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彭湃燒毀自家田契,從一名有產(chǎn)者成為無產(chǎn)者,堅定地選擇了共產(chǎn)主義道路,并為此獻出了青春和生命。他的兒子彭士祿4歲成為孤兒,童年兩次被捕入獄。從蘇聯(lián)學成歸國后,毅然選擇走進大山潛心研制核潛艇,把青春和才華奉獻給祖國建設(shè)事業(yè),成為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shè)計師。一家兩代人的人生選擇樹起了不同時代的精神路標。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近日專訪彭士祿院士的女兒彭潔。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在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制過程中,當反應(yīng)堆提升至滿功率時,彭士祿高興地像個孩子似地跳了起來。”看到父親的同事在回憶錄中的這句話,彭潔覺得很吃驚。她想象不出自己的父親跳起來的樣子,“一位科學家竟然開心到跳起來,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核潛艇事業(yè)深深的情懷”。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這是彭士祿和戰(zhàn)友們扎根大山深處,對祖國無聲的承諾。
從北京到四川,從四川到武漢,從武漢又回北京……在彭潔的記憶里,她兒時一直因為父母的工作變動去不同的學校讀書,“那會兒學制不同,我總是在跳級和留級,但并不知道為了什么”。
父親很忙,平時很少見到。直到讀大學,彭潔才了解父親的工作是研制核潛艇,母親也是其中的一員。那時,她才逐漸明白這份工作的意義。
“父親的工作,我都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敝钡?a href="http://www.51zclw.cn/archives/tag/%e5%bd%ad%e5%a3%ab%e7%a6%84" title="【查看含有[彭士祿]標簽的文章】" target="_blank">彭士祿退居二線之后,彭潔才從他的老同事、老戰(zhàn)友口中一點一點還原著、拼湊著父親的故事。“父親一生所作的各種選擇都是因為祖國的需要,這和我的爺爺有關(guān),和父親的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p>
100多年前,彭士祿的父親彭湃,燒毀田契,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nóng)民,在彭潔看來,這正是爺爺把自己從一名有產(chǎn)者變成一名真正的無產(chǎn)者的決心,“他堵塞了自己的退路,不再回頭”。彭湃后來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quán)——海陸豐蘇維埃政府。
在海陸豐蘇維埃政權(quán)失敗后,敵人要對彭湃一家斬草除根。彭士祿4歲時,就先后經(jīng)歷了母親、父親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犧牲,自己也成為被敵人懸賞通緝的對象,兩次被捕入獄。
在不平凡的童年中,彭士祿印象最深的是眾多貧苦農(nóng)民冒著殺頭的危險把他從一家轉(zhuǎn)移到另一家,從一處轉(zhuǎn)移到另一處。他經(jīng)常說,自己有幾十個“爸爸媽媽”,永遠姓百家姓。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彭士祿終于到達延安。
1951年,26歲的彭士祿通過考試,以優(yōu)異成績前往蘇聯(lián)求學。留學之前,他收到家人寄來的一張彭湃的照片,第一次看到自己父親模樣的彭士祿在這照片的背面寫下了三句簡短有力的話:這是中國革命英勇的斗士,這是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這是我的爸爸彭湃同志。
“爺爺為了窮苦百姓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所以百姓們千方百計地保護父親;父親從小便感受著百姓們給予他的關(guān)愛,所以他要傾盡全力回報百姓、回報祖國。”
在蘇聯(lián),彭士祿學習的專業(yè)是化工機械,當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準備回國時,國家正要選一批優(yōu)秀的留學生改行學習原子能專業(yè),彭士祿便毅然決然地說:“我當然愿意,只要祖國需要”。從此,他的一生便與中國的核動力事業(yè)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我的工作雖滄海一滴,但要做一頭墾荒牛為人民奉獻”
“我這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因此獲得了一些獎項,這些成績與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它更屬于核潛艇人,屬于核電人,屬于核事業(yè)人。”這是《彭士祿傳》中的話。對此,彭潔說:“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
長期以來,都有人稱彭士祿為“彭大膽”“彭拍板”。帶著科研人員“摸著石頭過河”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很多問題都是在爭論中去摸索,在研究中去確定,因此遇到重大問題難以決斷時,往往是彭士祿敢拿主意,勇于擔當。在彭潔看來,這是因為父親以科學為依據(jù),用數(shù)據(jù)來說話,“他心中有數(shù),所以才敢拍板”。
后來,曾有人問彭士祿:“當時的環(huán)境下,研制核潛艇難不難?”他回答:“不難。”這讓在場所有人都很意外,在當時沒有技術(shù)、缺乏資料的條件下,實現(xiàn)從0到1的突破怎么會不難?彭士祿只說了三個字:“靠大家?!?/p>
“祖國在他的心中是最崇高的。”有一次,彭潔去一所小學講課,孩子們把親手制作的小工藝品托彭潔帶給彭士祿。當時彭士祿年事已高,寫信不方便,便在彭潔的提議下用錄視頻的方式感謝孩子們。彭潔回憶,她建議父親錄一句寄語,“希望大家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名科學家”。彭士祿特意加了“祖國”二字——“將來做一名祖國的科學家”。
彭潔有一個稱呼是“彭代表”,這是彭士祿為她起的。彭潔回憶,成為“彭代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92歲的父親捐獻獎金。那年,彭士祿榮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shù)成就獎”,彭士祿決定把獎金捐給組織,于是便交由彭潔辦理相關(guān)手續(xù)。事后,彭潔開玩笑說:“您獲獎得了那么多獎金,給我留點兒多好呀”,而父親的回答讓她一生難忘。彭士祿說:“這個錢也不是我的,它是國家的。”
彭潔感覺父親一直在做“墾荒?!?。彭士祿曾說過,“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滴,但就是要為人民做奉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地去耕耘、開荒、鋪路”。彭潔也默默許下愿望,一定要給父親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獎勵。在彭士祿95歲生日時,彭潔頒給了父親一個“中國好爸爸獎”,獎杯上還刻著:最帥老爸永遠快樂。2021年3月30日,在彭士祿去世后的第九天,彭士祿及其愛人馬淑英的骨灰被撒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之地。在彭士祿誕辰96周年時,彭潔為父親制作了一幅用幾張老照片合成的全家福,“我想送給天堂的父親,還有爺爺奶奶”。
“爺爺和父親是一樣的人,他們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但理想和信念是相同的。”在彭潔看來,彭湃為了中國革命事業(yè)奉獻了他的一切,彭士祿為祖國的建設(shè)事業(yè)奉獻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才華,“兩代人跨越百年,為了實現(xiàn)同一個理想”。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見習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1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