而后錯舉古之善學者以為之勸,而末乃期其有成,此其規(guī)模大體可謂得之矣!”一部《三字經》,由“首”至“末”,分為六個層次,模糊的文本,梳理出了清晰的思路。為車鼎賁《三字經備要》作序的朗軒氏,對《三字經》的內容也作了具體描述:“世之欲觀古今者,玩其詞,習其義,天人性命之做,地理山水之奇,歷代帝王之統緒,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以及古圣賢由困而亨、自賤而貴,縷析詳明,了如指掌。是散見于諸子百家之中者,而以一帙聚之?!蔽淖指啵@然不及車氏的清晰具體。

一是清代后期的許印芳。他在《增訂發(fā)蒙三字經敘》中,對《三字經》的核心旨趣做了明確的闡釋。其曰:“竊謂伯厚原書,意主勸學,詳于策勵,自仲尼師項橐以下,引證十余事,較量古人,責望今人,八面受敵,無隙閃避。做惕之深,至于人‘不如物,后生瀆之,足以激發(fā)志氣,是誠有功士林,故歷久不廢。惜其意主勸學而不亟講學,詳于策勵而略于啟發(fā)。”許敘肯定了王氏《三字經》“意主勸學,詳于策勵”的特點,又指出其“不亟講學,略于啟發(fā)”的缺點,從而為其“增訂”提出思路。許氏的“增訂”,一是增加“講學”的內容,二是注重“啟發(fā)”引導,三是擴充“見聞”的篇幅,四是調整雜亂的“敘次”,五是訂正不妥的字詞。態(tài)度之嚴謹,內容之豐富,在《三字經》的續(xù)補之作中都是罕見的。最重要的是,其“意主勸學,詳于策勵”八字,頗為準確地揭示了《三字經》的核心主題。

從文本內容的梳理,到核心旨趣的揭示,這是解瀆的深化;同時,結構分析和主題詮釋,也成為今人對《三字經》文本作學理分析的基本思路。

張志公的《三字經》文本解瀆,就屬于內容的串講。他依據1248字的“徐氏三種本”,依次把內容分為五個部分:首先說“教”和“學”重要性,84字;其次是講封建倫常的話114字;再次是介紹數目和基本名物,96字;然后是介紹小學和經子諸史,714字;最后是講勤學人物故事,勉力兒童學習,做有用的人,共240字。錢茂偉的文本解瀆,分得更細,他依據韓國忠南大學校圖書館所藏《新刊三字經》,即“最接近宋版《三字經》的明朝古本”,依次把內容分為八個部分:即教育重要性,28句;禮儀,12句;名物,66句;四書五經,60句;諸子,8句;諸史,92句;案例,72句;勉勵,16句。共354句,1062字。兩個文本的差別,在于“諸史”的多少,“明朝古本”,諸史敘述結束于“十七史,全在茲”;“徐氏三種本”則一直續(xù)寫到清代。兩個本子的共同之處在于,諸史最多,其二是名物與禮儀,其三是案例,其四是四書五經與諸子,最后是教育重要性與勉勵?!爸袊鴼v史譜系的排比,生活常識,四書五經內容的介紹,案例的使用,建構起一個人文知識框架,簡明扼要。”

今人對《三字經》核心主題的闡釋,基本上是對許印芳“意主勸學,詳于策勵”的“勸學說”的發(fā)揮。徐梓認為,《三字經》,就是“一篇勸學文獻。李鵬輝的《(三字經》的勸學主題與宋代勸學文化生態(tài)》一文,更為值得重視,視野開闊而論述透徹。首先,文章以豐富的資料提供了宋代勸學文化的背景,展現了宋代自上而下的勸學盛況。如南宋后期編撰刊刻的《古文真寶》,卷首收錄了真宗、仁宗司馬光、王安石、柳永、白居易、朱熹、韓愈諸人的勸學文,可見當時勸學風氣。宋真宗的《勸學詩》有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謀,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瀆!”帝王以功名利祿為誘,百姓以瀆書做官為榮,上下呼應,自成風氣。繼而,文章圍繞“勸學”中心,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內容、學習的典范、學習的目的這四個方面,逐層分析了《三字經》的內在理路。李鵬輝的論析,確乎達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

