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
雖說,名字只是一個人的標簽,一個符號,合肥人說的“好大事”呢。但一個好名字叫起來順口,聽起來舒服。好名字其實就是一個好的磁場,把人吸引,讓人過目不忘或過“耳”不忘。
取名有許多考量:值得紀念的事件,出生年月,生辰八字,姓氏輩分等等。新中國建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帶政治意味的名字多起來?,F如今,帶文藝范兒的名字多起來。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古人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在中華文化引領下,一些如《易經》、《詩經》、《論語》等經典文獻里,參考取名成為一個重要參照系。
從黨史上看,毛澤東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取名“李敏”、“李納”,來自《論語》;而最多的是來自《詩經》,那個叫博古的名叫秦邦憲、張聞天、胡喬木等。
我的名字,本來叫肖呂木,是鄉(xiāng)下小學老師按無為須濡蕭氏輩分取得。
說起來,我這個姓比較尷尬,原本是“蕭”,早年簡化字把“蕭”“肖”混用,“肖”字好寫,大家圖省事,都寫“肖”而不去用“蕭”了?,F在要把“肖”改為“蕭”,太麻煩了,只好棄“蕭”而用“肖”了;“呂”是輩分,原本是“履”,但“呂”字好寫,只好棄“履”而用“呂”了;木字,是五行缺木。
在那特殊的年代,為了顯示自己的革命“范兒”,叫上幾個同學上單位派出所改名字。民警一聽說我們改名字連忙舉起拳頭呼喊:“支持革命小將的革命行動”。

那時崇拜英雄,我要改名為“肖飛”,那是《鐵道游擊隊》里的英雄人物,民警拿起筆來停了一下。當時,辦公室里正在播放楊子榮打虎上山的京劇,“氣沖霄漢”的唱詞像驚雷一樣滾過。民警說了:“就叫肖漢怎樣?”大家都說好。從此,肖漢的名字一直陪我走到今天。

記得畢業(yè)分配時,住在一個山區(qū)縣委招待所。為我登記住宿的一個小女服務員,把我的名字寫了好幾遍,口里還“肖漢,肖漢”地念叨著,看樣子,她對這個名字感興趣,她的臉上洋溢著得意地笑容。
最有趣的事還在后頭。
我在那個山區(qū)縣一家國營林場勞動一年后,被縣委組織人事部門一紙調令調到縣委大院。原來,一個領導要找一個年輕的秘書。秘書縣里有,大多是50上下的年齡。這年輕的到哪里找?有人建議,在勞動鍛煉的大學生中找。大學生也太多了,就在中文系里找。學中文的也不少,結果,辦事的翻名單,翻到第三張是我。當他一看到“肖漢”兩字,眼睛發(fā)亮了。原來,“肖漢”和當地“小漢子”同音,是小弟弟的意思。
凡小弟弟,都是“年輕態(tài)”。辦事的不在往下翻了,連忙打了幾個電話了解我的一些情況。一切都比較“理想”,就是他了。就這樣,我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從政的崗位,一干就是20年。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