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十九世紀(jì)后半期俄國偉大作家。列寧稱他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主要作品:《戰(zhàn)爭與和平》《復(fù)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我會寫注音及組詞
艘:sōu(一艘)
航:háng(航行、航空、航班)
肆:sì(放肆、肆意、肆無忌憚)
帽:mào(帽子、草帽、禮帽)
桅:wéi(桅桿、船桅、桅燈)
撕:sī(撕開、撕扯、撕裂)
逗:dòu(逗笑、挑逗、逗號)
唬:hǔ(嚇唬、唬人、唬住)
鉤:gōu(魚鉤、鉤住、秤鉤)
扭:niǔ(扭轉(zhuǎn)、扭腰、扭頭)
咧:liě(咧嘴、咧開、齜牙咧嘴)
艙:cāng(船艙、客艙、頭等艙)
鷗:ōu(海鷗、白鷗、沙鷗)
瞄:miáo(瞄準(zhǔn)、瞄向、瞄他一眼)
三、我會認(rèn)注音及組詞
齜:zī(齜牙、齜著、齜牙咧嘴)
四、多音字
扎:z?。ㄔ龋﹝há(掙扎)zh?。ㄔǎ?/p>
模:mó(模式)mú(模樣)
鉆:zuàn(鉆頭)zuān(鉆營)
嚇:hè(恐嚇)xià(嚇唬)
轉(zhuǎn):zhuǎn(轉(zhuǎn)身)zhuàn(轉(zhuǎn)盤)
五、近義詞
模仿——仿照 放肆——猖狂 嚇?!{
靈巧——靈活 即使——如果 勇敢——大膽
風(fēng)平浪靜——一帆風(fēng)順 心驚膽戰(zhàn)——提心吊膽
六、反義詞
靈巧——笨拙 勇敢——懦弱 風(fēng)平浪靜——驚濤駭浪
放肆——拘謹(jǐn) 明白——糊涂 搖搖晃晃——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
七、理解詞語
1.環(huán)游:到各地游歷。
2.甲板:艦船上分隔上下各層的板,多指最上面的一層。
3.放肆:毫無顧忌地任意作為。
4.失足: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墮落或犯嚴(yán)重錯誤。
5.心驚膽戰(zhàn):形容十分驚慌害怕。
八、課文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寫人們拿猴子取樂,猴子放肆起來。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2-4):寫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走上最高的橫木,遇到了生命危險。
第三部分(5-6):寫船長命令孩子跳海,孩子跳海后水手們把他救了上來。
九、句子解析
1.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
“顯然”寫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寫出了人們拿猴子取樂的原因。
2.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處境尷尬,不知如何是好。“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著不如意的事情發(fā)生而無可奈何。
3.有個人嚇得大叫了一聲。孩子聽到叫聲往下一望,兩條腿不由得發(fā)起抖來。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這么高,也感覺到害怕了,嚇得兩腿發(fā)抖了。
4.撲通一聲,孩子像顆炮彈一樣扎進(jìn)了海里。
運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把孩子跳到海里的情景描述了出來。
十、問題歸納
1.說說水手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
因為水手取樂猴子,才會有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讓孩子覺得沒面子,所以為了追猴子,爬到了桅桿頂端的橫木上,處于危險的境地。
2.猴子為什么這么放肆地氣孩子?
因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樂,不會對它怎么樣,還覺得逗引一個小孩更能取樂,所以就放肆了。
3.孩子為什么要去追猴子?從哪些詞語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因為猴子放肆地撕咬他的帽子,任憑他怎么喊叫都不聽,水手們笑得更歡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讓孩子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所以要去追猴子。從“氣得臉都紅了”可以看出孩子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4.水手們為什么全都嚇呆了?此時他們可能會想什么?
因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即使他走到橫木那頭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zhuǎn)身來。孩子有生命危險。
玩笑開大了,怎么光顧拿猴子取樂了,沒有考慮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沒有保護(hù)好孩子呢?
5.船長真會對兒子開槍嗎?你可以看出船長有怎樣的品質(zhì)?
不會,因為他愛兒子,才會想到用這種辦法救人。也只有他才會想到用這種辦法救人。跳水是救兒子的最好辦法,他這是在逼迫孩子跳水。
船長有機智、勇敢、沉著、果斷的優(yōu)良素質(zhì)。
6.二十來個勇敢的水手已經(jīng)跳進(jìn)了大海:四十秒鐘——大家已經(jīng)覺得時間太長了。破折號表示什么意思?前后半句,大家覺得是否矛盾?
破折號表示意思轉(zhuǎn)折。前后半句并不矛盾。四十秒鐘,在平時看來的確不算長,可是,當(dāng)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隨時都會有危險,每一秒對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覺得時間太長了。這種感覺,突出了孩子處境的危險,也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孩子的擔(dān)心和不安。
十一、課文主題
課文講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桿頂端最高的橫木一頭,孩子為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zhuǎn)危為安。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我們要根據(jù)情況的變化采取相應(yīng)的果斷行為。
教材課后習(xí)題參考答案
1.默讀課文,想想這個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把下面的內(nèi)容填寫完整,再講講這個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樂→(猴子拿走船長兒子的帽子,孩子被激怒,孩子走到桅桿頂端的橫木取帽子,陷入險境)→(船長逼孩子跳海而化險為夷)
在一艘環(huán)游世界歸來的帆船上,人們逗猴子取樂,猴子放肆起來,摘走船長兒子的帽子,反過來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氣,爬上了桅桿去奪帽子。后來,孩子在猴子的挑釁下失去理智,走上桅桿頂端的橫木去取帽子,從而陷入險境。在水手和孩子都被嚇呆的關(guān)鍵時刻,船長機智、果斷,用槍逼著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險為夷。
2.課文多次描寫水手們,把相關(guān)的語句找出來,說說這些語句是怎么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
句子: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
孩子一方面因為水手的哄笑而難堪,另一方面對猴子無計可施,所以一時哭笑不得。
句子: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
水手們更加放肆的笑聲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惱羞成怒。
正是因為水手們的笑才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得猴子肆無忌憚,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漸漸失去理智,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發(fā)生。
3.想一想: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里?
因為孩子當(dāng)時所處的地方是桅桿的最頂端的橫木上,孩子稍有不慎掉到甲板上就會粉身碎骨,性命不保。而跳水后孩子不會因為摔傷而有性命之憂,船上的水手們?nèi)绻芗皶r救起孩子,孩子生還的可能性很大,綜合當(dāng)時的所有因素分析,船長的辦法是最好的。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3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