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作為企業(yè)經(jīng)營者,從孫子的“以迂為直”戰(zhàn)術中,會得到怎樣的啟示?
《孫子兵法》十三篇,第七篇《軍爭篇》可以說是一道分界線,之前六篇講的是戰(zhàn)前如何運籌帷幄,在廟算已畢、財政已足、外交已盡、內政已定、奇正之術已熟、虛實之情已明之后,接下來的第七篇,開始論述戰(zhàn)場上如何交戰(zhàn)獲勝。
《軍爭篇》開篇這樣寫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span>
孫子認為,一般而言,打仗的規(guī)律是將領先從國君那里接受命令,然后集結起軍隊,直至兩軍對壘。戰(zhàn)場之上,沒有比爭取先機更困難的事了。而兩軍爭取先機的困難之處,在于如何將迂回路線變?yōu)橥ㄍ?,將不利轉化為有利。故意走迂回路線,引誘對方錯認為有利可圖,比敵人出發(fā)得晚卻能到得更早,這就是將迂回變?yōu)橥ㄍ局睢?/span>
在雙方實力基本相當時,想要先發(fā)制人、搶占先機,需要特別注意間接路線,“曲線救國”。大道雖然又直又快,但彼此都會有所防備,甚至所謂的捷徑往往早已布滿陷阱。而走曲線,走他人意想不到的路線,雖然多走了路,但能減少潛在的危險,最終達成目的。
02
1626年明清交替之際,清軍就是采用“以迂為直”的戰(zhàn)術,最終南下入關。在清太祖因攻打明朝遼東地區(qū)關寧錦防線受傷,并郁郁而終后,清軍攻勢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期。
山海關、寧遠、錦州,此三城居于遼寧沿海地帶,海運便利,陸地平坦,明朝方面對此嚴防死守,不僅加固了城池并配備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紅衣大炮,在城內也駐扎有大量騎兵,面對清軍來犯進可攻、退可守。
清軍在南下攻打明朝的同時,也在持續(xù)對蒙古進行劫掠。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明朝采用金錢手段拉攏蒙古人共同抵御清軍入侵,蒙古為了自保承擔起了守護明朝側翼的任務。
清軍若按線性思維發(fā)起進攻,再次出兵關寧錦防線,不僅會重蹈清太祖覆轍,甚至有可能被蒙古人端了老家沈陽。因此,清軍決定繞道蒙古,直接攻擊北京,也就是不過山海關,轉而從北京東北方向的蒙古控制區(qū),來發(fā)起對明朝的奇襲。

這樣的迂回路線要從蒙古人手里借道,路途翻倍,對后勤補給是巨大的考驗。而且清軍要跨越的,并非是草原,而是橫跨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脈,只有少數(shù)幾個山口可以通行。一旦被截斷退路,大軍將被圍困在長城以內,只能慢慢等死。
但此線路的益處無疑也是巨大的,繞路蒙古,明朝方面會因無法及時得到消息,而錯過展開軍事動員的時機,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權衡之下,清軍開始為大縱深的迂回戰(zhàn)略做鋪墊,首先出兵攻打蒙古察哈爾部,俘虜1.1萬人,脅迫對方借道。接下來,在蒙古騎兵帶路下,清軍悄悄接近蒙古與明朝交界處的喜峰口,然后僅用2天時間便突破了長城防御,殺到了北京東邊約100公里的遵化城下。
得知清軍突破長城后,明朝才開始緊急戰(zhàn)爭動員,在遵化、薊州設置了第一、二道防線,以期將清軍攔截在北京城外。在了解對方的大致部署后,清軍利用在遵化城中的內應,里應外合攻下了第一道防線,又發(fā)揮騎兵野戰(zhàn)機動性強的優(yōu)勢,繞過第二道防線,直逼北京。
清軍接連兩次繞開對手,避免與其主力交戰(zhàn),不將資源消耗在不必要的戰(zhàn)斗中,將目標牢牢鎖定在北京城上。而清軍繞道攻打北京,其目的并非畢其功于一役,而是逐漸削弱乃至奪取北京周邊的城鎮(zhèn),從而弱化北京的防御力量。
因此,在劫掠北京周邊后,清軍從遵化返回關外。此后,清軍又從不同地區(qū)突破長城防御、進攻北京周邊多達5次,并最終在1644年消滅了明朝。
03
作為企業(yè)經(jīng)營者,可以得到這樣三點啟示:
1、搶占先機并不意味著要走直線,阻礙企業(yè)前進的,有時并非是路途的遠近,而是在途中所遇的困難。
2、選擇間接路線,是因為內心存有雄心壯志,因而曲也能歸直。正如清朝的志向在于取代明朝,所有的行動都是為拿下目標地這一戰(zhàn)略服務。
3、迂回戰(zhàn)術需超越自己原有的思維框架,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1zclw.cn/archives/2750