三、《三字經》的四重解讀

參酌前人精解,細瀆文本內容,可以發(fā)現,言簡義長、詞明理晰的《三字經》,實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為構架,以名物倫常、經子諸史為內容,以勸學策勵為宗旨,具有“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的問學導引功能的蒙學經典。細而析之,一部千余言的《三字經》,至少可以從四個角度、作四重解瀆:從整體構架看,它由四個邏輯層次構成,體現了較為完整的儒家教育理念;從思想內容看,它包含了以宗族文化為基礎的,較為系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從學術內容看,一部《三字經》,不妨說是一部微型的國學概論;從目的宗旨看,它又是一部以典范人物為榜樣,“勸學策勵”的勵志大全。

其一,從整體構架看,《三字經》體現了較為完整的儒家教育理念。這一邏輯構架,由四個相互聯系的部分構成:即“子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何為”。據此,《三字經》全文,可以依次分為四大段落。

一是“子須學”的必要論。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共28句,84字。這一段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以儒家人性論為基礎,強調“子須學”的必要性。最關緊的是六個字,即“性相近,習相遠”。語出《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表達了孔子的人性觀。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皇疏》曰:“性者,人所稟以生也。習者,生后有百儀常所行習之事也。人具稟天地之氣以生,雖復厚薄有殊,而同是秉氣,故日相近也。及至識,若值善友則相效為善,若逢惡友則相效為惡,惡善既殊,故云相遠也。”關于人性,有性善、性惡、有善有惡、不善不惡等種種說法??鬃硬谎陨茞?,但言遠近,即不從人性的本身說,而是從人性的作用說,由此導出來“教”與“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茍不教,性乃遷”。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三字經》,是建立在孔子的人性觀和教育觀基礎之上的。進而闡述了“教之道”和“學之道”。“教之道”,一是“專”,二是“嚴”。即所謂“教之道,貴以專”,“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師嚴道尊”觀念見于《禮記·學記》,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边@也成為勸學風盛的南宋流行的觀念。如謝枋得《示兒二首》“養(yǎng)兒不教父之過,莫視詩書如寇讎”、《古文真寶》“養(yǎng)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等等。“學之道”,一是“有為”,二是“知義”。即所謂“幼不學,老何為”,“人不學,不知義”。前者令我們想起樂府古詩《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后者源于《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三字經》將“不知道”改為“不知義”,一則考慮聲韻,二則也體現了宋代社會重視仁義的風氣?!度纸洝返拈_篇,宗旨鮮明,定下了“勸學策勵”的思想基調。

二是“學什么”的內容論。從“為人子,方少時”,到“朝于斯,夕于斯”,共256句,768字。這一部分至少有三大特點。從內容看,包括名物倫常、四書五經、歷史譜系;多為“人文之學”,而非“自然科學”,此點下文詳說。從順序看,所謂“知某數,識某文”,數為五數,“一、十、百、千、萬”,由小而大;文則由三才、三光、三綱、四時、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構成,次序井然,便于記憶。從規(guī)律看,從名物、倫常,到經子、諸史,遵循由實而虛,由近及遠,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guī)律?!皩W什么”的內容,極為豐富,構成《三字經》的主體。前人所謂“天人性命之做,地理山水之奇,歷代帝王之統緒,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無所不包,推崇為“袖里通鑒綱目”,成為一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微型入門書。

三是“怎么學”的態(tài)度論。從“昔仲尼,師項橐”,到“有為者,亦若是”,共66句,198字。這一部分的特點,不是抽象說理,而是提供典范,成為一部具體生動、事跡感人的勵志大全;同時,大量的人物典故也說明,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學習的民族,是一個好學的民族。編者之用心,下文細說。

四是“學何為”的目的論。從“犬守夜,雞司晨”,到最后的“戒之哉,宜勉力”,共24句,72字?!皩W何為”?一是“幼兒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二是“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換言之,“致君澤民”,“光宗耀祖”,為國為家,家國兼顧,體現了儒家積極的濟世觀和家族榮譽觀。而“學而優(yōu)則仕”,“仕者,上致君,下澤民”,也是宋代以來的社會共識。宋人胡瑗有“君子已仕,進用朝廷,上以致君,下以澤民”之說,朱熹也有“嘗謂儒者事業(yè),以致君澤民為先務”之論。

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和農耕文明,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雙勸”文化,即勸農和勸學。勸農始于《詩經》時代,而勸學始于孔子,所謂“不學詩,無以言”。從荀子的《勸學》之后,歷代都有“勸學”之文。作為蒙書的《三字經》,就是這一勸學傳統的繼承和發(fā)揚。一部《三字經》,從整體構架看,就是由“子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何為”四部分構成,包含了基本的名物倫常知識,系統的經子諸史內容,體現了孔子的人性教育觀的勸學蒙書經典。

其二,從思想內容看,《三字經》包含了較為系統的倫理道德觀念。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宗法政治為特點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

首先,《三字經》系統闡述了以家庭為核心、以宗法政治為特點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包括三綱、五常、九族、十義。一是“三綱”: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二是“五?!保骸霸蝗柿x,禮智信,次五常,不容紊”即仁、義、禮、智、信;三是“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依次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身、兒子、孫子、玄孫、曾孫;四是“十義”:“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它強調的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

其次,如何看待傳統的倫理觀念和倫理原則?談到傳統倫理,談到“三綱五?!?,受激進主義影響的人士,往往會用“吃人”二字否定之。其實,這是失之皮相,失之片面的情緒之言。陳寅恪指出:“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睂Α叭V六紀之說”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在著名的《五倫觀念的新檢討》一文中,賀麟對以“三綱”為核心“五倫觀念”,作了披沙揀金的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它的四大內涵:即一是注重人與人的關系;二是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永久關系;三是以等差之愛為本而善推之;四是以常德為準而皆盡單方面之愛或單方面的義務。臺灣學者韋政通對賀麟的觀點,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賀麟對五倫內涵的分析,“不但態(tài)度客觀,且確已把握到傳統倫理的本質,尤其對等差之愛的補充,以及三綱的精神,更是作了頗富創(chuàng)意的闡釋,很能表現一個哲學學者的思考訓練。”

正確理解傳統倫理的內在本質和現代意義,梁啟超提出了一條科學原則,那就是“學那思想的根本精神”:“須知凡一種思想,總是拿它的時代來做背景。我們要學的,是學那思想的根本精神,不是學它派生的條件,因為一落到條件,就沒有不受時代支配的。譬如孔子說了許多貴族的倫理,在今日誠然不適用,卻不能因此菲薄孔子。柏拉圖說奴隸制度要保存,難道因此就把柏拉圖抹殺嗎?明白這一點,那么研究中國舊學,就可以得公平的判斷,去取不致謬誤了?!辈粦心啾砻娴臍v史內容,而應抓住內在的根本精神,進而實現傳統的現代轉化。賀麟關于“五倫觀念”的新檢討,就是“學那思想的根本精神”的具體表現。

那么,傳統倫理觀念的“根本精神”或超越時間地域的“理念”是什么?王元化指出,那就是蘊含其中的“和諧意識”:“在傳統道德繼承問題上,無論是梁啟超的‘思想的根本精神,或是陳嘉異說的‘民族精神之潛力,或是陳寅恪說的‘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即‘理念,都是指排除時代所賦予的特定條件之后的精神實質或思想實質。根據這一觀點,等級制度、君臣關系等等,只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所派生的條件,而不是理念。理念乃是在這些派生的條件中所蘊含的作為民族精神實質的那種‘和諧意識?!边@對我們正確認識傳統倫理的精神本質,是富有啟示意義的。

其三,從學術內容看,《三字經》是一部微型的國學概論。這部“國學概論”,表現出明顯的重經史、輕子集的儒家學術觀念。

傳統學術就是人文學,《三字經》這部“國學概論”,也是一部人文學。細而論之,它論及了國學的五大方面:一是“小學”:“詳訓詁,明句瀆,為學者,必有初”,所謂“瀆書先識字”;二是“四書”:依次扼要介紹了《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孝經》的要義與結構;三是“六經”:“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分別介紹了“三易”、《尚書》、“三禮”、《詩經》及《春秋》“三傳”;四是“諸子”:“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似蜻蜓點水,一筆帶過;五是“諸史”:“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一直到“迨崇禎,煤山逝,廿二史,全在茲”。

上述五方面,就國學而言,遠沒有做到應有盡有,但作為一部蒙書,已是做到當有則有了。前人所謂“袖里通鑒綱目,千古一部奇書”,所謂“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所謂“蒙求之津逮,大學之濫觴”,無不是稱贊《三字經》概述國學要義的全面和精當。正因為如此,章太炎在《重訂三字經題辭》中說:要想把“學校諸生”引入“國學”大門,“今之教科書,弗如《三字經》遠甚也!”換言之,要想進入國學大門,瀆《三字經》,遠比瀆“今之教科書”更有效。

不過,細瀆《三字經》可以發(fā)現,編者具有明顯的重經史、輕子集的傾向。首先是重經史。一部《十三經》,除了《爾雅》,易、書、詩、三禮、三傳、《論語》、《孟子》、《孝經》,都逐一論到了;一部“二十四史”,三皇五帝到如今,也一朝不漏地細細道來。然而,論到諸子,只輕輕一點;至于集部,則一字未提。這種重經史、輕子集的傾向,明顯受到宋儒理學的影響,從而也使《三字經》失去了國學體系的完整性。許印芳所謂“惜其意主勸學而不亟講學,詳于策勵而略于啟發(fā)”的批評,或許就是針對這種偏向而言的。為此,他的《增訂發(fā)蒙三字經》所“增訂”的,主要是“諸子”和“集部”,即增加了一部“諸子學”和一部“文學史”。

其四,從目的宗旨看,《三字經》是一部勸學策勵的勵志大全。這是一部以典范人物為榜樣,適合蒙童特點的勵志故事大全。

首先,《三字經》介紹了“勤學”的“六類榜樣”。一是“古圣賢,尚勤學”:即“昔仲尼,師項橐”;二是“彼既仕,學且勤”:即“趙中令,瀆魯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三是“家雖貧,學不輟”:依次敘述了蘇秦、路溫舒公孫弘、孫敬車胤、孫康、朱買臣、李密的苦學事跡;四是“彼既老,猶悔遲”:即“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詢、“八十二,對大廷”的粱灝。五是“彼女子,且聰敏”:即蔡文姬謝道韞;六是“彼雖幼,身已仕”:即被稱為“神童”的祖瑩、張泌和劉晏。一言以蔽之,“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p>

此外,《三字經》也介紹了“善教”的兩類榜樣,即“孟母三遷”和“竇氏五子”,以強調“教之道,貴以?!钡牡览?。先論“教”,后論“學”,蒙童的“勤學”,則是重心所在。

采用適合蒙童接受的方式和內容,是《三字經》編寫方法的一大特點,它表現在幾個方面:文本敘述語言,三字韻語,句法靈活,詞法多樣;介紹名物倫常,以數字為線索;敘述歷史譜系,以時間為線索;進行勸學教育,則提供勤學典范,而不是抽象說教。提供的勤學典范,涉及不同年齡、不同階層,故可視為“傳統勵志故事大全”。許印芳所謂:“自仲尼師項橐以下,引證十余事,較量古人,責望今人,八面受敵,無隙閃避。做惕之深,至于人‘不如物,后生瀆之,足以激發(fā)志氣,是誠有功士林,故歷久不廢?!闭\可謂得編者之苦心;而“較量古人,責望今人,八面受敵,無隙閃避”,更揭示了勵志故事編排的內在思路。

現存最早的《三字經》補訂本,是明末清初黃周星的《黃九煙先生三字經》。從此以后,《三字經》的“補訂”、“增訂”、“演繹”、“新訂”,代有其人,層出不窮。每一個“補訂”者,無不竭盡心力,欲求其善。然而,所有的“新本”,均不及最接近“古本”的王相本更為人重視。翻開經典文本的“續(xù)作史”,哪一部“續(xù)書”,能勝過“原書”?此中奧秘,耐人尋味。(陳文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